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确定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胚胎和幼体发育的最佳温度,设置19、22、25、28℃4个温度,观察各温度条件下克氏原螯虾胚胎和幼体发育过程,记录不同温度下胚胎和幼体阶段的成活率、发育速率、生物学零度和有效积温。结果显示:温度对克氏原螯虾胚胎孵化率、孵化时间及幼体发育速率和成活率均有显著影响,在试验温度(19~28℃)范围内,胚胎发育进程随温度升高而加快,19℃和28℃条件下胚胎孵化时间分别为(622.67±6.02) h和(349.67±4.63) h;胚胎孵化率随温度升高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在22℃时孵化率最高,为91.03%±2.97%,28℃时孵化率最低,仅为40.53%±4.97%;幼体发育时间随温度升高而缩短,19℃和28℃条件下幼体阶段发育所需时间分别为(304.00±10.73) h和(194.00±9.03) h;幼体成活率随温度升高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水温22℃时,成活率最高(94.37%±1.60%),水温28℃时,成活率最低(82.67%±1.51%)。采用Sanderson-Pearis公式,计算得出克氏原螯虾胚胎和幼体发育的生物学零度分别为7.32、3.29℃。根据所建立的胚胎和幼体发育的温度依赖性发育模型推算出,克氏原螯虾胚胎和幼体发育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2.06和22.78℃。综合各项指标,建议克氏原螯虾人工繁育过程中胚胎和幼体发育的温度范围设置为22~25℃。  相似文献   

2.
以大蜡螟低龄幼虫为繁殖寄主,对蜡螟绒茧蜂的有关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蜂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11.79℃和338.5日度.22,25,30和32.5℃恒温下的平均世代历期分别为29.36,21-41,16.88和19.94d.蜡螟绒茧蜂在35℃条件下不能完成发育,全世代发育的最适温度为25~30℃.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幼蟹生长和蜕壳与有效积温的关系,在河蟹生态养殖池塘中放置网箱养殖中华绒螯蟹;温度记录仪探头入水深度为20 cm,且每周清理一次,每次记录时间间隔为20 min,每天至少早晚各查看一次。每口网箱放养中华绒螯蟹大眼幼体500只,以水花生为隐蔽物,保持生长环境尽量相同且适宜生长。经过158 d的养殖,幼蟹蜕壳11次长成蟹种,平均成活率为28.43%±4.61%,平均水温为(24.4±0.05)℃,总有效积温为(3 040.4±244.16)℃·d,且随着中华绒螯蟹蜕壳,有效积温增长趋势最接近指数函数y=40.942e0.2655x(R2=0.9904),累计有效积温增长趋势最接近多项式y=33.336x~2-115.05x+196.14(R2=0.997 8);特定生长率随有效积温的变化曲线最接近幂指数增长关系y=20.926e-0.005x(R2=0.933 3);累计有效积温对壳长、壳宽、体高的相关性极为显著,壳长、壳宽、体高随累计有效积温的增长均呈幂指数增长关系。  相似文献   

4.
稻螟蛉发育起点温度,有效积温和过冷却点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恒温条件下测定了稻螟蛉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试验表明:在14,19,24,28,32℃恒温处理下,全世代发育历期分别为56.750,41.179,32.696,22.986,16.334d。全世代发育起点温度为9.39℃。有效积温为395.31d℃;测定了各虫态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其越冬蛹的过冷却点为-27.65℃、结冰点为-22.56℃,证实了稻螟蛉可以蛹态在沈阳地区越冬。  相似文献   

5.
小剂量中子刺激对中华绒螯蟹扣蟹抗逆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甲壳类动物不具备特异性免疫系统的特点,采用小剂量中子刺激的物理方法启动和调节中华绒螯蟹的生化非特异性免疫,提高其抗逆能力。研究小剂量中子刺激处理中华绒螯蟹大眼幼体后,中华绒螯蟹体内蛋白质含量、蛋白质中的巯基含量、谷胱甘肽含量、自由基水平的变化,以期探索小剂量中子刺激处理对中华绒螯蟹抗逆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小剂量中子刺激处理后,中华绒螯蟹体内蛋白质含量比对照提高4.99%~22.69%,蛋白质中的巯基(-SH)含量提高23.40%~69.59%,谷胱甘肽提高8.77%~28.58%,自由基水平降低7.67%~32.86%。在试验过程中,对照蟹发生颤抖病,处理蟹未发生蟹病。在处理塘中中华绒螯蟹扣蟹生长快,规格整齐,抗逆能力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6.
广西河蟹原学名日本绒螯蟹合浦亚种。在本项目中,对广西河蟹的成蟹和幼体的形态构造研究后,认为它是介于中华绒螯蟹和日本绒螯蟹,经与中科院动物研究所戴爱云先生磋商改名为合浦绒螯蟹(Eriocheir hepuensis),为方蟹绒螯蟹属。个体大,味鲜美,商品价高,是我区的一种宝贵资源。  相似文献   

