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利用DPS软件,对天津市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及分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天津市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面积范为-19.45~8 969.98 hm2,北辰区整理潜力面积基本为0,环城区县与滨海新区较小,五大远郊区较大;(2)天津市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系数为-0.66%~53.62%,仅北辰区小于0,其他区域差异较大,由天津市各县(区)现状、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与人口规模的差异造成;(3)天津市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转化耕地系数为-0.39%~40.43%,差异较大,主要是由于天津市不同区域自然条件变化所形成的。按照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转化耕地的大小对天津市不同县(区)进行分区,可分为转化潜力最小区、转化潜力较大区和转化潜力最优区3个区。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台地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与优化策略,为台地区农村居民点整治提供方法参考。【方法】文章在区分地貌类型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发展基础、资源禀赋、生活便利和生态环境的居民点综合影响力评价模型,并以屯昌县为例提出了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布局与优化策略。【结果】(1)屯昌县农村居民点综合影响力空间分布不均衡:高级别居民点多分布在台地平原区,生产生活条件良好,属重点发展区;而低级别居民点多零散分布于山地丘陵区,发展潜力较小;(2)综合考虑居民点影响力以及地形地貌与图斑面积,屯昌县1734个居民点被分为城镇化型、重点发展型、规模控制型和迁村并点型4种优化类型;(3)基于加权Voronoi图生成了77个重点发展型居民点的势力影响范围,确定了迁村并点型居民点的搬迁方向。【结论】基于台地区特殊的地貌类型,提出了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与优化策略,服务于区域农村居民点整治与规划。  相似文献   

3.
基于GIS空间分析和景观生态学理论,定量分析了陇南市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格局特征。结果表明:(1)陇南市农村居民点聚落空间分布较分散,以成县中部地区为中心向四周呈阶梯状分散分布;(2)陇南市农村居民点整体规模分布普遍偏小,形成以西和县西为冠顶、宕昌县和成县为帽檐的"王冠"状结构;(3)全市农村居民点聚落形态整体相对规则、整齐,破碎化程度较低,局部地区居民点分布形态复杂程度较高,南北和东西走向规模分异明显。  相似文献   

4.
徐州市农村居民点用地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居民点的无序扩张占用了大量耕地,导致土地利用格局发生剧烈变化。研究农村居民点用地的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对于保护耕地、促进土地资源集约利用、优化土地利用布局具有重要意义。以江苏省徐州市为研究区域,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信息技术,综合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景观指数、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研究徐州市1995—2015年期间的农村居民点时空变化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徐州市农村居民点用地在20年间处于扩张状态,且扩张速度在加快;新增农村居民点用地多由耕地转入,农村居民点用地转化类型多为城镇建设用地;通过景观指数分析发现,全市农村居民点用地斑块破碎化程度逐年减轻,2010年后平均斑块聚集性明显增加,各农村居民点斑块规模之间的差异愈发明显;分县(市、区)来看,仅徐州市辖区和新沂市范围内的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在减少,除沛县外,其余县(市、区)农村居民点均趋向于聚集分布;固定资产投资额、农民人均收入和国内生产总值(GDP)对农村居民点时空变化的影响较大。结果可为徐州市农村居民点合理规划布局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5.
济南市历城区位于城乡、山地平原交界带,农村居民点用地影响因素多,特殊性强。以历城区土地利用现状图(1996年)、历城区第二次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图(2008年)为依据,应用MAPGIS软件对1996~2008年农村居民点用地的扩展演变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期内,历城区农村居民点用地总面积呈增加趋势,全区共增加了3 426.35 hm^2,年均增加285.53 hm^2,农村居民点用地获得较快的扩展;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也呈增加趋势,由1996年的158.83 m^2/人增加到2008年的206.78 m^2/人,历城区农村居民点用地利用越来越粗放;历城区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区域差异显著,农村居民点用地增加主要集中在郭店镇、遥墙镇、董家镇、港沟镇、柳埠镇、仲宫镇,而孙村镇、华山镇、洪家楼镇农村居民点用地减少。同时对用地原因进行了简要分析,并提出了可行措施。  相似文献   

6.
