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5 毫秒
1.
应用扫描电镜观察了4月龄青年兔肠粘膜表面形态,发现了小肠肠绒毛主要为叶形,舌形和指形,偶尔有宽叶形,杯状细胞的数量小肠后段显著多于小肠前段,杯状细胞开口在分泌静止和活动时的形状显著不同。小肠和大肠粘膜上皮细胞腔面轮廓为六角形或多角形。小肠隐窝开口为近似方形,大肠隐窝开口为细缝形或不规则形。  相似文献   

2.
2月龄绿孔雀的消化器官各段肌层发达,消化腺发达。食管粘膜为复层扁平上皮,浅层细胞未出现角质化。食管腺由单层枉状上皮构成,开口处为复层扁平上皮,粘膜肌异常明显。嗉囊的粘膜上皮和腺体与食管相似,粘膜下层不明显。腺胃有浅层单管腺和深层复管腺,浅层单管腺由单层柱状上皮构成。小肠绒毛上皮是单层柱状上皮,粘膜肌不明显,有中央乳糜管,无十二指肠腺。十二指肠后段,固有层有淋巴孤结。空肠、回肠固有层有淋巴孤结。盲肠的固有层有淋巴孤结和丰富的肠腺,肌层发达。肝小叶间界限不清,血窦中可见大量扁平的内皮细胞和多突的星状细胞。胰脏的小叶界限不清,内分泌部有丰富的毛细血管。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黄缘盒龟消化道进行组织学研究.[方法]应用石蜡切片和显微照像技术,对黄缘盒龟的食管、胃、小肠和大肠进行了组织学观察.[结果]消化道管壁均由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和外膜构成.食管具有纵行皱襞,可见杯状细胞,有丰富的弥散淋巴组织和一些孤立淋巴小结,未见食管腺.胃有大量的胃腺,胃腺细胞可分成2类:一类是体积较大的细胞,胞核较大,胞质嗜碱性;另一类是体积较小的细胞,胞核较小,胞质嗜酸性.肌层特别发达.小肠的表面有大量绒毛,绒毛中未见中央乳糜管.绒毛上皮细胞由吸收细胞和杯状细胞组成.肠腺由柱状细胞和少量杯状细胞构成.大肠具有粘膜皱襞和较多的杯状细胞,无绒毛,可见许多分散的淋巴小结,外膜较厚.[结论]消化道各部分的差异主要在粘膜层和肌层.  相似文献   

4.
为探明黄淮白山羊肠道黏膜组织结构和杯状细胞分布特点,取成年健康黄淮白山羊3头,经麻醉后颈静脉放血致死,立即取小肠和大肠各3段,投入到4%多聚甲醛固定液中固定72 h,制作组织切片,经HE和PAS染色后,观察黄淮白山羊小肠和大肠黏膜组织结构和杯状细胞分布特点。结果表明,黄淮白山羊十二指肠和空肠的上皮细胞呈高柱状,固有层分布有较多的淋巴细胞,回肠黏膜的上皮细胞呈低柱状,黏膜下层中含大量的集合淋巴小结,盲肠、结肠和直肠的上皮细胞呈低柱状,大肠腺发达,腺体间弥散着淋巴细胞,直肠的固有层中可见淋巴小结,上皮之间的杯状细胞呈顶浆分泌的形式分泌黏多糖。黄淮白山羊小肠杯状细胞分泌的黏多糖以中性为主,大肠杯状细胞分泌的黏多糖以酸性为主。大肠三段杯状细胞数量极显著(P<0.01)高于小肠杯状细胞,大肠中结肠杯状细胞数量显著(P<0.05)高于盲肠和直肠,小肠中回肠杯状细胞数量显著(P<0.05)高于十二指肠和空肠。因此,黄淮白山羊从十二指肠到回肠,上皮细胞由高柱状逐渐向低柱状变化,杯状细胞主要分布于大肠,在结肠中数量最多。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肉鸡日粮中添加树舌发酵浸膏多糖(Polysaccharides from the fermentation concentrate of Ganoderma applanatum(Pers.ex Gray.),GAP)对肉鸡肠黏膜结构及上皮内淋巴细胞和杯状细胞数量的影响,选用1日龄健康AA肉鸡225只,随机分成5个处理组,每组3次重复,每次重复15只。5个处理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基础日粮)、抗生素阳性对照组(基础日粮+5mg/kg黄霉素)和3个GAP组(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0.05%、0.10%和0.20%GAP),试验期42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日粮中添加0.10%和0.20%的GAP可显著增加肉鸡肠绒毛高度(P0.05),降低隐窝深度(P0.05),提高肠绒毛高度和隐窝深度的比值(V/C)(P0.05);2)与对照组相比,日粮中添加0.10%和0.20%GAP显著升高小肠各段的上皮内淋巴细胞和杯状细胞数量(P0.05);3)小肠各段上皮内淋巴细胞和杯状细胞数量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多;4)同一日龄各试验组的上皮内淋巴细胞数量从十二指肠到回肠递减,而杯状细胞则呈递增趋势。以上结果提示:在肉鸡日粮中添加GAP可显著改善肉鸡小肠黏膜结构,维持肠道黏膜的正常屏障结构,促进肉鸡健康生长。其中以0.10%GAP添加量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6.
为完善泰和乌骨鸡的基础形态学资料,采用石蜡切片技术和常规HE染色,对8羽健康成年乌骨鸡消化管的组织学结构进行初步的观察与研究,结果显示,其消化管具有家禽的典型结构特征,食管较长,肌层发达,且有发达的食管腺;腺胃呈纺锤形且食管腺呈囊袋状,腺胃粘膜表面乳头明显,肌胃胃壁由发达的平滑肌构成,黏膜层呈类角质状;小肠肠管较长,绒毛和肠腺发达,固有膜中的淋巴小结从十二指肠到回肠,呈逐渐增多的趋势,大肠中具有一对发达的盲肠,盲肠基部具有明显的淋巴组织,在整个肠管中,肠绒毛则呈逐渐变短的特征。此组织结构特征表明消化管与其食性相适应,并具有较强的消化和吸收能力。  相似文献   

