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7 毫秒
1.
浒苔与中肋骨条藻竞争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华明  石晓勇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6):7319-7321,7325
[目的]研究浒苔与中肋骨条藻的竞争关系。[方法]以种群密度为变量,采用试验生态学手段研究了浒苔与中肋骨条藻的生长竞争关系,以及浒苔培养液对中肋骨条藻生长的影响。[结果]在一次性共培养及半连续共培养体系中,初始接种量为0.2~0.6 g/L的浒苔均能显著抑制初始接种量为1×104cells/ml的中肋骨条藻的生长,且其抑制作用随着浒苔初始接种量的增大而增大。综合一次性培养及半连续培养试验可以初步推断,活性磷酸盐可能是一次性培养试验中影响到两种藻类竞争的主要原因。初始接种密度为1×104、1×105cells/ml的中肋骨条藻亦能显著抑制浒苔的生长。浒苔初始接种量为5 g/L的培养滤液能够对中肋骨条藻的生长产生抑制作用(P0.05),且8 d培养时长滤液抑制作用大于4 d培养时长滤液抑制作用。[结论]该研究可为藻类水华生物防治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海南省养殖水体浮游藻类的群落结构特征。[方法]于2016年4月选取琼海市、万宁市部分养殖水体,采集浮游藻类样品进行测定。[结果]浮游藻类种类数为68种,隶属于7门57属,绿藻门的种类最丰富,为34种,其次是硅藻门19种。浮游藻类细胞密度为1.01×10~8 cells/L,主要组成为绿藻门、蓝藻门和隐藻门,分别占77.14%、8.80%和8.23%。浮游藻类优势种主要为普通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波吉卵囊藻(Oocystis borgei)、尖尾蓝隐藻(Chroomonas acuta)、绿色颤藻(Oscillatoria chlorina)等,指示水质状态为α-β-中污染。浮游藻类群落Shannon-Wiener指数在0.05~1.78,平均值为0.72;Pielou均匀度指数在0.02~0.69,平均值为0.28。利用多样性指数评价养殖水体水质处于中污染到重污染的状态。[结论]研究结果为养殖水体浮游微藻调控技术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3.
邵朝纲  徐秀芳  周晓勇  张海洋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5):12562-12563,12612
[目的]从太湖及其周边蓝藻爆发的自然水体中,筛选专一性侵染水华蓝藻的噬藻体。[方法]从太湖及湖州市9个河流、池塘等水体中采集水样,根据GenBank收录的各类噬藻体的基因序列,用Vector NTI软件设计出一系列的检测引物,扩增噬藻体核酸。[结果]通过PCR技术,从1个池塘的水样中成功地检测到SSM和SPGM 2种噬藻体。[结论]建立了适合当地水域噬藻体分离鉴的方法与技术,为进一步研究其溶藻特性和抑藻作用规律、建立南太湖噬藻体种子库提供第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4.
毕东苏  钱春龙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6):8306-8308
[目的]研究Hg2+与Cr(VI)对富营养化水体中藻类生长的毒性效应,为富营养化水体的生物监测以及生物修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分别用不同浓度的Hg2+、Cr(VI)以及两者的混合营养液培养从富营养化水体中分离的藻母液,观察Hg2+与Cr(VI)对藻类生长繁殖的毒性效应。[结果]富营养化水体中的藻类对Cr(VI)表现相当敏感,当Cr(VI)浓度超过1mg/L时即对藻类的生长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在Hg2+浓度较低时,藻类对Hg2+不是十分敏感,当Hg2+浓度增大至一定程度,毒性愈来愈强,而Cr(VI)毒性效应则相反。当离子浓度小于10mg/L时,Hg2+对藻类的毒性低于Cr(VI),大于10mg/L时,Hg2+毒性超过Cr(VI)。Hg2++Cr(VI)混合离子对藻类生长的抑制具有协同作用,但只有当浓度超过4mg/L时才表现出来。[结论]重金属离子对藻类的毒性不但与藻细胞本身有关,还与重金属离子的浓度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寻螺旋藻的海水培养方法。[方法]用配制的海水驯化培养液对螺旋藻进行逐级驯化培养,观察螺旋藻的形态学变化并测量其生化指标。[结果]得到了平均长度大于淡水螺旋藻且稳定性良好的藻种,其叶绿素含量基本不变,藻蓝蛋白浓度较淡水培养的螺旋藻增加了62.8%。[结论]该方法可节省资源和成本,为螺旋藻的规模化生产和加工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海水驯化螺旋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寻螺旋藻的海水培养方法。[方法]用配制的海水驯化培养液对螺旋藻进行逐级驯化培养,观察螺旋藻的形态学变化并测量其生化指标。[结果]得到了平均长度大于淡水螺旋藻且稳定性良好的藻种,其叶绿素含量基本不变,藻蓝蛋白浓度较淡水培养的螺旋藻增加了62.8%。[结论]该方法可节省资源和成本,为螺旋藻的规模化生产和加工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穗花狐尾藻附着藻类对水环境中不同氮、磷浓度的响应.[方法]在室内模拟水生微宇宙环境,比较不同试验组不同时期附着藻类的密度变化.[结果]模拟单次大营养脉冲的E组与其他试验组的水体总氮、总磷指标和附着藻类的密度均在试验后期达到动态平衡,且各组水体总氮、总磷、水体叶绿素a和附着藻类密度差异性显著(P<0.05),表现为D>E>C>B>A;在中等氮、磷浓度(TN 3 ml/L,TP0.5 mg/L)水平下附着藻类与穗花狐尾藻能够保持相对稳态.[结论]微宇宙环境水系统对氮、磷及附着藻类的密度具有一定的承载能力,且附着藻类的密度与水体氮、磷浓度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安徽农业科学》2020,(4):57-58
