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采用低温层积、暖温层积和变温层积方法,结合4种不同浓度的GA3处理方法对东北红豆杉种子进行催芽试验,研究了不同催芽方法对东北红豆杉种子贮藏物质中可溶性糖含量、粗脂肪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变化影响,结果表明变温处理(20℃/10℃昼夜各12小时)结合GA3 200毫克/升处理最有利于东北红豆杉种子贮藏物质的转化,有利于种子萌发。  相似文献   

2.
南方红豆杉种子休眠特性及催芽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南方红豆杉种子进行种皮透水性测定及变温层积处理,研究其休眠特性及催芽技术。结果发现:南方红豆杉种子在自然条件下发芽需要2~3 a,休眠期限长,导致其深休眠的主要因素是种子内所含的萌发抑制物质及种胚的发育程度等;对新鲜种子进行层积处理后,能很好地消除体内抑制物含量,且以25℃,层积130 d后,再转入5℃,层积80 d的"暖温-低温"湿沙变温层积处理,消除发芽抑制物的效果较好,其种子甲醇浸提液的比较发芽抑制率(W100)从64.89%降至8.51%,胚长增长0.42 mm,种子平均发芽率达76.0%。  相似文献   

3.
不同温度条件对天女木兰种子层积催芽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不同温度条件下天女木兰种子层积催芽效果的研究,以期获得快速促进种子萌发的技术。试验采用①天女木兰种子用清水浸种48 h,然后进行室内低温层积((4±1)℃,150 d);②室内控制变温层积((4±1)℃,50 d→(17±1)℃,25 d→(4±1)℃,50 d→(17±1)℃,25 d);③室外低温层积和室外自然变温层积催芽处理。并在层积过程中定期取样测定胚长占种子长的比例、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过氧化物酶活性以及过氧化氢酶活性。结果表明:处理②的天女木兰种子,胚发育优于相应的其他层积催芽;天女木兰种子中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在层积催芽后均比层积前有不同程度提高;层积后种子中过氧化物酶活性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升高,室内控制变温处理在层积过程中各种酶的上升速度较其它快。总之,控制变温层积催芽处理的天女木兰种子催芽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4.
天女木兰种子后熟期间的生理生化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解天女木兰种子后熟期间生理生化变化,探讨解除种子休眠机理及寻找种子快速催芽技术提供参考和依据,将天女木兰种子分别用250 mg/L赤霉素(GA3)溶液和清水浸种48 h,然后进行室外自然低温层积、室内低温层积(5℃)和室内人工控制变温层积(5℃、20 d和10~15℃、10 d交替变换)催芽处理。在层积过程中定期取样测定天女木兰种子的胚长占种子长的比例、呼吸速率、过氧化氢酶活性、过氧化物酶活性、可溶性糖含量等指标。结果表明:采用GA3浸种变温(10~15℃和5℃)层积处理有利于种胚的生长发育;GA3浸种变温处理能提高种子内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的活性,促进种子中可溶性糖含量升高,并能促使形态后熟提前完成。   相似文献   

5.
以老山芹种子为试验材料,研究低温及变温层积处理对种子形态后熟过程影响,为揭示老山芹种子休眠机理,终止种子休眠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两种层积处理种胚胚长、胚宽、胚剖面面积及胚率等指标均随层积时间延长不断增加,而胚附近胚乳空腔面积在层积过程中随着种胚逐渐增大而减小;变温层积处理效果优于低温层积处理。变温层积可加速老山芹种子后熟过程,缩短种子休眠时间。  相似文献   

6.
