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樟子松不同种源造林对子代生长各因子的影响,选择出适合在付家林场地区生长的樟子松种源。[方法]选取15个种源的樟子松进行造林对比试验,观测不同时期15个种源的树高、地径、胸径、蓄积量等指标。[结果]樟子松不同种源造林后对子代生长因子的影响较大,在付家地区13号付家林场种子园混合种子、1号付家林场母树林第1块标准地Ⅰ级木的种子、7号付家林场樟子松母树林第3块标准地Ⅱ级木的种子非常适合在付家林场地区生长,3号付家林场樟子松母树林第1块标准地Ⅲ级木的种子和15号内蒙古红花尔基种子不适合在付家林场地区生长。[结论]在今后的造林工作中尽量选用当地种子园生产的种子,其次选用樟子松母树林Ⅰ级或Ⅱ级木生产的种子,不能选用母树林Ⅲ级木生产的种子,内蒙古红花尔基地区的种子不适合在付家林场地区造林。  相似文献   

2.
樟子松种源试验的研究—遗传稳定性测定及最佳种源选择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利用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L.Var.mongolica Litvin)9个种源在7个参试点的生长性状,进行多点试验的联合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种源与地点间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采用Tai法和生产力指数(PQI)法,对各种源进行稳定性测定和生产力评价,为樟子松自然分布区和引种区分别选出了优良种源。其中,高峰、卡伦山种源的生产力最高,适应性也较强,在东北平原、东北东部山地及小兴安岭等引种地区有广阔的推广前景;金山种源的遗传稳定性强、产量较高,可在大兴安岭西北部的樟子松自然分布区推广。  相似文献   

3.
樟子松是吉林长春地区常见的人工造林树种,林木生长较快、材质好、耐寒性强、适应性强,具有较高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为提升长春地区樟子松造林效果,本文介绍了樟子松的育苗与造林技术,以期为促进东北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和林业经济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包珩  万福绪 《安徽农业科学》2013,(14):6321-6324
[目的]研究不同种源地墨西哥柏1年生幼苗在南京地区自然状态下的越冬成活率及其苗高的生长特征。[方法]对南京六合区种植的10个种源地的墨西哥柏1年生幼苗的越冬存活率和苗高进行了为期1年的观测。[结果]不同种源地墨西哥柏1年生幼苗的越冬存活率差异明显,其中D5种源地的幼苗存活率最高,超过了90%,D8种源地的幼苗存活率最低;10个种源苗木的生长时间和趋势基本一致,1年中的生长期在240 d左右,苗高生长动态总体呈现"慢-快-慢"的生长节律。[结论]10个种源地的墨西哥柏1年生幼苗在南京地区的苗高生长基本遵循Logistic规律,但不同种源地幼苗平均苗高生长量之间仍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5.
章古台沙地长白松、欧洲赤松的引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科尔沁沙地治沙植物匮乏、树种结构单一等问题,自1981年开始,在章古台沙地引种长白松和欧洲赤松。通过育苗、造林试验表明:长白松根系发达,易繁殖,抗逆性强,生长速度超过对照树种樟子松,可在章古台及其类似地区作为治沙造林、水土保持和绿化树种示范推广;芬兰种源的欧洲赤松造林成活率、保存率、生长量均较差,建议选择更有希望的种源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北亚热带高山地区椿树种和种源的保存率和生长性状,揭示椿树的适应性和生长性状变异规律。[方法]运用方差、相关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营造6年生(苗龄2年)的椿树2个种33个种源成活率及生长量。[结果]椿树种源间成活率以及生长量均有较大差异,香椿生长明显优于毛红椿;初步筛选出适宜在北亚热带推广应用的3个优良香椿种源和1个优良毛红椿种源。3个香椿优良种源平均成活率比所有种源平均值提高15.5%,6年生平均树高和胸径分别比所有种源平均值提高23.5%和33.3%;6年生平均树高和胸径比本地种源平均值增长100%和16.1%。[结论]该研究可为椿树造林生产管理和规模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火力楠优良种源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11个火力楠不同种源的种子进行品质检验和幼苗期试验。[结果]种源间千粒质量差异极显著,形状无明显差异;幼苗性状种源之间差异不明显;种子性状之间、种子性状与幼苗性状之间呈极显著或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主成分分析表明,BB、RX-1、DY、BL-1种源综合表现良好,具有发展潜力。[结论]火力楠优良种源尚需在今后的区域化造林试验中进一步验证和选择。  相似文献   

