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对长筒石蒜C-带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表明其染色体2 n=16。对于M型染色体,带纹主要以末端带为主;而对于T型染色体,主要出现了着丝粒带纹,同时也出现了随体带。同时,对于石蒜属染色体可能的进化方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为推断陕西石蒜的杂交起源和石蒜属种间及系统进化的关系,本文对野外采集的3个居群陕西石蒜的染色体核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陕西石蒜的染色体核型为2n=30=3m+5st+22t,其中包含了3个中间着丝点染色体、5个近端着丝点染色体和22个末端着丝点染色体,这与江苏石蒜和香石蒜的染色体核型类似,表明陕西石蒜也为一个杂交起源种。根据染色体核型和野生群体分布种类的情况,推测陕西石蒜可能是中国石蒜与未减数分裂或四倍体石蒜的杂交后代。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及染色体分带技术,分析了青山羊的核型、G-带、C-带和银染核仁组织者(Nots),结果表明:青山羊二倍体染色体2n=60,常染色体与X染色体均为端部着丝粒染色体,Y染色体最小,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中期分裂相显示G—带阳性带纹124条,常染色体着丝粒区均显示阳性C—带。Nor_5是分布于N01号、2号、4号、5号、22号染色体。  相似文献   

4.
锡金海棠Giemsa C带诱导及带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锡金海棠 ( Malussikkimensis)的 Giemsa C带的诱导技术改进及带型分析表明 ,其带型公式为 2 n=3 4 =3 CIT 1 CI T 1 CIT 2 CI T 1 IT 3 CT 4T 6CI 7C 4I 2 ,主要特征以着丝粒带 ( C)为主 ,依次是中间带 ( I)和端带 ( T)第 9号染色体无带 ,2 ,3和 1 7号染色体带纹呈杂合态 ,Giemsa C带的异染色质含量为 3 2 .62 %。本文还介绍了获得木本植物小染色体 Giemsa C带的技术关键是带纹处理前的高温 ( 90℃~ 1 0 0℃ )处理。此外还探讨了其可能的机制  相似文献   

5.
文章利用CMA和DAPI两种荧光染料,处理火炬松和湿地松染色体。结果表明:火炬松染色体CMA荧光带型是2对染色体为着丝粒区和臂间区均有荧光带纹的中间着丝粒染色体;4对染色体为臂间区有荧光带纹的中间着丝粒染色体;2对染色体为着丝粒区有荧光带纹的中间着丝粒染色体;4对染色体为无荧光带纹的中间或近中着丝粒染色体。  相似文献   

6.
以草棉(Gossypium herbaceum L.)的根尖为材料,采用5μg/ml放线菌素D(AMD)+0.002mol/l 8—羟基喹啉混合液处理1.5h,Ohnuki′s溶液中低渗0.5h。根尖在载玻片上加固定液捣碎法制片,首次在草棉中诱导出高分辨的染色体带纹。显示的带纹随染色体所处阶段而有所变化,前期和晚前期染色体带纹最多。早中期次之,中期染色体仍能显示1~4个带纹。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了华山松(Pinus armamdii Franch)的核型。华山松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为2n=24,其中11对(No·1~11)为中部着丝点染色体,另一对(No·12)为近中部着丝点染色体,第3对染色体长臂上具次缢痕,且染色体均显示带纹结构。  相似文献   

8.
对云南大叶茶进行染色体G带和大螺旋结构的高温原位诱导表明。其G带带纹丰富而清晰,部分晚前期染色体带数接近人数高分辨带的水平,当G带原位诱导超过一定范围时,常出现染色体大螺旋结构,晚前期和早中期是观察统计和分析大螺纹的最适时期,本文首次观察到木本植物染色体由G带向大螺旋转转化的现象。在G带带纹中常有大螺旋的雏形或典型的纹结构,螺纹数目,大小及相对位置大致对应于带纹,初步推测G带的诱导是染色体大螺旋结  相似文献   

