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为明确北方荒漠草原过渡地带县域内的农作物种植制度调整方向,本研究基于2012-2021年陕西省榆林市定边县各乡镇的农作物生产数据,分析了近十年该县所有农作物和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变化,以及各乡镇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产量和单产状况。结果表明:定边县的农作物以粮食作物为主,其中玉米、荞麦和马铃薯是三大主要粮食作物。进一步对各乡镇三大主要粮食作物的种植状况分析,并结合定边县农业用水资源分布特征,建议增加北部滩区水资源比较丰富的白泥井镇、郝滩镇、堆子梁镇和石洞沟乡的玉米种植面积,压减南部山区玉米种植面积,改种荞麦等耐旱耐寒作物;重点压减荞麦单产水平较低的红柳沟镇、樊学镇和张崾先镇的荞麦种植面积;增加北部滩区堆子梁镇、盐场堡镇和石洞沟乡的马铃薯种植面积,优先在种植面积较大的白泥井镇、砖井镇、贺圈镇开展马铃薯和玉米、荞麦之间的轮作种植,同时减小贺圈镇和砖井镇的荞麦种植面积,为马铃薯轮作模式的开展提供更大的空间。  相似文献   

2.
中国是世界马铃薯第一生产大国,种植面积和总产约占世界的1/4。马铃薯是我国第5大粮食作物,同时兼具粮用、菜用、饲用和经济生产用等多种功能。加快马铃薯生产发展,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优化农业结构和满足市场需求意义重大。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粗粮需求量的增加和马铃薯加工技术的提高,马铃薯的种植规模、面积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3.
我国马铃薯加工产业结构分析与发展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铃薯作为世界第三大粮食作物,几乎在所有纬度地区均能种植,目前全世界种植马铃薯的国家已达161个。自1986年以来,我国马铃薯种植面积迅速增长,2008年已达7000万亩,产量超过7000万t,占世界马铃薯总产量的20%以上,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居世界首位。  相似文献   

4.
化隆县马铃薯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铃薯是化隆县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种植面积逐年增加。近年来,马铃薯在国内外市场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因此,利用化隆县的优势资源,综合开发马铃薯生产潜力,以适度的规模化生产逐步走向产业化发展,将马铃薯种植业作为化隆县农业生产中新的经济增长点,使其成为化隆县农民增收的又一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马铃薯是普格县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种植面积达4667hm^2以上。近年来本县马铃薯晚疫病发生为害日趋加重,造成马铃薯产量损失极为严重,是制约本县马铃薯生产发展的主要不利因素。为寻找安全有效的化学防治药剂,2006年普格县植保站进行了马铃薯晚疫病化学防治药剂筛选试验。  相似文献   

6.
云南马铃薯块茎病虫害种类和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铃薯(Solarium tuberosum ssp.Tuberrosum L.)是全球继水稻、玉米、小麦之后的第四大粮食作物。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2000年统计数据,全球种植面积1930万hm^2,总产量3.07亿t。根据中国农业经济统计年鉴统计数据,2005年全国种植面积459.67万hm^2,总产量1444万t(折粮)。云南省种植面积44.45万hm^2,总产量155t(折粮)。马铃薯成为云南最具有区域特色和竞争优势的农业产业之一。在云南马铃薯生产中,产前田间马铃薯病虫害造成块茎的严重损失,产后块茎储藏的损失率达20%-25%,  相似文献   

7.
通江县地膜马铃薯生产潜力分析及技术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我县种植马铃薯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常年种植面积20万亩左右(其中春马铃薯15万亩,秋马铃薯5万亩),占全县粮食总播面的15%左右,年产量3.5万t,总产量居全县粮食作物的第四位。马铃薯产业是我县发展旱作农业的又一最佳选择,对保证我县粮食生产安全(食物)和农民增加收入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8.
氮、磷、钾肥不同施用量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铃薯种植面积在德江是仅次于水稻、玉米的第三大作物,常年种植面积在0.93万hm2左右.由于农户在种植马铃薯时普遍存在重氮轻磷缺钾的现象,导致马铃薯产量不高,经济效益低下.为了提高马铃薯产量,增加经济效益,特设置施肥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试验.  相似文献   

