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基于2005—2014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统计方法分析中国省域碳排放的空间相关性,并利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了影响中国碳排放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中国省域碳排放存在正向的空间相关性;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和能源消耗强度对我国省域碳排放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产业结构和科技水平影响效果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从省域层面出发,基于经济发展与环境发展这两维度展开研究。【方法】利用物理重心测度原理及省域空间权重矩阵,分别测度2007-2012年全国经济重心和环境重心。【结果】1从区域发展不平衡性看,2007年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大于生态环境的非均衡性,而且东西部经济差异大于南北差异。2从空间格局演变方面看,2007年以来经济重心逐步向西迁移,西部经济发展速度快于东部,而环境重心则逐步向南迁移,南方地区环境水平有较大提高。3从空间相关性看,省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相关性并不如GDP测度的显著,省域生态环境水平存在显著的空间关联性。【结论】为了促进区域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沿海发达地区应该利用前期经济发展积累加大生态环境发展投入力度,促进生态环境发展的资本、技术和人才的集聚,形成生态化的"溢出效应"。中西部不发达地区可以借鉴发达地区的发展经验,主动吸纳发达地区先进管理体系、引进具有较强技术溢出效应、产业关联度强的项目促进地区产业结构优化,以环境基础设施的完善,生态环境水平的提高为"软实力"来推动地区综合发展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以中国大陆31个省级行政单元为样本,采用省际建成区绿地率空间面板数据,运用ESDA与GIS技术相结合的空间分析方法,探明1997-2014年我国省域建成区绿地率空间聚集、空间相关模式及其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我国省域建成区绿地率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且空间集聚程度呈现增强趋势。2)我国70%左右的省域属于高-高集聚或低-低集聚,高-高型主要分布在东部,低-低型集中于西部,地区间省域集聚类型差异是我国省域建成区绿地率空间分异的主要特征。3)通过局部空间自相关指数检验少数省域集聚类型的显著性强,对周边省域具有较强的辐射带动作用,而2/3以上的省域建成区绿地率空间集聚类型处于不稳定状态。本研究提出差异化、分类制定提升4大地区和省域建成区绿地率的政策建议,对实现国家建成区绿地率总体发展目标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将SBM模型与四阶段DEA方法结合,研究了我国30个省市地区2004~2012年间省际全要素能源环境效率,同时考察了地区投入与产出松弛量,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发现:环境约束的影响明显,科学评价能源环境效率必须把环境污染引入全要素能效测度之中;随着时间发展,各省间的效率存在优者愈优、劣者愈劣的两级分化趋势.对松弛量的Tobit回归结果显示:GDP是改善能源环境效率的有利因素,外商直接投资、产业结构以及能源消费结构是其不利因素,技术改进和环境治理对提高效率无显著影响;外部因素差异对能源环境效率有显著地影响,剔除外部因素差异的影响,将使效率能得到有效改善.  相似文献   

5.
利用两阶段DEA方法测算了中国30个省(区、直辖市)2003—2015年的生态效率,并对中国省域生态效率的区域差距及其内部分布动态和演进趋势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生态效率存在显著的空间非均衡性,总体呈现西部向中、东部地区递增的分布;中国生态效率的省域间差距总体呈现波动下降趋势,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表现出不同水平的波动;中国省域生态效率组间流动性不高,整体上表现出向着较高水平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基于STIRPAT模型的中国能源足迹的区域差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琦  韩亚芬  陈建永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4):13283-13284,13314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生态足迹理论出发,利用2007年中国能源消费截面数据,通过能源足迹测算方法测算出我国30个省区的能源消费足迹省区差异;通过能源足迹强度测算方法测算出能源足迹强度的区域分布,分析其规律;并通过STIRPAT影响因素模型的构建,揭示能源足迹与人口、经济影响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能源足迹高的省份主要集中于工业较发达的中东部地区,如山东、河北、辽宁等省;而能源足迹低的省份主要分布在经济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如广西、宁夏、青海等省,这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分布较为吻合。能源足迹强度由西向东逐渐减少;随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能源足迹强度存在下降趋势。人口数量对能源足迹大小的影响显著;人均GDP并没有显示出与能源足迹有反向关系,不能证明能源足迹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存在。  相似文献   

