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采石场废弃地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对黄石市黄荆山采石场废弃地4种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多花木蓝纯林、多花木蓝×小叶女贞混交林、刺槐纯林、刺槐×盐肤木混交林)的土壤理化性状与土壤微生物数量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水分、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及微生物数量在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均有显著或极显著差异;混交林的土壤水分、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喝速效钾含量均高于纯林,纯林土壤的全氮及速效氮含量均高于混交林;各植被恢复模式下微生物数量依次为细菌固氮菌放线菌真菌,混交林的微生物总数、真菌、细菌、放线菌数量高于纯林,纯林的固氮菌数量高于混交林;各类群微生物数量与土壤pH、有机质及速效钾含量均呈较好的相关性;综合考虑,不同恢复模式下土壤理化性状和微生物数量分布特征,多花木蓝-小叶女贞混交林能更好地改善土壤环境质量,植被恢复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
不同森林类型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以油松纯林、油松-刺槐混交林和油松-栓皮栎混交林三种森林类型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滴定法和比色法对蔗糖酶、脲酶、酸性磷酸酶、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进行研究,并用平板稀释法对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三种森林类型土壤酶活性总体变化趋势表现为油松-刺槐混交林>油松-栓皮栎混交林>油松纯林;过氧化氢酶活性变化规律较为复杂,在0~20cm土壤深度过氧化氢酶活性变化趋势表现为油松-刺槐混交林>油松-栓皮栎混交林>油松纯林;在20~30cm土壤深度过氧化氢酶活性变化趋势表现为油松-栓皮栎混交林>油松-刺槐混交林>油松纯林。三种森林类型不同土壤深度土壤微生物数量变化趋势均表现为油松-刺槐混交林>油松-栓皮栎混交林>油松纯林。在三种森林类型中油松-刺槐混交林能够有效提高土壤酶活性和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  相似文献   

3.
为探明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对黄石市黄荆山采石场废弃地4种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多花木蓝纯林、多花木蓝×小叶女贞混交林、刺槐纯林、刺槐×盐肤木混交林)的土壤理化性状与土壤微生物数量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水分、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及微生物数量在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均有显著或极显著差异;混交林的土壤水分、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喝速效钾含量均高于纯林,纯林土壤的全氮及速效氮含量均高于混交林;各植被恢复模式下微生物数量依次为细菌>固氮菌>放线菌>真菌,混交林的微生物总数、真菌、细菌、放线菌数量高于纯林,纯林的固氮菌数量高于混交林;各类群微生物数量与土壤pH、有机质及速效钾含量均呈较好的相关性;综合考虑,不同恢复模式下土壤理化性状和微生物数量分布特征,多花木蓝-小叶女贞混交林能更好地改善土壤环境质量,植被恢复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人工纯林和混交林土壤中养分、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的分布特征及三者的关系,为合理治理、改造人工纯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秦岭山区,对典型人工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落叶松(Larixkaempferi)、锐齿栎(Quercus alienavar.acuteserrata)、灰楸(Catalpa fargesii)纯林及各混交林土壤的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及土壤养分进行了定位监测。【结果】针阔混交林可提高土壤全N、速效N、全P和有机质含量;混交林土壤转化酶、脲酶活性平均值较人工纯林分别提高了16.66%和53.76%,针阔混交林土壤微生物总量平均值较针叶纯林提高95.87%,其中细菌数量提高幅度为104.47%,达显著性差异水平(P<0.05);土壤转化酶与脲酶、过氧化氢酶三者之间的相关性均达到显著水平(r<0.05),并与土壤细菌数量及土壤基本养分(全N、速效N、速效K和有机质含量)的相关性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土壤放线菌与土壤全N、速效N、有机质含量和pH之间的相关性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结论】针阔混交林能够显著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并有利于提高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土壤微生物的再分配;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土壤酶活性能够及时反映土壤养分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5.
沙棘-侧柏混交林土壤养分、微生物与酶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对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混交林及侧柏纯林土壤养分指标、微生物种群数量及酶活性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沙棘-侧柏混交显著改善了林地土壤养分状况和土壤生物学特性.土壤全N、水解N、全P、速效P、全K、速效K含量都明显高于侧柏纯林,N素增加尤为明显;混交林地与侧柏纯林地相比,土壤细菌和放线菌的种群数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大,而真菌数量却有所减小;土壤蔗糖酶、脲酶、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提高.相关分析表明,2种林分土壤有机质、全N、水解N、全P、速效P和速效K之间显著相关或极显著负相关;真菌数量与土壤pH值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而细菌、放线菌数量及蔗糖酶、脲酶活性分别与土壤有机质、全N、水解氨、速效N等主要养分指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过氧化氢酶活性除与全K有较高相关关系外(r=0.884*),与其他养分指标相关性不强.研究从一个侧面揭示了沙棘-侧柏混交造林速生丰产的机理.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海岸带黑松混交林土壤生化特性及其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该文对 3种类型黑松 (Pinusthunbergii)混交林及纯林的土壤微生物、酶及土壤养分因子进行了测定和分析 .结果表明 :不同林分土壤微生物数量、酶的活性均表现出差异性 ,混交林土壤养分含量均高于纯林 ,尤以黑松×刺槐、黑松×麻栎混交林显著 ;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与土壤养分含量之间呈显著相关关系 ,可作为评价土壤肥力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杨槐混交林生长及土壤酶与肥力的相互关系   总被引:43,自引:0,他引:43  
以黄河三角洲滨海盐碱区10年生杨树刺槐混交试验林为对象,着重研究了泰青杨刺槐混交林与相应纯林的生长状况、林分土壤养分指标和酶活性的差异,以及土壤养分与酶活性两类因子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①混交林中的杨树生长优于杨树纯林,总蓄积量大于杨树纯林。②混交林土壤各层次的pH值均低于纯林,而有机质等主要养分指标含量大多高于纯林。③混交林土壤微生物总量和脲酶等主要酶的活性普遍高于纯林。④多数养分指标与酶活性间的相关关系均达显著水平,研究从一个侧面揭示了杨树刺槐混交造林速生丰产的机理。  相似文献   

