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烯啶虫胺、醚菊酯单剂及其混剂对褐飞虱3龄若虫的毒力作用,为开发防治褐飞虱的复配制剂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稻茎浸渍法测定烯啶虫胺、醚菊酯单剂及其混剂对褐飞虱的毒力效果。【结果】烯啶虫胺、醚菊酯对褐飞虱3龄若虫的LC50分别为0.4922和9.1847mga·i·L^-1,两单剂按有效成分质量比为1∶12和1∶27(烯啶虫胺∶醚菊酯)时,共毒系数分别为249.89和138.15。【结论】烯啶虫胺和醚菊酯按有效成分质量比为1∶12和1∶27(烯啶虫胺∶醚菊酯)时有明显的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2.
为了进一步了解醚菊酯、噻虫嗪及其混合液对贵州3地(桐梓、黄平、开阳)褐飞虱3龄若虫的毒力,为开发防治褐飞虱的复配药剂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选择噻虫嗪和醚菊酯2种单剂及其混合液,采用稻茎浸渍法对褐飞虱进行室内毒力测定,并采用田间喷雾法在贵州黄平地区进行了田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醚菊酯、噻虫嗪及其混合液对贵州3地褐飞虱的LC_(50)平均值分别为18.741 1μg/ml、1.407 6μg/ml和1.254 5μg/ml。与敏感品系相比,贵州3地褐飞虱对噻虫嗪的抗性表现为中等水平,而对醚菊酯的抗性表现为敏感水平。噻虫嗪和醚菊酯以1∶7的比例混配施用7 d后的平均防效为82.38%,而醚菊酯和噻虫嗪单剂施用7 d后的平均防效分别为69.64%和71.88%。噻虫嗪和醚菊酯按有效成分1∶7混合时,混合药剂的防效明显高于醚菊酯和噻虫嗪单剂的防效,生产上进行褐飞虱防治时,可首选该混配配方。  相似文献   

3.
采用浸苗法,调查环氧虫啶等5种新烟碱类杀虫剂对室内不同龄期褐飞虱毒力,结果显示:5种新烟碱类化合物对褐飞虱成虫毒力水平最高,其余依次为5龄若虫、1龄若虫和2~4龄若虫.如吡虫啉对1~5龄若虫、雌虫和雄虫的LC50分别为15.61、23.76、22.92、21.64、15.31、8.04、6.72 mg/L.环氧虫啶对褐飞虱1、3、5龄若虫和雄虫毒力水平略好于噻虫嗪和烯啶虫胺,但差异不显著.环氧虫啶、噻虫嗪和烯啶虫胺对2、4龄若虫和雌虫毒力相当,但要显著好于噻虫嗪和烯啶虫胺.以1龄若虫为例,吡虫啉、哌虫啶、环氧虫啶、噻虫嗪和烯啶虫胺LC50分别为15.61、16.14、2.78、3.85、3.18 mg/L.根据以上结果建议环氧虫啶可作为轮换药剂,与噻虫嗪和烯啶虫胺等常用新烟类杀虫剂轮换使用,用于田间褐飞虱防控.  相似文献   

