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确定气候变暖条件下北京地区冬小麦安全越冬的适宜播期。[方法]通过不同品种冬小麦的播期试验(9月25日,10月7日,10月17日),研究正常偏暖气候条件下,冬前积温和小麦叶龄的关系,从苗情角度,为气候变化条件下如何确定播期提供建议。[结果]气候变暖后冬小麦出苗所需积温增加,但随着播期推迟逐渐降低。9月底播种可以实现壮苗,10月中旬播种,冬小麦苗情依然能达到安全越冬的基本要求。[结论]北京地区,冬小麦9月底至10月中旬均可播种。  相似文献   

2.
安徽省鲜食玉米生育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明安徽省鲜食玉米大田生育期,精准调控采收上市时间。[方法]在安徽省不同生态区的3个点开展各播期及不同品种试验。[结果]鲜食玉米春播的生育期比夏播长5~9 d;春播时,凤阳点(沿淮淮北生态区)的大田生育期比长丰点(江淮丘陵生态区)和石台点(沿江江南生态区)分别延长2、8 d;夏播时,凤阳点的大田生育期比长丰点和石台点分别延长5、12 d。不同播期试验表明,春播阶段,随播种时间推迟生育期缩短,5月1日播种的处理比4月1日的处理生育期缩短3 d;夏播阶段,随播种时间推迟生育期延长,8月1日播种的处理比7月1日的处理生育期延长14 d。安徽省引进的北方品种较南方品种表现为早熟,在夏播时,美玉9号比垦粘1号生育期延长19 d。[结论]随着生态区的北移,安徽省鲜食玉米生育期延长;春播阶段随着播期的推迟,生育期缩短;夏播阶段,随着播期的推迟,生育期延长;种质资源不同,其生育期不一样。  相似文献   

3.
江汉平原免耕直播晚稻适宜播期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江汉平原免耕直播晚稻的最佳播期。[方法]在荆州市对晚稻品系A进行6个不同播期的免耕直播试验,筛选晚稻的适宜播期。[结果]播期在5月31日~6月20日,每推迟10 d,抽穗期相应提前6 d;播期在6月20日~7月20日,每推迟10 d,抽穗期相应推迟5~10 d。播种延后的天数与抽穗期、全生育期、播种-齐叶期活动积温均呈二次曲线关系。6月30日以后的播期处理,穗长、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和结实率呈减小趋势,播期越迟,减小幅度越大。6月10日以后的播种处理,实际产量呈递减趋势,播期推迟到7月10日以后,产量减产510.0~1 252.5 kg/hm2。[结论]江汉平原免耕直播品系A的适宜播期为6月10日以前,6月30日左右播种结束。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浚单玉米系列品种在黄淮海夏玉米种植区的气候适应性。[方法]通过选取浚单系列4个品种,分不同播期播种,探讨播期和气象条件对该系列品种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各品种的生育期随播种推迟而缩短,每推迟10 d播种,生育期平均缩短6.5 d,这可能与温度升高有关。由于播期推迟,穗长、穗粗、茎粗和产量下降。浚单509和浚单29较其他2个品种产量明显偏高;积温和日照对产量的影响最大,在吐丝后尤其明显。[结论]黄淮海地区应在麦收后提早播种玉米。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不同播期和密度对玉米籽粒灌浆的影响.[方法]以郑单958为供试材料,研究沿淮行蓄洪区不同播期和密度对玉米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结果]早播(6月15日)较晚播(6月25日)籽粒灌浆持续时间增长,渐增期有所缩短;快增期和缓增期延长.沿淮行蓄洪区玉米籽粒灌浆持续期可这60d左右.玉米籽粒灌浆速率随吐丝后天数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玉米高产适宜收获期为10月上旬.随着播期推迟,玉米籽粒最大潜力势降低,籽粒灌浆时间缩短,但籽粒灌浆渐增期持续时间较长.播期推迟,最大灌浆速率、平均灌浆速率均增大,但渐增期灌浆速率较小.不同播期间玉米籽粒粒重的差异主要是通过渐增期灌浆速度和灌浆期持续天数决定.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籽粒粒重的影响主要是快增期和缓增期持续时间和该时期籽粒干重积累量所致.[结论]试验结果为提高玉米的产量和品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沿淮地区晚播麦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晚播麦的发育特性,结合沿淮麦区的气候特点,从品种选择、施肥技术、播种要求、病虫害防治、田间管理等方面针对沿淮地区晚播麦提出高产栽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春小麦在苏南地区的种植适应性,为增加该地区周年粮食生产的稳定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2016—2017年的田间分期播种试验和WOFOST作物生长模型(简称WOFOST模型),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江苏南部代表地区南京地区1—4月不同播期春小麦的生长发育动态和产量表现.以1980—2010年气象数据驱动WO-FOST模型,对春小麦产量进行动态模拟,分析最佳播期,并计算最佳播期的适宜播种量.[结果]在1—4月随着播期的推迟,春小麦的生育期长度缩短,其中出苗—开花期阶段最大缩短23 d,开花—成熟期最大缩短8 d,出苗—开花阶段缩短的时间大于开花—成熟阶段,导致春小麦叶片和茎秆的干物质积累量明显减少,产量降低.在冬小麦无法播种的条件下,南京地区春小麦的适宜播种时间为1月1—20日,在该时间段内播种,合理的播种量为180 kg/ha,最高产量为4124.80 kg/ha,生育期长度为146 d,对下季水稻种植和生长无影响.[结论]在苏南地区种植春小麦具有可行性,在冬前无法正常播种冬小麦的情况下,可将种植春小麦作为备选方案.  相似文献   