农村居民点是农村人口的重要聚居方式,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并深入揭示其空间布局的影响因素和驱动机制,对科学规划农村居民点,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三峡库区腹地奉节县农村居民点作为研究对象,借助Arc GIS10.2软件,研究农村居民点密度和用地比重的空间差异性及其与地形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从密度和用地比重来看,研究区不同等级的农村居民点在空间分布上均呈现出北部密度和用地比重较大,而南部总体偏小,局部密集,用地比重较大的特点;(2)从地形因子来看,研究区分布在海拔800 m以下及坡度6~25°范围内的农村居民点密度在20个/km2以上,用地比重多在1.5%以上,属于农村居民点较密集区。总体上,奉节县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与其自然地理环境有直接关系,地势低平、河网密布的地区,农村居民点密度大且用地比重大,反之,地势陡峭,土地承载力低的地区,农村居民点分布分散,用地比重较小。  相似文献   

7.
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例,结合GIS技术,采用核密度、扩展强度、平均斑块面积、紧凑度等方法分析了近20多年来农村居民点的空间格局变化特征和演变过程,希望为农村居民点用地的整理与合理规划、科学有序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决策方案。结果表明:(1)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居民点面积由1990年的105186.71 hm2扩展至2013年的111718.61 hm2扩展至2013年的111718.61 hm2,增长了6531.90 hm2,增长了6531.90 hm2;(2)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居民点集中分布在西南、东南城市周边及环鄱阳湖东北地带;农村居民点用地初期扩展较快,且具有很强的阶段性,地域分化较明显,在20102;(2)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居民点集中分布在西南、东南城市周边及环鄱阳湖东北地带;农村居民点用地初期扩展较快,且具有很强的阶段性,地域分化较明显,在20102013年扩展呈减缓趋势;农村居民点规模大多分布在5.152013年扩展呈减缓趋势;农村居民点规模大多分布在5.1514.77 hm14.77 hm2之间,新建、安义、德安、永修县等地农村居民点的平均斑块面积增长显著;农村居民点面积较大的区县其紧凑度偏低,用地相对粗放,节约集约利用的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8.
探索晋中市东部山丘区与西部盆地区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提取研究区2018年变更调查库农村居民点数据,集成格网统计,借助GIS空间分析探索研究区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通过地理探测器模型定量分析影响其规模和分布的因素。结果表明,通过分区域对比分析得出,不同地貌特征农村居民点的规模特征、景观形态特征、密度特征以及分布特征均存在明显差异;西部盆地区农村居民点规模越大形态越简单,越小越复杂,聚集性与连通性较好,全局围绕中心城区呈中间聚集、边缘稀疏的分布模式;东部山丘区则相反,农村居民点规模越小,形态越简单,空间分布相对零散,表现为小规模集聚,全局呈北密南疏的分布模式。影响因素方面,西部盆地区与东部山丘区农村居民点受各因子影响的范围与程度具有相似性与差异性并存的特征,差异性则表现在自然条件与区位特征对西部盆地区的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布局具有决定性作用,对东部山丘区影响较小;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则是引起两地区差异的主要原因。不同发展阶段、经济状况和社会生活水平对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空间格局产生的影响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9.