8.
科尔沁沙地樟子松种源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利用樟子松 ( Pinus sylvestris L .var mongolica L itvin) 1 1个种源在科尔沁沙地 3个参试点的生长性状 ,进行联合方差分析。结果表明 :各种源树高间存在极显著差异 ;通过在各试点进行多维空间、多向量数学模型的综合分析 ,得出青山种源的生产力最高 ,高生长超出章古台 (对照 ) 3 0 .4 %,超出参试种源平均值 1 3 .5 6%,高峰、塔河、呼玛次之。经相关分析 ,樟子松不同种源树高与冠幅、当年生长量、地茎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东北内蒙主要用材树种的种源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长白落叶松、兴安落叶松、樟子松、红松、红皮云杉、胡桃楸、水曲柳7个主要用材树种的种源选择进行了全面地、系统地、综合地分析与总结。主要对各树种的早期选择,种源遗传稳定性研究及最佳种源选择等3个方面进行研究。分析结果:种源选择不仅为各造林地区提供了最佳种源,而且也为今后各树种的遗传改良、种子调拔、良种基地建设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辽宁省引种班克松的种源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从北美引进的9个种源班克松所做的17a的试验结果表明:班克松是适合辽宁地区的一个优良速生树种,在各个生长时期的生长表现都要好于乡土速生针叶树种———樟子松。班克松不同种源之间的生长状况存在着较大差异,班克松各种源树高、胸径、材积生长在2年生苗期、造林后5年生、8年生、15年生时差异都达到极显著水平。2、8号种源班克松15年生时的生长表现最佳,它们的树高分别比9个种源平均高大4.8%、4.8%,胸径分别比9个种源平均胸径大8.2%、4.9%,材积分别比9个种源平均材积大21.1%、13.5%;而3、5号种源班克松15年生时的生长表现最差。班克松的树高、胸径、材积生长状况与纬度因子呈显著负相关,来自北美北纬46°附近的班克松种源是最适合辽宁地区引种的优良种源,而远离北纬46°及越向高纬度地区的班克松种源在该区表现较差。建议辽宁地区引进北美北纬46°附近的班克松种源,并建立起优良的班克松种子园。  相似文献   

11.
几种针叶树种引种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20世纪80年代引种到湖北宜昌大老岭林场的北美、西欧、日本原产优良工业用材针叶树种的生长适应性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欧洲云杉、日本冷杉表现突出,后期生长较快,后8 a年平均高生长都超过50 cm;欧洲赤松不同种源差异显著,其中优良种源在本地区有一定发展可能,法国奥尔良种源可作为优良种源进行推广;花旗松生长适应性较差,不经严格的再选择,难以直接大量引种.  相似文献   

12.
苏付保  冯立新  陈荣  戴庆辉  梁立  黄妹兰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8):10858-10859,10984
[目的]研究坡向对西南桦人工林造林的影响。[方法]在造林试验地内海拔约450、550和600m处的阳坡、半阳坡、阴坡和半阴坡设置调查样地,重复3次,进行西南桦人工造林试验以评价坡向对西南桦生长的影响。[结果]坡向对西南桦高、径、材积生长均有显著影响。不同坡向平均树高从高到低排序为阴坡、半阴坡、半阳坡、阳坡,平均树高阴坡比阳坡高7.9%;不同坡向平均胸径从高到低排序为阴坡、半阴坡与半阳坡、阳坡,平均胸径阴坡比阳坡大11.1%;不同坡向平均单株材积从高到低排序为阴坡、半阴坡、半阳坡、阳坡,平均单株材积阴坡比阳坡多33.0%。[结论]坡向对西南桦的生长影响显著,阴坡西南桦的生长状况优于阳坡。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寿竹不同径阶母竹造林在造林成本、造林成效、笋竹生长、生物量分配特征等方面的差异性,比较不同径阶寿竹母竹在造林中存在的优缺点。[方法]以不同径阶寿竹母竹造林地为试验林,在同样的抚育管理下,造林4年后对全林生长指标进行实测调查及分析比较。[结果]在造林成本方面,发现径阶≤2 cm母竹的造林成本分别比径阶为3~5和≥6 cm母竹造林少4 500、10 500元/hm~2;小母竹造林成林时间平均比大母竹造林成林时间早,但成材时间晚;3~5 cm径阶母竹造林形成的林分,出笋数最多,退笋率最低。[结论]该研究可为寿竹母竹造林的推广种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杨树优良品种选育及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选育优质丰产杨树品种品系。[方法]根据育种目标,引进青杨派、黑杨派、白杨派杨树品种品系200个品种,在对引进品种进行苗期试验的同时,选出21个苗期表现较好的苗木定植品种混交栽培试验林,通过对各品种品系生长量、干形、冠幅、侧枝粗度、冻害、病虫冻害等综合指标进行评定,筛选表现突出的优良品种。[结果]通过综合评定,14个黑杨派品种品系中,中林三北1#、78-133树冠窄,生长量大,是农田防护林的理想树种。黑杨派品种中林、中林23、54、78-8、78-133等,白杨派品种银白杨、林场银×新、银×新12#、84K、101等品种,可作为速生品种在工程造林中推广。白杨派品种84K、101、林场银×新、银×新12#生长迅速,干形通直,不飞絮,可用作城市绿化树种。[结论]该研究可为伊犁林业工程造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苦楝种源幼林期生长性状地理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苦楝Melia azedarach种源的生长性状地理变异及其规律,选择适宜在广东地区造林的优良种源,为苦楝造林种子调拨提供依据。【方法】采集苦楝分布区53个种源,在广州增城开展种源试验,观测了幼林期树高、地径、侧枝数、干型和冠幅等性状,分析其地理变异规律,并探讨种源地理变异的气候生态学基础。【结果】各种源在6个性状间均存在明显的差异,其中树高和地径在种源间的差异最大,变异幅度分别为5~280 cm和1.2~64.0 cm。方差分析结果显示,除干型在种源间的差异达显著(P0.05)水平,其余5个性状在种源间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P0.01)水平。树高、东西冠幅和南北冠幅等性状的重复力达到40%以上,说明这些性状较其他3个性状在种源间的差异更为稳定,而地径重复力仅为29.92%,表明地径在种源间表现的差异稳定性较弱。苦楝苗期生长性状地理变异趋势为:采种点由南至北,苗期生长变慢,高海拔种源生长更快。各性状受纬度、经度和海拔多重控制,但各生长性状多以纬向变异为主。生长性状的地理变异存在明显的气候生态学特征。气温较高、降水丰富、气压低、平均最低气温高、日照丰富地区的种源苗期生长快,生物量大。根据种源幼林生长性状采用欧氏距离离差平方和进行聚类,可以将53个种源大致划分为6个类群,且分类群具有明显的地理格局。【结论】各种源存在明显的地理变异规律,初步挑选出生长快、生物量大、干型优良、适应性好的种源740、629、843和349作为适宜广东地区造林的优势种源。  相似文献   

