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研究滩湖F1代与当地滩羊在不同阶段生长发育的差异性,试验采用相同饲养水平和管理方法,对比分析了不同生长发育阶段滩羊与滩湖F1代体重、体尺指标。结果表明:同一品种羊只在不同生长阶段体尺指标随着年龄的增长都有所增加,而滩湖F1代在断奶前生长发育明显较同期滩羊慢,但随着月龄增加滩湖F1代生长发育速度与滩羊同期相比不断缩小并有优于滩羊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为了进一步研究F1代陶赛特基础母羊生产性能,以期科学决策育种方向。试验采用F1代陶赛特母羊与贵州半细、考力代、陶赛特、特克赛尔进行提纯、二元、三元杂交方法,研究F1代陶赛特基础母羊生产的断奶前羔羊的生产性能。结果表明,考力代与F1代陶赛母羊特进行三元杂交,公、母羔初生重均高于贵州半细毛、陶赛特和特克赛尔后代,其中:公羔(4.05±0.59) kg,分别提高0.14kg、 0.02kg、 0.7kg,母羔(4.09±0.47) kg与贵州半细、陶赛特差异不显著,比特克赛尔在P=0.002<0.01上差异极显著,提高0.76kg。考力代母羔日增重(168.37±8.13) g,比贵州半细在P=0上差异极显著,提高38.09g,比陶赛特在P=00.002<0.01上差异极显著提高18.37g,比特克赛尔在P=0上差异极显著提高34.57g。初生重考力代公母羔整体最高,特克赛尔均值在试验组中整体最低。日增重方面特克赛尔公羔(177.11±3.73) g最高,但母羔(133.80±1.72) g低于公羔43.31g,差距较大;考力代公母羔日增重偏高,公母羔的发育基本相当。结论:考力代公羊是放牧型良种场和农户进行肉毛兼用基础扩繁的首选公羊。舍饲短期育肥首选特克赛尔,其次为陶赛特。  相似文献   

3.
采用PCR-RFLP、PCR-SSCP方法检测滩羊群体中与产羔性状相关基因位点的遗传变异,并分析其与产羔数的关系,为探讨滩羊产羔的分子机制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滩羊群体中存在BMPR IB基因Fec B位点突变A746G,表现出B/+和+/+2种基因型,B/+基因型和+/+基因型的频率分别为0.06和0.94,+/+基因型是群体中的优势基因型;等位基因B和+的频率分别为0.03和0.97,等位基因+是群体中的优势等位基因。在滩羊群体中,未检测到GDF9基因的突变位点,表明该突变位点与滩羊的产羔性能无相关性。因此,BMPR IB基因Fec B位点可能是滩羊高繁殖力的重要调控基因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母羊的产羔性能。  相似文献   

4.
羔羊早期断奶技术是高效养羊生产的重要环节,为了提高滩湖F1代羔羊的生产性能及缩短湖羊繁殖周期,试验选择滩湖F1代羔羊进行不同日龄断奶分组试验,通过隔栏补饲精料,对不同日龄羔羊断奶后生长发育等测定分析。结果表明:滩湖F1代羔羊60日龄断奶与75日龄断奶、90日龄断奶相比,60日龄断奶组的体重略低于其他2组,其差异不显著(P0.05);75日龄断奶组体重略高于其他组,其差异亦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5.
为提高蒙古羊、小尾寒羊、滩羊的产肉性能,用引进的陶赛特羊分别与其杂交,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不同阶段(3月龄、6月龄、周岁)的杂交组合生长发育性状进行测定分析,探讨最佳产肉组合模式.结果表明,杂种三代生长发育速度高于对应的杂种二代,杂种二代高于对应的杂种一代.在杂交三代中,陶寒F3、陶蒙F3的生长发育最快,公、母羔体重分别比陶滩寒F3高5.59%、4.40%、5.93%、3.76%.杂交二代中,仍为陶寒F2、陶蒙F2组合生长发育最快,公、母羔体重分别比陶滩寒F2高5.99%、3.67% 、9.80%、5.00%.杂交一代,陶寒F1、陶蒙F,发育最快,公、母羔分别比滩寒F1高11.32% 、5.22%、7.60%、7.20%.因此,在饲养小尾寒羊、蒙古羊和滩羊地区,以陶赛特羊为父本进行杂交羔羊肉生产,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6.
利用绵羊多胎基因FecB分子检测技术,检测分析杜×寒杂交肉羊基因型及对产羔数和羔羊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杜×寒杂交F1、F2和F3代类群中,存在BB、B+和++三种基因型,并以B+基因型为主。杜×寒F1代母羊B+基因型频率极显著高于杜×寒F2、F3代母羊(P〈0.01),F2代母羊B+基因型频率显著高于F3代母羊(P〈0.05)。杜×寒F1、F2、F3代B+基因型繁殖母羊产羔数比同代++基因型母羊分别增加0.54、0.65和0.66只(P〈0.01)。杜×寒F1代繁殖母羊平均产羔数(1.67只)显著高于杜×寒F3代(P〈0.05),比F2代平均产羔数增加0.28只(P〉0.05)。B+基因型母羔初生体重、体尺和3月龄断奶体重极显著小于++基因型母羔(P〈0.01),B+基因型公羔初生及3月龄断奶体重、体尺都小于++基因型公羔(P〉0.05),表明FecB基因不仅是影响杜×寒杂交肉羊产羔数的主效基因,而且在一定时期内也影响羔羊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7.
以BMP4基因为候选基因,采用PCR-SSCP方法,分析了小尾寒羊和无角陶赛特及其杂交F1代、F2代的BMP4基因的不同基因型频率,并对该位点不同基因型与产羔数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小尾寒羊BB、B+、++基因型频率分别是1.0%、29.7%、69.2%;无角陶赛特BB、B+、++型频率分别为0、80.8%、19.2%;陶寒F1代BB、B+、++基因型频率分别为5.3%、39.4%、55.3%;陶寒F2代BB、B+、++型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5.0%、95.0%。小尾寒羊的基因型++、B+、BB平均产羔数分别为(1.00±0.00)、(1.67±0.11)、(2.40±0.13),经χ2检验,差异极显著(P<0.01);陶寒F1代的基因型++、B+、BB平均产羔数分别为(2.00±0.00)、(2.45±0.53)、(2.00±0.00),经χ2检验,++、BB组与B+组的平均产羔数间的差异极显著(P<0.01);B基因不能提高无角陶塞特母羊产羔数。  相似文献   