4.
采用点滴法测定了吡虫啉、噻虫嗪、醚菊酯及其混配对贵州3个县(黄平、开阳、桐梓)褐飞虱三龄若虫的毒力,并通过交互测定法筛选出对褐飞虱具有明显增效作用的优选配方.结果表明:噻虫嗪、吡虫啉和醚菊酯对3县稻飞虱的LD50范围分别为0.00125~0.00175、0.00135~0.00169、0.01739~0.01850 μg/头;与敏感品系相比,褐飞虱对吡虫啉表现出中等水平抗性(19.9~24.9倍),而对醚菊酯仍表现出敏感性.吡虫啉与醚菊酯和噻虫嗪与醚菊酯有效成分分别以1∶5和1∶7混配时对褐飞虱具有较高的增效作用,共毒系数(CTC)分别为166.93~198.23和174.29~188.74,其结果可为防治褐飞虱药剂汰选、混配用药及制剂研发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丁烯氟虫腈、啶虫脒、杀虫单、烯啶虫胺4种单剂以及丁烯氟虫腈·啶虫脒、丁烯氟虫腈·烯啶虫胺、杀虫单·啶虫脒3种复配剂对褐飞虱的室内生物活性和田间药效。室内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供试的4种单剂和3种复配剂对褐飞虱的毒力存在较大差异。单剂中以烯啶虫胺的毒力最高,啶虫脒和丁烯氟虫腈次之,杀虫单最低;丁烯氟虫腈·啶虫脒、丁烯氟虫腈·烯啶虫胺复配剂比例均为1∶4时,对褐飞虱毒力增效明显;杀虫单·啶虫脒复配剂比例为1∶5和1∶10时增效显著。田间药效结果表明,3种复配剂对褐飞虱的田间防效均高于70%,高用量时可以达到90%以上。3种复配剂以40%丁烯氟虫腈·烯啶虫胺EC用量最少,防效最高,40%丁烯氟虫腈·啶虫脒EC次之,与对照药剂相比,这两种复配剂均可以降低农药的使用量而达到同样的防治效果,从而大大减少农药单剂在水稻上的残留量,44%杀虫单·啶虫脒SC用量较大,但从剂型的安全性和用药成本考虑,也是较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丁烯氟虫腈、啶虫脒、杀虫单、烯啶虫胺4种单剂以及丁烯氟虫腈·啶虫脒、丁烯氟虫腈·烯啶虫胺、杀虫单·啶虫脒3种复配剂对褐飞虱的室内生物活性和田间药效。室内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供试的4种单剂和3种复配剂对褐飞虱的毒力存在较大差异。单剂中以烯啶虫胺的毒力最高,啶虫脒和丁烯氟虫腈次之,杀虫单最低;丁烯氟虫腈·啶虫脒、丁烯氟虫腈·烯啶虫胺复配剂比例均为1∶4时,对褐飞虱毒力增效明显;杀虫单·啶虫脒复配剂比例为1∶5和1∶10时增效显著。田间药效结果表明,3种复配剂对褐飞虱的田间防效均高于70%,高用量时可以达到90%以上。3种复配剂以40%丁烯氟虫腈·烯啶虫胺EC用量最少,防效最高,40%丁烯氟虫腈·啶虫脒EC次之,与对照药剂相比,这两种复配剂均可以降低农药的使用量而达到同样的防治效果,从而大大减少农药单剂在水稻上的残留量,44%杀虫单·啶虫脒SC用量较大,但从剂型的安全性和用药成本考虑,也是较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烯啶虫胺属新烟碱类杀虫剂。为明确烯啶虫胺对麦田灰飞虱和稻田褐飞虱的防治效果,今年5月份.江苏省植保站委托本省的常熟市、姜堰市植保站和广西区的合浦县植保站.分别开展了麦田灰飞虱和稻田褐飞虱防治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烯啶虫胺对麦田灰飞虱防治效果与氟虫腈、醚菊酯相当,比吡蚜酮差,对稻田褐飞虱防治效果较好、控制时间较长.  相似文献   