7.
在室内恒温条件下,通过观察和记录受精卵在6个温度梯度下的孵化情况,并运用公式计算和直线回归的方法,研究了长蛸(Octopus variabilis)受精卵发育的生物学零度、有效积温及胚胎发育的温度系数(Q10)。结果表明,长蛸胚胎发育的生物学零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9.17℃和1239.94℃·d;长蛸胚胎发育的最适温度范围为20~26℃。  相似文献   

8.
以中华绒螯蟹大眼幼体为对象,经适宜的低剂量中子刺激处理后,研究对中华绒螯蟹扣蟹非特异性免疫力的影响。研究表明,处理后的中华绒螯蟹巯基(-SH)平均含量比对照提高8.5%,谷光甘肽含量提高9.6%~18.8%,蛋白含量提高21.8%~74.4%;羟自由基含量降低33.6%~41.3%;中华绒螯蟹扣蟹生长快,规格整齐,抗逆能力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9.
盐度和饲料添加剂对中华绒螯蟹仔蟹成活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不同盐度对中华绒螯蟹大眼幼体培育成仔蟹成活率的影响。在水温21℃、水深20cm,大眼幼体经20天培育,盐度从0-9‰培育成Ⅲ期蟹的成活率以盐度5-7‰为最高。0‰和9‰成活率较低。投喂含有适量添加剂的配合饲料比投喂不含添加剂的对照组成活率稍高。  相似文献   

10.
盐度和饲料添加剂对中华绒鳌蟹仔蟹成活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不同盐度对中华绒螯蟹大眼幼体培育成仔蟹成活率的影响。在水温21℃、水深20cm,大眼幼体经20天培育,盐度从0-9‰培育成Ⅲ期蟹的成活率以盐度5-7‰为最高。0‰和9‰成活率较低。投喂含有适量添加剂的配合饲料比投喂不含添加剂的对照组成活率稍高。  相似文献   

11.
长江野生中华绒螯蟹育苗性能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11月,从安徽省无为县选择野生长江中华绒螯蟹亲本1 388只,到江苏省如东县进行天然海水生态育苗,其中雄蟹350只,总重80.05 kg;雌蟹1 038只,总重194.05 kg。在面积为2.5亩的池塘中,进行对比育苗试验,繁育盐度保持在19‰~26‰,pH变化范围在8.28~8.90,比较野生长江中华绒螯蟹与普通蟹之间繁育性状的差异。结果表明,野生亲本的体重和卵重均高于普通亲本,差异极显著;野生亲本与普通亲本的成熟系数和相对繁殖力差异不显著;野生蟹产卵率(52.85%)高于普通蟹产卵率(30.91%);野生蟹亲本组幼体发育较普通幼体发育为快,幼体个体较大,共产大眼幼体苗6.5 kg,大眼幼体规格137 848个.kg-1,平均125.3只.g-1;普通亲本组大眼幼体共产23 kg,规格为156 468个.kg-1,平均156.5只.g-1。  相似文献   

12.
盐度和饲料添加剂对中华绒鳌蟹仔蟹成活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不同盐度对中华绒螯蟹大眼幼体培养成仔蟹成活率的影响。在水温21℃、水深20cm,大眼幼体20天培育,盐度从0-9%培育成Ⅲ期蟹的成活率以盐度5-7‰为最高,0‰和9‰成活率较低,投喂含有适量添加剂的配合饲料比投喂不含添加剂的对照成活率稍高。  相似文献   

13.
中华绒螯蟹在咸水中交配产卵,经历幼体发育阶段后迁移到淡水中生长,其生命周期经历了较大的盐度变化。目前,关于盐度对中华绒螯蟹行为、表型和基因表达的影响,已经获得了多方面的进展与结果,但仍缺乏系统性总结。运用组学技术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某些关键相关基因的表达及生物学功能,从而从分子水平上阐释其渗透压调节机制及抗逆机制将是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4.
2011年11月,从安徽省无为县选择野生长江中华绒螯蟹亲本1 388只,到江苏省如东县进行天然海水生态育苗,其中雄蟹350只,总重80.05 kg;雌蟹1 038只,总重194.05 kg。在面积为2.5亩的池塘中,进行对比育苗试验,繁育盐度保持在19‰~26‰,pH变化范围在8.28~8.90,比较野生长江中华绒螯蟹与普通蟹之间繁育性状的差异。结果表明,野生亲本的体重和卵重均高于普通亲本,差异极显著;野生亲本与普通亲本的成熟系数和相对繁殖力差异不显著;野生蟹产卵率(52.85%)高于普通蟹产卵率(30.91%);野生蟹亲本组幼体发育较普通幼体发育为快,幼体个体较大,共产大眼幼体苗6.5 kg,大眼幼体规格137 848个.kg-1,平均125.3只.g-1;普通亲本组大眼幼体共产23 kg,规格为156 468个.kg-1,平均156.5只.g-1。  相似文献   