7.
双团棘胸蛙的肠分为十二指肠、回肠、大肠和直肠.口腔顶壁为复层纤毛上皮,底壁为复层扁平上皮,食道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胃和肠均为单层柱状上皮,泄殖腔为复层扁平上皮.各段皱褶丰富,仅食道和胃本体有巨型的树枝状皱褶.口腔顶壁、食道、胃及泄殖腔有发达的腺体,肠的各段无多细胞腺体分布但杯状细胞丰富,其中大肠最少,直肠部最多.在口腔顶壁、食道及十二指肠均有丰富的巨型杯状细胞,胃各部及泄殖腔均无杯状细胞分布.  相似文献   

8.
方静  周毅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1995,13(2):218-220,T001
本文用透射电镜观察了齐口裂腹鱼肠粘膜上皮的超微结构,并对肠粘膜上皮 的吸收细胞、杯状细胞、内分泌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的形态作了较为 详细的描述,对其功能进行了初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9.
双团棘胸蛙消化道解剖学及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双团棘胸蛙的肠分为十二指肠、回肠、大肠和直肠.口腔顶壁为复层纤毛上皮,底壁为复层扁平上皮,食道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胃和肠均为单层柱状上皮,泄殖腔为复层扁平上皮.各段皱褶丰富,仅食道和胃本体有巨型的树枝状皱褶.口腔顶壁、食道、胃及泄殖腔有发达的腺体,肠的各段无多细胞腺体分布但杯状细胞丰富,其中大肠最少,直肠部最多.在口腔顶壁、食道及十二指肠均有丰富的巨型杯状细胞,胃各部及泄殖腔均无杯状细胞分布.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蒙古绵羊胚胎大肠黏膜上皮的组织发生。[方法]利用组织学常规方法。[结果]蒙古绵羊胚胎大肠黏膜上皮的发育经历了单层细胞到复层细胞再到单层细胞的过程;杯状细胞在37 mm胚初见;90 mm胚直肠腺开始发育,142 mm胚盲肠、结肠肠腺开始发育。[结论]蒙古绵羊胚胎大肠黏膜上皮经历了单层细胞到复层细胞再到单层细胞的发育过程。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大肠杆菌对仔兔小肠形态学影响,比较不同治疗方法的效果。将40只仔兔随机平均分为4组。经腹腔注射菌液后检测不同时期内毒素含量,并观察和比较小肠形态学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腹腔注射菌液后可形成毒血症,兔大肠杆菌的发病率与内毒素呈正相关;随着肠绒毛长度和粘膜厚度的恢复,病兔逐渐恢复正常。乳酸菌素在大肠杆菌引起兔腹泻的治疗中能有效恢复肠壁厚度和绒毛长度,在疾病恢复期治疗效果好于庆大霉素。  相似文献   

