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4 毫秒
1.
分析了重庆市耕地现状、耕地保护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适合重庆市地情的耕地保护战略方针,并且从法制、行政、科技、经济等方面探讨了重庆市耕地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2.
基于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新视角和重庆市耕地资濂变化态势与构成分析,根据1997-2006年重庆市统计数据分析了该时期的耕地粮食动态变化,并从耕地、人口、粮食三个子系统对重庆市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进行分析,针时耕地持续减少和人口不断增加的态势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3.
引用耕地压力指数模型,对重庆市垫江县耕地压力进行了分析,得出了耕地压力处于预警线警戒值,必须采取严格的耕地保护措施防止耕地进一步流失,同时提出了减轻耕地压力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4.
邹小红  张安明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791-792,824
以重庆市黔江区为例,在分析区域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2004年耕地利用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区域人口预测成果,分别预测了黔江区不同规划时段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其他作物的耕地需求量.根据预测成果,提出了黔江区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在保证区域粮食安全条件下的耕地保有量控制指标,为该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耕地保护目标和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耕地保护制度创新研究——以重庆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耕地资源现状为基础分析了当前耕地资源面临的危机,并对当前重庆市耕地保护措施及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剖析,在耕地保护新形势下,结合大数据、先进技术及创新思维,提出搭建耕地资源保护监测监管平台和土地整治转型升级两措施,以期找到耕地资源保护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6.
从农民耕地保护的机会成本损失出发,以农地发展权为基点确定耕地保护补偿价值标准,对农民进行补偿,以此提升农民保护耕地的积极性,弥补了现行耕地保护制度的不足,并以重庆市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重庆市耕地资源价值为152.63万元·hm~(-2),耕地保护年度补偿价值标准为7.54万元·hm~(-2)。该数值较为合理,具有现实可行性,对重庆市实施耕地保护补偿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土地利用分区是土地利用规划及土地利用差别化管理的重要内容与基础,为使土地利用分区更好地反映区域耕地保护压力差异,采用耕地保护内压力即耕地资源人口承载力,与耕地保护外压力即耕地非农化胁迫相关联分析的土地利用分区方法进行研究,研究表明:1 2003年-2010年重庆市耕地资源人口承载力逐步降低,耕地保护内压力整体上升,区域差异性有所扩大;2以耕地资源承载力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为表征的耕地保护内外压力关联进行土地利用分区,能很好地反映耕地供需矛盾的区域差异,各类型区具有相似耕地资源承载力与耕地非农化胁迫,且具有明显的空间聚合性;3分区结果与重庆市五大功能区布局有较高的空间吻合性,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与耕地资源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区内土地资源利用管理策略更具有针对性.  相似文献   

8.
 中国耕地问题长久以来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也是难点问题。根据重庆市1952—2003年长序列耕地和经济统计数据及1997年重庆市直辖以来土地利用调查数据,重点分析了重庆市耕地利用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及直辖以来耕地的变化情况。分析表明:①重庆市耕地变化与经济总体发展水平(GDP)的相关性较强,相关系数为0.798,但耕地面积的变化并不完全由经济社会发展引起的,引起耕地大量减少的主导因素是生态保护的需要。②重庆市1997—2003年耕地共减少21.84万hm2,减少去向由多至少依次为生态退耕、建设占用、改  相似文献   

9.
我国耕地保护补偿评估与“纵横模式”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行耕地保护政策是一种“委托-代理”式的体制,其核心是指标管理加上监督惩罚,忽视了调动地方政府 保护保耕地的积极性,导致中央和地方在耕地保护上的激励不相容。从土地财政、廉价土地出让和违法超额占地等3 个方面评估了我国耕地保护的数量;从粮食盈余、财政支农、可持续发展3个方面估算了耕地保护的质量。通过对各省 耕地数量保护和耕地质量保护的测算,划分出耕地保护赤字区、平衡区和盈余区。根据分析的结论,补充并完善了耕地 保护补偿的“纵横模式”,促进耕地保护外部性内部化,公平分担耕地保护的成本,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朱莉芬  司林杰  汪永丰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9):16395-16397
以重庆市为例,从耕地条件、家庭状况、耕地经营状况3个方面介绍了影响耕地集约利用的因素,并分析了各因素对耕地集约利用的影响。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得农户的耕地条件、家庭状况、耕地经营状况相关资料,对各影响因素进行统计性描述分析。构建实证模型,采用计量软件定量估计耕地集约利用水平与耕地条件、家庭状况、耕地经营状况的关系,估计结果表明,地块数、耕地与县城距离、单位地块面积、家庭人口数、外出务工人数、土地类型、土地流转状况均与耕地的集约利用呈显著性的反向相关关系,家庭年均收入、耕地投资状况与耕地集约利用程度成显著性的正向相关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重庆市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1.
基于耕地地力的河南省耕地承载力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以耕地地力为基础 ,根据粮食单产、种植面积、粮经比和复种指数对河南省粮食产量和耕地资源承载力进行了预测和分析 ,得出不同人口增长模式下的河南省 2 0 1 0年和 2 0 30年耕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在粮食产量、人口及人均消费保持现有增长水平及耕地数量持续减少的情况下 ,通过农业结构调整 ,加大科技和资金投入 ,提高耕地地力等 ,河南省粮食生产总量完全能够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 ,并有一定剩余。  相似文献   