不同浸种和催芽处理对天女木兰种子的催芽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天女木兰种子进行不同浸种和催芽处理试验,探讨快速解除种子休眠的机理和促进种子萌发的技术。【方法】将天女木兰种子分别用100,200,300 mg/L GA3和清水浸种48 h,然后在室内进行低温层积((4±1)℃、150 d)和人工控制变温层积((4±1)℃5、0 d→(17±1)℃2、5 d→(4±1)℃、50 d→(17±1)℃2、5 d)催芽处理,并在层积过程中定期取样测定天女木兰种子的胚长占种子长的比例、呼吸速率、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和蛋白酶活性。【结果】用GA3浸种后进行变温层积催芽的天女木兰种子,胚发育优于相应的低温层积催芽,并随着GA3质量浓度的提高催芽效果越好,且温度条件起主导作用;2种层积催芽方法下,天女木兰种子的呼吸速率均提高,且经GA3浸种的种子呼吸速率与清水浸种的种子相差不大;天女木兰种子中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在2种层积催芽方法下均比层积前有不同程度提高,不同GA3质量浓度浸种处理间差异不大;用2种层积催芽方法催芽的天女木兰种子蛋白酶活性升高,并且随着GA3质量浓度的提高而增强,层积后期蛋白酶活性低于层积初期,变温层积处理的蛋白酶活性高于低温层积处理。【结论】经300 mg/L GA3浸种并进行变温层积的天女木兰种子催芽效果最佳,温度条件在天女木兰种子的层积催芽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巫山淫羊藿种子休眠解除与萌发过程中脂肪酸代谢特点,应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层积过程中巫山淫羊藿种子脂肪酸含量。结果表明:1)种子脂肪酸总量w为19.59%,其中饱和脂肪酸占3.28%,不饱和脂肪酸占16.31%;2)除低温层积种子亚麻酸含量逐渐增加外,各脂肪酸含量在低温或变温层积过程均逐渐减少;3)层积过程中脂肪酸含量与相对含量变化趋势不完全相同:低温层积中,油酸、亚油酸含量不断减少,但相对含量不断增加;变温层积中,亚油酸和亚麻酸含量不断减少,但相对含量不断增加;4)5mg/L氟啶酮浸种对低温层积种子脂肪酸代谢无显著影响,却可加速变温层积种子脂肪酸代谢,并使其萌发。本研究结果揭示了氟啶酮和层积温度对巫山淫羊藿种子休眠解除与脂肪酸代谢的影响,展示了种子休眠解除过程中各脂肪酸含量变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东北红豆杉种子休眠机理与解除技术探讨   总被引:36,自引:2,他引:36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测定了东北红豆杉种子内源激素 (赤霉素、脱落酸、玉米素、吲哚乙酸 )含量 ,并结合形态解剖、变温层积、种子吸水性和种皮透气性等试验 ,探讨了东北红豆杉种子的休眠机理及解除休眠的技术 .秋季采收的东北红豆杉种子 ,虽然种胚结构完整 ,但体积小 ,不具备萌发能力 ,需要后熟 .风干种子形成大量脱落酸(ABA) ,种皮角质化、坚硬 ,阻碍了水气交换 ,幼小种胚被迫进入深度休眠状态 .解除休眠的技术是 ,机械磨损种皮 ,可通气、透水和减少萌发障碍 .流水冲洗 1周 ,将种子内的ABA含量降低到可以萌发的程度 .用赤霉素或赤霉素与细胞分裂素混合处理种子 ,可提前萌发 ,提高发芽率 .变温 (15~ 2 0℃ 3~ 5℃ )层积 ,可缩短种子休眠时间 ,层积前期暖温可加速胚的发育 ,低温是萌发成苗的必要条件 .经过 4~ 6个月暖温和 3~ 4个月低温层积 ,种子萌发  相似文献   

9.