8.
测定了连云港沙质海岸刺槐纯林、杨树纯林、刺槐×杨树混交林、美国白蜡×桑混交林、苦楝×桑混交林5种模式防护林林地土壤理化性质,以附近未造林的草地为对照,分析了各林地的土壤理化性质,对5种模式防护林地的土壤理化特性进行聚类分类。结果表明:防护林能减少土壤密度,增大孔隙,改善土壤颗粒组成,增加土壤有机质和速效养分,降低pH值;不同林龄和树种改土能力不同;表层(0刺槐×杨树混交林>杨树纯林>新造林和对照地。  相似文献   

9.
朱昊宇 《现代农业科技》2015,(6):203-205,225
以红壤丘陵区马尾松纯林(PM)、马尾松+枫香针阔混交林(PMLF)和天然次生林(NSF)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研究了不同林分类型土壤酶活性和养分特征及其二者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各土层(0~10 cm和10~20 cm)中,马尾松纯林有机质、全氮、硝态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显著低于马尾松+枫香针阔混交林和天然次生林(P<0.05);各土层马尾松纯林铵态氮含量显著低于天然次生林(P<0.05),与马尾松+枫香针阔混交林差异不显著(P>0.05);天然次生林和马尾松+枫香针阔混交林林地各土层蔗糖酶、过氧化氢酶、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在总体上显著高于马尾松纯林(P<0.05);除过氧化氢酶与铵态氮和速效磷无显著相关性(P>0.05)外,土壤酶活性与养分间均呈现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相关性。与马尾松纯林相比,马尾松+枫香针阔混交林可以明显改善林地内土壤酶活性和养分状况,改善林地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0.
探讨不同杉木混交造林对土壤表层养分含量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为杉木人工纯林的科学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杉木+红锥+柳杉+米槠(混交林1)、杉木+红锥+福建柏+南方红豆杉(混交林2)、杉木+马尾松+米老排+南方红豆杉(混交林3)4树种混交林及杉木人工纯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林分土壤养分和土壤酶活性的差异及其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与杉木人工纯林相比,混交林中的土壤可溶性有机氮(DON)较高,混交林1和混交林3的土壤微生物生物碳含量(MBC)比杉木人工纯林分别提高了37.82%和1.84%,混交林中土壤DOC∶DON均显著低于杉木人工纯林(P<0.05),土壤MBC∶MBN则显著高于杉木人工纯林(P<0.05);混交林中的酸性磷酸酶活性(AP)显著高于杉木人工纯林(P<0.05)。相关分析表明,土壤全碳(TC)、全氮(TN)(P<0.01)、DON(P<0.05)与土壤β-葡萄糖苷酶活性(BG)、酸性磷酸酶(AP)活性呈显著正相关。研究表明,与杉木人工纯林相比,尽管在幼林期间,杉木混交林的造林模式可以更好地改善土壤有机氮、微生物碳含量及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比,...  相似文献   

11.
不同树种对土壤养分、酶活性与微生物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黄河三角洲滨海盐碱区白蜡、刺槐、臭椿林地的土壤养分、酶活性及微生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臭椿相比,白蜡林地的土壤有机质显著增加,其它理化性质得到显著改善。刺槐对土地的改良效果优于臭椿。土壤中脲酶活性刺槐林地(白蜡林地(臭椿林地,白蜡林地的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最大,刺槐林地中等,臭椿林地最低。白蜡林地细菌数量最高,真菌数量刺槐林地>臭椿林地>白蜡林地,放线菌的数量刺槐林地>白蜡林地>臭椿林地。  相似文献   