16.
杨治国  黄红兰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3):11718-11720
[目的]了解贵州石栎的生长过程以挖掘其开发利用潜力。[方法]对九连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天然阔叶林中的3株贵州石栎和1株野生杉木进行树干解析。[结果]贵州石栎具有早期速生的特性,且超过该地野生杉木的长势,后期胸径生长潜力较大。[结论]选择贵州石栎造林地时,宜避开湿地、湿润等地下水位过高湿地,幼龄抚育间伐宜创造一定的荫蔽环境,中龄期及以后则需保持一定的采光条件,减少种植密度以缩短培育期。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不同种源和不同修剪方式的牛大力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方法]选择成熟的牛大力叶片通过暗适应后,采用MINI-PAM测定初始荧光(F0)、最大荧光(Fm)、PSII光量子效率(Yield)和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等叶绿素荧光参数。[结果]牛大力不同种源间的F0和Fm差异不显著,其中种源7猪仔笠的光合效率稍高于其他几个种源。所有种源在广东气候条件下均能正常生长。不同修剪方式与自然生长的牛大力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下降不明显,不降低光合作用。F0和Fm在各修剪方式中比较接近。[结论]控制高度1 m,保留主茎蔓1条和侧蔓4条的修剪方式与自然调控的牛大力叶片的光合能力相当。种源7猪仔笠的光合效率稍高于其他几个种源。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选拔黄山松松材线虫病抗性候补木并进行评价。[方法]于2003年11月在潜山县天柱山林场、青阳县九华山景区、黄山区汤口镇的4片黄山松林分中选择黄山松抗性候选母树63株;2004年春季播种育苗,2005年7月和2006年7月中旬分别进行了1次及2次接种测定。[结果]对抗性候补木选拔母群体培育的63个家系、约13 505株苗木的1次接种检定表明,平均生存率为39.02%;对1次接种测定合格的57个家系、5 250株苗木所作的2次接种测定表明,平均生存率为8.46%。应用2次接种测定合格的家系生存率来评价黄山松松材线虫病抗性强弱,区别出8个抗性强的家系。[结论]在抗性苗木生产之前,可以早期利用该8个家系的原母树;今后还需要通过无性系接种测定,选择出具有较强抗性的家系和单株,营建黄山松无性系抗性种子园。  相似文献   

19.
马麟英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4):6782-6784
[目的]为广西省东兰县板栗的经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广西省东兰县退耕还林地4种立地条件中2种造林模式(板栗纯林、板栗×喜树混交林)下的板栗为研究对象,采用典型抽样和样点调查的方法,研究2种造林模式下板栗前期地径、树高和冠幅的生长量,并与荒山林地板栗成林的生长量进行对比。[结果]2种造林模式下,板栗的经营状况基本一致;纯林中板栗地径、树高和冠幅的年平均生长量分别为1.288 cm、0.644 m、0.594 m,混交林中板栗地径、树高和冠幅的年平均生长量分别为1.125 cm、0.585 m、0.572 m,板栗成林地径、树高和冠幅的年平均生长量分别为1.224 cm、0.608 m、0.581 m。[结论]纯林中板栗生长状况较好,应加强对混交林中板栗的前期管理(如多施有机肥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