新疆野生山楂种子特征及萌发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集阿尔泰山楂、准噶尔山楂、红果山楂成熟的种子分别采用湿种恒温、变温、外源激素浸泡处理、阴干后层积方法进行层积处理测其种子特征指标及层积后的发芽率,结果表明变温层积对两种山楂种子的萌发有较好的促进作用但不同种山楂种子所需的较适层积时间范围有差异阿尔泰山楂种子层积日90d左右发芽率可达39.5%,红果山楂种子层积150d左右发芽率可达27.1%;准噶尔山楂种子在所有层积处理中的萌发率都相对较低100mg/L的GA3处理层积180d后发芽率为10.2%,三种山楂种子均为自然休眠种子不同层积处理能够打破其休眠促进种子萌发其中变温层积处理效果较好,阿尔泰山楂具有较高的发芽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解除蚬壳花椒种子休眠和萌发的有效方法,提高蚬壳花椒种子萌发率。方法:以恒温4益、恒温25益、变温(先4益层积35 d,后25益层积35 d)湿沙层积70 d处理蚬壳花椒种子,每隔7 d进行1次取样,测定种子内营养物质含量和酶活性,分析各处理解休眠效果,探索最佳层积温度。以层积处理后的种子用不同发芽基质(湿沙、草炭、珍珠岩、土壤)进行拌种处理,探索最适宜发芽基质。结果:变温层积可以有效解除蚬壳花椒种子休眠;草炭拌种可以大幅提高种子萌发率到68%。结论:变温层积可以加速蚬壳花椒种子内营养物质的水解,提高种子内酶活性,促进种子内生理代谢反应。  相似文献   

11.
小麦条锈菌致病性及其变异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小麦条锈病(wheat stripe rust or yellow rust)是一种气传性的低温真菌病害,在所有小麦产区均可暴发流行,造成巨大的产量和经济损失,严重威胁着小麦的安全生产。其病原条形柄锈菌小麦专化型(Puccinia striiformis West. f. sp. tritici Eriks. & Henn.,Pst)为严格专性寄生真菌,致病性变异频繁,常造成小麦品种抗条锈性“丧失”,引发病害大流行。因而,从20世纪50年代起,条锈菌致病性变异的研究一直备受关注,并已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本文从小麦品种抗病性丧失、条锈菌致病性变异途径、条锈菌群体遗传、条锈菌基因组和功能基因组以及条锈菌效应蛋白等不同方面概述了近年来取得的重要研究进展,提出了未来条锈病防治上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以期通过准确预测条锈菌优势小种、合理利用和布局抗病基因、利用新策略创制新型持久广谱抗病材料,不断优化和完善小麦条锈病综合治理技术体系,实现小麦条锈病可持续控制。  相似文献   

12.
薜荔和爱玉子均属于桑科榕属植物,二者为同一物种的原变种与变种的关系,早期研究认为这两种榕树与同一种传粉榕小蜂(Wiebesia pumilae (Hill))建立了稳定的互利共生关系,但近期在形态学、生态学、传粉生物学等方面对二者的研究结果表明,薜荔传粉小蜂和爱玉子传粉小蜂之间可能发生了遗传分化。实验用核糖体28SrDNAD1-D3区、线粒体Cytb及COI基因部分序列,对采自福建3个不同样地的薜荔传粉小蜂和3个不同品系的栽培爱玉子的传粉小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薜荔传粉小蜂和爱玉子传粉小蜂的核糖体28S序列的碱基组成中A,T,G,C 4种含量较平均,C+G的平均含量(56%)稍高于A+T的含量(44%)。线粒体Cytb序列中A+T的含量(76.1%)明显高于C+G的含量(23.9%),COI序列中A+T的含量(71.9%)也明显高于G+C的含量(28.1%),这是膜翅目昆虫线粒体基因的普遍特征。在薜荔和爱玉子传粉小蜂的线粒体Cytb及COI基因中,密码子第三位点A+T的含量最高。(2)比较薜荔和爱玉子传粉小蜂的3种分子标记的变异范围显示,28S进化速度较Cytb及COI序列慢,比较保守,更适合科、亚科等较高分类单元的研究。薜荔传粉小蜂与爱玉子传粉小蜂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近,采用Cytb与COI序列进行分析更为精确。(3)用Cytb及COI序列对薜荔传粉小蜂与爱玉子传粉小蜂之间的遗传距离进行分析显示,薜荔传粉榕小蜂个体间Cytb序列平均遗传距离为0.0054,爱玉子传粉小蜂个体间的Cytb遗传距离为0.0164;薜荔传粉小蜂与爱玉子传粉小蜂群体之间的Cytb序列平均遗传距离为0.1385;COI序列的薜荔传粉榕小蜂个体间遗传距离为0.0048,爱玉子传粉小蜂各样本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0102;薜荔传粉小蜂与爱玉子传粉小蜂群体间COI序列平均遗传距离为0.1896,两群体间的遗传距离(差异大于10%以上)明显大于群体内各样本之间的遗传距离,表明薜荔传粉小蜂与爱玉子传粉小蜂之间已经发生了很大的遗传分化,其变异水平达到了种间分化水平,即薜荔传粉小蜂与爱玉子传粉小蜂为两个不同的种。  相似文献   

13.
