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吡蚜酮在水稻中的残留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志广  赵晓峰  刘建国  李红杰  逯忠斌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7):16608-16609,16632
[目的]了解吡蚜酮在水稻植株中的残留动态以及在收获期水稻中的最终残留量。[方法]通过田间试验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技术,研究了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在水稻植株中的消解动态以及在收获期水稻中的最终残留量。[结果]吡蚜酮在水稻植株中的降解半衰期为0.51~0.53 d,符合一级化学反应动力学方程。在水稻生长期喷施1次,按推荐剂量300 g/hm2和2倍剂量600 g/hm2施用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在收获期植株、糙米和稻壳中均未检出。[结论]吡蚜酮属于易降解农药(T1/2〈30 d)。在水稻田使用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时,按推荐剂量300 g/hm2施药1次,建议水稻上最大残留限量值暂定为0.02 mg/kg。  相似文献   

2.
臭氧氧化多菌灵表观速率常数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考察多菌灵初始浓度、臭氧投加量和温度对臭氧氧化降解多菌灵反应表观速率常数的影响。[方法]采用臭氧氧化降解水体中的多菌灵,考察多菌灵降解过程中表观反应速率常数与反应剂量因素的关系。[结果]在不同臭氧投加量和不同初始浓度条件下,多菌灵降解均符合假一级反应动力学。表观速率常数与臭氧投加量呈正相关性,与多菌灵初始浓度呈负相关性。表观速率常数随多菌灵初始浓度的增加而减小,但是反应物的绝对去除量增加,表明增加多菌灵初始浓度有利于提高臭氧的利用效率。表观速率常数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与一般化学反应规律相符合。[结论]为安全有效地降解多菌灵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
高玉爽  田连生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3):10582-10584
[目的]研究菌株降解多菌灵的条件。[方法]用富集培养法,分离出1株降解多菌灵的细菌,对其降解效能及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该菌株为假单胞菌属,5 d内对100 mg/L多菌灵的降解率为61%,能够以多菌灵为碳源进行生长。25~35℃内菌株对多菌灵的降解较好。菌株对多菌灵的降解在pH值5.0~8.0内相差不大。随着接种量的增大降解率增加,接种量为10%时最大。随着碳源、氮源的加入降解率增加,碳源加葡萄糖降解率最大为86%,氮源加0.5%蛋白胨降解率最大,5 d后对多菌灵的降解率达90%。多菌灵浓度较低时,菌体的生长量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多菌灵浓度较高时,菌体的生长表现出先缓慢增加后减小的趋势。[结论]pH值7.0、培养温度30℃、接种量10%、0.5%蛋白胨碳源为该菌株降解多菌灵的最佳条件。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研究露地条件与设施条件下阿维菌素在蔬菜作物上消解动态差异。【方法】采用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测定露地条件和大棚条件下1.8%阿维菌素乳油制剂在西兰花和甘蓝上的残留降解动态和最终残留量。【结果】按推荐使用剂量(4 000×)、2倍推荐使用剂量(2 000×)、4倍推荐使用剂量(1 000×)使用后,露地条件下阿维菌素在西兰花上的起始浓度分别为113.89、256.74、785.73 μg•kg-1,降解半衰期分别为1.63、1.46和2.16 d;在甘蓝上的起始浓度分别为53.04、138.42、353.18 μg•kg-1,降解半衰期分别为1.67、1.42和1.77 d。大棚条件下阿维菌素在西兰花上的起始浓度分别为133.00、372.27、1 060.74 μg•kg-1,降解半衰期分别为5.49、5.23和5.33 d;在甘蓝上的起始浓度分别为73.70、201.04、502.76 μg•kg-1,降解半衰期分别为4.59、4.53和4.43 d。【结论】阿维菌素在大棚条件下使用时在蔬菜作物上的起始浓度(C0)均明显大于露地条件的相应值,它们比在露天条件下更难降解,降解半衰期更长。  相似文献   

5.
