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对杜仲优良无性系剥皮再生能力及剥皮综合技术系统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无性系剥面愈合生长能力都很强,其中华仲1~5号表现最好;主干多次剥皮剥面仍能很好愈合,杜仲适宜的剥皮周期是2~3年主干全剥一次;杜仲适宜的剥皮时间为5~6月份;剥皮后喷施高效树木增皮灵,能显著提高再生皮生长速度,剥面愈合率达100%,再生皮厚增加76.7%,胸径生长量提高41.6%  相似文献   

2.
杜仲为杜仲科植物杜仲的干燥树皮,是我国特产的著名药材。杜仲全身是宝,杜仲树皮有补肝肾、强筋骨、安胎的功效,其木材是制作高档家具的上乘材料,杜仲叶又是很好的动物饲料添加剂,经济价值很高。杜仲一般栽培后6~10年才可剥皮。我们采取环剥再生,不砍伐杜仲树剥皮的方法,可以提高杜仲皮的产量。现将这项技术介绍如下。1.环剥技术当杜仲树胸径达5厘米以上时即可剥皮。剥皮最佳时间,长江以南为5~6月,长江以北为6~7月。为减少损伤,宜在杜仲树根部灌水后或阴天或下雨后进行剥皮,剥皮时先在主干分枝以  相似文献   

3.
本文阐述了杜皮厚对促进杜仲剥面愈合、再生皮生长以及杜仲伤后促进主干生长的效果,以解决杜仲剥皮后再生皮生长速度慢、幼树皮薄、产量低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杜皮厚的研制成功,促进了杜仲早期丰产和永续利用,杜仲主干树皮可以全部剥光,剥皮时不用小心谨慎,不必担心手及刀片碰伤剥面,剥皮后5天即形成新皮,成活率和剥面愈合率均达到100%,还可有效防止新生皮腐烂病的发生。剥皮时间从每年4月中旬—9月上旬均可进行,并且每年可全部剥皮  相似文献   

5.
杜仲是著名的中药材,有补肝肾、强筋骨、降血压之功效,是我国的特产药用树种。叶和果实中所含杜仲胶,为优质硬橡胶。杜仲胶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具高绝缘性和耐腐性,抗海水侵蚀,是制造海底电缆的优质材料,为制造电器绝缘材料、盛烈性药品容器以及补牙的优良原料。杜仲枝叶繁茂,树形整齐,生长迅速,适应性强,可作为庭院观赏树木和行道树。生物学特性:杜仲根系浅而发达,吸收根群多分布在30厘米以上的土层内。茎干萌芽的再生能力很强,砍伐后树桩部位的芽能很快萌发,局部剥皮后伤口亦能很快愈合。雌雄异株,雌株8年左右开花结果。春夏开花,10—11月果熟。种子千粒重80克左右,寿命不长,只能保存半年到一年。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索陕南地区进行杜仲(Eucommiaulmoides)主干剥皮再生最佳时间,1992~1993年在略阳县金家河镇天台村的杜仲速生丰产试验林内进行了不同时间(5月下旬至8月上旬)剥皮再生试验。剥皮方法采用“三刀剥皮包扎法”,包扎材料为地膜。试验结果表明:在5月下旬至8月上旬期间剥皮都能再生新皮,成活率均达95%以上。其中6月20日,7月2日剥皮再生成活率为99%,7月20日、8月1日和15日的达100%,当年再生新皮形成的速度,随着剥皮时间的推迟而递增;再生新皮的厚度,随着剥皮时间的推迟而递减。7月上旬以前进行剥皮的,再生新皮厚薄不均,表面粗糙;7月中旬以后进行剥皮的,再生新皮厚薄均匀,表面光滑。气温达30℃以上进行剥皮,尤其是在剥皮后的前10d,剥面产生灼伤、易感染腐烂病。7月下旬以后,杜仲树皮与木质部逐渐难剥离,剥面当年形成的再生新皮很差,且易产生冻伤。  相似文献   

7.
杜仲是我国特有的经济树种,也是名贵中药材。以树皮入药,具有补肝肾、强筋骨、安胎、降压等功能,又是天然的抗衰老药物。除树皮供药用外,其叶、皮及果实含有硬性橡胶,其性能优于天然橡胶,是我国第二大橡胶资源,这种胶是国防、化工、电器等工业的重要原料。发展杜仲生产前景广阔。但由于我们过去多采用砍树剥皮,加上剥皮技术不当,致使杜仲资源日益减少。为此,近几年对杜仲树采用环状剥皮再生新皮的方法,既保护了杜仲资源,又增加了产量,实现了一株树上多次剥皮的愿望。  相似文献   

8.
为了使杜仲植株得到永续利用,避免破坏性采剥,达到最大经济效益。本文从对杜仲剥皮植株的选择、剥皮周期、剥皮时间、剥皮前准备、剥皮方法、剥皮后的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对杜仲剥皮再生技术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问:李某承包30亩耕地,种植了1000株杜仲树苗.因树苗长势不好,李某决定将杜仲树苗砍倒剥掉树皮采药后改种其他中药材.打定主意后,李某开始砍树剥皮,后被人举报.林业管理站人员扣押了李某砍倒的286株杜仲树苗,将李某移交司法机关立案侦查.请问,李某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  相似文献   