为了解辽河水体中藻类群落特征和水质状况,于2019年6月调查分析了位于辽中县的老达房林业队的辽河水体中的浮游藻类种类构成、优势度和生物多样性指数,并测定了水体的理化指标。共记录到浮游藻类37种,其中绿藻门18种,硅藻门9种,蓝藻门4种,隐藻门、裸藻门各2种,甲藻门和金藻门各1种。各藻类丰度为1×10~4~216×10~4个/L,其中丰度较高的藻类包括蓝藻门的伪鱼腥藻、硅藻门的小环藻和针杆藻,它们的优势度也较高。通过藻类的生物多样性指数判断该段水体呈轻-中污染状态,而按理化指标判断该段水体的水质为V类,导致水质差的主要因素是COD指标偏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混凝剂对淡水藻华的去除效果。[方法]利用低成本的粉煤灰复配磁矿粉混合物絮凝吸附水中的污染物,并通过外磁场作用将絮体移出水体,分析水体中富营养化元素的去除率并初步探讨磁性混凝剂的除藻机理。[结果]结果表明,磁性混凝剂的投加量为200 mg/L时,处理后水样中的浊度、COD、总氮和总磷含量分别下降了97.38%,78.09%,51.01%和97.08%,为最佳投加量。对处理后的水进行细胞毒性实验和藻细胞培养实验,结果显示,混凝剂处理后的水与未处理的巢湖原水细胞毒性基本一致;藻细胞培养实验证明了在处理后的水中藻类无法生存。[结论]磁性混凝剂可迅速有效地将藻类移出水体,降低水中的总氮、总磷,从根本上抑制藻华的暴发。  相似文献   

10.
巢湖水体浮游藻类数量与主要水质指标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巢湖水体浮游藻类数量与主要水质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通过对巢湖各取样点的水质及藻类数量和种类进行检测和观察,分析巢湖流域浮游藻类与其水质中的氮、磷及其他水质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氮磷比越高,水质越差,藻密度越高,相应的化学需氧量(COD)也越大,如南淝河入湖区。对巢湖水污染的治理应该更加具有针对性,从而使巢湖水体富营养化得到良好改善。[结论]该研究结果为巢湖水污染防治措施的制定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两种培养基下3种藻类的生长情况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吕爱芃  马文林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3):16333-16335
[目的]比较两种培养基下铜绿微囊藻、蛋白核小球藻和四尾栅藻的生长情况。[方法]选用两种培养基(M11和水生四号)对藻铜绿微囊藻、蛋白核小球藻和四尾栅藻进行培养,观察并计算培养期间的藻密度和比增长率。[结果]在温度26℃、光强3 000 lux、光暗比12 h∶12 h条件下,使用M11培养基培养3种藻所得最大藻细胞浓度均大于水生四号培养基的。铜绿微囊藻的μmax和μave在水生四号培养基中更大,蛋白核小球藻和四尾栅藻的μmax和μave均在M11培养基更大。[结论]总体来讲,M11培养基比水生四号培养基更适合这3种藻的实验室培养。  相似文献   

12.
氮磷比对藻类竞争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富营养化水体的水华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室内模拟方法,研究不同氮磷比对浮游藻类和附着藻类生长的影响。[结果]当氮磷比为20:1时,单独培养和混合培养条件下浮游藻类生长情况均较好,浮游藻类最高浓度差为159×105cells/L。当氮磷比为10:1时,对浮游藻类的影响显著,单独培养最高峰时藻类浓度仅为155×105cells/L。[结论]氮磷比对藻类浓度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
青苔在微污染水体生态净化系统中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水体青苔对生态净化的进程与最终效果的影响。[方法]通过对水体青苔的发生机理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进行综述及分析,并结合江苏北部水源地微污染原水生态净化研究过程中,水体青苔发生与防治工作的实际情况,探讨了适用于水源地微污染水体的青苔防治方法。[结果]在青苔暴发期前采取提高植物种植密度、定期收割、水体流态调控等预防措施,在暴发期中采取局部提高水体pH值、光干扰、生态调控等控制措施,可有效防治水体青苔。[结论]为今后水源地微污染水体生态净化工程开展青苔防治工作提供理论参考与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4.
