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介绍了浙江省开化县生态公益林建设现状和开发利用现状,认为其存在着对可利用林业资源利用不足的情况,严重影响了经济效益;探讨了如何利用生态公益林问题,认为应将现有生态林分为绝对保护和保护开发利用两类,合理地对保护开发利用类资源进行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2.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现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我国农业废弃物产出现状、生态环境危害以及目前几种主要的利用途径等进行综合分析,概述了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开发利用过程中的限制因素和技术瓶颈,同时结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提出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的针对性政策建议,以期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效率和整体效益,促进我国循环农业的可持续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3.
滨海滩涂资源的开发历程及主要利用模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翟金波  田伟君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9):10186-10188
分析了国内外在滨海滩涂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所经历的的从无序到有序、从过度到合理的发展历程,并总结滩涂资源的主要利用模式。最后就滩涂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认为我国滩涂资源开发利用应遵循可持续利用的原则,开发适用于我国沿海滩涂可持续利用的评价方法,合理开发利用滩涂资源。  相似文献   

4.
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生物质资源丰富,未来开发利用潜力巨大。合理开发利用生物质能对发展农村牧区经济,促进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农牧民增收以及改变我区不合理的农牧业生产方式、减少可循环利用的生物质能资源的浪费及对环境的污染、促进全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低碳农牧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文章以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数量大、分布广的畜禽粪便和作物秸秆这两大类生物质为研究对象,结合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数据,论述了本区生物质产排现状及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式,对未来生物质能开发利用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5.
评价镇驻地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对挖掘存量土地潜力、促进土地集约利用及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极限条件法和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分功能区进行了胶北镇驻地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结果表明:①胶北镇驻地未利用土地和低度利用土地1408314 m2,占总面积的35.53%,总体集约利用水平较低,集约利用潜力较大.②不同用地类型集约利用水平不同,其中工矿仓储用地集约利用水平最低.今后应加强镇驻地建设用地整治,充分利用空闲地,盘活闲置宅基地,促进未利用工业用地投入使用,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制定闲置土地收费制度和宅基地流转、退出及配套政策等有关制度和政策,促进土地集约利用.  相似文献   

6.
一家一户模式不利于沼气能利用产业化、企业化,不利于更好发挥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将来农村沼气能工程应走规模化道路。随着资源紧张和环境破坏日趋加重,世界范围对开发利用新能源的呼声越来越大。为实现这些目标,中国政府在极力推进经济结构合理转型的同时,还加大对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和地热能等新能源的利用和政策引导。由  相似文献   

7.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开发利用桂西北喀斯特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促进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多次野外调查和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广西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对该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应把握的基本原则进行了探讨,对自然保护区资源环境管理及社区共管应注意的问题提出了若干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8.
在自然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上,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国土资源,是城镇建设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目前,社会经济发展应切实围绕现有国土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走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化道路。本文针对节约集约利用意义,提出国土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的有效性途径。  相似文献   

9.
通过分析地质条件与耕地、林地、果园的布局及利用的关系,发现地质条件不仅会影响农地的空间布局,而且会制约农地的利用方式。因此,建议应因地制宜地推进农地的合理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0.
兰州市低丘缓坡沟壑等未利用地综合开发利用试点工作已开展近5年,本文从生态环境改善、地质灾害治理、土地利用与耕地保护、精准扶贫和城市发展空间拓展等5个方面进行全面总结和评价。结果表明,兰州市未利用地综合开发试点项目实施的综合效益显著,为我国西部黄土梁峁沟壑区山地城市生态治理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了一种新模式和新典范,今后可在类似低丘缓坡黄土沟壑区推广复制。  相似文献   

