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2004~2011年,在湖南省汨罗市对灯下二化螟越冬代诱蛾情况进行了逐日观察记录,结合当地多年来该害虫的发生及防治情况,摸索出了依据灯下蛾峰日确定第一代二化螟防治适期的方法:防治适期=灯下第二蛾峰日(月-日)+产卵前期(天)+卵历期(天)。实践证明,该方法操作简单、预测准确,可在今后的虫情测报领域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对2002-2004年佳多虫情测报灯诱集水稻主要害虫的灯下消长规律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分析,对诱集的主要害虫进行了卵量,幼虫量,卵盛期和发生程度的短期预报,结果表明,佳多虫情测报灯诱集主要害虫的灯下消长规律与普通黑光(白炽)灯基本一致,成虫峰峰值明显高于普通黑光(白炽)灯,短期预报准确率比普通黑光(白炽)灯平均提高3.56%,是理想的测报工具。  相似文献   

3.
白跗平腹小蜂在浙江于4月中下旬自然羽化,10月上旬在第3代马尾松毛虫卵中,11月在柳杉毛虫卵中,以老熟幼虫越冬,翌年4月中下旬开始羽化活动。在自然温度下,用柞蚕腹卵繁殖,年发生6~7世代,在林间的年周期活动中,其种群数量分别在5~6月和9~10月出现两次高峰。这和马尾松毛虫,柳杉毛虫,水青蛾,大背天蛾和油花叶蛾等主要森林害虫的卵期吻合,该蜂对它们的抑制力分别是16.55%~22.90%,23.45  相似文献   

4.
以转基因抗虫杂交棉组合“苏抗102”、转基因抗虫棉种质系“苏抗310”为材料,研究抗虫棉的棉铃形成规律。结果表明:转基因抗虫杂交棉苏抗102成铃集中,7月21日至8月30日富照期内成铃率达74.55%,单铃籽棉重高,3个时段(7月21日至7月31日、8月1日至8月10日、8月11日至8月20日)铃重分别比常规棉对照“泗棉3号”提高28.80%、34.27%和24.72%;苏抗102有较大的库容,营  相似文献   

5.
为了改进稻纵卷叶螟监测技术,明确气象要素对田间赶蛾和灯下诱蛾监测影响,应用临海市3个监测点稻纵卷叶螟成蛾数量消长动态监测资料,开展对2015年稻纵卷叶螟两种不同监测技术与气象要素需求关系及其影响原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田间赶蛾和灯下诱蛾监测与日平均气温存在极显著相关,但与日雨量和日照时数无显著关联。经对模型分析提出:灯下诱蛾初始见蛾临界温度为日平均气温20℃,较田间赶蛾增加1℃~2℃;灯下诱蛾日平均气温在26℃左右时数量达高峰,较田间赶蛾峰期气温低1℃~2℃,相对灯下诱蛾较田间赶蛾对气温需求范围趋窄。因此,田间赶蛾仍是当下稻纵卷叶螟监测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6.
春尺蠖羽化发蛾特性研究表明,发蛾期与气温密切相关。邻近城区比郊外大田发蛾期早7~10d;发蛾前期雄蛾多于雌蛾,以后雌蛾增多;成虫为全日程羽化出土,雌雄性比为1:1.42;雌蛾交尾最多可达3次,雄蛾仅1次。应用佳多频振式杀虫灯诱捕春尺蠖雄蛾数量大。灯距120m范围内,树干表皮单位面积上的有效卵率较无灯对照区下降了24%~61.5%,控害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7.
白跗平腹小蜂在浙江于4月中下旬自然羽化,10月上旬在第3代马尾松毛虫卵中,11月在柳杉毛虫卵中,以老熟幼虫越冬,翌年4月中下旬开始羽化活动。在自然温度下,用柞蚕剖腹卵繁殖,年发生6~7世代。在林间的年周期活动中,其种群数量分别在5~6月和9~10月出现两次高峰。这和马尾松毛虫、柳杉毛虫、水青蛾、大背天蛾和油茶枯叶蛾等主要森林害虫的卵期吻合。该蜂对它们的抑制力分别是16.55%~22.90%’23.45%,2.63%~5.49%,1.97%和3.00%~7.00%。该蜂在林间的水平扩散距离达32m以上。  相似文献   

