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比较了高抗枯萎病品种‘中蕉九号’和‘中蕉四号’、野生香蕉种质三明野生蕉及感病品种‘福州粉蕉一号’和‘天宝蕉’等5份香蕉种质根系水粗提物对香蕉枯萎病病原菌FocTR4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5份香蕉种质根系水粗提物对FocTR4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表现为‘中蕉九号’≈‘中蕉四号’>三明野生蕉>‘福州粉蕉一号’>‘天宝蕉’;抗病品种‘中蕉九号’和‘中蕉四号’根系水粗提物能显著抑制FocTR4孢子萌发,三明野生蕉对孢子萌发具有一定的抑制效果,感病品种‘福州粉蕉一号’和‘天宝蕉’对孢子萌发无抑制效果.这说明香蕉种质根系水粗提物对FocTR4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抑制效果与香蕉种质对枯萎病的抗性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以福州市日溪乡自然居群的38份野生蕉样品为材料,采用ISSR分子标记并结合相关软件进行遗传结构分析.结果表明:筛选的13条引物共扩增得到116条DNA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为70条、占60.34%,说明福州日溪野生蕉自然群体具有较高水平的遗传多样性;通过NTSYS和STRUCTURE聚类分析将38份野生蕉样品划分为6大类,结合Q值分析表明,福州日溪野生蕉群体内部存在着一定的遗传信息交流.  相似文献   

3.
用筛选出的16个随机引物对10份福建香蕉种质资源的基因组DNA进行了RAPD及其聚类分析,共扩增出125个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106个,占84.80%.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0个香蕉品种可以聚为3类,试验的结果与传统Simmonds分类法的结果一致。福州野生蕉和三明野生蕉存在差异,与其按Simmonds生物学性状分类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4.
三明野生蕉基本生物学特性调查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本文介绍了福建省三明野生蕉(Musaspp.,‘AB’G roup)的分布、基本生物学特性,为开发利用三明野生蕉提供基础资料,并初步分析了三明野生蕉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以GFP标记的香蕉枯萎病菌Foc TR4作为病原菌,比较了水培条件下Foc TR4对"天宝蕉"和三明野生蕉的早期侵染情况.研究表明,Foc TR4在"天宝蕉"韧皮部的定殖明显早于三明野生蕉.枯萎病菌感染香蕉后会诱发香蕉细胞内活性氧爆发和激活寄主抗氧化系统.通过研究水培和土培条件下两种香蕉种质接种枯萎病菌后根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变化情况,发现三明野生蕉根系SOD活性高于"天宝蕉",三明野生蕉感染枯萎病后根系SOD活性增强,而"天宝蕉"根系SOD活性下降,说明三明野生蕉的耐枯萎病能力可能与其根系较高和早期上调的SOD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6.
二倍体野生蕉种质对枯萎病的抗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挖掘抗枯萎病的香蕉种质资源,对获得的具有较好抗寒性的二倍体野生蕉种质进行抗枯萎病菌4号生理小种(Foc 4)的抗性评价。采用浸根接种法,对二倍体野生蕉与三倍体威廉斯B6香蕉苗接种Foc 4,统计发病率、病害严重度及Foc 4侵染对香蕉植株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二倍体野生蕉较三倍体威廉斯B6表现出较强的抗性。威廉斯B6发病率达100%,二倍体野生蕉发病率仅为33.3%;接种30 d时,威廉斯B6的球茎病害严重度高达(5.27±0.61),二倍体野生蕉的病害严重度为(2.75±0.43),发病程度明显轻于威廉斯B6;Foc 4侵染对二倍体野生蕉植株生长无影响。二倍体野生蕉种质对Foc 4具有良好抗性,表现为中抗。研究结果为应用该二倍体野生蕉作为抗病育种材料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福州、三明野生蕉种群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RAPD分子标记对采自福州、三明的2个香蕉野生居群共37个个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两居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差异不大,三明和福州两居群多态位点百分率分别为71.97%和83.12%;Ne i′s基因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4110和0.2399;Shannon信息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5995和0.4003.两地野生居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居群间产生的遗传分化小,居群内的遗传分化较大.在UPGMA聚类图中,除个别样本外,2个居群的个体按居群各自聚在一起,与两地野生蕉原生境考察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8.
广西栽培蕉和野生蕉抗枯萎病调查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弄清广西栽培蕉和野生蕉资源材料对香蕉枯萎病的抗性情况,2001-2007年,我们对广西产蕉区县和有野生蕉类分布的主要县市的蕉类枯萎病发生情况进行了较大范围的调查;同时采用香蕉枯萎病1号生理小种接种鉴定.发现广西栽培蕉的红蕉、黄心西贡蕉、白心西贡蕉、鸡蕉、大蕉均有不同程度发病,发病率在4.9%~87.3%,而广西目前栽培的威廉斯、巴西、广东1号、广东2号、那龙本地香蕉、浦北本地香蕉及广西野生蕉资源材料未见发病,未分离到与原始病源菌株相同的病原菌.  相似文献   