15.
2001年4~6月对辽宁盘锦辽河三角洲地区中华绒螯蟹生态育苗试验池中的中华绒螯蟹溞状幼体的种群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Z1~Z5的变态率分别为(77.8±11.3)%,(67.9±24.2)%,(47.5±20.7)%,(51.1±32.9)%和(63.8±27.5)%;中华绒螯蟹溞状幼体在池塘中主要集中在上风位,约占43.7%~65.6%,下风位则分布较少,为14.2%~20.1%;在垂直分布方面,Z1~Z4系底层>表层,Z5则相反,表层>底层.中华绒螯蟹溞状幼体昼夜水平移动主要受风向的影响,有风时它们向上风位方向移动,无风时它们则在池塘中分布较为均匀.中华绒螯蟹溞状幼体昼夜垂直移动主要收光照的影响,白天它们主要分布在水体中下层,夜间弱光照或无光时,它们分布较均匀.  相似文献   

16.
在实验室条件下,对戈壁琵甲卵和多毛宽漠甲卵的发育历期、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进行研究.将戈壁琵甲卵分别置于5种恒温(32、30、28、25、20℃)处理中,结果表明:其卵在20~32℃的发育速率与温度呈直线关系,卵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1.99±0.998)℃,有效积温为(129.62±8.30)日度.将多毛宽漠甲卵分别置于5种恒温(36、34、32、30、28℃)处理中,结果表明:其卵在28~36℃的发育速率与温度呈直线关系,卵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7.99±1.05)℃,有效积温为(124.58±9.19)日度.  相似文献   

17.
恒温测定结果表明:在15~32℃范围内,花绒寄甲发育符合有效积温法则,即发育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发育历期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其中卵、幼虫、茧蛹、成虫(产卵前期)和全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4.31℃、13.46℃、9.18℃、9.98℃和12.38℃;有效积温分别为:61.61 d·℃、73.88 d·℃、307.3 d·℃、118.7 d·℃和867.75 d·℃;自然变温测定结果表明:花绒寄甲生长发育最适温度区间22~28℃。卵的发育历期5~11d,卵期平均6.6d;幼虫的发育历期幼虫期7~12d,幼虫期平均7.3d;蛹的发育历期为14~24d,茧蛹期平均20.8d;成虫的发育历期为12.4d.历期数据分别用四种算法计算比较。最小二乘法测定与恒温测定最为吻合,直接最优法次之。最小变异系数法和直线回归法的差异在允许范围内。用测定数据预测花绒寄甲在陕南安康地区年发生代数与松墨天牛世代基本同步,为1 a 1.52代。即花绒寄甲的世代为一年1代和一年2代混合世代。  相似文献   

18.
通过室内 5种恒温和自然变温对卵形异绒螨卵的发育起点温度测定 ,结果表明 ,卵形异绒螨卵的发育历期随着环境温度的升高而缩短 ;发育起点温度恒温处理下为(8.797± 0 .750 )℃ ,自然变温处理下为 (6.1 49± 2 .986)℃ ;利用王如松模型计算最低临界发育温度为 1 0 .351℃。与麦蚜各龄期比较 ,认为该螨发育起点温度高于麦蚜 ,因之在发生时间上已错过了对麦蚜有利的控制时期。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索池塘赤潮的有效防控措施,在温度为22~25℃的室内条件下,研究了两种有害藻类(异冒藻Heterocapsa sp.、裸甲藻Gymnodinium sp.)对轮虫和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各发育期溞状幼体的毒性,并将中华绒螯蟹溞状幼体放入不同密度的有害藻中,观察有害藻对溞状幼体各个时期变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裸甲藻密度为2.000×105cells/m L时,Ⅰ、Ⅱ期溞状幼体的变态率仅有13.33%,裸甲藻对溞状幼体后期发育毒性不显著;在同样密度的异冒藻藻液中,Ⅰ期溞状幼体的变态率为11.67%;在两种藻对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的影响以及不同密度轮虫对有害藻摄食效果的试验中,两种藻密度为1.728×105cells/m L时,轮虫96 h内几乎不繁殖,当藻液密度为0.288×105cells/m L时,异冒藻和裸甲藻液中的轮虫数量在96 h后分别增加到原来的5倍和8倍。研究表明,两种有害藻能够严重影响中华绒螯蟹溞状幼体早期的存活和发育,其饵料生物轮虫在较高密度情况下可以通过摄食的方式控制有害藻的数量。  相似文献   

20.
甘蓝潜蝇茧蜂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15℃、18℃、21℃、24℃、27℃、30℃6个温度条件下观察甘蓝潜蝇茧蜂的生长发育情况,记录卵、幼虫、蛹以及卵-蛹的发育历期,对实验数据采用直线回归的方法进行处理,结果表明:甘蓝潜蝇茧蜂卵、幼虫、蛹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9.633℃、10.943℃和10.023℃,其有效积温分别为53.982日度、59.126日度和75.433日度,而卵-蛹全过程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0.232℃,有效积温为188.62日度。根据回归分析得出了甘蓝潜蝇茧蜂的发育历期和发育速率的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