8.
气候变暖情况下大豆播期极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气候变暖情况下大豆的适宜播期。[方法]在新乡县小冀镇后庄进行大豆不同播期试验,研究其对大豆生育状况的影响。[结果]以6月中下旬播种的出苗较好;7月1日以后由于高温干旱,土壤失墒快,存在缺苗现象或无苗,且不能正常成熟;6月16日、6月26日播种处理的产量高,与其他处理差异极显著,随着播期推迟,产量逐渐降低。[结论]大豆的适宜播期为6月15~26日。  相似文献   

9.
[目的]明确冬小麦新品种衡4399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措施,为该品种大面积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裂区设计,设7个播期和6个种植密度处理,于2008~2009年在河北省深州市护驾迟镇旱作节水试验站进行了播期和种植密度对该品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影响的研究。[结果]1播期对单位面积穗数、千粒重及产量有显著的影响,但对穗粒数影响不显著;种植密度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均有显著影响。2产量随着播期的推迟和种植密度的增加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一定范围内,衡4399单位面积穗数随着播期的推迟而减少,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穗粒数受播期和种植密度影响很小;千粒重随播期的推迟而增加,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降低。[结论]通过回归方程模拟计算得出,冬小麦新品种衡4399的适宜播期为10月6~21日,相应的合理种植密度为210万~360万/hm2。  相似文献   

10.
陕西关中地区不同冬小麦品种晚播高产的适宜播期和密度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设置3个冬小麦品种、4个播期和4种密度的大田裂区试验,研究晚播条件下的播期密度对冬小麦群体性状和产量的影响以及不同品种的高产适宜播期和密度。结果表明,各品种的群体总茎蘖数和穗数随着播期推迟和密度降低而下降;不同小麦品种晚播高产的适宜播期和适宜密度并不相同。西农979的适宜晚播期为10月15日,在450万苗/hm2下产量最高达到9.20 t/hm2;小偃22晚播期为10月19日,在密度225万苗/hm2下产量最高达8.29 t/hm2;陕558在10月27日播种,375万苗/hm2下产量最高为8.16 t/hm2。可见不同冬小麦品种在其适期晚播的基础上通过相适应的播种密度予以调控,同样能够达到适宜的群体结构,并实现小麦高产。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历史气象资料分析,揭示安徽省夏季高温发生规律及对一季稻生长的影响,为水稻高温热害的防御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气象地面观测资料、农作物发育期观测资料及产量结构资料为基本数据源,分析安徽省近50年来夏季高温发生规律及分布特征。针对典型年夏季高温发生特点,结合一季稻所处发育期的温度适宜指标和高温危害指标,简要分析安徽夏季高温热害对一季稻水稻生长发育的危害和对产量的影响。[结果]安徽省高温热害持续的时间与出现频次都是沿江高于江淮之间,江淮之间高于沿淮。安徽夏季高温发生时段主要集中在7月中旬至8月上旬。水稻抽穗扬花期遇到高温热害,可导致空壳率、秕谷率增加,千粒重下降。[结论]安徽省江淮地区高温热害的主要发生时段与一季稻抽穗扬花期基本吻合,可通过推迟栽插期来避免一季稻遭受高温热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播种时期对玉米籽粒产量的影响,并同时研究玉米的生育期、千粒重、穗数以及穗粒数的变化。[方法]以郑单958及登海605为试验材料,通过不同时期播种研究不同播期对夏玉米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随播种时期的推迟,玉米生育期推迟;玉米籽粒产量及千粒重降低,最大值出现在6月7日播期处理;玉米穗粒数先升高后降低,最大值出现在6月14日播期处理;穗数差异不显著。[结论]在黄淮海现有的生态条件下,郑单958玉米及登海605适宜的播种时期为6月7日。  相似文献   