9.
广西香蕉枯萎病的发生与病原鉴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001~2006年对广西主要产蕉区的24个市(县)的67个点进行了镰刀菌枯萎病调查,调查的品种有香蕉、红蕉、西贡蕉、牛角蕉以及野生蕉.调查结果发现,镰刀菌枯萎病对西贡蕉为害较为严重,病株率为4.5%~73.5%,而在香蕉和野生蕉资源材料上未发现枯萎病株;经病原菌致病性接种测定和PCR鉴定,确定广西主要蕉区发生的西贡蕉枯萎病是由香蕉镰刀菌枯萎病病原菌1号生理小种引起,在广西至今没有发现该病4号生理小种发生为害.  相似文献   

10.
广西野生蕉种质资源调查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较全面地收集并鉴定广西野生蕉种质资源的亲缘关系和分类地位,为广西野生蕉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染色体制片压片法、形态学分类法和荧光AFLP标记分别对广西境内的14份野生蕉种质进行染色体倍性、形态学分类和亲缘关系的鉴定与研究。【结果】形态学分类鉴定表明,供试的14份野生蕉种质资源染色体倍性均为二倍体,2n=22(x=11)。其中2份鉴定为M.acuminata subsp.malaccensis种,其余12份鉴定为M.itinerans种,种间形态学性状差异较大。基于AFLP标记的鉴定结果表明广西野生蕉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与形态学鉴定结果基本一致。【结论】供试的14份野生蕉均属于芭蕉属真蕉组(Eumusa),其中2份归属为小果野蕉亚种,12份归属为阿宽蕉,该种在广西分布较普遍。AFLP鉴定结果显示广西野生蕉种质资源间遗传差异较大,与栽培蕉亲缘关系也较远。  相似文献   

11.
在湖南湘阴县兰岭茶厂古桐岭10年生有机茶园,于2003和2004年3月—11月,分别对土壤中的霉菌、细菌、放线菌、酵母菌、芽孢杆菌、好气性固氮菌进行了种群数量的分离测定。结果表明,霉菌从早春3月开始大量繁殖,5月达全年高峰,随后逐月下降,至10月种群数量又再次升高,11月降至全年最低点。细菌变化状况呈两个高峰,6、7月和9、10月,11月后数量下降至次年5月后再次升高。放线菌变化,早春3、4月种群数量较高,随后逐步下降,至秋季9、10月再次升高,达全年高峰,入冬后数量减至最低水平。酵母菌变化以9、10月数量最高,11月数量下降,至第二年3月为最低,全年呈一个高峰。芽孢杆菌年度变化曲线呈漏斗状,6月份数量为全年最高,7、8、9月明显下降。好气性固氮菌为茶园土壤中的优势菌群,变化曲线在6月和9月有两个明显高峰,以9—11月高峰维持时间长。  相似文献   