10.
杜仲主产于陕西、贵州等省,为多年生乔木,从开始种植到剥取杜仲皮约需10年。采收杜仲皮时,把树砍倒才剥皮,树的基部又发出新芽,经培育后成为新株。杜仲茶以杜仲植物的叶为原料。经中外医药学家研究,  相似文献   

11.
授粉次数对大棚番茄杂交制种种子产量与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番茄优良杂交组合"金棚一号"母本定植密度222.7株/hm2及双干整枝的情况下,研究1次授粉、2次授粉、3次授粉对保护地杂交制种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3次授粉的坐果率最高与1次授粉的差异极显著,与2次授粉的差异不显著;2次授粉的单果种子数、单果种子量、小区产量、发芽率及发芽势与1次授粉的差异显著,与3次授粉的差异不显著;种子千粒质量2次授粉的最大,1次授粉和3次授粉的差异不显著.2次授粉为最佳授粉次数.  相似文献   

12.
荔枝同工酶研究及焦核机制的探讨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对三月红、淮枝的焦核突变株系与对照株系及另2个品种(黑叶和糯米糍)进行了过氧化物酶(PER)和多酚氧化酶(PPO)同工酶分析。结果表明:大核三月红和焦核三月红的叶片及枝皮的PER,PPO同工酶均有区别,而淮枝上则未见明显差异;各荔枝品种及器官一般都具有各自的特异性酶谱;同一品种的幼叶与成熟叶的同工酶谱一般不完全相同,但同一品种的嫁接小苗与成年结果树的叶片同工酶谱则没有差别。  相似文献   

13.
采用CIE L*a*b*表色系研究126份红粒小豆栽培种质资源的粒色与叶色相关性。结果表明,北京地区中早熟和中熟类型小豆粒色与叶色存在较密切的关系;小豆盛荚期叶色与粒色相关度较高;通过叶色间接选择粒色,盛荚期选择叶片亮度较暗、绿色浅的植株,获得粒色优良材料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14.
美优1025是由不育系美A与恢复系1025组配而成的感光型优质晚籼组合,具有产量高、米质优等特点,于2001年12月通过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安排适宜的制种季节、选择合理的播差期、培育高产群体和采取化学调控等措施,能有效提高制种产量.  相似文献   

15.
应用叶片POD同工酶和种子可溶性蛋白PAGE技术,研究丰产、晚花、抗冻和甜仁山杏初选优株的遗传特性及分类,结果表明,60%以上的优株具有可遗传性;叶片POD同工酶和种子可溶性蛋白多态、稳定、活性强,两个指标的聚类分析结果与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分类基本吻合,且具有信息量大和准确性高的特点,认为二者可作为山杏种内变异的遗传标记。  相似文献   

16.
根据杜仲生物学特性和生态气候特征,对气象因子影响杜仲剥皮再生进行5年多的研究和探索,得出杜仲环剥与生态气候因子关系密切,尤以降雨量、日照等因子为主导因子,具备适宜的主导气象因子的最佳时期,为5月上、中旬前后。这段时期环剥树剥面愈合率高,达85%以上;植株成活率可达100%;再生新皮年生长厚度可达1.5mm以上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黔油14号父母本种植方式的研究得出,母本采用宽窄行移栽,父本以2 m的窝距插栽于母本宽行中的制种栽培方式,父本单株蕾花总数最多,母本单株有效角果最高,有效角率和每角粒数较高,制种产量最高,且在不同环境中的变化最小,稳定性好,制种产量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18.
为提高杂交大豆不育系制种产量,以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JLCMS34A为母本,其同型保持系JLCMS34B为父本,于2011年和2012年在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洮南试验站进行制种试验。试验设3个密度(10,15,20万株/hm~2)和3个底肥施氮量(64,128,192 kg/hm~2),研究了9个处理对不育系结实率、制种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对不育系结实率和制种产量影响均达到显著水平,密度10万株/hm~2的结实率最高,密度15万株/hm~2的制种产量最高,并且随着密度增加结实率逐渐降低。2011年密度与施氮量互作对结实率影响达到显著水平,以10万株/hm~2种植密度配合64 kg/hm~2底肥施氮量的结实率最高,为67.28%;密度与施氮量互作对制种产量影响差异不显著,种植密度为15万株/hm~2配合128 kg/hm~2底肥施氮量,最高制种产量达到1 395.72 kg/hm~2;底肥施氮量对不育系结实率和制种产量差异不显著,互作差异性也未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9.
为了较大幅度提高栽培甜荞的产量水平,利用甜荞野生近缘种优良资源改良传统的甜荞选育高产品种.经观察统计,野生近缘种荞麦与甜荞外部形态完全相同,仅花器构造不同.其中野生近缘种荞麦茎秆坚硬,生育期适中,具有雌雄蕊等长、自交可育(结实率高达41.9%~62.6%,套袋自交结实率为21.2%,),且与甜荞杂交也可育等优点.但是,...  相似文献   

20.
黄瓜种株留瓜数和瓜位对种子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在我国北方推广面积较大的中晚熟黄瓜品种“西农58号”为试材,研究了种株上留瓜数和种瓜着生部位对种子质数的影响,并对播种后幼苗生长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认为:留瓜数和瓜位对种子质量和产量有明显的影响;建议在黄瓜原种繁殖时每株只留第二位一个瓜较好,而为大田生产制种时,每株留一,二位两个瓜较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