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稻鸭共作技术是一项安全、绿色高效、实用的新技术,2002~2004年开展稻鸭共作技术研究。结果证明,稻鸭共作技术显示了除草、除病虫、增肥、中耕浑水对水稻生长的刺激、省工节本和增加经济效益等效果。特别是不施化肥和农药生产的大米和鸭肉有利于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和效益农业。稻鸭共作技术稻谷产量略低于对照区,但经济收入每公顷却增加4073元,效果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2.
亓德发 《饲料博览》1998,10(3):41-43
养鸭技术(六)黑龙江省畜牧研究所亓德发6肉用鸭的饲养管理6.1肉用种鸭的饲养管理要点6.1.1雏鸭的饲养管理育雏时期:6~7月份孵化出的种雏,以利用日益缩短的自然光照,22周龄后增加人工光照。雏鸭要单群饲喂,以利于控制疾病,保证适当的营养和实施光照管...  相似文献   

3.
池塘鱼鸭混养是渔牧结合综合养殖模式之一,养殖面积逐年增加。从池塘的选择建设、鸭棚建设、鱼鸭混养模式、饲养管理等方面介绍池塘鱼鸭混养技术。  相似文献   

4.
探讨了高蛋白饲料稻"三高"生产的技术体系集成,研究了不同技术体系集成对饲料稻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早稻的稻鸭 沼气渣处理和晚稻的稻鸭 稻草还田处理能显著增加饲料稻产量,提高糙米的蛋白质含量,同时还能提高出糙率.这主要是由于两处理提高了水稻的有效穗,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  相似文献   

5.
IGF1是重要的生长调控因子,在胚后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主要来源为肝脏。以高邮鸭、金定鸭2个地方鸭品种为研究对象,对胚胎期和出雏早期鸭肝脏IGF1 mRNA的表达规律进行了比较研究。采用荧光定量PCR和原位杂交技术研究了鸭13、17、21、25、27胚龄和出雏后7 d肝脏IGF1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2个品种鸭肝脏IGF1mRNA在13胚龄均已有少量表达,到出雏前鸭肝脏IGF1表达量显著增高,7 d时,IGF1 mRNA在高邮鸭肝脏的表达量显著高于金定鸭。原位杂交结果显示,肝脏循环系统中IGF1 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周边肝脏组织。肝脏IGF1 mRNA的表达可能在鸭早期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无公害稻鸭共作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稻鸭共作技术是将能“做工”的雏鸭放入栽插后的稻田里,24小时在田间活动、休息,直到水稻抽穗才提上来,充分利用鸭子的杂食性,吃掉田间的杂草及害虫,鸭的粪便供给水稻养分,鸭的活动刺激水稻生长,对水稻起“按摩”作用,同时,鸭子不停的活动起到了增氧的效果,最终生产出无公害的稻谷及鸭肉,它是一项种养结合,生态型的综合农业技术。稻鸭共作技术与稻田养鸭不是同一个概念和内容,后者是当稻苗生长分蘖末期时,白天把鸭赶入稻田,晚上收上来,放鸭时间短,鸭的功能未能充分发挥,化肥、农药、除草剂必需施用,另外,鸭的品种是一般的家鸭,不是专门役鸭。稻鸭共作技术由江苏省引智系统自日本引进,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7.
稻鸭共作是一种绿色有机农业生产技术,能够提升稻米品质,增加种植效益。本文介绍了广陵区稻鸭共作绿色优质稻米生产技术,对其产生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了详细分析,针对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发展对策和建议,以期为发展稻鸭共作、推动绿色优质稻米生产提供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8.
在怀宁县云生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水稻田内进行了规模化应用稻鸭共作种养技术试验.结果表明:稻鸭共作种养虽然增加了养鸭生产成本,但同时也增加了单位面积综合产值及纯收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及成本产出率;减少了农药、化肥施用量及用工数,节省了水稻种植的物质投入和人工投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对自然环境和农产品的化学污染;生产出的鸭肉和大米无公害、优质、安全,鸭子市场认可度高,价格高并畅销;同时可为企业创建绿色无公害品牌,增强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也为农民增加了致富门路.由此可见,稻鸭共作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良好,是一种绿色高质高效的无公害生产技术,应在生产上大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转甲状腺素蛋白(transthyretin,TTR)与肉鸭脂肪代谢的相关性,通过快速扩增cDNA末端技术(RACE)获得北京鸭TTR基因全长cDNA序列,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对鸭TTR基因表达谱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鸭全长TTRmRNA编码150个氨基酸的前体肽,该肽含20个氨基酸的信号肽和130个氨基酸的成熟肽;与哺乳动物相比,鸭TTR亚基N-末端序列多出的3个氨基酸Val-Ser-His,可能使鸭TTR结合甲状腺素T3的亲合力增加。定量检测结果表明,鸭TTRmRNA在脉络丛中的表达量最高,与鸡、爬行类和哺乳动物类似。本实验证实鸭TTR基因在脉络丛中的表达量比鸡更高,并首次发现TTRmRNA在鸭皮下脂肪组织中表达。  相似文献   