施军琼  靳萍  黄明  杨柳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5):11855-11856
[目的]研究金鱼藻对小球藻的他感作用。[方法]使用大型藻类金鱼藻的种植水过滤液和研磨液培养小球藻。[结果]30%金鱼藻种植水过滤液对小球藻的生长有轻微的抑制作用,60%金鱼藻种植水过滤液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当浓度达到90%时抑制作用极为明显。金鱼藻研磨液对小球藻的生长表现出很强的抑制作用。[结论]随着浓度的增加,金鱼藻种植水过滤液对小球藻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强。研磨液的抑制作用要远大于种植水过滤液。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黄丝藻长途运输方法,及时满足养殖过程中所需的大量高活性藻种。[方法]通过对黄丝藻保存条件进行研究优化,解决黄丝藻中短期长途运输中藻种活性、成分变化及成本问题。[结果]通过预处理后的高活性藻种,降低其水分活度及含水量,然后在0℃密封环境中经36 h长途运输过后,藻种活性达90%以上,脂肪酸、蛋白及多糖含量基本维持不变。运输后藻种可直接进行大规模跑道池养殖,产量与运输前相当。[结论]该研究可为解决大量藻种运输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海洋尖尾藻培养液的基本特征。[方法]以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和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作为海洋尖尾藻(Oxyrrhis marina)的饵料进行室内静置培养。[结果]海洋尖尾藻静置培养过程中培养液颜色发生变化,先由饵料藻培养液的颜色变为淡粉红色至粉红色,最终变为无色。海洋尖尾藻培养过程中瓶底首先出现少量沉淀物,随着培养时间延长,沉淀物上附着的饵料藻开始逐渐增多然后慢慢减少直至消失。[结论]该研究获得了海洋尖尾藻培养液的基本牲征,为海洋尖尾藻生态学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明确固定化藻类技术应用于净化海水养殖废水的可行性。[方法]采用海藻酸钙凝胶包埋固定的方法,将培养至对数末期的普通小球藻进行固定,制备3、4、5 mm不同粒径的固定化藻球,比较悬浮藻与不同粒径固定化藻球对海水养殖废水中氨氮和无机磷的去除率及微藻的生长特性。并选择直径为4 mm的藻球、空白胶球、悬浮藻液分别按10%和15%的填充率投放入海水养殖废水中,研究不同填充率条件下藻球对海水养殖废水中氨氮和无机磷的净化效果。[结果]4 mm固定化藻球对海水养殖废水中氨氮、无机磷的去除率较高,填充率为15%条件下去除效果更佳,但藻细胞生长被延缓。[结论]该研究可为固定化小球藻处理海水养殖废水的工厂化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小球藻蛋白质的提取方法,优化热蒸汽-NaOH法提取小球藻蛋白质的最适工艺条件。[方法]采用热蒸汽与盐、碱液共同处理小球藻细胞,考察蒸汽压力、提取时间、固液比(藻粉∶水,g∶ml)、NaOH添加比(占藻粉量的百分比)对小球藻蛋白质提取率的影响。[结果]热蒸汽与碱液相结合更有利于小球藻蛋白质的溶出,且90%以上的小球藻蛋白可能为碱溶性蛋白,优化后的小球藻蛋白质的最适提取工艺条件为:NaOH添加比为20%,固液比为1∶50,提取时间为45min,蒸汽压力为0.075MPa,此条件下小球藻蛋白质提取率达到91.19%。[结论]热蒸汽与碱液共同处理小球藻细胞能明显提高小球藻蛋白质的提取率。  相似文献   

19.
富油金藻CCMM5001培养条件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王光辉  韩笑天  王能飞  郑立  刘羽  高超  刘升平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6):2874-2876,2885
[目的]研究培养富油金藻(Isochrysis sp.)CCMM5001的优化条件。[方法]以富油金藻CCMM5001为试材,采用挑单胞法和划线法对藻种进行纯化,并采用一次性培养方法,选用3种培养基(f/2、SBM和provasoli),分别设置3种单一因子试验:温度梯度为20、24、28℃和光照强度梯度为3 480、5 450、8 460 lx以及培养瓶中藻细胞初始密度分别是OD630为0.2、0.3、0.4,研究不同培养基、光照强度、温度以及接种密度对金藻CCMM5001生长的影响,确定培养富油金藻CCMM5001的优化条件。[结果]3种培养基优化试验中,f/2培养基较适合金藻CCMM5001的生长,其生物量指标具有显著优势。单因子试验表明,培养富油金藻CCMM5001的最适光照强度为5 450lx,最适温度为24℃,藻液的最佳接种密度OD为0.3。[结论]该研究为富油金藻CCMM5001的开发与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