12.
通过观察应激状态下孕早期母鼠摄食量、体重以及小肠组织学结构的变化,探究应激对孕鼠消化能力的影响,以期揭示应激对妊娠的影响机制。以妊娠早期孕鼠为研究对象,束缚制动方法建立制动应激模型,每天1次,每次4h,于妊娠3、5和7d取材,记录食物摄取量和体重变化,应用PAS染色和PCN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应激对孕鼠妊娠早期十二指肠、空肠、回肠杯状细胞及上皮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发现制动应激组孕鼠食物摄取量和体重均出现显著下降,在E3d、E5d和E7d食物摄取量分别下降了15%、11%和19%,体重分别下降了71%、90%和105%;应激组小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肠绒毛高度、杯状细胞数量和肠腺上皮细胞中的PCNA阳性细胞率均出现显著降低。制动应激显著抑制孕鼠的肠黏膜组织生长发育,可能由此降低孕鼠的消化能力,从而不利于妊娠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罗伊氏乳酸杆菌是普遍存在于人和动物肠道的有益乳酸杆菌,研究表明,口服罗伊氏乳酸杆菌能显著降低腹泻的发病率和严重程度。研究罗伊氏乳酸杆菌I5007(Lactobacillus reuteri I5007)对新生仔猪肠绒毛发育和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试验选取9窝1日龄的杜×长×大初生仔猪,每窝挑选8头体重相近、出生状况良好的仔猪,按体重分为3组,每组3窝仔猪。即:对照组(灌服0.1%无菌蛋白胨溶液),前4日龄灌服组(1-4 d,每日每头灌服活菌总数为1.2×1010 CFU 的L. reuteri I5007)和隔4日龄灌服组(1、5、9、13、17和21 d灌服,灌服剂量同前4日龄灌服组)。试验期21 d,试验期间仔猪由各自母猪哺乳饲喂。于试验第7、14和21 天,每个处理组随机选取4头仔猪,空腹称重、麻醉和屠宰,截取相同位置的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测定其肠绒毛形态,并测定试验结束时(21 d)空肠和回肠二糖酶活性和紧密连接(TJ)蛋白的表达。【结果】灌服L. reuteri I5007对仔猪生长性能没有显著影响(P>0.05),但对不同阶段仔猪的肠道形态有不同程度的影响。7 d时,隔4日龄灌服组与对照组相比,仔猪十二指肠绒毛高度、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杯状细胞数和回肠杯状细胞数均显著增加(P<0.05),前4日龄灌服组仔猪的十二指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杯状细胞数和回肠杯状细胞数也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仔猪(P<0.05),但对十二指肠绒毛高度无显著影响(P>0.05);14 d时,隔4日龄灌服组仔猪十二指肠的绒毛高度/隐窝深度和回肠杯状细胞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前4日龄灌服组仔猪的回肠杯状细胞数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却低于隔4日龄灌服组(P<0.05);21 d时,隔4日龄灌服组显著提高了仔猪十二指肠和回肠的杯状细胞数(P<0.05),前4日龄灌服组与对照组相比,仅提高了回肠杯状细胞数(P<0.05),反而降低了十二指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P<0.05)。另外,前4日龄灌服组仔猪空肠隐窝深度显著低于隔4日龄灌服组仔猪(P<0.05),但其十二指肠杯状细胞数和绒毛高度/隐窝深度均显著低于隔4日龄灌服组仔猪(P<0.05)。在二糖酶活性上,隔4日龄灌服组仔猪空肠蔗糖酶和麦芽糖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前4日龄灌服组仅提高了仔猪空肠麦芽糖酶活性(P<0.05),且该组空肠蔗糖酶活性和麦芽糖酶活性均显著低于隔4日龄灌服组(P<0.05)。隔4日龄灌服组对仔猪空肠和回肠的3种TJ蛋白(Claudin-1、Occludin和ZO-1)均有显著的促表达作用(P<0.05),前4日龄灌服组仔猪空肠Claudin-1、ZO-1和回肠Claudin-1的表达也均高于对照组(P<0.05),但是其空肠Occludin显著低于隔4日龄灌服组(P<0.05),且其回肠Claudin-1(P = 0.1)和ZO-1(P = 0.1)相比于隔4日龄灌服组也有降低的趋势。【结论】本试验条件下,新生仔猪隔4日龄灌服L. reuteri I5007(1.2×1010 CFU/头/日),能有效促进仔猪肠绒毛发育,提高空肠二糖酶活性,促进仔猪肠上皮细胞TJ蛋白的表达,在改善新生仔猪的肠黏膜屏障功能中可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刘淑英  于洪川  王寒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6):7471-7476
[目的]为动物趾叶炎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免疫学基础。[方法]对昆明种小白鼠注射二磷酸组织胺制备趾叶炎小鼠病理模型,以注射生理盐水为对照。分别于给药后2、14、24、48、72 h及15、30 d取小鼠3~5 mm长的小肠组织块,检测肠组织中炎性细胞、杯状细胞、肥大细胞及其脱颗粒数、P物质表达水平的动态变化。[结果]趾叶炎小鼠的肠腺结缔组织内及其绒毛上P物质表达异常丰富,且P物质呈单根或片状走行,并与肥大细胞串联及相邻排列,随给药时间的延长,P物质表达逐渐增强,肥大细胞及其脱颗粒数也急剧增多 炎性细胞、杯状细胞、腺体数量与肥大细胞的变化趋势一致 给药72 h后,血管内壁出现裂隙,肠粘膜出现水肿。[结论]肥大细胞参与小鼠趾叶炎的发病过程,并影响小鼠肠粘膜的通透性。  相似文献   