10.
稻鸭共作模式效益与技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稻鸭共作模式的由来 2001年,新联镇极孝村利用传统畜禽养殖技术,衍生出稻鸭共作生态种养技术新模式,当年试验面积60亩.2002年该村进一步总结经验,稻鸭共作面积扩大到350亩.稻鸭共作就是将雏鸭放入栽插后的稻田,让其在田间活动栖息,直到水稻抽穗为止.利用鸭子旺盛的杂食性,消灭稻田杂草和害虫,促进水稻生长.同时,鸭子粪便可作为肥料,在稻田有限的空间里生产出无公害大米和优质鸭肉.稻鸭共作是目前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种新模式.  相似文献   

11.
稻鸭生态共育,可增加稻田养鸭收入、节省水稻生产成本、促进水稻增产增收、有利减轻病虫发生,阐述了稻鸭生态共育主要技术,以及该技术示范实践的效果和注意要点,以期指导该技术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林镇元 《吉林农业》2014,(13):62-63
雏鸭病毒性肝炎是一种常见的鸭疾病,近年来一直保持较高的发病率,并逐渐呈多样化态势,增加了治疗难度,造成大量幼鸭死亡,给中小型养殖户造成的经济损失非常大。本文围绕雏鸭病毒性肝炎的医学原理、诊断方式及防治途径等进行阐述,通过实践,归纳出一些实用诊断及预防方法,希望对鸭养殖户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稻鸭种养是目前比较有效的提高农业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的一种新生态型的种养结合技术,具有生态防病治虫、安全除草、增加肥力,消除除草剂对水稻的污染、增加稻米的经济效益等优点。通过对富县稻田养鸭300亩示范点的试验,发现稻鸭种养结合这种技术可以有效地改善稻米的品质,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并且能够促进农业的生态环保和农民经济效益的种养技术。  相似文献   

14.
根据政和县山区地理特点,因地制宜选取适宜的水稻优良品种,采用稻鸭混合种养,总结出一套适合当地的稻鸭生态综合种养技术,包括水稻和鸭子品种选择、稻鸭种养时间节点、鸭子投放数量、田间日常管理等方面;分析了稻鸭生态综合种养技术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提高该县水稻的品质和种植效益。  相似文献   

15.
《当代农业》2011,(6):49-49
鸭粪是氮、磷、钾含量丰富,迅速见效的优质肥料,用于农田能起到改良土壤、增加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的作用。在农场种植业现代化生产情况下,能解决鸭粪的堆集、粉碎和机械撒施的技术,  相似文献   

16.
稻鸭共作是利用水稻与鸭这两个不同门类的物种构建起种养复合生态系统,利用役用鸭旺盛的杂食性,吃掉稻田内的杂草和害虫,可不用化学药剂除草治虫,为生产有机鸭肉、稻米探索出一种最有效的种养方式。重点阐述了稻鸭共作的具体操作流程和基础设施要求,介绍了稻鸭共作的鸭饲养技术和水稻栽培技术,以供广大农户参考。  相似文献   

17.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研究了生长速度不同的高邮鸭和金定鸭13、17、21、25、27胚龄和出雏后7日龄下丘脑中TRH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并分析了其与胚重或体重的关系。结果表明:两鸭种在13胚龄时已均可检测到TRH基因mRNA的表达,从21胚龄到出雏后7日龄,TRH基因mRNA的表达量均一直增加,且出雏后7日龄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胚胎期;两鸭种在胚胎期没有显著差异,而在出雏后7日龄时金定鸭极显著高于高邮鸭;相关性分析表明,两鸭种下丘脑中TRH基因mRNA的表达与胚重或体重均极显著正相关。研究结果提示,下丘脑中TRH基因mRNA的表达具有显著的年龄依赖性及组织差异性,出雏后还具有明显的品种特征,其对鸭早期生长发育可能有正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8.
2008年望江县稻鸭共生技术示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望江县通过稻鸭共生示范,探索了一整套稻鸭共生技术,总结了稻鸭共生技术示范的主要做法,取得了显著成效。稻鸭共生田比非共生田667m^2增纯收入212.1元,930多hm^2示范区全年增加经济效益304.7万元。同时,有效控制了稻飞虱、二化螟和纹枯病等有害生物为害,减轻了农药污染,提高了土壤肥力,确保了水稻品质和安全。  相似文献   

19.
稻鸭共作是以生产绿色优质稻米为主,同时生产绿色食品肉鸭的综合种养技术模式,能发挥出水田的种植、养殖及生态功能。为促进稻鸭共作综合种养模式的进一步推广,对该模式在常熟市的示范情况、取得的成效及稻鸭共作生产技术进行了介绍,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稻鸭共育了技术,是日本水稻专家古野隆雄的研究成果。该技术是以水田为基础,种稻为中心,通过在稻田放养雏鸭,让其在稻株间自由觅食杂草、昆虫,鸭子可以少吃饲料,粪尿成为水稻肥料,使水稻少施农药化肥,成为稻鸭互相依存,共同生长发育的复合生态农业,最终生产出无公害稻米和鸭肉产品,达到高效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