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福建省农科院学报》2011,(6):F0002-F0002
福建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成立于1961年,是福建省公益型研究机构之一,主要从事动物营养、动物遗传育种和畜禽疫病防治研究。目前有7个研究室(动物营养研究室、畜禽遗传育种研究室、草食动物研究室、现代生猪养殖与育种研究中心、动物病毒研究室、禽病研究室、畜病研究室)、  相似文献   

2.
《广西农学报》2009,24(2):F0004-F0004
广西甘蔗研究所成立于1956年,是一个以新品种、新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为主要研究方向的国内最大的省级甘蔗专业研究所。设有育种研究一室、二室、三室、生物技术研究室、农艺研究室、植保研究室、甘蔗良种繁殖中心、甘蔗试验场、国家糖料改良中心广西甘蔗品种改良分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中心、农业部甘蔗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南宁)等。  相似文献   

3.
《广西农学报》2008,23(2):F0004-F0004
广西甘蔗研究所成立于1956年,是一个以新品种、新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为主要研究方向的国内最大的省级甘蔗专业研究所。设有育种研究一室、二室、三室、生物技术研究室、农艺研究室、植保研究室、甘蔗良种繁殖中心、甘蔗试验场、国家糖料改良中心广西甘蔗品种改良分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中心、农业部甘蔗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南宁)等。现有研究员(教授)19人,副研究员20人,博士13人等。主要的研究方向有甘蔗常规育种、生物技术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与创新、甘蔗高产高糖栽培新技术、甘蔗病虫综合防治、甘蔗生物固氮、甘蔗脱毒健康种苗技术等。  相似文献   

4.
金航丝苗(H-86///金华占/胜泰1号//泰湖占/澳山丝苗)是华南农业大学植物航天育种研究中心选育的感温型常规稻新品种。2006年1月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适宜在我省各稻作区晚造种植和粤北以外稻作区早造种植。  相似文献   

5.
计算机技术在节水灌溉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南方航天育种技术研究中心和江西省农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共同合作,采用航天育种诱变技术培育出的金针菇“航金1号”和“航金2号”,日前通过专家鉴定。据悉,这是我国首个食用菌航天新品种.经过科研人员2年攻关.此次选育的新品种具有抗杂性强、早熟、耐高温、品质好、产量高等特点.  相似文献   

6.
中国南方航天育种技术研究中心和江西省农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共同合作,采用航天育种诱变技术培育出的金针菇“航金1号”和“航金2号”,日前通过专家鉴定。  相似文献   

7.
Y两优1173是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华南农业大学)和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联合选育成功的感温型两系杂交稻组合,2016年早稻在北流引入试种,2017年在全市扩大面积种植,全生育期125 d,平均单产达7.54 t/hm2,米粒细长、透明达到丝苗米品质,2015年通过广东审定。笔者介绍了该组合在北流市早稻种植表现及其配套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8.
绿优一号绿小麦系由中国农科院航天育种中心空间作物研究室农业专家经3年多努力,采用远缘杂交、对杂种幼胚进行离体培养,再经过多年连续定向选育培育.  相似文献   

9.
林木、花卉遗传育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于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开始建设,实验室以原林业部“树木花卉遗传育种与生物工程开放性重点实验室”为基础,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依托单位,以国家重点学科——林木遗传育种学科、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学科及部级重点学科——植物学科、博士点学科——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科为支撑,经过几年建设,现已成为林业、花卉及生态环境领域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中心。  相似文献   

10.
植物空间环境的诱变育种与现存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返回式卫星进行搭载,利用空间环境进行诱变育种作为现代育种的一条新途径,已成为植物诱变育种的新兴领域。我国目前在航天诱变育种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培育出许多新品种(系)。但同时也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对理论研究质疑较多,甚至存在很多矛盾性的结果,阻碍了航天育种的进一步发展。综述了航天育种的诱变机理、诱变特点及对植株的影响,并着重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11.
河南省航天诱变育种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简要概述国内外植物空间诱变研究的基础上,综述了航天诱变育种在河南省作物新品种、特异优良种质材料的创新中取得的成就,并分析了河南省航天诱变育种技术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对未来植物航天诱变育种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中国农业科学》2006,39(3):647-647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中心是“国家转基因植物中试与产业化基地(吉林)”、“吉林省农业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的技术依托单位。拥有科技人员68人,其中,研究员12人,副研究员18人,博士15人,是一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业务造诣高、勇于开拓创新的年轻团队。中心设有植物规模化转基因、转基因生物环境安全评价、转基因产品检测、植物新品种保护测试、基因克隆、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植物资源研究与利用、生物反应器及生物农药等多个研究领域,农业部“农业转基因植物环境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和“农业部植物新品种测试中心”就设在该中心。  相似文献   