8.
黄刺蛾在吉林省一年发生1代,主要危害杨树、柳树、榆树、苹果、梨、杏等。通过灯诱监测,初步明确了黄刺蛾成虫的消长规律,成虫发生时间约为40天,其初见日为6月23日,始盛期在7月7日,高峰期出现在7月15日,盛末期出现在7月19日。根据黄刺蛾在当地的生活习性及为害规律,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9.
陕蚕系列原种产卵性状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试验结果表明,在环境条件一致的情况下,陕蚕系列原种的产卵性能表现为陕4>陕3>陕2。同一品种春繁与秋繁相比,造卵数平均增加24.53%,良卵数增加39.52%,良卵率提高5.52%,产出卵增加31.3%,产出率提高4.3%,不受精卵率下降5.38%,死卵率下降0.43%。与品种审定时的产卵性能指标相比,陕蚕2号平均单蛾产卵数下降19.51%,良卵率下降5.65%;陕蚕3号单蛾卵数下降8.4%,良卵  相似文献   

10.
野蚕黑卵蜂寄主识别利它素的来源及性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寄主卵表面存在对野蚕黑卵蜂有引诱作用的识别利它素,它主要来源于其寄主野桑蚕雌蛾性附腺中,同时发现在其替代寄主桑蚕雌蛾性附腺中也同样存在具利它素活性的物质。取自桑蚕雌蛾侧输卵管的卵涂上雌蛾性附腺内容物后,野蚕黑卵蜂对其的接受率(83.3%)明显高于缺乏性附腺内容物的侧输卵管卵(36.7%).初步探明雌蛾性附腺内容物中具利它素活性的是8kD以上的大分子物质。  相似文献   

11.
探讨格花鹿产仔规律,对改进仔鹿护理措施和制定合理的配种方案等方面可提供一些科学依据。从不同角度调查一些鹿场产仔记录入手,分析了吉林省梅花鹿产仔规律,结果表明,5月1日至7月14日历时2.5个月产的仔率99.8%。经产群从5月1日至15日是其产初期,平均每5d产2.7仔;5月16日至6月9日是其仔旺期,每5d产仔14.6%;6月10日至7月14日是其产仔末期,平均每5d产仔2.6%。初产群比产群晚产  相似文献   

12.
紫外线处理米蛾卵对赤眼蜂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弄清紫外线处理米蛾卯时杀胚效果较好的照射时间、间距及紫外线处理米蛾卵对赤眼蜂繁殖的影响,明确缩短距离、延长时间照射米蛾卵对赤眼蜂繁殖是否有负面影响,研究了米蛾卵在距离单管40 W紫外灯10、20、30、40 cm处,分别照射10、20、30、40、50、60 min后米蛾的孵化率,以及照射后的米蛾卵上赤眼蜂的单雌平均寄生粒数、羽化率和性比的差异.结果显示,照射20 min以上的处理组孵化率为0%或极低,间距较大的处理组(30、40 cm)孵化率高于间距较小的处理组(10、20 cm).为保证杀胚效果,紫外线照射米蛾卵时应控制在间距10~20 cm,时间20~60 min;紫外线处理后,赤眼蜂单雌平均寄生粒数由对照(不经过紫外线处理)的39.33粒增加到50~60粒,羽化率由61.15%提高到70%~80%,两者与对照差异显著;缩短紫外灯和米蛾卵之间的距离至10、20 cm,或延长照射时间至50、60 min,对赤眼蜂的单雌平均寄生粒数、羽化率和性比无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为探索出经济、环保、有效的二代玉米螟防治方法,进行了性诱法与测报灯诱集二代玉米螟成虫数量消长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性诱法诱捕玉米螟成虫雄蛾蛾量消长数量与佳多牌测报灯诱捕成虫雄蛾数量消长基本一致,且发生盛期及末期均吻合,收到较好的诱杀效果。  相似文献   