12.
氮循环与中国农业氮管理   总被引:34,自引:7,他引:27  
作为全球活性氮制造量和氮肥消费量均最大的国家,中国农业生态系统的氮平衡问题受到了国内外广泛的关注。普遍认为中国农田施氮过量问题突出,并产生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为全面了解中国农业生态系统的来源和去向,找出引起氮肥消费量高的原因,本研究运用氮循环基本原理,以2010年为例,根据近年来发表的文献和国家统计资料,详细讨论了不同空间尺度上中国农业生态系统的氮输出和输入,重点分析了作物-土壤系统氮循环与氮平衡的特征。2010年中国农业生态系统氮投入总体上过量,其数量基本上相当于经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返回作物–土壤系统的氮量,大致在5 Tg N左右。在全国水平上,2010年化肥和有机肥带入农田的氮量,相等于作物吸氮量和农田氮损失量之和;由于化学氮肥流向的多样化,如林、牧、渔业和城市绿化等的氮肥消耗,以及部分经济作物包括果树和蔬菜,特别是设施蔬菜的高量施氮,总体上粮食作物过量施氮的问题并不十分突出。在耕地资源有限(占全球8%的耕地面积,养活20%的世界人口)、有机废弃物中氮养分循环利用率低于30%、豆科作物播种面积较少且生物固氮占农田总氮投入不足15%的情况下,中国的农业生产只有依靠氮肥。然而,中国氮肥消费存在着很大的地区差异,在土地生产力水平较高的黄淮海、长江中下游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单位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施氮量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些地区氮肥消费量较大与粮食单产高、复种指数高和豆科作物种植比例低有密切关系。因此,为保证人们不断增长的食物需求和膳食结构的改善,加之土壤基础肥力相对较低,农田化学氮肥投入较高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然而,农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氮损失,既浪费了资源,也污染了环境。损失进入大气和水中活性氮以及环境中新产生的活性氮,经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以大气沉降和灌溉水返回农田,已经成为作物-土壤系统氮的重要投入项。由于农业生态系统中氮素转化过程的多样性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复杂性,循环过程中的氮损失不可避免。只有通过在不同空间尺度上对氮素进行优化管理,才能将氮损失降低到最低。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尽可能地降低农田施氮的环境风险,需要多学科、多部门的协作与共同努力,在不同空间尺度上实现氮优化管理、达到降低农业生态系统氮肥投入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邓庆华  牛二伟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1):6559-6560
2007年4~11月通过样带和定点观察以及对当地保护站的保护人员调查发现,白琵鹭春季于4月初至4月末从南方越冬地迁到乌兰诺尔,成群营巢,营巢在有厚密芦苇、蒲草等植物和附近有灌丛或树木的水域及其附近地区,5月底至7月中为繁殖期,每窝产卵通常3~4枚。秋季于9月末至10月南迁。体大(84 cm)的白色琵鹭,长长的嘴灰色而呈琵琶形,头部裸出部位呈黄色。与冬季黑脸琵鹭相比,其体型较大,脸部黑色少,白色羽毛延伸过嘴基,嘴色较浅。喜泥泞水塘、湖泊或泥滩,在水中缓慢前进,嘴往两旁甩动以寻找食物。一般单独或成小群活动;部分夜行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研究了鲢、鳙、草鱼、团头鲂、鲫背、腹肉蛋白质、脂肪等的季节变化及其有关营养、风味特点,发现5种鱼背肉脂肪含量12个月平均值均低于1%;蛋白质含量平均值在17.3—18.5%之间.不存在季节变化;是一种典型的高蛋白、低脂肪食物。反之,腹肉脂肪含量在2.2—9.7%之间.具有较多的脂肪和较好的风味。针对这种特点.鲢、鳙、草鱼等大型鱼采取背部、腹部分别加工是可取的。此外还测定证实鲢肌肉中含有较多的EPA和DHA。  相似文献   

15.
栓皮栎播种苗年生长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给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 L.)苗木培育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研究了其当年生播种苗高径生长、生物量积累和分配及苗体N、P、K质量分数的年变化规律。结果表明:①栓皮栎播种苗当年高径生长有2次高峰,其间生长量分别占全年总量的94.3%和95.6%;②8月为苗木生物量积累高峰期,该月生物量净增量(3.664 g.株-1.月-1)占全年总量的47.5%。而初期(5—7月)苗木以地上生物量积累为主(生物量占整株比例从63.7%升至70.1%),中后期(7月底后)根系生长加速(生物量占整株比例从29.9%升至59.5%);③器官N、P、K质量分数,初期(5月)较高,中期(6—9月)较低。后期(10月),根的N、P、K质量分数有所回升,茎相对稳定,叶持续下降。从1-0苗体N、P、K质量看,栓皮栎播种苗当年生长3元素积累量分别为:107、9、31 mg.株-1。  相似文献   

