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基于甘肃农业大学图书馆2007年-2011年中文图书外借信息,从读者学历、年级、专业(学院)、图书类别等方面对学生读者借阅状况加以分析.通过分析得出:纸质图书借书量总体呈下降趋势,且其下降同新书购入量有很强的相关性;本科生是文献利用的主力;读者借阅行为有很强的时段性;不同年级读者的借阅行为有较大差异;农学及相关学科读者借阅量较低.最后,提出提高文献利用率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
北京农学院图书馆中文图书利用统计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我馆2006~2007年馆藏中文图书借阅流通量有关数据统计,分析了中文图书馆藏资源的分布;中文图书借阅总量结构的比值、学科特点及各类图书借阅量所占的比例与馆藏数量结构比较;研究分析了读者的借阅倾向及其原因,馆藏资源分配与读者借阅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高校图书馆借阅率与读者特征关系深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高校图书馆读者借阅率和读者特征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不同的读者类型、兴趣爱好对于图书借阅率的影响。首先提出了对读者信息分析的目标和内容,引入数据挖掘的分析工具,对读者借阅过程中产生的信息进行分析,获取读者信息特征与图书借阅率之间的关系。最后,介绍了数据挖掘的流程,并以广西部分高校图书馆为研究对象,阐述了读者信息与借阅率之间的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4.
高校图书馆流通借阅统计能明确反映出其馆藏特色和图书资源分配比例及读者的借阅情况,根据读者实际借阅情况和学校专业设置变化及教学改革,图书馆可制定和调整科学的购书和藏书规划,并对读者进行导读,进一步做好服务育人工作。通过对山东青年政治学院的馆藏图书资源统计、文献利用率、图书借阅排行榜和读者借阅排行榜统计分析,探讨了完善图书馆藏书规划、加强图书馆与读者的工作互动及科学合理的对读者进行导读三个方面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本文根据新疆农业大学图书馆历史借阅数据,分析图书借阅规律。通过对不同类图书借阅量差异的比较,分析不同类别图书多年平均借阅量差异的原因。分析了不同年度图书借阅量的差异,探讨了差异产生的原因,以及图书馆如何应对这种变化。分析不同时段计者借阅种类和借阅率的差异,以了解读者阅读的偏好。  相似文献   

6.
在调查高校图书馆图书借阅期限规定的基础上,从读者借阅需求的规律和馆藏图书的时效性、出版年代、专业性质等方面,指出高校图书馆图书借阅制度中“固定借阅期限”的规定在实际操作中会产生各种弊端,提出高校图书馆应建立人性化借阅期限的图书借阅制度。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广州医学院图书馆2004—2007年中文图书流通数据进行借阅分类统计,分析了广州医学院图书馆读者的借阅特点和需求,提出了提高流通借阅率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目的/意义]针对阻碍高校智慧图书馆对新读者进行图书个性化推荐的用户冷启动问题,提出一种面向新读者的高校图书馆个性化推荐方法,为智慧型高校图书馆开展图书个性化推荐服务、提高新读者借阅率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案。[方法/过程]以北华大学图书馆借阅流通大数据进行数据挖掘,得出属性相似的新读者和已有读者具有相似借阅偏好的结论。然后,通过奇异值分解解决数据稀疏问题,采用基于欧氏距离的蚁群算法对新读者与已有读者聚类,搭建了新读者和已有读者之间关系的桥梁。最后将已有读者借阅的图书采取Top-N算法对新读者推荐。[结果/结论]以2017级读者为实验对象,选取了3个学院的44名读者,用所提出的算法进行了实验检验。实验结果表明新算法推荐效果显著,操作简单可行,为后续个性化推荐工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图书借阅行为是读者利用图书馆资源的主要方式,研究借阅行为有助于图书馆有针对性地进行个性化服务。目前的图书馆借阅行为研究多集中在对于借阅数量及共同借阅数据的统计,忽视了读者自身属性对借阅行为的影响。基于上述所存在的问题,文章从节点属性角度出发,提出了一种将读者借阅数据同读者节点属性共同分析的可视化方法,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图书馆借阅数据为例,从多个角度对读者借阅行为进行分析,为图书馆个性化服务提供了更深入的策略分析。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海量图书借阅数据统计分析,得出满足读者需求(99%、90%、80%)的图书书龄,并据此提出了一种基于图书借阅率、书龄与复本量的图书剔旧方法。在南京林业大学图书馆搬迁新馆过程中计算出22大类和TP、TU类图书的分步剔旧书龄,并在新馆图书移库工作中应用了此剔旧方法,实践证明该方法便捷有效。  相似文献   

11.