何付新  张阳  秦娟  马微  康振生  郭军 《中国农业科学》2015,48(16):3156-3165
【目的】克隆小麦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 sp. tritici)III型磷脂酰肌醇4-羟基激酶基因(PsPik1),分析其在小麦条锈菌生长发育与致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利用RT-PCR技术克隆PsPik1的cDNA序列,采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分析该基因编码蛋白分子特征并构建进化树;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选用小麦条锈菌的延伸因子(elongation factor,EF)作为内参,明确该基因在小麦条锈菌夏孢子阶段和侵染小麦后6、12、18、24、36、48 h以及3、5、7、9、11 d共12个发育时期的表达特征;利用病毒介导的基因沉默技术(BSMV-host-induced gene silencing,BSMV-HIGS),分析沉默PsPik1后对小麦条锈菌生长发育及致病性的影响。通过传统酶切连接的方法构建重组载体BSMV:γ:PsPik1-as,利用体外转录技术获得BSMV αβγ3个组分,在小麦二叶一心期接种BSMV: γ:PsPik1-as、BSMV: γ:0-as与BSMV: γ:TaPDS-as。接种病毒后第10天,在小麦第4叶接种条锈菌CYR32,接菌后24、48、120 h分别取样,以检测PsPik1的沉默效率和进行组织学观察。样品经染色处理后,统计分析接菌后48 h沉默植株与对照植株中条锈菌菌丝分支数、吸器母细胞数与菌丝长度的差异,及120 h沉默植株与对照植株中条锈菌菌落面积的差异。在接菌后12 d观察条锈病发病情况并照相记录。【结果】PsPik1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全长4 485 bp,编码1 494个氨基酸,具有III型磷脂酰肌醇4-羟基激酶典型的脂激酶特有结构域(LKU)、钙神经传感蛋白(NCS1)结合位点、Hom2结构域和PI3K/PI4K超家族激酶结构域。聚类分析表明,PsPik1聚于PI4KIIIβ类群,PsPik1与柄锈菌属的Pik1亲缘关系较近,与子囊菌Pik1亲缘关系次之,而与动物及植物的PI4KIIIβ亲缘关系较远。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PsPik1在接种后6、12、18、24 h呈诱导上调表达趋势,分别为夏孢子时期表达量的2.66、7.04、3.42、2.96倍,其中在12 h其表达水平最高。接种后36 h至5 d,PsPik1的表达水平开始下降,一直低于夏孢子表达水平,分别为夏孢子表达量的60%、30%、16%、15%。接种后7-11 d,PsPik1的表达量开始升高,在接种后11 d恢复至与夏孢子相当的水平。PsPik1基因沉默后的组织学观察分析表明,与接种BSMV:γ:0-as(对照)相比,接种BSMV:γ:PsPik1-as植株中条锈菌组织分化与生长发育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表现在接菌后48 h菌丝长度和分支数目明显减小,接菌后120 h菌落面积明显减小。沉默效率检测结果显示,在接菌后24、48、120 h,接种BSMV:γ:PsPik1-as植株PsPik1的表达水平分别仅为对照植物的49%、49%、69%,表明PsPik1的表达明显地受到抑制。【结论】PsPik1可能参与了病菌侵染初期的侵染结构分化及寄生关系的建立,在条锈菌致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薇甘菊萎蔫病毒(Mikania micrantha wilt virus,MMWV)对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叶片生理生化的影响,探讨了MMWV侵染对薇甘菊叶片超氧化物岐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henylalanine ammonia-lyase,PAL)活性及叶绿素总含量和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MMWV感染薇甘菊16d内叶片的SOD活性均比对照组高,其中第16天达最大值,但接种后第24和32天SOD活性分别比对照低了13.28%和25.37%;POD活性在接种后16-32d均显著高于对照.PPO和PAL变化趋势相似,在接种后第8天这两个酶的活性分别比对照高了77.75%和23.58%,而在第32天分别比对照减少了14.27%和20.53%.