联苯菊酯在茶叶中的消解动态及最终残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联苯菊酯在茶叶中的消解动态及最终残留情况,确定其施用的安全间隔期和次数。[方法]在田间试验中,以安徽省舒城县916茶场采集的茶叶为试材,用2.5%联苯菊酯乳油推荐量的2倍对其进行施药,药后1h以及1、2、3、5、7、14、21、30、45d分别取样,采用丙酮和石油醚提取,气相色谱检测,样品添加回收率为77.0%。[结果]联苯菊酯在茶叶中降解速率很快,施药量是推荐浓度的2倍时,1d后取样检测消解率为44.7%,半衰期为T1/2=3.83d。在推荐剂量为90ga.i/hm^2和施药4次的条件下,在最后1次施药3、7、14d后取样联苯菊酯残留量均小于5mg/kg,尤其14d后取样联苯菊酯残留量为0.08mg/kg。[结论]若以5mg/kg作为残留量参考指标,建议施用联苯菊酯的安全间隔期可定为3d,施药次数不超过4次。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不同储存条件下小白菜中残留农药的降解规律。[方法]以普通小白菜为材料,将其在1 000倍甲基对硫磷、乐果、敌敌畏、治螟磷、毒死稗和氰戊菊酯的混合稀释液中浸泡1 min,取出晾干后分别在CW(25℃,湿度55%RH)、LC(4℃,湿度60%RH)和DW(-24℃、70%RH)条件下保存,0、24、48、72 h后分别取样,测定各处理小白菜中农药的残留量。[结果]CW条件下毒死稗、敌敌畏、甲基对硫磷降解速度较快,24 h降解50%以上,72 h降解90%左右;LC和DW条件下毒死稗、敌敌畏、甲基对硫磷的降解速度较其他几种农药快,但较在CW条件下降解慢;DW条件下除毒死稗72 h降解率超过50%外,其他几种农药降解较慢,氰戊菊酯几乎没有降解。[结论]低温冷藏条件下,各农药降解速度均下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次氯酸钙和臭氧组合的诸因素对去除金橘多菌灵残留的影响。[方法]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设计方法(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RSM)开展了多菌灵初始浓度、次氯酸钙水溶液浸泡时间、臭氧水浸泡时间、次氯酸钙浓度等因素对去除金橘多菌灵残留作用的研究。[结果]在试验选取的区间内,各因素对去除金橘多菌灵残留作用由大到小依次为臭氧水溶液浸泡时间、次氯酸钙水溶液浸泡时间、多菌灵初始残留量和次氯酸钙溶液浓度。对试验结果进行拟合得到了金橘多菌灵残留量与上述各因素关系的二次多项式模型,验证试验结果表明模型具有较高的精确度。[结论]该模型可以用于指导在确定多菌灵初始浓度和残留限值条件下,采取恰当的次氯酸钙溶液浸泡时间、臭氧水浸泡时间、次氯酸钙浓度等综合处理措施,以保证获得期望的多菌灵残留限值。  相似文献   

8.
高荣侠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4):1992-1994
[目的]了解敌敌畏在萝卜上的残留动态,为其在萝卜上的安全使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萝卜上喷施3种不同浓度的敌敌畏,测定不同时期采收的萝卜根和叶中敌敌畏的残留量。[结果]敌敌畏在萝卜根中降解速度明显大于在萝卜叶中。敌敌畏在萝卜叶上半衰期为4~6 d,在萝卜根中的半衰期在2~4 d。按推荐药量喷施时,施药15 d后萝卜根中敌敌畏的最终残留量才会在FAO/WHO规定的允许范围之内。[结论]敌敌畏在萝卜上的安全施用浓度为12∶000~1∶1 000倍,安全采收间隔期为15~20 d。  相似文献   

9.
多菌灵在大青叶中降解残留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丙酮提取大青叶样品中的多菌灵,采用液-液萃取法进行样品前处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样品中多菌灵的残留量.结果表明,方法的最低检测量多菌灵为0.149 44 ng,样品为2.102 44 ng.添加3个水平的多菌灵对照品溶液,回收率范围在72.27%~89.57%之间,符合农药残留分析要求.田间降解动态试验结果表明,高浓度多菌灵在大青叶中降解半衰期为2.92 d,低浓度多菌灵在大青叶中降解半衰期为2.74 d.施用高、低浓度多菌灵后,大青叶采收距最后一次施药的安全间隔期推荐分别为21.22 d、17.38 d.  相似文献   

10.