9.
对花生、大豆、玉米、芝麻和丝瓜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进行DAPI荧光显带并比较它们DAPI带纹模式的差异。研究发现,DAPI染色能在花生、玉米染色体上显现清晰的带纹,可进行染色体识别;与花生和玉米相比,芝麻和丝瓜染色体上DAPI带纹反差较弱,能进行部分染色体识别;在大豆染色体上则没有观察到明显的带纹。这说明染色体DAPI荧光带纹模式存在明显的物种差异。  相似文献   

10.
本文研究了布氏田鼠(Microtus hrandti Radde)的 G 带染色体。根据 G 带带型特点绘制了 G 带染色体模式图。分析了染色体的 G 带带型。结果表明每一对同源染色体都有自己的 G 带带型,所以容易区分和能准确的配时。X 染色体是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它比亚中着丝点第8号染色体稍短而比第13号染色体长。Y 染色体是17对染色体中最小的端部着丝点染色体。  相似文献   

11.
采用石蜡切片法对石蒜(Lycoris radiata(L’Her.)Herb)小孢子、雄配子体和胚囊的发生发育过程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存在滞后染色体、染色体桥、染色体片段和微核等现象;成熟花粉粒具有2核、3核和营养细胞中存在2核等异常现象;在胚囊的形成发育过程中,未见胚囊母细胞经减数分裂产生四分体的现象和7细胞8核结构的雌配子体产生,造孢细胞分裂产生2核后,细胞迅速变大并高度液泡化,其中的细胞质和细胞迅速解体消失.因此,石蒜有性生殖的败育原因,主要是由于其胚囊形成中的发育不良所致.  相似文献   

12.
两种野生石蒜的光合生理细胞学及栽培特性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黄花石蒜和红花石蒜的光合生理、细胞学及栽培特性研究,发现黄花石蒜在大棚栽培条件下的Pn、Ci、Co和Tr较高;而红花石蒜在露地栽培条件下的Pn、Ci、Co和Tr较高。表明黄花石蒜在大棚栽培条件下光合作用旺盛;红花石蒜在露地栽培条件下光合作用旺盛。气孔密度检测进一步验证了这一结果。对两种石蒜上部叶片中段叶肉细胞的分析表明,红花石蒜的叶肉细胞较小,具有阳生植物叶肉细胞的特征;黄花石蒜的叶肉细胞较大,具有阴生植物叶肉细胞的特征。叶肉细胞中叶绿体的数量性状分析表明,在大棚遮荫栽培条件下,黄花石蒜叶绿体的光合作用较强;而红花石蒜在露天盆栽条件下叶绿体的光合作用较强。以上试验结果表明:黄花石蒜在人工栽培条件下需适当遮荫,而红花石蒜可直接露地栽培。对两种石蒜须根中段、鳞茎中部、子球发生部位的细胞学分析表明,子球发生部位的细胞具有较典型的分生组织细胞的特点,是人工切割繁殖的理想部位和组织培养较好的外植体。  相似文献   

13.
经对SD—I系染色体C-带分带核型分析和带纹的量化记述、观察到C-带的分带规律,即在足够的碱处理条件下,每条染色体均可显带。但当处理低于这一水平时,尽管处在同一的处理条件下,各C-带并非同时显带。一般情况下各C-带发生在着丝点处,带形为圆形,仅y染色体的C-带发生在染色体的长臂,带形为椭圆形。文章中对其C-带的多态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石蒜科植物叶片中与抗寒有关的束缚水与自由水的比值、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以及过氧化物酶(POD)等生理指标在自然温度降低条件下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自然温度的降低,石蒜(Lycoris radiata Traub.)、葱兰(Zephyranthes candida Herb.)、晚香玉(Poliantes tuberosa L.)和蜘蛛兰(Hymenocallis littoralis Salisb.)的束缚水与自由水比值、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逐渐提高;在温度降低的过程中,除了蜘蛛兰的POD活性降低外,石蒜、葱兰和晚香玉的POD活性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综合比较表明,石蒜和葱兰较晚香玉和蜘蛛兰有较强的抗寒性.  相似文献   