13.
《吉林农业科学》2007,32(3):F0002-F0002
<正>李楠(Li Nan),男,1955年生,汉族,大学本科学历,中共党员,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中心研究员。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大豆遗传育种及栽培的研究,现任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中心大豆遗传育种研究室主任。2000年评为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  相似文献   

14.
中国南方航天育种技术研究中心和江西省农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共同合作,采用航天育种诱变技术,培育出的金针菇“航金1号”和“航金2号”,目前通过专家鉴定。据悉,这是我国首个食用菌航天新品种。“航金1号”和“航金2号”新品种具有抗杂性强、早熟、耐高温、品质好、产量高等特点,比普通金针菇品种更富有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近两年里,仅在上海和江苏两地上市的“太空蔬菜”就达100多t。而目前世界上只有美国、俄罗斯和中国这三个国家成功地进行了卫星或宇宙飞船搭载的“太空育种”研究。我国的“太空育种”研究已经居于世界先进水平。 20世纪50年代以来,卫星、飞船、航天飞机、空间站的相继问世,使空间生命科学应运而生。俄罗斯的宇航员在“礼炮”号和“和平”号空间站上长期生活期间,曾播种过小麦、洋葱、兰花等植物,这些植物要比在地球上生长得快,成熟得早。美国在太空实验室和航天飞机上也进行过种植松树、燕麦、绿豆等植物的试验,发现这些植物在失重条件下生长不仅没有受到影响,而且蛋白质含量高,这说明在宇宙空间种植农作物可以提高产量。美、俄两国已先后培育出百余种太空植物,包括番茄、萝卜、甜菜、甘蓝、莴苣、生菜、黄瓜、洋葱等蔬菜。 我国在1986年制定的“八六三”计划中,将空间植物学研究列入空间生命研究计划。从1987年至今,已先后8次利用返回式卫星、4次利用高空气球成功搭载65种粮食及蔬菜作物种子,并经过种植选育成功。质量重达500~600g的“太空椒”、像胳膊一样粗的“太空黄瓜”、有1.4m长的“太空莲藕”、像月季花一样多重瓣的“太空莲花”新品种,已在一些省市问世,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目前,全国已有20多个省市、自治区开展了太空育种的研究,在北京和南京等地还建立了航天育种中心,进入太空的农作物种子多达370多个品种。 (本刊辑)                              (本栏目责任编辑:张 华)  相似文献   

16.
<正>公司简介天水神舟绿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是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下属企业。2007年,正式成立了甘肃省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3年,组建了甘肃省航天工程生物育种重点实验室。专业从事农作物航天育种、生产、销售。拥有航天搭载的农作物9大类999个品系,育成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航天蔬菜、小麦等农作物新品种38个,且已推广到全国25个省区。  相似文献   

17.
《新农业》2008,(9)
江西省农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和中国南方航天育种技术研究中心,采用航天育种诱变技术,培育出金针菇“航金1号”和“航金2号”,日前通过专家鉴定。这是我国首个食用菌航天新品种,具有抗杂性强、早熟、耐高温、品质好、产量高等特点,且比普通金针菇品种更富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该品种先后在南昌、乐平等地进行了示范推广,两年累计推广200万袋。  相似文献   

18.
<正>新疆农业科学院哈密瓜研究中心于2007年在新疆农科院园艺作物研究所西甜瓜研究室的基础上建立,哈密瓜研究中心是以甜瓜和西瓜作物为研究对象的综合性研究机构,主要从事西甜瓜种质资源、遗传育种、生物技术、栽培生理等领域的研究及新品种、新技术开发与示范推广等工作。现有职工18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  相似文献   

19.
绿优1号是中国农科院航天育种中心空间作物研究室采用远缘杂交,对杂种幼胚进行离体培养,经过多年连续定向选育而成的富硒、高钙、高蛋白、绿粒保健小麦,2008年从甘肃景泰县引入且末县试种。  相似文献   

20.
航天育种的成就与进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概述了植物航天育种研究的进展和我国作物航天育种的成就 ;航天飞行对生物的关键影响因素 ;空间诱变不同层次上的生物学效应 ;航天育种的研究动态 ;并对航天育种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