14.
两种寄主作物的生育期对棉铃虫产卵选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间罩笼人工接蛾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生育阶段的玉米和大豆对棉铃虫产卵选择表现出明显差异。在每区组8 对和16 对成虫接蛾密度下,开花期玉米的卵分布率分别为901 % 和861 % ,落卵部位主要集中在雄穗和叶片的正面;拔节期玉米的卵分布率分别为96 % 和135 % ,落卵部位主要集中在叶片的正面;苗期玉米的卵分布率分别为03 % 和04 % ,落卵部位全部集中在叶片的正面。相应地,在两种接蛾密度下,开花结荚期大豆的卵分布率分别为901 % 和727 % ,落卵部位主要集中在叶片的正反面及嫩头上;臌粒成熟期大豆的卵分布率分别为61 % 和217 % ,落卵部位主要集中在叶片的反面及豆荚上;分枝期大豆的卵分布率分别为38 % 和60 % ,落卵部位主要集中在叶片的正反面。  相似文献   

15.
红松适宜采种期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草河口红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支用随机区组设计方法,经方差分析,不同采种期的主要种子质量指标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研究结果表明:9月15日采种与8月10日相比,其千粒重、种仁重和出仁率分别提高了13.68%.56、65%和8.34%,9月15日后增加不明显;不同采种时期对种粒大小无影响;从采种效率看,9月20日采种与8月10日相比,球果鲜重降低了27.84%,种子重增加了156.92%,出种率增  相似文献   

16.
棉花开心株型增产机理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棉花常规整枝株型为对照,对开心株型成铃规律、叶面积扩展进程、干物质积累量及根系发育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开心株型单株成铃高峰与铃重高峰相吻合,主茎果枝结铃高峰处在7月20-25日,4个叶枝结铃高峰集中在8月10-15日,单株平均铃重比常规株型抽调11.4%,单株结铃多24.6%,8月15日前开花成铃占88%;与对照田相比,开心株型棉田光强分布株间提高21.4%,行间提高28%,单株功能叶片75  相似文献   

17.
荔枝巢蛾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荔枝巢蛾是国内近年发现危害荔枝的新害虫,此虫在广州每年发生1代,跨年完成,以高龄幼虫在寄主枝干表皮被害处越冬。4月中旬到5月中旬为越冬后幼虫的化蛹期,在25 ̄30℃、相对湿度为65% ̄80%的室内条件下,蛹期为8 ̄15d;5月上旬成虫始见,交尾后产卵于树表皮,成虫期为2 ̄10d,卵期为6 ̄12d;幼虫以树皮为食,整个幼虫期长达320 ̄340d。每年9月至11月为幼虫取食危害的高峰期。值得特别指出:  相似文献   

18.
台湾洒灰蝶是无患子树的一种新害虫,在福建一年发生1代,以卵越冬.翌年3月上旬卵开始孵化,4月上旬化蛹,4月下旬始见成虫.卵期278~312天;幼虫4龄,幼虫期26~41天,蛹期10~19天.防治试验结果表明:体积分数1.0×10-3的40%氧化乐果乳剂、80%敌敌畏乳剂、90%敌百虫晶体或体积分数5.0×10-4的2.5%溴氰菊酯对该虫均有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9.
亚洲玉米螟对喀什地区玉米生长发育造成了严重的危害,本文对玉米螟的消长规律进行初探,并在此基础上得出一套综合防治对策,旨在为人们提供绿色、科学的玉米螟防治方法。2019年5—10月,对喀什市尤喀克毛拉扎德村玉米田追踪调查,分别统计玉米螟成蛾、卵、幼虫以及蛹在田间的数量变化。统计结果初步得出玉米的消长规律,其中玉米螟成蛾经历3个高峰期,分别为6月上旬、8月上旬、9月上旬;玉米螟卵经历3个高峰期,分别为6月下旬、7月下旬、9月上旬;玉米螟幼虫经历3个高峰期,分别为7月上旬、8月中旬、9月下旬;玉米螟蛹经历2个高峰期,分别为7月上旬,8月下旬。结合田间玉米螟的消长规律,建议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相结合,可有效提高玉米螟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20.
水曲柳落叶松纯林与混交林的枯叶分解动态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在29年生的水曲柳落叶松纯林和混交林中,用网袋法研究了枯叶的分解动态。通过1a的分解。水曲柳纯林枯叶质量损失率为66.0%;混交林为41.5%;落叶松纯林为25.7%。阶段质量损失率三种林分均是5月5月-7月5日最大。7月6日-9月5日次之。11月6日-第2年5月8日最低。经模拟研究表明,水曲柳纯林枯叶95%分解需2.8a;混交林需5.3a;落叶松纯林需10.0a。通过对枯叶养分含量的测定表明;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