8.
旨在探讨BMPR-IB基因在不同绵羊群体中的遗传变异及其与产羔数的关系,利用RFLP技术分析杜泊及滩寒杂交羊群体中BMPR-IB的基因型和基因频率,以及不同基因型对母羊产羔数的影响。结果显示:杜泊羊群体均为野生型,未检测到突变纯合或杂合基因型个体。滩寒杂交群体中突变纯合子(BB型)、杂合子(B+型)和野生型(++型)个体数分别为13、48和120。在滩寒杂交羊群体中,BB、B+及++基因型母羊的多羔率分别为63.64%、47.06%和32.08%;BB型经产个体平均产羔数比杂合型(B+)及野生型(++)个体产羔数分别高出0.5和0.59,而杂合子母羊产羔数高于野生型个体,但差异不显著。表明BMPR-IB基因Fec B突变位点对滩寒杂交群体产羔数有显著影响,因此可通过杂交手段提高后代群体Fec~B基因频率来增加产羔数,但BMPR-IB基因是否为调控杜泊羊产羔数的主效基因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不同能量水平对兰州大尾羊和小尾寒羊杂交F_1代(兰州大尾羊♂×小尾寒羊♀)羔羊育肥期生长发育的影响,选择70日龄、体质量18 kg且发育正常的F_1代公、母羔各18只,公羔随机平均分成A1、A2、A3组,母羔随机平均分成B1、B2、B3组,进行为期60 d的育肥试验,不同组羔羊每天摄入的能量水平分别为8.89 MJ/d(A1和B1)、7.11 MJ/d(A2和B2)和5.33 MJ/d(A3和B3),其他营养水平基本保持一致。分别于育肥期的1、30、60 d进行试验羊的体质量和体尺指数测定。结果表明,不同能量水平对兰小F_1代育肥期羔羊的生长发育影响显著,整个育肥期1~60 d,公羔的生长发育比母羔快。育肥期1~30 d,A2组公羔的平均日增体质量为288.89 g/d,显著高于A3组,B1和B2组母羔的平均日增体质量均比B3组提高66.41%,差异极显著,B1和B2组母羔的累积生长显著高于B3组,相对生长极显著高于B3组;育肥期30~60 d,A1组公羔的平均日增体质量比A3组提高96.92%,差异极显著,A1组公羔的累积生长和相对生长也极显著高于A3组,A2组公羔的累积生长极显著高于A3组。羔羊的体尺总体呈现出和累积生长相同的变化规律,但差异显著性不同,羔羊的体尺指数在3个组之间存在一定差异。综上,提高能量水平显著促进了兰小F_1代羔羊育肥期的生长发育,高能量组羔羊的育肥增质量效果最好,公羔的生长发育优于母羔。  相似文献   