8.
新药剂环氧虫啶对稻飞虱的杀虫活性和田间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丰富稻飞虱控制药剂种类,延缓害虫对当前生产上常用药剂抗药性的产生,本文对由华东理工大学自主研发的新烟碱类杀虫剂-环氧虫啶进行了室内活性和田间控害效果研究。利用浸苗法比较了环氧虫啶与吡虫啉、噻虫嗪、烯啶虫胺等其它烟碱类杀虫剂对褐飞虱和白背飞虱3龄若虫的作用活性,并评价了上述药剂对稻飞虱的田间防效。结果表明,4种烟碱类药剂中,对褐飞虱3龄若虫的室内活性以环氧虫啶最高,其次分别为烯啶虫胺、噻虫嗪和吡虫啉,其中25%环氧虫啶可湿粉对褐飞虱的作用活性显著高于烯啶虫胺,吡虫啉对褐飞虱的活性显著低于其它药剂;对白背飞虱3龄若虫活性表现与对褐飞虱不同,几种药剂中吡虫啉活性最高,其次为噻虫嗪、环氧虫啶和烯啶虫胺,其中吡虫啉的活性显著高于其它3种药剂,噻虫嗪的活性显著高于环氧虫啶和烯啶虫胺,后两者活性相当。在田间以白背飞虱发生为主时进行了控害效果评价,发现环氧虫啶对以白背飞虱为主的稻飞虱田间控害效果不突出,和吡虫啉、噻虫嗪和烯啶虫胺相当,其可作为一种防治褐飞虱的轮换药剂。  相似文献   

9.
烯啶虫胺对水稻的安全性评价及对褐飞虱的生物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目测法和生长抑制法研究了50%烯啶虫胺可溶粒剂对水稻的安全性,同时用稻茎浸渍法测定烯啶虫胺对褐飞虱的室内活性,并进行了田间试验。结果表明,50%烯啶虫胺可溶粒剂对水稻安全。室内生测结果表明烯啶虫胺对褐飞虱毒力较高,LC50值为1.7816 mg/L,显著高于吡虫啉。田间试验表明50%烯啶虫胺可溶粒剂对褐飞虱的防治效果在84.73%~96.48%之间,持效期15 d。  相似文献   

10.
烯啶虫胺和噻嗪酮复配防治灰飞虱的增效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明确烯啶虫胺和噻嗪酮复配的增效作用。[方法]通过室内和田间药效试验研究了烯啶虫胺和噻嗪酮复配对灰飞虱的防治效果,并进行了2016年扬州地区灰飞虱对烯啶虫胺和噻嗪酮的抗药性监测。[结果]扬州地区灰飞虱对噻嗪酮处于高水平抗性,对烯啶虫胺处于敏感水平。烯啶虫胺与噻嗪酮的3个配比(1∶9,2∶8,3∶7)都有增效作用,烯啶虫胺与噻嗪酮的复配比为3∶7时共毒系数最大,达210.20。田间药效试验表明,复配剂30%烯啶虫胺·噻嗪酮可湿性粉剂在药后1~14 d对灰飞虱的防效都高于对照单剂30%烯啶虫胺和30%噻嗪酮可湿性粉剂,且在药后7、14 d的防效显著高于对照单剂。[结论]该复配剂可作为推荐药剂用于田间防治灰飞虱。  相似文献   