13.
沿淮地区高温热害分布特征及其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德花  蒋跃林  杨太明  陈金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6):9680-9682,9716
[目的]研究沿淮地区高温热害分布特征及其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沿淮10个站1965~2009年气象资料和1967~2006年安徽一季中稻产量资料,分析沿淮夏季高温天气发生特征和高温热害强度;在前人提出的水稻高温热害指标的基础上,以沿淮地区水稻典型种植区域长丰县为代表,结合历史产量资料对长丰高温热害产量灾损率风险进行分析。[结果]沿淮高温天气发生频繁,高温热害自西向东呈"N"字形走向,位于沿淮中部的淮南、蚌埠高温天气发生频次较多,与皖南山区毗邻的霍邱、寿县较少,发生时段多集中于梅雨过后的7月中下旬~8月上旬,此时正值一季中稻孕穗抽穗开花期,对水稻产量影响明显。沿淮长丰县一季中稻产量随着高温热害持续时间的增加灾损率不断加大,但其发生概率减小,高温热害灾损率频发的强度等级主要集中在I级和Ⅱ级。水稻生殖生长阶段高温热害持续时间越长,灾害损失率越大,但其相应发生的概率较小,反之亦然。[结论]该研究为高温灾害风险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播期对不同感温性小麦生育进程及产量构成的影响。[方法]分别以2个弱春性(郑麦9023、04中36)和半冬性(西农979、矮抗58)小麦品种为试验对象,通过5个不同播种期(10月1日、10月7日、10月14日、10月21日、10月28日)的设置,研究播期对小麦生育进程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随播期推迟,小麦株高呈下降趋势;晚播推迟小麦的出苗期和三叶期,总生育天数缩短;不同播期中,弱春性品种的生育时期均较半冬性品种提前。弱春性品种早播或晚播均影响群体产量形成,籽粒产量下降,适期播种(10月14日)最好;半冬性品种应适时早播,播量一致的前提下以10月1日播种籽粒产量较高。[结论]该研究可为豫北地区不同感温性小麦品种选择适宜播期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冬小麦撒播种植播期与播量对产量的影响。[方法]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不同播期、播量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均有显著差异,播量对穗数的影响较大;播期对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的影响较大;播期与播量互作的影响不显著;冬小麦长6359撒播的产量在6 723~7 261 kg/hm~2,适宜播种期为9月28日—10月3日,播量为300.0~450.0 kg/hm~2。在品种、播量对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分析中,品种间的差异显著;不同品种同期播种,中穗型品种产量为最高。[结论]在一定的播期、播量范围内,选择适宜的品种类型进行撒播,早播可适当降低播量,提高成穗率,增加产量;晚播适当增加播量,提高主茎成穗数增加产量。  相似文献   