16.
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循环农业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国勤 《农学学报》2015,5(3):113-121
自2009年12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获得国务院批准以来,江西省正全力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由于循环农业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环境友好型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近年来江西省在该区域正积极发展循环农业。循环农业是一种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是典型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模式,是未来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循环农业的意义、优势、模式,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应采取的对策等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1)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循环农业具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民经济收入、提升干部群众素质和助推建设“美丽湖区”等多方面的意义;(2)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循环农业具有气候适宜、土壤肥沃、生物多样、资源丰富、环境优美、交通便利、区位优越、基础良好和政策扶持等诸多有利条件和优势;(3)当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循环农业主要有立体型、共生型、再生型、循环型、减灾型、休闲型、低碳型和复合型等类型与模式;(4)根据调查,目前鄱阳湖生态经济循环农业发展尚存在认识不深、重视不够、资金不足、技术不新、模式不优、推广不力、素质不高、规模不大、链接不紧、交流不多、奖惩不力和效益不佳等各种问题;(5)针对存在的问题,应采取如下对策和措施:加强学习,加深认识;科学规划,有序发展;增加投入,改善条件;优化模式,创新技术;扩大规模,提高效益;培训人才,提升素质;开展交流,扩大合作;健全制度,规范管理;重视科技,加强研发;强化推广,服务“三农”。  相似文献   

17.
适应四川农业产业化的小麦生产:现状、问题和应对策略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在当前的形势下 ,我省的小麦生产向何处去 ,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令人忧虑。本文分析了我省小麦生产现状和在农业中的地位 ,指出 :改变我省小麦“质次、价高和加工业不适应”的现状 ,是我省今后小麦生产的工作重点。我省是人口大省 ,必须稳住一定的小麦面积和产量以维持粮食供应的稳定 ,并通过优质小麦品种的推广逐步实现小麦生产的区域化和专业化 ;通过进口优质小麦发展面食加工业 ,然后用我省的本地优质小麦取代进口小麦。本文就适应上述小麦生产要求的小麦育种进行了讨论 ,指出了今后四川省小麦育种攻关的研究方向、工作策略和应解决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8.
雨季是剑麻园内杂草生长的高峰期,为了揭示剑麻园雨季杂草的群落多样性规律,找出剑麻园雨季杂草的优势种群,为剑麻园杂草综合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选择在雨季对广东湛江的一个剑麻园进行杂草调查,运用群落生态学的方法分析杂草的多样性。结果显示:剑麻园的杂草有7科12属12种,主要的杂草为菊科(占比50%)。唇形科、豆科、防已科、海金沙科、蓼科、禾本科都是单属单种出现,每个科占比8.3%。鬼针草(Bidens pilosa)、飞机草(Eupatorium odoratum)和含羞草(Mimosa pudica)是剑麻园雨季杂草中的优势种,重要值分别为36.83%、17.73%、12.29%。鬼针草是最主要的优势种,其盖度达到52.22%。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的重要值不大(4.34%),但其危害严重。剑麻园雨季杂草的群落多样性水平较低,各杂草物种均匀交错分布。建议在剑麻田间管理时,应考虑到杂草群落多样性的保护,控制剑麻园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防止个别优势种的暴发而对剑麻产生严重危害。  相似文献   

19.
为了深化专业基础平台课程实验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满足社会对食品类具有较高实际动手能力人才的需求,根据浙江林学院近年实验教学改革的经验,建立了完善的开放式实验教学运行模式,为同类课程的实验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另外在实验考核体系的改革中,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能够更加主动地、独立地、积极地进行思考,提升了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的独立人格及综合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了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保护和发展甘肃省现有森林,改善自然资源匮乏、生态环境脆弱的局面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甘肃林区1971~2003年气象要素、1988~2003年森林火灾及1990~2001年植被指数资料,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甘肃11个主要林区的气候特征及变化进行了分析,并对林区气象条件与火险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甘肃林区气温自东南向西北、由盆地向高山逐渐递减,各林区气温在1971~2003年总体呈上升趋势;林区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递减,且逐年呈下降的趋势。各林区相对湿度的年变化有春低秋高和冬低秋高2种类型,蒸发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在3~10月植物生长期,干旱现象明显,近十几年来干旱状况较严重。气象要素及干旱指数与森林火险密切相关。【结论】在气温高、湿度大、降水量多、干旱指数高的季节,火灾发生率较低,而在天气寒冷、空气干燥、降水量稀少、干旱指数低的季节,火灾发生率较高。相对湿度、平均气温、最低气温、最高气温、降水量等气象要素及干旱指数,可用于甘肃森林火险的预警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