7.
刘文强  张丽 《湖北农业科学》2011,50(22):4719-4723
通过在全域和局域内进行检验,表明西部省域产业结构间存在空间依赖性,提出了研究产业结构变化的空间误差模型,对西部12省域产业结构变动进行了空间计量回归。结果显示,西部省域产业结构间存在明显的空间依赖性;产业结构的初始值、人均GDP、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等因素对产业结构变化的影响具有显著的空间变异现象,说明这些因素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的原因是所在区域的不同。基于此两点,得出结论:西部12省区应该作为一个系统整体分析,纳入空间依赖性要素,结合相邻省域的产业结构状况来考虑推进省域产业结构的高度化,针对性地提出促进西部省域产业升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采用2008年-2012年中国高新技术产业面板数据,应用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测算了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从区域创新体系角度进一步建立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区域创新环境对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提升主要依赖技术进步,而技术效率阻碍了创新效率的提高;东、中、西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存在差异,东、西部地区高于中部地区;基础设施和市场需求是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的两个显著因素.  相似文献   

9.
中国省际农业生态效率评价及其改进路径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农业生态效率是衡量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对农业生态效率进行科学的评价,有利于准确评估农业生态系统的真实水平,以实现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采用超效率SBM-DEA模型,对2000—2017年中国内地31个省(市、区)的农业生态效率进行了测度和分组,并分析了2017年未达DEA效率状态地区的农业投入产出的冗余与不足。高效率组中的省份一类位于东部地区,一类位于西部地区,而东北部和中部地区及西部地区的部分省份主要处于中、低效率组;2017年,只有青海、宁夏和天津出现农业产出不足情况,其余未达到DEA效率状态的地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机械、用水、农药、化肥、农膜、能源等要素投入冗余和碳排放、污染排放过度的情况。中国省际农业生态效率水平空间差异明显,发展变动态势不一,效率损失的主要原因是要素投入冗余和非期望产出过度,但各省份冗余的具体构成不同。因此,各省应根据其实际情况和效率损失的具体原因,采取适宜性的措施提升农业生态效率。  相似文献   

10.
农业机械对劳动力的替代能否提高粮食生产环境效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睢忠林  刘春明  周杨 《世界农业》2021,(1):99-108,130,131
采用SBM-DEA模型、Moran’s I指数和PSDM模型,以较有代表性的粮食作物小麦为研究对象,依据2001—2018年15个省的面板数据,基于农机跨区服务和劳动力空间转移的视角,分析了农业机械替代劳动力对粮食生产环境效率的空间影响,并对影响机制进行了甄别。结果表明:①2001—2018年中国粮食生产环境效率总体递增,地区间环境效率和变动率的发展虽不平衡,但不平衡的局面正在逐渐改善。②农业机械对劳动力的替代程度和粮食生产环境效率分别在2004年和2005年以后出现明显的空间正相关关系。③农业机械对劳动力的替代程度可以提高粮食生产环境效率,且存在空间溢出效应,但不如预期般显著,在剔除2001—2004年的样本后发现,替代程度对环境效率的改善作用主要来源于2005年以后,而作用路径主要通过提高单产水平和降低非期望产出实现。据此,本文提出了促进农业机械替代劳动力与粮食生产环境效率之间协调发展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1.
低碳竞争力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反映出来的在低碳效率、低碳环境、低碳科技等方面的综合水平的一种竞争优势或能力.中国西部地区正面临着跨越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两大任务,面对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在全球向低碳转型背景下西部地区必须转变发展方式,走低碳发展路径,充分发挥后发优势以提升其低碳竞争力,才能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以及气候安全型社会建设目标.在构建低碳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采用PCA、熵值法和聚类分析法对西部12个省(区,市)低碳竞争力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西部地区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可以划分为3个层次:重庆、陕西、广西、四川属于相对低碳地区;云南、新疆、宁夏、贵州、内蒙、西藏属于中碳地区;青海、甘肃属于相对高碳地区.(2)重庆、陕西、云南等作为国家发改委批准的首批全国低碳试点省市,其低碳竞争力排位明显比较靠前,说明低碳试点工作成效显著.(3)单位GDP综合能耗低的省区,综合排名也比较高,因而降低单位GDP综合能耗是提升低碳竞争力的必然选择.(4)低碳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复杂.尤其是第一主成分中的X1(单位GDP综合能耗)、X8(森林覆盖率)载荷系数相对较大,进一步说明要实现低碳发展,除了通过节能减排以减少“碳源”外,还要大力增加“碳汇”.(5)低碳竞争力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西部地区应发挥协同竞争优势,加强在低碳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实现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发展.  相似文献   