15.
EM算法在恒加试验线性模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右截尾的EM算法,给出了恒加试验线性模型的参数估计,并结合加速方程得到了产品的寿命估计。相比采用Gibbs抽样的蒙特卡罗贝叶斯方法、指数分布下加速寿命试验的贝叶斯方法和非参数的最小二乘估计统计法,该方法得出的结果更准确、更接近实值,且具有计算量小的优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鉴定石蒜属Lycoris种间杂交种F1的真实性。  方法  利用荧光标记表达序列标签简单序列重复(EST-SSR)方法,构建亲本石蒜L. radiata、中国石蒜L. chinensis、换锦花L. sprengeri和石蒜-中国石蒜、石蒜-换锦花杂交种F1共78个样品的分子身份证,并分析遗传关系。  结果  15对多态性强的荧光标记EST-SSR引物得到扩增条带92条,每对引物平均扩增6.13条;多态性信息量(PIC)为0.6292~1.0000,平均为0.9137。引物SSR203+SSR115对石蒜-换锦花、石蒜-中国石蒜杂交种F1代的真实性鉴定率分别为96.30%和96.15%。非加权组平均法(UPGMA)聚类分析表明:石蒜、中国石蒜、换锦花及其种间杂交种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76~0.98,在相似系数为0.77处25个亲本和53个杂交种聚为Ⅰ和Ⅱ两大类,Ⅰ类包括亲本换锦花、石蒜-换锦花杂交种,Ⅱ类包括石蒜、中国石蒜以及中国石蒜-石蒜杂交种,Ⅱ类又可分为Ⅱa、Ⅱb和Ⅱc等3个亚类。利用荧光标记EST-SSR基因型编码,构建了78个石蒜属亲本及杂交种的分子身份证。  结论  荧光标记EST-SSR可用于石蒜属种间杂交种的早期鉴定。图1表5参26  相似文献   

17.
研究探索以气质联用法(GC-MS)分析贵州产红花石蒜(Lycoris radiata)、黄花石蒜(Lycoris aurea)鳞茎中生物碱成分的差异,结果表明,采用GC-MS法从两种植物试样中各检出5种生物碱,其中加兰他敏、石蒜胺和石蒜碱同时存在于两植物中,但相对百分含量存在较大差异;黄花石蒜还含有二氢石蒜碱和小星蒜碱,红花石蒜还含有雨石蒜碱和水仙花碱。该方法可有效鉴别这两种植物。  相似文献   

18.
石蒜属植物生长发育习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石蒜属植物为东亚特有属,是一类兼具药用价值与观赏价值的经济植物。对8种石蒜属植物的生态类型、生长发育习性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发现石蒜自然分球主要分为侧分球和上下分球,3.0~4.0 cm鳞茎生长势最强,可以作为单球研究的模式样本,花期观察记载标准能够更准确的描述种(或品种)间差异,为石蒜属植物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运用Q聚类法对中国13个不同产地的野生石蒜Lycoris radiata种质资源的28个表型和生理生化性状进行了数量分类研究,并以石蒜变种矮小石蒜L. radiata var. pumila,近缘种玫瑰石蒜L. rosea和红蓝石蒜L. haywardii为对照。结果表明:在结合线L1 = 14.12处,16个分类运算单位(OTUs)按种聚成了3类,石蒜与矮小石蒜聚为第I类;13个产地的石蒜种质又形成3亚类,其中以江苏江宁的石蒜种质(JS1)外形变异最大。R聚类的结果显示花部性状是近缘种间和不同产地石蒜种质资源区分的重要依据。不同产地的石蒜资源在外部形态、生长发育习性、次生代谢产物加兰他敏质量分数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石蒜种内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根据其叶片宽度可将石蒜分为细叶型、宽叶型和中间类型。图2表3参1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