随着侵染时间的增加,感病薇甘菊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减少,叶绿素a/b值逐步降低;同时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和光饱和点(LSP)分别比健康对照减少了32.34%和12.52%,而对暗呼吸速率(Rd),光补偿点(LCP)和表观量子效率(AQY)无显著影响.表明MMWV侵染可减低薇甘菊叶片光合作用的效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明确接种枯萎病菌对甜瓜幼苗植株表型、木质素含量、木质素合成相关酶活性及肉桂醇脱氢酶(cinnamy alcohol dehydrogenase,CAD)基因表达的影响,找出响应枯萎病菌的CmCADs成员。【方法】选用抗枯萎病品种薄皮甜瓜‘彩虹7号’为试验材料。在甜瓜幼苗长至“三叶一心”时接种枯萎病菌-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f. sp. melonis)。以长势相同的健康植株浇灌等量无菌水为对照。在接种后0、1、3、5、7和9 d观察甜瓜植株表型变化,并测定其营养器官中的木质素含量、木质素合成关键酶(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和CAD)活性及CmCADs的表达量。【结果】接种枯萎病菌后,甜瓜植株表型发生明显变化。在接种枯萎病菌后5 d甜瓜植株叶片出现轻微萎蔫,接种后9 d植株全部叶片均已萎蔫。甜瓜营养器官中木质素含量及木质素合成相关酶PAL、POD和CAD活性在接种枯萎病菌后与对照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其中木质素含量在根、茎和叶中呈现出一致的变化趋势,即木质素含量均随着接种枯萎病菌后天数的延长而增加,且显著高于对照。PAL活性在甜瓜根和茎中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在叶片中整体呈现升高的趋势且显著高于对照。POD活性在各时期均高于对照并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CAD活性在甜瓜根、茎、叶中变化趋势一致,均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接种枯萎病菌后,CmCADs各成员在甜瓜营养器官中的表达表现出组织特异性。根中除CmCAD4外,其他4个成员均在接种后7 d受强烈诱导。茎中各成员均无表达,而叶中CmCAD2和CmCAD5在接种后5 d受到强烈诱导。【结论】与对照相比,甜瓜营养器官中木质素含量及木质素合成相关酶PAL、POD和CAD活性在接种后均升高,表明木质素合成途径可能在甜瓜抵御枯萎病中起重要作用,根和叶中均受枯萎病菌诱导表达的CmCAD2和CmCAD5可能是响应枯萎病菌的CmCADs成员,并在甜瓜抗枯萎病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有斑百合和亚洲百合杂交亲和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使我国野生百合资源用于新品种培育中,将有斑百合与亚洲百合进行杂交,评价其杂交亲和性.