9.
为响应国家马铃薯主粮化战略,根据FAO统计数据,对1961-2010年间中国三大主粮及马铃薯的供应消费情况和单位作物产量的需地面积进行计算和比较,主要结论如下:1粮食消费需求不断上涨,近几年马铃薯相较于其他三大主粮市场需求变化幅度更大;2马铃薯的人均供应量已超主粮之一的玉米;3四大粮食作物单位产量的需地面积下降区间在不断减小;4单位产量马铃薯的需地面积和下降区间始终小于三大主粮;5马铃薯种植面积占耕地比例不足5%;6在假设年消费总量不变的前提下,产出同等重量的作物,若用马铃薯来相应的替代水稻、小麦、玉米,所需耕地面积在2010年一年间仅需原有36.08%。建议加大对马铃薯的产业扶持力度和优惠政策的制定,研制出更多以马铃薯为原材料的食品,改变老百姓的消费和饮食观念,使得耕地节约的目标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0.
大通县位于青海省东部,湟水上游北川河流域,该县气候凉爽、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适于马铃薯生长.在大通县,目前马铃薯是仅次于小麦、油菜和豆类的主要粮食作物.但是,在西部大开发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形势下,减少小麦种植面积、增加油菜、马铃薯和豆类种植已经得到了充分肯定(李玉敏,2000).从大通县目前的种植业情况来看,油菜和豆类均有较好的种植面积,但马铃薯种植面积依然有待于增加.  相似文献   

11.
多年的地下水超采,导致华北平原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漏斗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压力巨大。综合考虑耕地资源持续利用和国家粮食安全,减少高耗水作物如冬小麦的种植面积,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是当务之急。根据已有研究成果,比较分析了华北平原冬小麦和马铃薯的水分亏缺量,推算出华北地下水漏斗区马铃薯替代小麦种植,每年可节约水资源总量达(3.47~7.35)×108 m3,同时在一定的技术支持下,能够提高粮食产量水平。这将有利于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逐步缓解地下水资源衰变的态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在有限的耕地上,在基本不影响大宗粮食作物生产的前提下,利用0.5熟光热资源,扩大马铃薯种植面积。[方法]通过填闲复种和间套增种,分区构建马铃薯多季高效种植新模式,提高马铃薯单产和效益。[结果]在平原丘陵区稻田构建"秋马铃薯/油菜-水稻"、"冬马铃薯-水稻-秋马铃薯"和"秋(冬)马铃薯-水稻"等3种新模式;在平原丘陵区旱地构建"春(冬)马铃薯/玉米/甘薯"、"春(冬)马铃薯/玉米-秋马铃薯"和"小麦+冬马铃薯/玉米/甘薯"等3种新模式;在高原山区构建"春马铃薯/玉米"新模式。[结论]新模式复种指数200%~300%,积温利用率68.9%~93.4%,光能利用率0.98%~1.59%,秸秆利用率50%~100%。与传统种植模式相比,新模式全年产量提高2.6%~93.0%,效益增加15.8%~284.3%。马铃薯多季高效种植模式已成为四川农作物增产增收的主体种植新模式。  相似文献   

13.
四川薯类产业发展的技术经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薯类是我国第四大粮食作物,随着国际粮油价格的走高和食品加工业的不断发展,各种薯类产品越来越受人们的青睐,面四川是我国薯类的主要种植区,本文对四川薯类产业竞争力状况以及产业发展中的产业链管理相关情况做了技术经济分析,并基于此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为薯类产业健康持续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应有贡献.  相似文献   