12.
基于耕地压力指数,对1978—2015年福建省人口、耕地、粮食变化进行了系统分析,结合趋势理论对2016—2030年福建省粮食、耕地变化等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1978—2015年福建省耕地面积、粮食播种面积、粮食产量等均呈下降趋势,而人口数量逐年增加,由此造成福建省粮食供给与需求的差距越来越大;预测2016—2030年福建省人口数量仍然保持增加,但耕地面积和粮食总产量继续稳步降低,造成福建省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逐年增加。因此,未来福建耕地超载更为严重,粮食安全形势严峻。据此,提出降低福建省耕地压力、保证区域粮食生产安全、促进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提高耕地质量以确保四川省粮食安全的思考与建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伯霞  王贝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5):15657-15659,15662
通过对四川省粮食播种面积、耕地质量和粮食产量之间关系的分析,认为提高耕地质量是保障四川省粮食安全的现实途径,并结合实际提出进一步提高耕地质量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运用耕地压力指数模型,对2003—2012年吉林省耕地利用压力指数时空分异的特征以及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吉林省耕地和人口不断增加,但最小人均耕地面积的增加幅度越来越小,几乎开始处于平衡状态.人口数量增加导致大量耕地转换为建设用地,使得耕地压力指数不断上涨.  相似文献   

15.
以长春市为例,根据2002—2012年统计数据,分析了城市建设用地和耕地变化特征,通过相关性分析探讨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长春市城市建设用地增加是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且呈现出建设用地规模增长与经济发展不同步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为掌握杜集区耕地质量等级与高、中、低产田在各乡镇的分布,探究杜集区耕地质量等级提升的有效措施,本文利用ArcGIS软件平台、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平台,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确定评价单元、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和隶属度,建立耕地质量评价数据库,完成杜集区的耕地质量等级划分。结果表明,杜集区平均耕地质量等级为4.58级,高产田主要分布在朔里镇、石台镇和段园镇,面积1 547.93 hm2,占全区耕地总面积的19.34%;中产田分布范围较广,包括矿山集街道、朔里镇、高岳街道、段园镇和石台镇,面积6 455.68 hm2,占全区耕地总面积的80.66%。依据杜集区耕地质量等级评价的结果,初步判断杜集区耕地质量等级提升的限制因素为灌溉能力和排水能力,提出了相应的耕地质量提升措施,并分析了耕地质量提升模式及其取得的成效。  相似文献   

17.
以四川盆地乐山市为研究对象,利用区域内7县、4区已经建立的土地利用数据库为主要信息来源,采用GIS分析工具,对土地利用中与耕地相关的大量数据进行了整理、统计和分析,并结合采集的相关文字资料和图件资料对区域内耕地的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96—2005年,区域内耕地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其主要影响因子的作用顺序依次是生态退耕、农业结构调整、建设占用耕地、自然灾毁,它们在耕地减少中所占比例分别是83.5%、11.4%、4.6%和0.5%。针对区域耕地变化情况,提出了增加耕地的方式和可能途径,并对区域内耕地保护提出了建设性措施。  相似文献   

18.
利用屏南县耕地地力调查与评价成果,分析了屏南县耕地生产潜力和耕地地力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加强耕地地力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基于标准样地的耕地质量监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对于耕地面积的有形减少而言,耕地质量的下降是隐性的,不易被人们所察觉,但其影响却绝不亚于耕地数量减少,耕地质量的变化正在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构成严重威胁.在高强度开发背景和耕地数量持续减少的态势下,对耕地质量监测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