基于星座聚类方法的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时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济南市历城区为研究区域,选取影响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自然条件、经济可行性、整理潜力、整理迫切度、村民接受度等12个指标,构建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时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星座聚类方法,划分3个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优先等级区.结果表明,一级整理区分布在郭店镇、唐王镇、华山镇、孙村街道和巨野河街道,整理潜力为876.04 hm2,占全区居民点整理潜力的28.18%;二级整理区分布在遥墙镇、董家镇、港沟镇、仲宫镇和柳埠镇,整理潜力最大,为1 844.22 hm2;三级整理区分布在王舍人镇、彩石镇和西营镇,整理潜力为387.94 hm2,整理潜力较小.研究结果可为历城区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规划及合理安排整理项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以1988、2000和2005年3期的Landsat TM影像和统计数据作为数据源,运用3S技术及景观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以石家庄市平原地区各市(县)城乡居民点为研究对象,分析了1988—2005年间研究区居民点空间格局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近20年来,石家庄市平原地区城乡居民点规模呈逐年增长趋势,各级居民点面积整体增长71.4%。空间格局上,城市居民点边界的破碎程度较大;建制镇居民点个数及规模受行政区划影响增长迅速;农村居民点个数呈逐年减小趋势,但规模扩大。各市(县)农村居民点边界规则,平均邻近距离均有所减小,呈现集中、密集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以城郊型观光农业园区的特征为切入点,分析当前我国观光农业的发展与园区规划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观光农业园区规划应该引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运用生态规划的手法进行可持续规划,规划内容主要包括以农业产业为核心的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和以土地利用为核心的修建性规划。并以扬州市沙头镇观光农业园区为例,探讨城郊型观光农业园区可持续规划的理论与实践的方法,以期为该类观光农业园区规划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濮永胜  陶玉  王金秀  赵苓  李强  马丽 《南方农业学报》2022,53(10):2911-2918
【目的】探究不同生态环境下蛛蜂的群落结构及不同季节蛛蜂优势类群的个体数量变化,为蛛蜂与生态环境协同演化及传粉昆虫和天敌昆虫的保护利用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于2018年4月—2019年5月每月定时、定点在西双版纳勐海县贺开村采用马氏网结合黄盘诱集法系统调查农田区(样地Ⅰ)、农田与茶园交界区(样地Ⅱ)、茶园区(样地Ⅲ)和次生林区(样地Ⅳ)4种不同生境蛛蜂群落特征及优势物种种群动态。【结果】在西双版纳勐海县4种不同生境中共采集到蛛蜂标本801号,隶属于2亚科33属112种,其中农田生境的蛛蜂个体数量和物种数量最多;4种生境中共有的属有9个,Poecilopompilus、副湾蛛蜂属、铁色蛛蜂属、童蛛蜂属、盗蛛蜂属和隐唇沟蛛蜂属仅分布于农田生境,刺沟蛛蜂属仅分布于农田与茶园混合生境,狭鳞沟蛛蜂属仅分布于落叶阔叶林生境;奥沟蛛蜂属和扁腹沟蛛蜂属为优势类群,未采集到稀有类群。4个样地蛛蜂群落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排序为:样地Ⅰ(12.42)>样地Ⅲ(8.47)>样地Ⅱ(8.04)>样地Ⅳ(6.23);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排序为:样地Ⅰ(3.50)>样地Ⅲ(3.26)>样地Ⅱ(3.01)>样地Ⅳ(2.46);Berger-Parker优势度指数排序为:样地Ⅳ(0.44)>样地Ⅱ(0.24)>样地Ⅰ(0.20)>样地Ⅲ(0.15);Pielou均匀度指数排序为:样地Ⅲ(0.87)>样地Ⅰ(0.81)>样地Ⅱ(0.80)>样地Ⅳ(0.71)。不同生境蛛蜂群落不相似,一种生境与周围生境共有部分蛛蜂种类,且距离相对接近的农田区与茶园农田混合区、茶园区与次生林区中的蛛蜂群落结构相似性较高。2个优势类群奥沟蛛蜂属和扁腹沟蛛蜂属的个体数量在4个样地中均是干热季最多,湿热季和雾凉季数量相对较少;奥沟蛛蜂属在样地Ⅰ中个体数目雾凉季比湿热季多,其余样地的奥沟蛛蜂属和扁腹沟蛛蜂属个体数量的季节变化均是湿热季大于雾凉季。【结论】西双版纳勐海县蛛蜂属种丰富,但不同生境中蛛蜂的群落组成和特征存在差异。蛛蜂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在相邻的生境中共享了部分种类。蛛蜂优势类群个体数主要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高温、低湿的季节更适于蛛蜂生存。  相似文献   

13.