16.
不同播期对冬小麦籽粒灌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冬小麦籽粒产量目标制定及育种策略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大田条件下设置不同的播期处理,用Logistic方程拟合小麦籽粒灌浆过程,分析不同播期对小麦一系列次级灌浆参数及其粒重和产量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在全球气候变暖的条件下,播种期偏早(10月10日)的冬小麦越冬前群体主茎叶龄较大,易受冻害的影响,或在拔节抽穗期因群体较大易发生病害。适当晚播(10月24日)可以减轻不利条件对冬小麦的影响。冬小麦的产量和籽粒千粒重随播期的推迟先升高后降低。籽粒灌浆进程中渐增期较高的灌浆速率、快增期和缓增期较长的灌浆持续时间有利于粒重的增加。[结论]冬小麦适播期以10月中下旬为宜。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冬小麦主茎叶片露尖所需时间和积温。[方法]研究强冬性品种白蚰包不同播期条件下主茎叶片露尖所需时间和积温,探讨不同小麦品种早播、晚播的单株分蘖力和成穗规律。[结果]白蚰包主茎叶片露尖所需时间随着播期的推迟,年前逐渐增多,年后各播期的基本相当;所需积温随着播期的推迟,年前逐渐减少,年后有逐渐增多的趋势。早播小麦高倍繁殖良种要求冬前主茎8叶1大心~9叶1心,基本苗不少于210万/hm2。在高产栽培条件下,冬前主茎1叶1心~2叶1心的晚播麦,除主茎成穗外,应利用第1子蘖成穗;冬前主茎3叶1心~4叶1心的晚播麦,除主茎与第1子蘖成穗外,应利用第2子蘖成穗。[结论]该研究为不同播期的小麦高产栽培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春季冬小麦冻害气候及生理生化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仝文伟  鲁建立  张玉娟  张春红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532-1533,1536
[目的]分析气候变暖背景下春季冬小麦冻害多发的气候和生理生化原因。[方法]以2007年春季北方冬麦区相继发生的2次大范围严重冻害为例,应用河南省具有代表性的3个国家气象观测站和农业气象观测站资料,结合河南省农业厅统计资料和广大气象、农业科技工作者的田间调查资料,系统分析冻害发生前的气候条件、发生时的灾害天气过程、冬小麦不同生育期生理生化过程与气候适应性。[结果]从冬小麦播种至冻害发生期间温度持续偏高,冬小麦生育期提前,生长发育和生理生化过程加快,植株抗寒能力降低,是造成冬小麦大面积冻害的基本原因;2次强降温天气过程气温下降幅度大、持续时间长是造成冬小麦冻害的直接气候因子;农业生产技术变化等因素对冬小麦冻害起到一定作用。[结论]气候变暖背景下,冻害等自然灾害多发,生产上应选用产量、品质、抗逆性综合性状优良的冬小麦品种,并适当调种播期,减少灾害损失。  相似文献   

19.
播期提前对四川盆地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播期提前对四川盆地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证明选育适应四川盆地稻麦两制的早播早熟型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的可行性和确定弱春性小麦新品系J210达到高产优质的最佳播期。[方法]在2006~2007年度,研究了播期不同程度提前(10月18、20、22、24、26、28、30日,11月1、3、5日)对小麦新品系J210产量及其构成和籽粒品质特性的影响。[结果]10月18~30日内播种,J210的单位面积穗数和穗粒数变化不明显,而粒重和产量随播期提前而增加;播期晚于10月30日后,J210穗数和穗粒数减少明显,粒重反而有所增高,但产量减少明显;10月18日播种的小麦产量比11月5日提高29.92%。各播期下J210的品质性状较稳定,但早播条件下的J210各品质性状略优于迟播。[结论]在四川盆地气候生态条件栽培制度下,如能通过更加深入的育种和栽培研究,将小麦的播期提前10月20日左右,就能同时达到提高产量潜力和优质的目的;而在J210的推广应用中,建议将其播种期提前到10月25日左右,这样既能获得较高的产量和较佳的品质,又能有效地避开抽穗开花期的"倒春寒"天气,以达到稳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不同播期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艳阳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5):17425-17428
[目的]探讨播期对小麦生育期、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方法]选用扬麦158、9356、宁麦9号为供试品种,设置7个播期,考察播期对小麦生育期、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随播期推迟,拔节期、抽穗期依次延后,成熟期差异不大;小麦全生育期所需天数缩短。不同播期处理对小麦产量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播期与产量呈极显著的二次曲线关系;不同品种最高产量所对应的播期不同。播期对容重、出粉率、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淀粉含量、支直淀粉比等有明显的影响,但各品种间有一定的差异。[结论]扬麦158、9356、宁麦9号的适宜播期范围分别为10月28日~11月4日、10月27日~11月4日、10月26~29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