研究大棚栽培条件下多菌灵在黄瓜果实上的残留量变化,结果表明,大棚黄瓜坐果后向果实直接喷雾,施药7 d后,残留量略高于最高残留限量。多菌灵在黄瓜上的消解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半衰期为238~273 d,属于易降解农药。但大棚中多菌灵降解速度要慢于露地,生产过程中要格外注意用药安全,严格控制用药浓度和安全间隔期。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改善室内空气质量的新途径.[方法]在自然状态和放置植物源负离子发生器状态下,对玻璃室内的负离子、正离子和安倍指数等指标进行研究.[结果]在自然状态下,玻璃室内负离子浓度均值较低,为1 084 ion/cm3;在放置植物源负离子发生器状态下,负离子浓度均值为684 190 ion/cm3,是自然状态下的631倍.正离子在自然状态下的浓度均值为946 ion/cm3,在植物源负离子发生器开启状态下值为976 ion/cm3,两者差异不显著(P>0.05).从安倍指数看,植物源负离子发生器开启状态下值为685 457.62,是自然状态下的539 730倍.[结论]在玻璃室内放置植物源负离子发生器可显著提高室内空气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防治油菜菌核病的有效药剂及复配剂的筛选、研发和应用提供试验依据。[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速克灵、百菌清、世高、施灰乐、多菌灵和安泰森6种杀菌剂对油菜菌核病菌的室内毒力和EC50值。[结果]结果表明,速克灵、百菌清、世高、施灰乐、多菌灵和安泰森6种药剂的EC50值分别为0.472 6、1.799 4、1.867 4、6.935 3、88.191 8和119.579 9 mg/L。[结论]速克灵、百菌清、世高和施灰乐4种药剂对油菜菌核病菌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多菌灵和安泰森毒力的抑菌效果不佳,速克灵的室内毒力最强,可在生产中试验应用。  相似文献   

13.
50%多菌灵WP在小麦和土壤中残留动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评价多菌灵在小麦上的残留动态和安全性,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多菌灵50%WP在小麦及土壤中的残留动态进行试验。测定结果表明,多菌灵50%WP在小麦植株中半衰期为9.5~11.3 d,在土壤中半衰期为26.6~34.5 d;小麦中最终残留量为0~0.176 mg/kg。以此结果制定合理使用准则:推荐剂量为1 500 g/hm2喷雾使用1次,安全间隔期28 d;最高残留限量推荐值为0.5 mg/kg。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了研究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基共聚物的降解性能及其对冬小麦生长的影响。[方法]将冬小麦分别播种在混有等量PBS,PBS-co-HS,PBS-co-BA的聚合物碎片的土壤中,研究聚合物在土壤中的降解,及其持续降解过程中的降解中间体、降解产物对冬小麦种子发芽及生长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在相同条件下的陕西塿土中,共聚物比PBS显示出更好的生物降解性能;聚合物的加入对冬小麦的发芽率、株高不仅没有影响,反而有利于植株生物量的提高。[结论]因此,可生物降解材料PBS、PBS-co-HS和PBS-co-BA的降解及其降解产物对目前土壤环境中植物的生长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杀菌剂对蚕豆赤斑病的防治效果及对产量的影响,为生产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 1年4~6月,于蚕豆结荚初期开始进行不同杀菌剂对蚕豆赤斑病的防治效果试验,药后30 d调查蚕豆赤斑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成熟前调查蚕豆的单株荚数和每荚粒数,收获期调查蚕豆百粒重及产量.[结果]不同杀菌剂处理后,蚕豆赤斑病发病率、病情指数及蚕豆农艺性状有一定差异,其中发病率以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处理最低,其次为80%大生M-45可湿性粉剂、裁菌、百泰处理;病情指数以裁菌处理最低,其次为80%大生M-45可湿性粉剂、百泰、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5%咪鲜胺处理;不同杀菌剂处理对单株荚数影响较小;每荚粒数以裁菌处理最多,其次为80%大生M-45可湿性粉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5%咪鲜胺、百泰处理;百粒重以80%大生M-45可湿性粉剂处理最重,其次为裁菌、25%咪鲜胺、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百泰处理;小区产量以80%大生M-45可湿性粉剂处理最高,其次是裁菌、25%咪鲜胺、百泰、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处理.