探讨了高校图书馆阅览室工作全新的服务理念,研究了读者阅读倾向,结合实际经验,提出了高校图书馆阅览室如何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科信息服务。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道光至光绪年间农书创作高潮为引导,以蚕桑类农书为例,进行了数量比较。从政府文化政策、科技进步、士人分化、撰写人的角度等四个方面,进行了社会背景的解释。最后对这一时期的蚕桑类农书进行了特征描述,展示了这一时期的农书新特点。文章最后得出了道光至光绪年间农书创作高峰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读者服务工作是图书馆的中心工作。要转变观念,改善服务措施和手段,促进读者服务工作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意义]通过分析图书被引用次数与豆瓣读书平台图书评分之间的相关性,探究社会化阅读平台图书评分数据作为学术图书Altmetrics评价指标数据的可用性。[方法/过程]分别获取各大类图书被引用次数与豆瓣评分数据,通过皮尔逊相关分析和斯皮尔曼相关分析,比较不同大类图书被引用次数与豆瓣评分之间的相关系数,揭示社会化阅读平台图书评分数据作为Altmetrics评价数据的可用性。[结果/结论]社会化阅读平台图书评分数据具有一定的Altmetrics评价可用性,不同大类图书的社会化阅读平台图书评分数据可用性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5.
伴随着数据分析方法的广泛使用,各行各业的决策正在由“业务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变。通过对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图书馆馆藏资源结构及读者利用等方面数据进行分析,研究数据统计规律,尝试建立以馆藏结构与读者需求为决策依据的中文图书采购分类量化控制策略,从而为馆藏资源的系统性与连续性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16.
试论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的标准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图书在版编目数据是在图书出版过程中编制,并印在图书上的书目数据。图书在版编目数据的标准质量直接影响到读者检索和图书馆工作者进行图书加工。因此,书目数据的标准性极其重要。在工作过程中。发现许多图书在版编目数据质量存在分类、识别符号、主题词不完整或不准确等许多问题,在此提出并探讨。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图书市场的多元化发展,高校图书馆图书采购工作也相应采取了多元化的模式。现阶段高校多采用图书招投标模式,让图书馆运用市场竞争激励机制获取高质高效的服务,促使图书采访工作更规范化,满足教学科研和读者需求。从高校图书馆图书采购实行招投标方式的外部条件和内在因素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并结合肇庆学院图书馆图书招投标的实例,着重对图书采购招投标的准备工作和操作步骤进行探讨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绿量,作为城市绿化的一项新指标,是生态效益量化的重要指标。本文选取上海3个社区中的167个样地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上海社区道路、公园、居住区及其他绿地4种不同类型绿地植物群落结构特征指标与绿量的相关性分析,研究影响植物群落绿量的结构特征指标。研究表明,不同类型绿地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偏小,物种多样性不高且变异很大,乔灌草各层物种多样性变化没有明显规律性。社区道路绿地的绿量与乔木平均冠幅呈现极显著正相关;社区公园绿地的绿量与乔木平均胸径、乔木平均高度、乔木平均冠幅呈现极显著正相关;社区居住区绿地的绿量与乔木平均胸径、乔木平均高度呈现极显著正相关,与乔木平均冠幅、灌草平均高度呈现显著正相关;社区其他绿地的绿量与乔木平均高度、乔木平均冠幅呈现极显著正相关,与乔木平均胸径、灌草平均高度呈现显著正相关。本研究结果为社区不同类型绿地植物群落提升绿量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智慧时代用户对于信息需求呈现出了全新特征,目前高校图书馆所采用的服务模式无法满足用户实际需求,在此,设计高校图书馆创新服务模式,应用基于协同过滤的推荐算法,建立了图书推荐服务系统,确保高校图书馆提供信息服务由被动转变为主动,不仅有效的减小了读者获取图书信息时间成本,也确保高校图书馆和用户之间拥有更强交互性,进一步提升高校图书馆的图书流通数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意义]数字人文方兴未艾,为古籍知识关联的实现提供了重要现代科技手段。对古籍内容挖掘与知识关联进行研究,有助于提升古籍资源开发水平与服务质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法/过程]通过文献综述和网络调研,梳理数字人文视角下古籍知识关联的研究,探讨古籍知识关联的关键环节,通过古籍知识关联应用举例分析古籍知识关联的壁垒。[结果/结论]数字人文视角下,从文献单元层次的组织深入到知识单元层次的组织,借助数据分析技术、机器学习、可视化技术等,可实现古籍知识关联。古籍知识关联起点是文献组织,基础是古籍数据,本质是知识组织。古籍知识关联可进行方志与家谱挖掘、钤印知识网络发现、特定时期与地域学者研究脉络与交往分析等,但在实施中仍面临知识元处理难度大、技术要求高、集成平台少等壁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