12.
杨树刺槐混交林及纯林土壤酶活性的季节性动态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测定了 2 2年生杨树、刺槐混交林及纯林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中与氮、磷养分转化相关的酶活性的季节性动态变化 .结果表明 ,混交后非根际土壤的脲酶、蛋白酶、磷酸酶活性比纯林提高 5 0 %~ 10 0 % ;但对于根际土壤 ,混交后杨树有所提高 ,而刺槐则有所下降 .说明混交后更有利于氮、磷养分的转化 ,并且杨树得益大于刺槐  相似文献   

13.
对滨海盐碱地23年生刺槐纯林和4种混交林内刺槐生长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刺槐的树高、胸径、材积生长均以刺槐白蜡混交林表现最好,明显高于刺槐臭椿行状混交林、刺槐臭椿块状混交林、刺槐榆树混交林、刺槐纯林林分。对刺槐材积生长进行Logistic曲线、S曲线、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和幂函数数学模拟结果显示:滨海盐碱地不同组成的刺槐林分内,刺槐材积生长规律不能用单一的曲线模拟。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土壤养分与毛竹生长的相关性,对安徽头陀镇的垦复毛竹纯林、未垦复毛竹纯林和竹阔混交林 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院不同毛竹林生长及其生产力差异明显,平均胸径10.02耀12.35 cm,立竹度0.28耀0.49,该区 的生产力属中等偏低,总生物量大小依次为院垦复毛竹纯林(96.50 t/hm2)>竹阔混交林(81.39 t/hm2)>未垦复毛竹纯林 (78.17 t/hm2)。垦复毛竹纯林和竹阔混交林的各组分生物量大小依次为院竹杆>竹鞭>竹根>竹叶>竹枝;而未垦复毛竹 纯林为院竹杆>竹枝>竹鞭>竹根>竹叶。不同林分下,各样地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 加深而降低,同一土层中养分含量差异显著。相关分析显示,不同毛竹林总生物量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和速效磷存在 不同程度的正相关;平均胸径与0耀20 cm 土层有机质和速效磷呈显著正相关;立竹度仅与0耀20 cm 土层有机质呈正 相关。说明土壤有机质含量是影响毛竹生产力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5.
以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云勇林场的3种人工林:石笔木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阔叶混交林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土壤养分状况和酶活性进行了研究,用常规方法测定土壤的化学性质指标,分别用比色法、磷酸苯二钠比色法和高锰酸钾滴定法测定过氧化氢酶、磷酸酶及脲酶活性。研究结果表明,3个样地土壤均呈强酸性,混交林的有机质含量大于纯林,石笔木阔叶林的全磷、全钾、全钙、全镁、有效磷和交换性钙含量均最大,针阔混交林的全氮、碱解氮和交换性镁含量均最大,阔叶混交林的速效钾含量最大。混交林的过氧化氢酶活性、酸性磷酸酶活性均高于纯林,脲酶活性则低于纯林。  相似文献   

16.
安徽阜南杞柳林生长及其土壤特性u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阜南黄岗地区杞柳纯林及杨树-杞柳混交林两种栽培模式下的林分结构、生物量及土壤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模式下杞柳的平均地径为0.46~0.99 cm,平均条高为130.44~187.61 cm,在相同林龄下纯林的平均地径和条高大于混交林;杞柳纯林及混交林的平均总生物量分别为17.55、17.03 t·hm-2...  相似文献   

17.
黄土高原刺槐人工中龄林土壤碳汇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以黄土高原26年生人工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林为对象,在调查了5个样地和测定125个碳含量数据的基础上,分析了造林后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变化特征与造林对土壤碳增汇的效应。结果表明:在研究的0~80cm土层范围内,26年生刺槐林林地土壤有机碳密度(4.093 kg.m-2)与荒地(4.533 kg.m-2)相比,减少了0.440 kg.m-2,说明黄土高原荒地刺槐造林不能提高土壤有机碳密度。对土壤分层研究表明:荒山刺槐造林明显改变了原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布,表现为:在0~10 cm土层范围,有机碳密度显著提高(33.4%);在10~30 cm土层范围内,有机碳密度则明显降低(45.5%)。通过土壤层中总有机碳密度的研究显示,由于根系有机碳不断积累,林地总有机碳密度(5.214 kg.m-2)比荒地(4.688 kg.m-2)明显增加,土壤中总碳增汇率为11.2%,说明黄土高原刺槐造林具有显著的碳汇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