[结论]裁菌、80%大生M-45可湿性粉剂、百泰、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和25%咪鲜胺的综合防治效果最好,可用于蚕豆赤斑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了解板栗疫病病原性状及各种杀菌剂对该病的防治效果。[方法]测定了不同温度和不同农药对板栗疫病菌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板栗疫病菌的生长温度为8~35℃,最适生长温度为23~26℃;在供试的5种杀菌剂中,以浓度50%多菌灵WP和浓度50%退菌特WP的500~1 000倍稀释液对板栗疫病菌的抑菌效果最为明显。[结论]浓度50%多菌灵WP和浓度50%退菌特WP可望用于该病害的防治实践。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秋茄胚轴容器苗筛选最佳肥料。[方法]分别对相同自然条件下的秋茄胚轴容器苗施加酵素肥、复合肥和苹木灰3种不同的肥料,以不施肥料的滩涂泥处理为对照,研究不同处理对秋茄胚轴苗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草木灰对秋茄幼苗重量、全株长和根的生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酵素肥前期对秋茄幼苗重量、全株长具有抑制作用,后期这种作用基本消失;复合肥对秋茄幼苗的生长发育具有抑制作用;除草木灰外,施肥组幼苗各生长指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结论]草木灰对秋茄幼苗的生长发育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高产栽培下氮肥运筹对春玉米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高产栽培下氮肥运筹对春玉米(Zea mays L.)光合特性的影响。[方法]以金山27为供试玉米品种,2009~2010年在西辽河平原研究了高产栽培下氮肥运筹对春玉米群体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不同氮肥运筹下春玉米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单株光合能力随生育期的推移均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各指标均在吐丝期达到最大值。不同生育时期,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单株光合能力均表现为Opt N处理最高,CK最低,其他处理介于二者之间。各处理瞬时光能利用率和瞬时水分利用率均随生育期的推移呈持续上升趋势,瞬时光能利用率随生育期的推移不同处理间差异增加,瞬时水分利用率处理间的差异在各生育时期变化不大。瞬时光能利用率和瞬时水分利用率均表现为Opt N处理下最高,CK最低。2年的产量结果均以Opt N处理最高,130%Opt N处理次之,CK最低。不同处理下,产量与各生育时期的净光合速率的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与单株光合能力、瞬时光能利用率的相关性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结论]Opt N处理(优化施氮300 kg/hm2,种肥、拔节肥、大喇叭口肥按1∶3∶6施用)是试验地区超高产玉米栽培适宜的氮肥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9.
春季冬小麦冻害气候及生理生化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仝文伟  鲁建立  张玉娟  张春红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532-1533,1536
[目的]分析气候变暖背景下春季冬小麦冻害多发的气候和生理生化原因。[方法]以2007年春季北方冬麦区相继发生的2次大范围严重冻害为例,应用河南省具有代表性的3个国家气象观测站和农业气象观测站资料,结合河南省农业厅统计资料和广大气象、农业科技工作者的田间调查资料,系统分析冻害发生前的气候条件、发生时的灾害天气过程、冬小麦不同生育期生理生化过程与气候适应性。[结果]从冬小麦播种至冻害发生期间温度持续偏高,冬小麦生育期提前,生长发育和生理生化过程加快,植株抗寒能力降低,是造成冬小麦大面积冻害的基本原因;2次强降温天气过程气温下降幅度大、持续时间长是造成冬小麦冻害的直接气候因子;农业生产技术变化等因素对冬小麦冻害起到一定作用。[结论]气候变暖背景下,冻害等自然灾害多发,生产上应选用产量、品质、抗逆性综合性状优良的冬小麦品种,并适当调种播期,减少灾害损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