海口市农用地格局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从时空上对海口市农用地各用地类型的演变进行分析,为海口市农用地景观格局分析和农用地利用变化趋势分析提供科学依据,并为农用地适宜性评价提供前期研究基础。【方法】采用海口市1991、2001、2010年3期Landsat TM/ETM+和ALOS遥感影像数据,利用ENVI 4.4和ArcGIS软件对3期遥感影像数据进行分类,通过土地利用变化率得到海口市农用地在时间序列上的变化规律,并在ArcGIS中通过空间叠加分析获得海口市农用地转移矩阵和空间转化特征。【结果】1991~2010年海口市耕地、园地、林地、坑塘水面和牧草地的土地面积变化率分别为:-0.551%、0.480%、-0.701%、0.195%、-0.005%。从时间上看,1991~2010年海口市农用地面积减少较快,其中林地减少速度最快,其次是耕地,减少最慢的为牧草地,园地和坑塘水面面积均不同程度增加;从空间上看,农用地转化为建设用地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建成区的外围地区,耕地和园地互相转化的区域分布均匀,其中中西部林地主要转化为园地,在东海岸和东寨港附近部分耕地和红树林转化为坑塘水面。【建议】应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切实保护耕地,加强林地保护、扩大植树造林面积,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实现农用地信息化管理,以降低人地矛盾,促进海口市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侯佳渝  申燕  曹淑萍  程绪江  王卫星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3):5764-5764,5773
[目的]为了掌握天津市郊区菜地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输入输出特征和变化规律,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方法]在2个调查区,配套采集大气干湿沉降、灌溉水、化肥、蔬菜样品,并且进行相关研究。[结果]工矿企业较多的地区重金属大气干湿沉降输入通量大。土壤重金属富集程度高的地区蔬菜重金属输出通量更高。大气干湿沉降是天津市近郊土壤主要的重金属输入途径。天津市城郊菜地的4种重金属元素处于持续累积的过程中。[结论]修复污染土壤、降低重金属大气干湿沉降通量是保障郊区菜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5.
以无锡市2000、2005和2010年Landsat TM影像为数据源,采用决策树分类方法将无锡市土地利用类型分为建设用地、耕地、林地、园地和水域5大类。同时利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分析了2000~2010年无锡市土地利用特征。最后结合无锡市社会经济和人文数据,对无锡市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0年无锡市各种土地利用类型总量和比例发生了巨大变化,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不断扩大,耕地面不断减少,而园地和水域面积有小幅度的上升,林地基本维持在原来的比例,减少的耕地大部分转换为建设用地、水域和园地。人口的急剧增加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导致土地利用发生变化的2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在奉新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调查资料基础上,利用数理统计法和GIS空间分析法,引入地形位指数和分布指数,对奉新县农户的耕地经营规模在不同地形梯度上的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奉新县全县49 891户农户的平均耕地规模为6.31块/户和0.66 hm~2/户,80%以上的农户为小规模经营。2)农户耕地经营规模受地形因素影响显著,两者呈负相关性关系。3)耕地承包地块数在10块以上或者耕地承包面积在1 hm~2以上的农户,其耕地的分布指数都在地形位指数等级1的区域达到最大值,随着地形位指数的增加,主体地位迅速被农户耕地经营规模较小的所取代。4)不同等级的农户耕地承包地块数和承包面积在不同的地形上有着不同的优势分布区间。这些都为新形势下的农村土地工作提供重要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7.