以有斑百合和8个亚洲百合品种为试验试材,采用常规柱头授粉,切割花柱授粉和柱头KCl处理3种不同授粉方法进行杂交.1)切割花柱的授粉方法能有效克服有斑百合为父本的组合的杂交障碍,其中‘Navona’×有斑百合、‘Lollypop’×有斑百合、‘Apricot pixels’×有斑百合和‘Pollyanna’×有斑百合的坐果率高达100%,‘Loroto’×有斑百合和‘ Prato,×有斑百合的有胚率也分别提高到15.9%和14.8%.2)柱头KCl处理未能克服有斑百合和亚洲百合之间的杂交障碍.3)有斑百合与亚洲百合杂交存在单向不亲和,有斑百合适合作父本.当父本花柱粗短(如有斑百合),母本花柱细长(如亚洲百合)时,用切割花柱的方法可以克服杂交障碍,提高蒴果膨大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从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生防菌株B1619发酵液上清中分离脂肽类抗生素,分析其抑菌活性相关成分,为应用解淀粉芽孢杆菌B1619菌株防控番茄枯萎病提供依据。【方法】利用特异性引物对B1619中3种脂肽类抗生素合成相关基因sfpituAfenB进行检测;通过盐酸沉淀、甲醇抽提法等方法提取脂肽类抗生素粗提物;用SupelcleanTM LC-18柱及PHASE HF-NH2柱对3种脂肽类抗生素粗提物进行分离;通过MALDI-TOF-MS和HPLC分析、鉴定3种脂肽类抗生素;采用平板对峙培养分别测定3种脂肽类抗生素粗提物对番茄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lycopersici)的抑菌活性。【结果】从解淀粉芽孢杆菌B1619的基因组DNA中扩增sfpituAfenB等脂肽类抗生素合成基因,扩增产物经克隆、测序分析,表明B1619菌株中含有这3个基因。通过HPLC分析,发现60%甲醇洗脱液分离物分别在12、16.5、18 min处出现相应峰值,保留时间与bacillomycin L标准品一致,分泌量为18.5 mg·L-1;70%甲醇洗脱液分离物分别在22、34、37、51及53 min处出现相应峰值,保留时间与fengycins标准品一致,分泌量为5.1 mg·L-1;100%甲醇洗脱液分离物分别在27、37、41、51及53 min处出现相应峰值,保留时间与surfactins标准品一致,分泌量为74.3 mg·L-1。经液质联用进一步验证分析3种脂肽类抗生素的质子化峰值,60%甲醇洗脱液分离物峰值范围在m/z=1 043.4、1 057.5和1 071.4 Da,是C13-C15的bacillomycin L;70%甲醇洗脱液分离物峰值范围在m/z= 1 463.9、1 477.9、1 491.9和1 505.9 Da,是C15-C17的fengycins;100%甲醇洗脱液分离物峰值范围在m/z=1 008.6、1 022.7和1 036.7 Da,是C13-C15的surfactins。平板对峙法试验结果表明1 mg·mL-1 bacillomycin L和fengycins对番茄枯萎病菌有较强的抑菌效果,而1 mg·mL-1surfactins对番茄枯萎病菌的抑菌活性较弱,再将surfactins的浓度提高至3和6 mg·mL-1,发现其抑菌效果没有明显变化。【结论】B1619菌株分泌3种脂肽类抗生素,其中对番茄枯萎病菌生长起重要抑制作用的抗生素是bacillomycin L和fengycins,surfactins对番茄枯萎病菌的抑制活性较弱。  相似文献   

18.
应用热扩散式树干茎流计(TDP)于2012年7月1日至7月25日,在克拉玛依地区农业开发区对银白杨(Populus alba L.×P.talassica)人工林树干液流速率进行了连续测定,并对气象、土壤水分等指标进行了同步测定。结果表明:7月份的晴天银白杨树干液流速率日变化呈单峰型,阴天呈多峰型,在测量时期液流速率日平均值为0.6059 L/h;银白杨树干单位边材面积的液流速率与太阳总辐射、大气温度、水汽压差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相对湿度呈负相关关系。其相关系数绝对值顺序为太阳总辐射>大气温度>水汽压差>相对湿度>风速;银白杨边材面积与胸径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834,单位边材面积的液流速率随树干胸径的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19.
