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1篇
综合类   12篇
农作物   1篇
园艺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玉米产量性状与株型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品种的小区产量与玉米株型性状、产量性状因素进行了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产量与各性状因素关联次序为:叶间距>行粒数>株高>单株穗粒重>茎粗>穗粗>穗长>穗位>叶片数>雄穗分枝数>茎叶夹角>叶面积>秃尖>穗行数.产量性状各因素与株型性状各因素的关联度分析中关联序各不相同,表现为复杂的关联关系.  相似文献   
2.
试验以不育农大108×高油5580、不育农大108×高油6528、不育农大108×高油4515、不育潞玉13×高油5580、不育潞玉13×高油6528、不育潞玉13×高油4515为材料对普通玉米高油化三利用技术进行研究。不育普通玉米和高油授粉者种植行比为3∶1和3∶3。试验得到以下结果:6个组合杂交当代子粒油分含量增加明显,说明利用普通玉米高油化模式可改进普通玉米品质;以不育农大108普通玉米为母本有一组合产量增加幅度较大,但油分增加幅度不大,说明组合选择较合理,但种植行比还有一定的空间;以不育潞玉13为母本的组合产量和油分均增加,说明不育潞玉13可作为当地高油玉米三利用技术的主推品种。  相似文献   
3.
本文论述了信息化对农业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就目前农业科研管理工作的现状,提出信息时代农业科研管理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不同播期、密度对冬小麦冠层结构特征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研究不同播期、密度对冬小麦冠层结构及产量的影响,以长6359为试验材料,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16种不同播期、密度处理模式下冠层结构的差异。结果表明:A1B4、A2B4、A2B2、A2B3四个处理的产量比较显著,其中处理A1B4产量最高,处理A2B4为最佳模式。总结出产量显著的四个处理群体冠层结构具有以下特征:株高75 cm左右,穗长在5.84-6.06 cm,节间长度17.98-18.21 cm,叶面积54.06-58.14 cm2,叶面积指数2.82-3.63,叶倾角43.56-52.38°。说明小麦的冠层结构取决于品种、环境条件和栽培措施,所以因地制宜构造合理群体、培育理想的冠层结构是小麦获得稳产高产的保障。  相似文献   
5.
播期、播量对冬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为应对气候变化,改变传统种植模式,以冬小麦长6359为试验材料,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播期、播量对冬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小麦长6359的播期在9月25—30日的范围内可适当进行调整,在传统播期9月25日的基础上可延后5 d左右;播量在187.5~277.5 kg/hm2范围内结合播期进行调整,可适当减少播量。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针对传统种植模式进行适当调整是当前小麦高产高效栽培的必要措施。  相似文献   
6.
玉米产量与株型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不同玉米品种的小区产量与株型性状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小区产量与单株粒重的关联度最大,其次与叶间距、株高、叶片数等玉米株型性状因素关联紧密,说明玉米的产量变化是单株穗粒重与株型各性状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玉米杂交选育中以杂交优势为基础结合株型育种,应注重叶间距、株高、叶片数、茎粗、茎叶夹角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为了充分满足市场7~9月淡季大白菜的供应,我地区反季节大白菜种植的面积不断扩大,已成为广大菜农增产增收的又一种植方式及“北菜南运”的主要外销蔬菜品种之一。现将适合我地区栽培的品种及配套技术介绍如下。 一、选择适宜的品种 反季节大白菜是指7~9月份收获的白菜,在本地区整个生长季节处于从低温到高温的过渡阶段,极易发生未熟先期抽薹,因此种植时必须严格选择冬性强,耐先期抽薹、早熟、耐热、抗病强的品种,如:夏阳60、春夏王、四季王等。 二、栽培技术 反季节春种大白菜生长期短、生长快,在整个生长过程中与夏秋大白…  相似文献   
8.
9.
冬小麦不同种植行对秸秆覆盖响应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给玉米秸秆覆盖冬小麦的合理行数以及行距配置提供理论依据,研究了小麦不同种植行(行距20 cm)对玉米秸秆覆盖的响应差异,分析了覆盖带宽及种植带行距和行数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覆盖对麦田0~10 cm土壤表现出增温(返青、拔节和成熟期)和降温(抽穗和灌浆期)的双重效应,同时具有明显的保墒和促进植株干物质积累的作用,且随覆盖量的增加,覆盖效应呈先增后减趋势;产量、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对秸秆覆盖量的反应也表现出相同的趋势,但只有4 500 kg·hm-2 覆盖量处理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高于CK(不覆盖)。在同一覆盖量下,秸秆覆盖对土壤温度、水分含量、干物质积累、产量、耗水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总体上随种植行离覆盖带距离的增大而减弱。在不同栽培模式中,以行距16 cm、种6行、覆盖带宽35 cm的模式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0.
为了进一步提高粮食产量,针对冬小麦撒播、带状播种和小麦/玉米间套作三种技术模式进行研究,形成了冬小麦带状撒播间套春、夏玉米"一年三作"栽培技术模式。结果表明:冬小麦改变传统种植方式,采用带状撒播种植模式,能进一步提高产量;合理利用空间进行间套春、夏玉米,选择合适的品种搭配,充分利用光热资源,发挥种间互补优势,加强田间管理,是实现小麦、玉米双丰收,粮食获得高产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