沙地樟子松天然林林木大小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分析内蒙古红花尔基沙地樟子松天然林直径和树高的一元和二元分布特征,以期为该区樟子松天然林进行抚育经营等提供科学依据。在内蒙古呼伦贝尔沙地南段的樟子松天然林中设置2块100 m×100 m的不同密度(940和1 149株/hm2)方形固定样地,按整体和分层的方法,对样地的林分直径和树高的变化规律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2块样地林木的最大、最小直径及平均直径相等;低密度林分直径分布较分散,高密度林分则分布较集中。2块样地上、下层林木的平均直径均基本相同;低密度林分上层木直径分布为正态,下层木则左偏;高密度林分上层木直径分布左偏,下层木则为正态。高密度林分的平均树高大于低密度林分,但高大林木比例较低密度林分低;高密度林分上层木平均树高也大于低密度林分,且高大林木比例也较低密度林分高;而高密度林分下层木平均树高和高大林木比例均较低密度林分高。2)低密度林分中小径级林木株数比率小于大径级林木株数比率,高密度林分中则相反;低密度林分中小径级林木的林木树高与胸径的比值大于大径级林木的林木树高与胸径的比值,高密度林分中无明显差异。2块样地上层木小径级林木株数比率均小于大径级林木株数比率,其林木的树高与胸径在大、小径级中的比值也无明显差异;低密度林分下层木中小径级株数比率大于大径级林木株数比率,高密度林分则相反;2块样地下层林木在小径级林木中的树高与胸径比值均明显大于在大径级林木中的树高与胸径比值。可见,高密度林分的平均树高均大于低密度林分;高密度林分直径分布相对集中,低密度林分直径分布分散,从而造成不同密度的天然樟子松林林分平均直径无明显差异。低密度林分中大径级林木株数的比率要比高密度林分高;密度的不同也导致了林木径向和纵向生长的差异。因此,针对密度大的樟子松天然林分应适当疏伐,降低密度,减少种内竞争;而对密度小的林分应适当进行土壤植被管理,促进林下天然更新。   相似文献   

18.
中国农田重金属污染预警系统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分析了农田重金属污染的“物质-驱动力-环境因素”的相互关系,结合中国国情,初步建立了中国农田重金属污染预警系统.它包括:农田重金属污染预警的“天-地-人通用概念模型”;国家级、省级综合预警和县级单一预警方法;粮食季单产、耕地人口密度、耕地工业产值三个预警指标;“红橙黄绿青蓝紫”7个警级;省级预警中的工业和经济开发区等标记方法,县级预警中的城郊区、矿山区、污灌区、交通线、污染水体、养殖基地等标记方法;国家级、省级预警实例.研究结果表明:系统适合中国国情;预警方法科学、通用、实用、简单;预警指标符合中国国情和实际,所需数据容易获得.  相似文献   

19.
针对中国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产业发展的问题,深入调研马铃薯四大主产区,分析归纳了现有产地贮运工程技术,并采用线性分类法进行技术分类。按技术属性和特征,以大类、中类、小类、子类逐次将马铃薯产地贮运技术划分为相应的类目,将其纳入农产品产地加工与储藏工程技术体系,揭示其结构与功能。同时,对目前使用较广的技术进行集成,总结得到5种技术集成方案,提出了适于种植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的技术集成。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土壤主要养分含量特征信息的光谱预测值,使其更具直观性、空间性及科学性,为大尺度对农田的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状况获取、评价与科学管理提供依据。【方法】利用ArcGIS 9.3的普通克里格(Ordinary Kriging)插值方法,对小面积及大尺度试验区的土壤样本点进行有机质反演插值填图,并将实验室化学测定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实测值与其高光谱模型预测值进行Kriging插值填图比较,分析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实测值与预测值的空间分布状况差异。【结果】从小面积试验区到大尺度条田地块插值后的空间分布情况来看,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光谱预测值(基于归一化光谱指数NDI[495,485]预测)与实测值之间具有较好的相似性,预测效果较好。【结论】通过土壤有机质含量信息状况的空间分布填图来确定农田分区基本管理单元的适宜尺度,为实施大区域农田养分分区精量管理的划分,提出科学的平衡施肥方案,为适合新疆及兵团特色的精准农业管理、土壤养分快速探测、精量施肥等技术提供技术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