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安康市是中国优质天然富硒区域,安康富硒茶是安康市五大特色产业之一。介绍了安康市富硒茶产业的概况,指出从乡村振兴的视角审视安康市富硒茶产业的发展。通过调研安康市16个茶产业主导村,提出了富硒茶产业的发展对策与建议:壮大安康市富硒茶产业新型经营主体;坚持农民受益原则,进一步发挥安康市富硒茶产业的扶贫作用;适度规模经营,促进茶产业与旅游、电商等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积极申请使用"安康富硒茶"区域品牌,重视创建企业品牌;强化政策支撑,从资金、人才、用地、金融等方面服务安康市富硒茶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基于GIS的汉江上游安康市洪水灾害风险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位于汉江上游秦巴山区的安康市,历来洪水灾害频发且洪灾损失严重。本研究根据洪水灾害系统理论,基于GIS和层次分析法(AHP),从形成洪水灾害的危险性和易损性两方面出发,对安康市的洪水灾害风险进行了评价。在洪灾评价过程中,选取安康市近50年降水量、降水变率以及地形高程、坡度、水系等自然因素指标进行洪灾危险性评价,选取安康市人口密度、GDP密度、单位面积年粮食产量等经济因素指标进行洪灾易损性评价。首先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然后运用ArcGIS的地图代数功能对安康市洪水灾害危险性和易损性进行叠加分析,得到了安康市洪水灾害风险评价结果。结果表明:安康市洪水灾害风险主要集中在汉江沿岸,且以河流干流为中心逐渐向两边支流递减。该评价结果与安康市2010年"7.18"洪水受灾情况基本一致,说明该评价方法可行。本研究结果可为安康市制定合理的防洪减灾规划,减轻洪灾损失,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安康市地处秦巴山区的独特地理位置,在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的新形势下已逐渐转变为其经济发展振兴的重大优势。我国发展生态经济的政策和安康市在南水北调工程中的重要区域定位使得安康市在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大背景下充分挖掘自身具有的生物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和水资源,逐步探索出经济生态和谐发展、农民实现工人化、城镇化过程不外迁三种发展模式,但发展中依然存在经济基础较弱、发展动力不足,生态产业发展限制多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安康市可结合政策和地方产品优势,重点发展生态旅游经济,从而促使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采取入户问卷调查、干部访谈、实地查阅脱贫档案、实地查看脱贫产业等方式,对安康市农村进行了深入调查,重点针对"谁来识别"、"用什么识别"、"识别效果如何"等问题在贫困村贫困人口中进行了分析,发现了安康市贫困人口期望认定采取"自己申报+村民代表评议+干部审核+公示监督"复合程序;期望认定综合考察辩证识别;期望脱贫认定标准采取"国家制定的经济指标"或者"不同权重综合考核标准"。  相似文献   

5.
采取入户问卷调查、干部访谈、实地查阅脱贫档案、实地查看脱贫产业等方式,对安康市农村进行了深入调查,重点针对"谁来识别"、"用什么识别"、"识别效果如何"等问题在贫困村贫困人口中进行了分析,发现了安康市贫困人口期望认定采取"自己申报+村民代表评议+干部审核+公示监督"复合程序;期望认定综合考察辩证识别;期望脱贫认定标准采取"国家制定的经济指标"或者"不同权重综合考核标准"。  相似文献   

6.
我国是世界上一个农业大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国家十分关心民生,重视"三农"问题的重视的解决。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通过"土改"、"三大改造"、"大跃进"、"农村生产合作社"等不同阶段的农村经济变革,逐步探索形成了现阶段农业发展模式,农业生产空前发展、农村经济秩序进一步得以治理和稳定。  相似文献   