10.
为提高蒙古羊、小尾寒羊、滩羊的产肉性能,用引进的陶赛特羊分别与其杂交,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不同阶段(3月龄、6月龄、周岁)的杂交组合生长发育性状进行测定分析,探讨最佳产肉组合模式。结果表明,杂种三代生长发育速度高于对应的杂种二代,杂种二代高于对应的杂种一代。在杂交三代中,陶寒F_3、陶蒙F_3的生长发育最快,公、母羔体重分别比陶滩寒F_3高5.59%、4.40%、5.93%、3.76%。杂交二代中,仍为陶寒F_2、陶蒙F_2组合生长发育最快,公、母羔体重分别比陶滩寒F_2高5.99%、3.67%、9.80%、5.00%。杂交一代,陶寒F_1、陶蒙F_1发育最快,公、母羔分别比滩寒F1高11.32%、5.22%、7.60%、7.20%。因此,在饲养小尾寒羊、蒙古羊和滩羊地区,以陶赛特羊为父本进行杂交羔羊肉生产,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滩羊、蒙古羊和小尾寒羊BMPR-IB基因的多态性,分析不同基因型对产羔数的影响,为绵羊繁殖力的标记辅助选择和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PCR-RFLP方法检测和分析BMPR-IB基因的多态性,通过最小二乘分析方法研究不同基因型对产羔数的影响。【结果】(1)滩羊和小尾寒羊均发现了++、B+和BB3种基因型,其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660,0.240,0.100和0.118,0.353,0.529,+和B的基因频率分别为0.780,0.220和0.294,0.706,蒙古羊仅表现++1种基因型;滩羊、小尾寒羊BMPR-IB基因位点的多态信息含量(PIC)分别为0.439和0.501,表现为中度多态(0.250.5);(2)小尾寒羊BB基因型个体平均产羔数较B+基因型多0.541只,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较++基因型多1.208只,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滩羊BB基因型个体平均产羔数较B+和++基因型分别多0.076和0.159只,差异均不显著(P>0.05)。【结论】(1)小尾寒羊和滩羊BMPR-IB基因编码序列第746位相邻2个碱基处发生了与布鲁拉美利奴绵羊(Booroola Merino)相同的突变(A746G);(2)BMPR-IB基因位点的突变基因B可能是控制小尾寒羊和滩羊多胎性能的主效基因,或者是与之紧密连锁的遗传标记,可以用于提高繁殖力的标记辅助选择和育种工作。  相似文献   

12.
对经过肥育的9月龄和12月龄滩羯羔产肉性能和肉质测定,结果表明:12月龄滩羯羔屠前活重、胴体重、屠宰率依次为37.96±3.76kg、18.58±2.46kg、51%,均高于9月龄屠宰的羔羊;肌肉理化性质、肌肉常规成分有差异,差异不显著;12月龄滩羯羔肌肉氨基酸含量16.2%,显著高于9月龄的13.71。%  相似文献   

13.
对经过肥育的9月龄和12月龄滩羯羔产肉性能和肉质测定,结果表明:12月龄滩羯羔屠前活重、胴体重、屠宰率依次为37.96±3.76kg、18.58±2.46kg、51%,均高于9月龄屠宰的羔羊;肌肉理化性质、肌肉常规成分有差异,差异不显著;12月龄滩羯羔肌肉氨基酸含量16.2%,显著高于9月龄的13.71%.  相似文献   

14.
以控制BooroolaMerino羊多胎性能的BMP—IB基因作为候选基因,运用PCR-RFLP方法对纯种滩羊、杂改个体及其后代进行了绵羊多胎主效基因BMPR—IB基因A746G突变检测,发现在纯种滩羊和杂改羊中均有带影响其繁殖性能的基因突变个体。在3个不同群体中发现三种基因型(BB、B+、++),其中宁夏滩羊和滩寒杂交群体中发现++、B+两种基因型,在小尾寒羊群体中发现有BB、B+、++三种基因型。在滩羊与小尾寒羊杂改群体及其后代中的基因突变率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并且能够稳定地遗传,但基因型以杂合子为主,纯合子个体较少。在滩羊纯种中的基因突变率比较低,并且基因突变个体为杂合子。  相似文献   