15.
观察了15头患结肠小袋纤毛虫病仔猪结肠的病理组织学变化和结肠小袋纤毛虫滋养体及包囊的光镜下形态.病理组织学观察表明,结肠粘膜损伤程度大,其肠上皮、肠腺和杯状细胞严重坏死,形成大小不等的溃疡病变,同时固有层、粘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均有不同程度的组织学变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降脂理肝汤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肠黏膜屏障的影响,探讨降脂理肝汤干预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机制。方法 4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10只)和造模组(30只),采用高脂饮食喂养复制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大鼠模型,造模组大鼠再随机分为高脂饮食模型组、降脂理肝汤低剂量及高剂量组(4.6、9.2 g/kg),分别予以相应干预6周后取小肠和门静脉血液,检测肠黏膜结构、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和ZO-1蛋白水平以及血浆内毒素水平。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高脂饮食大鼠小肠绒毛稀疏且排列不整齐、小肠绒毛高度明显降低(P<0.01),Occludin和ZO-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血浆内毒素水平显著上升(P<0.01)。与高脂饮食模型组比较,高剂量降脂理肝汤组小肠绒毛排列较整齐,断裂较少,绒毛高度显著升高(P<0.01),Occludin和ZO-1蛋白水平显著上升(P<0.05),血浆内毒素水平明显降低(P<0.01);而低剂量降脂理肝汤组仅显著降低了血浆内毒素水平(P<0.01)。结论 降脂理肝汤干预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机制可能与其改善小肠绒毛结构,恢复Occludin和ZO-1蛋白水平从而减轻肠黏膜屏障损伤,降低血浆中的内毒素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从同一养殖场选择发育正常、健康的1d、7d、14d、21d、28d、35d和42d的仔银狐各4只(公、母各半),通过测量银狐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的肠绒毛高度、宽度、密度,观察不同日龄各段小肠的肠绒毛发育。结果表明:1~21日龄仔银狐各段小肠的肠绒毛高度随着日龄增加呈增加趋势,而小肠绒毛宽度没有明显的变化;28日龄以后小肠的绒毛长度和宽度均有显著的增长;42日龄时达到最高值。仔银狐十二指肠绒毛密度随着日龄的增加而降低,空肠和回肠绒毛密度则在14日龄达到最大,然后随日龄增加而减少。  相似文献   

18.
灰雁胃肠道显微及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丰富鸟类形态学资料,同时为灰雁消化生理的研究奠定基础。应用HE染色技术及透射电镜技术对成年灰雁胃肠道组织学结构进行观察。结果表明,灰雁的胃腺上皮细胞内细胞器丰富,酶原颗粒数量较多;十二指肠绒毛较高,固有层肠腺密集且直径较大,电镜下观察,上皮细胞表面的微绒毛排列紧密,长度大于肠道各段,柱状细胞胞质中线粒体极为发达,腺上皮有大量内分泌细胞分布;空肠微绒毛较短,排列疏松,杯状细胞数量较多;回肠柱状细胞胞质中的细胞器不发达,上皮细胞表面的微绒毛更短,固有层的弥散淋巴组织发生聚集;盲肠和直肠的上皮细胞表面无微绒毛,杯状细胞和淋巴组织较多;直肠的肌层明显厚于肠道各段,肠腺直径较大,多呈圆形。实验结果表明,灰雁的胃腺细胞可能同时具有主细胞和壁细胞的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