7.
茶文化旅游可以充分发挥地区生态优势和茶产业优势,是茶叶资源与旅游资源的有机结合,其良好的开发会促使生态、经济及旅游本身综合效益的实现,是新一轮扶贫工作的重要举措。依据安康市的实际自然资源、经济发展状况,从资源基础、产业基础和政策支撑等方面对陕西省安康市发展茶文化旅游扶贫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安康市发展茶文化旅游的扶贫效益全面体现在经济效益、社会综合效益和生态效益三方面,旅游扶贫正在逐步成为安康市实现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提出运用回归与时间序列(ARMA)组合模型来预测农业发展的方案,结合安康市主要农产品的历史数据,分别建立了相应的有效预测模型,对安康市"十三五"末的农业发展进行了预测并分析其原因,提出了推动安康市农业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唐德剑 《现代农业科技》2013,(1):294-295,297
基于安康市概况,分析了发展现代农业与建议"三支队伍"的关系,总结了安康市加强"三支队伍"建设的对策,以期为该市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收入结构是农村经济结构的主要表现形式。文章表明,土改后,农民的收入总体上呈现出增长的趋势,且副业收入增加较快。农民总收入增加的主要原因有:土改后国家政治形势稳定、宏观经济发展较好以及良好的自然经济条件等。副业收入增加的主要原因有:国家扶助、农业生产条件及技术的改进以及农副产品价格的稳定等。富裕中农的收入结构由单一的以农业为主向以农业和副业收入为主发展。当时农村经济结构出现了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正>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高度重视并坚决克服"虚假式"脱贫、"算账式"脱贫、"指标式"脱贫、"游走式"脱贫等问题。打赢脱贫攻坚战,需有的放矢,谨防"政策制定环节的系统性风险""政策执行环节的协调性风险"和"政策对象潜在的道德风险"三大潜在风险。首先,通过稳定政策环境和优化制定程序防范政策制定环节的系统性风险。"大扶贫"格局实现了各党政机关、行业部门对脱贫攻坚工作的广泛参与,但众多参与主体带来充裕的资源,也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陕西省安康市农作物专业防治队伍建设的现状分析,指出专业队建设缺乏有效载体,可持续发展能力差;队伍不稳定,业务技能差;个人防护跟不上,身体健康受威胁等问题。提出转变发展思路,推广"协会模式"、"企业模式"和"合作社模式";同时强化机手培训和安全防护,建立相关补贴机制。  相似文献   

13.
安康市低山区玉米耕地土壤养分现状及施肥建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安康市海拔500~800 m低山区玉米耕地土壤养分化验测试和"3414"田间试验数据结果进行分析,制定出安康市低山区玉米耕地土壤养分丰缺指标,提出低山区玉米耕地不同目标产量下氮磷钾的施用量建议,为实际生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该文介绍了安康市农资市场发展现状,分析其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优化农资市场秩序的对策。主要包括:建立异地检查执法机制、制定地方法律法规,加大农资市场监督力度等。  相似文献   

15.
根据陕西省安康市现行农业税收优惠相关政策,分析了安康市生态农业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的运行效应。并针对当前安康市生态农业税收优惠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16.
生猪的良种化程度,是养猪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近年来,安康市汉滨区生猪产业得到长足发展,但是还存在生猪品质不优、生猪良种繁育体系不健全等突出问题。各级政府要把发展种猪繁育体系建设作为生猪产业化的重点,确定领导专管、业务部门专抓,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科学配置资源。大力抓好生猪繁育工程,加快生猪品种改良步伐,大力推广良种,提高生猪品质,增强市场竞争力;完善种畜禽生产经营的审批、发证制度;加大科技推广和服务力度,种猪繁育体系建设要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增加效益;增加投入和政策扶持,采取对优势产业"聚焦"的政策,增加对养猪业特别是种猪繁育体系建设的投入。  相似文献   

17.
地方农业科研强院的培育模式、支撑逻辑与建设路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地方农业科研院所可以划分为省级和地市级两个方阵,文章从定"根"在区域产业、定"性"在农业科研、定"位"在支撑引领、定"向"在强农兴农、定"策"在融通创新、定"格"在顶天立地等方面讨论了培育地方科研强院的"六定"模式,从人才强、体系强、政策强、战略强、组织强、文化强等视角论述了支撑强院的"六强"逻辑,并从增强政治引领力、提升人才聚集力、培养学科竞争力、激发科技创新力、发展社会服务力、涵育文化软实力等维度提出了建设强院的"六力"路径。  相似文献   

18.
硒元素对人体具有十分重要的医疗保健作用,安康市富硒魔芋产业是安康市重要的标志性产业之一。本文分析了安康市富硒魔芋的资源优势、地理优势和技术优势,旨在为开发优良魔芋品种、提升加工富硒魔芋产品的技术含量及安康市富硒魔芋产品营销策略的制定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陕西省安康市马铃薯育种及相关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搞好技术培训,发挥科研优势组织育种协作攻关,因地制宜布局品种,建立高质量的脱毒良种繁殖基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建立安康市马铃薯集贸市场,提高商品薯质量,加大惠民政策投入等做大做强马铃薯产业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提高陕南马铃薯育种及产业化发展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通过构建相应的指标体系,运用复合系统协同度评价模型,对安康市协同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能力进行评价。结果显示,2009—2018年安康市协同创新资源投入与绩效产出复合系统的协同度为不协同-初级协同-不协同-初级协同,经历先升后降再折升的过程。基于此,设计出"点-线-面"的协同创新路径,并提出强化政策扶持、强化人才支撑、打造特色高新产业园区、壮大培育龙头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等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