14.
马铃薯是重要的粮菜兼用型作物,在彭阳县种植历史悠久。近年来,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产量、质量不断提升,已成为县域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但随着马铃薯种植面积的扩大、种薯产业开发滞后、综合增产增效栽培技术覆盖率不高,使经济效益稳而不增。通过对彭阳县马铃薯产业的调研分析,指出了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促进彭阳县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5.
随着国家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的实施,马铃薯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基于食物能量安全标准,以宁夏南部山区6区县(原州区、西吉县、隆德县、泾源县、彭阳县和海原县)为例,研究马铃薯主粮化对粮食安全和其他大宗作物的影响。结果表明:西北旱作一年一熟制区马铃薯单产(鲜重)玉米小麦豆类,隆德县和泾源县马铃薯单产分别达到18.16 t/hm2和18.01 t/hm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现有单产水平下,单位面积马铃薯生产虚拟水小于玉米、小麦和豆类;单位耕地面积马铃薯生产食物能量显著高于小麦和豆类,而低于玉米;马铃薯可实现增产潜力以彭阳县和海原县较大,分别为10.22 t/hm2和12.27 t/hm2,大于玉米和小麦可实现增产潜力;当一个地区马铃薯单位面积产量超过小麦的3.8倍、玉米的4.1倍、豆类的4.7倍时,单位面积马铃薯生产食物能量才能超过小麦、玉米和大豆。因此,黄土高原旱区发展马铃薯主粮化需谨慎,不同农业区域应根据农业结构、粮食单产及可实现粮食生产潜力的具体情况,确定马铃薯的主粮位置,以免造成耕地生产食物能量总量下降,威胁到区域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6.
费龙  田秋艳  李秋菊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2):18469-18471
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高产量是保证我国粮食安全的一个重要支柱,如果可以快速科学的确定玉米种植的适宜性区域,可以为农业区划、作物布局、精准农业等工作提供最可靠的决策参考。该研究利用最新的RS与GIS手段进行玉米种植适宜性研究,可以保证结果的时效性与科学性。  相似文献   

17.
基于县域的三大粮食作物生产优势的空间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阐明主要粮食作物生产优势的空间特征,可以为我国粮食安全战略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本研究以我国2006年县(市)作物播种面积和单产为基本单元,系统分析了水稻、小麦和玉米三大粮食作物的效率比较优势、规模比较优势和综合比较优势的空间特征。结果显示,我国三大粮食作物生产优势的空间特征明显,效率优势和规模优势在空间布局上存在明显差异。但综合分析发现,水稻生产的综合比较优势指数较高的地区为华南、华东和华中地区,其指数分别达到了1.45、1.30和1.14;小麦生产的综合比较优势指数较高的地区为西北和华北地区,优势指数分别为1.33和1.02;玉米生产的综合比较优势指数较高地区为华北和东北地区,优势指数分别为1.43和1.37。我国粮食生产布局应该走优势互补的道路,依据作物综合比较优势,稳定区域优势粮食作物生产规模,深入挖掘后备区域的生产潜力,适当调整劣势粮食作物生产规模,实现生产效率最大化,以确保中长期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8.
1951-2015年中国主要粮食与油料作物种植结构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阐明中国主要粮食-油料作物种植结构变化特征。本研究基于1951—2015年中国主要粮食与油料作物的分省生产数据,利用优势指数理论等指标分析中国主要粮食与油料作物生产时空变化特征,探讨影响中国粮食与油料作物种植结构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951—2015年,中国水稻、玉米和花生种植面积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小麦和大豆面积有所减少;各作物总产量和单位面积产量均显著增加。1951—2015年,东北地区和华北地区粮食与油料作物种植结构变化最显著,东北地区水稻和玉米面积显著增加,小麦面积显著下降;华北地区玉米和花生面积显著增加,大豆面积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19.
马铃薯-玉米间套种植是陕南山区粮食作物的主要种植模式,文章通过设置两个帯型、三个密度,研究结果表明,1.67 m双套双带型中马铃薯的适宜密度为667 m 3 500株时产量最高、效益较好。1.1 m双套单带型中马铃薯的适宜密度为667 m 4 500株时,产量最高、效益较好。在帯型选择上应结合市场行情,以效益为指导,选择合适帯型,提高收入。  相似文献   

20.
粮食安全作为关系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战略问题,主要受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影响.本文首先对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粮食单产、总产、粮食播种面积及其和农作物作物播种面积之比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回顾.然后从耕地资源、水资源、气候条件三个方面,分析了我国粮食生产面临的约束性资源制约;从农田水利基础、粮食物流、农业科学技术、农民种粮积极性四个方面,阐述了我国粮食生产的能动性资源制约因素.根据粮食生产的时空特征,从培育与推广、作物栽培与管理、收割与储运、优化粮食生产布局四个方面,探索了提高粮食产量的具体技术措施.最后从我国粮食生产所面临的资源性制约因素和能动性制约因素入手,构建包含激励、效率、预警、服务、抗灾、监督等六大提升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