12.
从传统DEA模型出发,考虑环境污染产出,基于 2005-2010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引入不同的交叉评价模型对中国各省份的能源效率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能源效率整体水平偏低,各省份能源效率存在显著差异,大体呈现出东部省份能源效率高,西部省份能源效率低的格局.此外,“十一五”规划期间我国能源效率大体呈上升趋势,但东西部地区能源效率差距有扩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能源消耗和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碳排放带来的温室效应已经对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云南省作为中国西部欠发达省份,肩负着发展与保护的重任。该文从不同领域具体分析了云南省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力求使大家对云南的低碳经济发展有一个全方位的认识,并给出了一系列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基于2008-2017年中国28个省域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我国休闲农业发展水平具有显著且稳定的空间相关性,地区间呈现显著负向溢出效应;收入水平、农村生态环境质量、交通通达度在不同权重矩阵不同空间计量模型下均与休闲农业发展呈正相关关系;旅游禀赋中旅游接待能力在经济矩阵和SDM模型中呈现负向溢出效应。各地应正视休闲农业区域间的空间关联性,针对性制定发展策略,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技术异质情况下的中国农业能源率及其演变趋势,基于技术异质性框架,采用共同边界模型对近20年来中国农业能源效率进行测算,并使用标准差椭圆分析、Dagum基尼系数、双向固定效应等方法考察农业能源效率时空演进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样本期内,中国农业能源效率均值为0.612,呈逐年上升趋势,目前尚存在较大提升空间;2)空间上,呈东高西低的阶梯状分布特征,效率低下与农机装备技术创新不足和技术推广落后有关。时间上,椭圆面积没有发生明显变化,表明效率分布不存在明显的收敛或发散趋势;3)Dagum基尼系数结果表明,中国农业能源效率省际间存在差距,但呈缩小趋势,东中西部区域间差异是造成中国农业能源效率省际间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4)影响因素分析表明,中国农业能源效率与种植结构及基础设施水平正向相关,与能源结构、经济结构及受灾率负向相关。基于分析结论,最后提出三点提升农业能源效率的政策建议,旨在更好地促进中国农业绿色发展转型。  相似文献   

16.
基于1990~2010年我国30个省市面板数据,采用面板计量分析方法,考察我国源消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三者之间相互影响关系对空间区域的依赖性.研究结果表明:能源消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三者之间不仅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且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性.各省份的经济发展均为各地区能源消费增长的重要诱因之一,这与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具有较高关联度的结论保持一致.北京、辽宁、吉林等16个省份碳排放变化与经济增长变化之间的的弹性系数为负值,而天津等其他14个省市碳排放总量还将伴随着经济增长而增长,所以弹性系数为正值,这点隐含说明当区域经济水平较高时,该区域也将拥有更多优势条件来减低碳排放,实现碳减排最终还是需要依赖于发达的经济水平.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农业产业集聚对碳效率的作用机理,本研究基于随机前沿超越对数生产函数将农业碳排放纳入到农业经济核算体系之中,利用1997—2014年的面板数据对中国省域农业碳效率进行考察,并借助空间计量经济方法对农业碳效率的空间相关性及其与农业产业集聚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样本考察期内中国农业碳效率稳步增长,但受"梯度"发展模式的影响,农业碳效率具有以东部为高值"极核"区和以西部为低值"外围"区的分布结构特征。同时,区域内省份间农业碳效率的依赖性明显。而对农业产业集聚与农业碳效率关系初探后,发现二者之间整体上存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关系特征,即随着农业产业集聚度的提高,农业碳效率呈现出先得到改善后不断恶化的变化趋势。同时,处于不同集聚度下的群组情况各异,其中农业高集聚度区(中西部农业主产区)的农业碳效率随农业产业集聚度提高表现出"先升后降"的曲线特征,而在农业低集聚度区(东部经济发达区),农业产业集聚提高对农业碳效率的改善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18.
我国文化产业处在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且呈现空间不均衡现状。文化产业产能的空间不均衡,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正相关,呈现东多西少;城乡文化产品消费不均衡,在经济不发达省份表现更为明显;一般文化消费品与高端文化消费品的空间分布不均衡,东部沿海省份人均高端文化产品丰富,而普适文化产品匮乏;现阶段各地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扶植力度和重视程度不一。文化产业产能与供给的空间分布不均衡主要符合我国产业等级分布的一般特征,是马斯洛需求理论的生动体现,主要由各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扶植力度差异和受重视程度差异所造成。  相似文献   

19.
基于2000-2014年中国31个省级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分别考察财政收入分权和支出分权对产业结构升级的空间效应以及由此引致的策略性竞争效应,研究表明:财政分权等经济社会因素存在区域差异,这种差异导致产业结构升级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显著的异质性特征。财政收入分权和支出分权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呈现出非对称的空间溢出效应。一方面,财政收入分权对本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并不显著,而支出分权对本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具有积极影响;另一方面,财政收入分权和支出分权对相邻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均产生抑制效应,但较之于收入分权,支出分权的抑制效应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