11.
为理清稻田常用农药对灰飞虱的毒力和对灰飞虱种群的中长期影响,进而为科学防治灰飞虱提供依据,采用稻茎浸渍法测定了14种农药单剂对褐飞虱和灰飞虱的毒力以及10种混剂对2种飞虱的联合作用效果。通过观察灰飞虱种群数量变化和灰飞虱的繁殖能力,测定了三唑磷、高效氯氟氰菊酯、毒死蜱和噻嗪酮+毒死蜱对灰飞虱种群的中长期影响。结果表明,吡蚜酮、噻嗪酮、啶虫脒和速灭威等对褐飞虱的毒力显著高于对灰飞虱的毒力;吡虫啉+异丙威、吡虫啉+仲丁威、噻嗪酮+毒死蜱、噻嗪酮+甲萘威、噻嗪酮+混灭威和噻嗪酮+速灭威等杀虫剂混配组合对褐飞虱有增效作用,对灰飞虱有拮抗作用;除吡虫啉+毒死蜱组合对2种飞虱的毒力没有显著差异外,其他混配组合对褐飞虱的毒力显著高于对灰飞虱的毒力。三唑磷、毒死蜱和高效氯氟氰菊酯对灰飞虱若虫的毒力远大于对成虫的毒力。毒死蜱、三唑磷和高效氯氟氰菊酯不同程度地促进了灰飞虱成虫的繁殖能力,水稻后期使用毒死蜱、三唑磷、高效氯氟氰菊酯和噻嗪酮+毒死蜱后,增加了灰飞虱的越冬基数,增加了来年迁入水稻秧田的灰飞虱数量。可见,在稻田使用吡蚜酮、噻嗪酮、啶虫脒、速灭威等杀虫剂单剂和吡虫啉+辛硫磷、吡虫啉+速灭威、吡虫啉+异丙威、吡虫啉+仲丁威、噻嗪酮+吡虫啉、噻嗪酮+甲萘威、噻嗪酮+混灭威、噻嗪酮+速灭威等杀虫剂混剂时,用能够控剂褐飞虱的农药剂量难以有效控制灰飞虱的种群数量;在稻田使用三唑磷、毒死蜱、高效氯氟氰菊酯和噻嗪酮+毒死蜱,将增加灰飞虱的种群数量;在秧田期使用三唑磷、毒死蜱和高效氯氟氰菊酯防治灰飞虱成虫,不仅不能控制灰飞虱的种群数量,还将促进灰飞虱的繁殖能力。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褐飞虱对噻虫胺、异丙威、啶虫脒3种常用药剂的抗药性水平,筛选田间抗药性治理桶混配方,采用点滴法测定了噻虫胺、异丙威、啶虫脒对贵州3个地区(桐梓、黄平、开阳)褐飞虱种群的抗药性水平,并研究了3种药剂相互混配对褐飞虱的增效作用。结果表明:噻虫胺、异丙威、啶虫脒对贵州3地稻飞虱的LD50范围分别为0.005 67~0.007 29、0.018 38~0.026 17、0.003 47~0.004 83μg/头;与敏感品系相比,褐飞虱对异丙威表现出低水平抗性(6.6~9.3倍),而对啶虫脒仍表现出敏感性。研究筛选出2个田间抗药性治理桶混优选配方:噻虫胺与异丙威1∶6和噻虫胺与啶虫脒4∶1(有效成分),它们对3地褐飞虱种群均具有明显增效作用,共毒系数(CTC)分别达198.42%~228.80%和182.91%~308.51%,田间防效分别达87.55%和89.28%。该研究结果可为褐飞虱的抗药性治理、药剂汰选以及混剂研发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烯啶虫胺对水稻褐飞虱田间控制效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烯啶虫胺对水稻褐飞虱具有较好的速效性、持效性,药后3 d,50%烯啶虫胺WSG 22.5~52.5g/hm2对褐飞虱的防治效果为84.70%~90.81%;药后14~21 d,50%烯啶虫胺WSG 37.5~52.5 g/hm2对褐飞虱仍有89.84%~96.06%的防治效果。因此,从防治效果和防治成本的角度考虑,50%烯啶虫胺WSG防治水稻褐飞虱的适宜用量为37.5~52.5 g/hm2,防治适期在褐飞虱若虫高峰期,用水量不低于750 kg/hm2。  相似文献   

14.
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以醚菊酯与吡蚜酮质量比为1∶2对褐飞虱3龄若虫生物活性LC50值为2.89 mg/L,共毒系数为146.84,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田间试验结果表明,21%醚菊·吡蚜酮SC 375、525 mL/hm2在药后3 d对褐飞虱若虫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4.19%、90.37%,速效性好,好于吡蚜酮、醚菊酯药剂;其在药后714 d对褐飞虱的防治效果均在87%以上,极显著优于对照药剂吡蚜酮、醚菊酯处理,且对水稻生长无不良影响。由此可知,21%醚菊·吡蚜酮SC推荐用量为375 mL/hm2,大发生年份用量可以增加到525 mL/hm2,对水50 kg均匀喷雾。  相似文献   