平欧杂种榛实时荧光定量PCR内参基因的筛选与体系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构建中国榛属植物主要栽培种平欧杂种榛实时荧光定量PCR内参基因的筛选体系,并筛选稳定的内参基因,为榛属植物的基因表达分析提供内参基因,进而为其植物资源利用和创新育种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利用课题组前期对平欧杂种榛不同亲和性授粉、授粉后不同时间的雌蕊转录组测序数据,结合相关文献搜索,共选取12个候选内参基因;以平欧杂种榛主栽品种‘达维’的盛花期雌蕊、未伸长期雄花序、幼嫩叶片、花粉、一年生枝形成层、嫩茎、根尖、根蘖等8个不同组织器官为研究材料;通过反转录PCR初筛,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表达量,并利用ge Norm、Norm Finder、Best Keeper、Delta Ct程序和Ref Finder在线网站评价内参基因的稳定性。【结果】反转录PCR初筛表明,12个候选内参基因引物的特异性良好,Cha STP5和Cha TF在不同组织器官材料中表达存在明显差异,其余候选内参基因在8个组织中均有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的表达谱分析表明,Ch18S r RNA的表达量最高,Cha STP5表达量最低,其余10个候选内参基因均为中等表达量;Cha STP5和Cha TF的稳定性最差,其余10个候选内参基因的稳定性处于中等水平。ge Norm、Norm Finder、Best Keeper和Delta Ct的结果表明,Cha Actin均排名第一,为最稳定的内参基因,Ch18S r RNA的排名均在前五,而其他候选内参基因在不同程序分析结果中的排名存在差异。稳定性综合分析表明,Cha Actin和Ch18S r RNA的稳定性良好,即在8个不同组织器官中表达量均一且在4个稳定性分析程序中均排名靠前,适合作为内参基因;ge Norm程序的变异系数分析则表明,选取6个内参基因便可对RT-q PCR的数据进行精准的标准化处理;相关性分析表明,4个程序均在0.01水平上呈现显著的相关性,Norm Finder和Delta Ct程序的相关性最高,Delta Ct与Best Keeper的相关性最低。【结论】建立了平欧杂种榛实时荧光定量PCR内参基因的筛选体系:以反转录PCR初筛引物,荧光定量PCR分析引物特性及基因表达,4个程序单独评价引物稳定性,Ref Finder综合分析选出最适稳定内参基因,并选出榛属植物8个不同组织器官中最为稳定的2个内参基因Cha Actin和Ch18S r RNA。  相似文献   

20.
野鸢尾和射干种间杂交F_2代主要性状变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观测野鸢尾(Iris dichotoma)×射干(I.domestica)杂交F2代群体(n=61)中每一个体的株高、花径、花数、花色和彩斑等14个表型性状,对F2代与双亲性状差异、群体性状变异、主要性状间遗传相关性及花色遗传变异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明确F2群体性状变异特点,指导夏季开花鸢尾育种实践。结果表明:F2代12个性状中,8个性状的观测值居于双亲之间;除花朵直径和花朵数量外,花葶长等10个性状基本均呈正态分布,属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性状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外花被长与内花被长和外花被宽与内花被宽的相关度最高,相关系数分别为0.821和0.734,趋于连锁遗传;对颜色性状的分析结果表明花色和花瓣彩斑的遗传由不同基因调控,但都是由多个基因共同控制。野鸢尾×射干F2代群体的花朵直径、花朵数量、花葶长及花色变异丰富,利于大花、多花、花葶矮生和奇异花色的优良单株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