15.
通过测定约180日龄的8个群体(梅山、大白、长白、大白×梅山F1代、梅山×大白F1代、长白×大白F1代、大白×长白F1代以及大白×梅山F2代)459头猪胴体性状、肉质性状以及肌细胞生成素基因(MYOG)多态性,分析MYOG在猪群体中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MYOG在猪群体中呈现3种基因型,即AA、AB、BB;群体瘦肉率的提高与BB基因型显著相关,相较于AA与AB基因型,其提高幅度分别为3.57%和3.28%;在大白×梅山F2代群体中,MYOG的基因型与背最长肌pH值、股二头肌pH值呈显著相关;在大白×梅山F1代群体中,MYOG基因型与股二头肌大理石纹MM2呈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猪F2代资源家系的群体结构对数量性状座位(quantitative trait loci,QTL)定位的影响,为QTL定位群体的构建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模拟的方法,模拟了18种不同的群体结构,研究F0代(亲本)、F1代和F2代群体大小、F0代和F1代公母比例以及祖代QTL基因频率等6种因素对QTL定位的影响。【结果】随着F2代群体的增大,QTL检测的效率明显提高,加性效应的估计值逐渐偏低,95%置信区间显著减小。造成加性效应降低的主要原因是QTL在两亲本群体中没有纯合。随着F0代母畜比例的增加,QTL 95%置信区间也明显降低;随着祖代QTL基因频率差异的增加,QTL检测的效率和准确性都显著提高。【结论】F2代群体大小、F0代母猪比例和祖代QTL基因频率对QTL定位有显著影响,而F1代的群体大小、F0代的群体大小和F1代公母比例对QTL定位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以控制绵羊高繁殖力的BMPR-IB、BMP15和GDF9基因为候选基因,采用PCR-RFLP方法分析滩羊BMPR-IB,BMP15和GDF9基因多态性与繁殖性状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滩羊的BMPR-IB基因出现了两个SNP位点,且在相应位置发生了与Booroola羊相同的突变(A746G),该基因++基因型在滩羊群体内是优势基因型,但是双胎母羊和其后代的BB和B+基因型频率均高于单胎母羊,双胎羔羊和单胎母羊++和B+基因型频率最小二乘均值差异显著(P<0.05),两个母羊群体各基因型之间平均产羔数差异不显著(P>0.05),从而推测含有BMPR-IB基因突变的滩羊具有产双羔的潜力,可以作为滩羊选种选育的一项指标.而BMP15基因的B4突变(G→T)和GDF9基因的G8突变(C→T)在滩羊上不表现多态性,因此排除了BMP15基因的B4突变和GDF9基因的G8突变是影响滩羊繁殖性能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根据鸡的腺苷一磷酸脱氨酶1(AMPD1)基因序列设计引物,采用PCR-RF-SSCP技术检测了60只盐池滩羊限制性酶切片段单链构象多态性,并分析了不同基因型与盐池滩羊肌苷酸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在被测滩羊中检测到了A和B两个等位基因,基因频率分别为0.591 7和0.408 3;产生AA、AB和BB等3种基因型,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350 0、0.483 3和0.166 7。最小二乘分析表明,基因型AB所对应的肌苷酸含量最小二乘均数显著高于基因型AA和BB(P<0.05)。  相似文献   

19.
小麦F_2籽粒中HMW-GS的分离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HMW GS)对小麦面粉品质有不同的影响,因此,了解双亲HMW GS在F2籽粒中的分离规律和分布特征,对确定品质育种的选择方案以及对杂种小麦原粮品质的评估等有实践指导意义。本研究用10%SDS PAGE方案测定了小偃6号/Pan555的208粒F2籽粒的显带情况:①共出现8种HMW GS带型组合,其中杂合型与缺失型组合约占41 9%;②Glu D1d(5+10)与Glu D1N(空)的分离比为3∶1;Glu B1h(14+15)与Glu B1c(7+9)的分离比为9∶7;③Glu B1c(7+9)的不完全表达率为2 0%;Glu D1d(5+10)的不完全表达率亦为2 0%;④仅出现单一带型Glu B1h(14+15)的约占18 7%。  相似文献   

20.
3个绵羊群体BMPR-IB基因多态性与产羔数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为解决多胎肉用绵羊杂交育种技术的关键问题提供依据。[方法]以BMPR-IB基因作为候选基因,采用PCR-RFLP方法检测其在萨福克羊、小尾寒羊及萨寒F1代杂交羊中的多态性分布,分析其与产羔数的相关性。[结果]在萨福克绵羊中只有1种基因型野生型(++);在小尾寒羊中检测到3种基因型纯合突变型(BB)、杂合突变型(B+)和野生型(++),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14、0.80和0.06。在萨寒杂交绵羊中,检测到2种基因型(B+和++),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99和0.01。3种绵羊的产羔数差异极显著,萨寒杂交羊的多羔率和平均产羔率均明显高于纯种萨福克羊。[结论]BMPR-IB基因的遗传方式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利用小尾寒羊对萨福克羊的繁殖性能进行杂交改良是有效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