15.
6种杀虫剂防治水稻稻飞虱药效试验表明,20%呋虫胺可溶粒剂、10%烯啶虫胺水剂、10%醚菊酯悬浮剂、25%吡蚜酮悬浮剂4种药剂防效较高,可以作为田间防治稻飞虱,特别是褐飞虱的药剂使用,建议进行交换轮替使用。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和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可作为防治白背飞虱药剂使用,不能用于防治褐飞虱,严格限制使用次数,建议1季水稻用1次。  相似文献   

16.
采用叶片浸渍饲喂法测定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吡虫啉、啶虫脒、烯啶虫胺、多杀菌素、绿僵菌素对西花蓟马二龄若虫的毒力,并通过Horsfall法和共毒系数法确定最佳混剂和最佳配比。结果表明,不同药剂对西花蓟马若虫毒力大小是绿僵菌素多杀菌素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啶虫脒烯啶虫胺吡虫啉。绿僵菌素与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复配表现出最明显的增效作用,当绿僵菌素与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的比值约1∶4时,增效效果最显著。  相似文献   

17.
2009~2010年,采用稻秆浸渍接虫法,测定了福建省3个地区的褐飞虱田间种群对6种杀虫剂的敏感性并进行抗性分析,在仙游县晚稻田褐飞虱初孵若虫始盛期,采用喷雾法对6种药剂的田间控制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同一个种群的褐飞虱若虫对同一种药剂的敏感性随着虫龄的增加而降低;烯啶虫胺对不同地理种群的褐飞虱若虫均表现出最高的毒...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棉花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 Tinsley的化学防治,筛选高效的防治药剂.【方法】采用浸叶法、浸渍法和药膜法评价吡虫啉、啶虫脒、噻虫嗪和烯啶虫胺4种新氯化烟碱类杀虫剂对棉花粉蚧3龄若虫的毒力.【结果和结论】40 mg·L-1噻虫嗪处理24和48 h后3龄若虫的死亡率:浸叶法为90.0%、98.8%,浸渍法为98.9%、100.0%,药膜法为85.8%、85.8%.应用浸叶法测得的4种杀虫剂对3龄若虫的相对毒力为噻虫嗪啶虫脒烯啶虫胺吡虫啉,浸渍法依次为噻虫嗪吡虫啉啶虫脒烯啶虫胺,药膜法依次为噻虫嗪啶虫脒吡虫啉烯啶虫胺.3种方法测定结果均显示噻虫嗪对棉花粉蚧有相对较高的毒力.3种毒力测定方法中,就吡虫啉而言以浸渍法测定的毒力最高,药膜法次之,浸叶法最低;啶虫脒以浸渍法和药膜法相近,浸叶法较低;噻虫嗪浸渍法较高,药膜法和浸叶法较低;烯啶虫胺3种方法测定的毒力相近.浸渍法较好地反映了新氯化烟碱类杀虫剂对粉蚧的触杀、通过内吸而导致的胃毒等综合作用.  相似文献   

19.
采用10%烯啶虫胺水剂、25%的噻嗪酮可湿性粉剂2种杀虫剂及其复配药剂对褐飞虱进行了田间试验,结果表明:10%烯啶虫胺水剂(有效成分36 g/hm2)对褐飞虱有较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药后3 d和7 d的防效分别达到了84.92%和96.58%;10%烯啶虫胺水剂∶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1∶9(有效成分75 g/hm2)7 d后的防治效果较好,防效为92.34%,明显高于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有效成分112.5g/hm2)的防效。  相似文献   

20.
对防治水稻褐飞虱的几种主要药剂进行了田间药效比较试验,结果表明:80.00%烯啶虫胺.吡蚜酮WG施用20g/667m2防治对褐飞虱具有较为理想的防治效果,且持效性好;10.00%烯啶虫胺AS施用160g/667m2防治褐飞虱的效果,均优于25.00%吡蚜酮WP32g/667m2、10g/L醚菊酯SC120g/667m2;80.00%敌敌畏EC160g/667m2+25.00%噻嗪酮WP120g/667m2防治褐飞虱的效果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