11.
增城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增城市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将增城市土地利用按地区分布和利用方式的差异归纳为城镇密集区,农地开敞区和生态建设区3种用地发展模式,根据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本原则采取不同的开发利用策略,并从规划,政策,管理等方面提出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2.
张红  王振锡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1):11384-11385,11393
通过分析1998~2008年新疆温泉县土地利用详查数据,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等模型对研究区近11年来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进行了定量解析。结果表明:近11年来,温泉县农业用地面积总体呈上升趋势,林地和园地面积累积增加2855.59hm2,但耕地和牧草地均有所减少。各种建设用地面积也表现为增加态势,其中水利设施用地增长速度最快,累积增加面积为147.31hm2。由于农业用地和建设用地面积明显增加,未利用地开发利用程度加大,使得未利用地面积有所减少。  相似文献   

13.
颜芳 《安徽农业科学》2013,(14):6329-6330
为了降低农林废弃物山核桃蒲壳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更好地开发利用山核桃蒲壳,将其转化为环境友好型生物质资源,文章概述了近年来对山核桃蒲壳进行的在成分分析、资源化利用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综述了芳香蔬菜的概念、发展历史、利用现状及目前开发利用中应注意的问题,并展望了我国芳香蔬菜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中国中部地区农业资源处于低效利用状态,综合开发利用中部地区农业资源已成为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环节。本文分析了中国中部地区农业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罗磊  高亚琪 《南方农业学报》2011,42(12):1579-1582
[目的]完善伊犁河流域水土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相关保护性与预防性政策、法规、条例,以促进伊犁河流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方法]通过相关文献资料的查阅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新疆伊犁河流域水土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过程中政策、法律中存在的缺失,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结果]新疆伊犁河流域现有政策和法规主要存在立法滞后性、立法在利益关联机构设置和作用方面未涉及、政策对环境保护的监管不力、缺乏水资源保护的有效措施、缺乏保护土地开发的合理规划等问题.[建议]进一步完善有利于促进伊犁河流域土地管理、水资源利用保护、水土保持的相关法规、条例以及赋予综合管理伊犁河流域土地开发部门相关执法与管理职能、完善环境与资源支持系统的政策体系、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持等发展对策,为实现伊犁河流域水土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17.
罗磊  高亚琪 《南方农业学报》2012,42(12):1579-1582
【目的】完善伊犁河流域水土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相关保护性与预防性政策、法规、条例,以促进伊犁河流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方法】通过相关文献资料的查阅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新疆伊犁河流域水土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过程中政策、法律中存在的缺失,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结果】新疆伊犁河流域现有政策和法规主要存在立法滞后性、立法在利益关联机构设置和作用方面未涉及、政策对环境保护的监管不力、缺乏水资源保护的有效措施、缺乏保护土地开发的合理规划等问题。【建议】进一步完善有利于促进伊犁河流域土地管理、水资源利用保护、水土保持的相关法规、条例以及赋予综合管理伊犁河流域土地开发部门相关执法与管理职能、完善环境与资源支持系统的政策体系、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持等发展对策,为实现伊犁河流域水土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18.
以榆中县为例对兰州市农地利用开发潜力进行了分析,重点从外延扩张、内涵挖潜2方面对村镇土地利用潜力进行分析,确定村镇用地潜力。外延扩张主要是指通过未利用土地的开发利用,从而补充农用地或建设用地的能力;内涵挖潜主要是指通过土地复垦、土地整理等整治措施,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增加有效土地利用面积的能力,为村镇土地高效利用和新农村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9.
我国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但未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开发利用的潜能很大。针对我国秸秆资源的基本情况和利用现状,将发展秸秆沼气与其他利用方式进行比较,探讨秸秆沼气发酵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在我国生态农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重庆地形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土壤类型多样,土地的开发利用趋向于多重开发利用坡地,要充分利用坡地,首先必须了解坡地各土壤在不同利用方式下的基本性质.通过Spss相关性分析及主成分分析,比较重庆万州区太白岩和分水2地坡地紫色土和黄壤在旱地和林地2种利用方式下的基本性质,认为分水应进一步加强退耕还林,有效保护土壤质量;太白紫色土本身富舍P,K,但结构不好,在增施氮肥的基础上,也要注重磷肥的补充,维持旱地养分平衡,防止水土流失,可持续的利用林地、开发旱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