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福建省农用地资源评介及其利用保护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评价了福建省农用地资源的数量、质量、潜力及其分布。结果表明,福建省农用地资源总量和人均数量均以宜林地点绝对优势,宜耕类资源优势主要集中于三明、南平和漳州宜园类资源优势主要集中于漳州、南平和宁德;宜林粝资源优势主要集中于三明、南平和龙岩;而宜水产养殖类资源优势则集中于福州和宁德。宜耕地的质量较差,而宜园和宜林地的质量则稍高。现状农用地资源具有较大的增产潜力,且以现状宜耕地的增产潜力最大,中低产现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福州、厦门、泉州、漳州、三明、南平、宁德、龙岩等地市盆景植物的调查,首次确定了我省盆景植物的资源状况,并就我省宜大力推广和发展的15种盆景植物,对其形态、习性、观赏价值等方面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3.
平和县土地适宜性评价与潜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编制平和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根据平和县土地利用现状 进行了土地适宜类,等,限制型的评价与潜力分析。结果,平和县233.404.13hm^2土地中,以宜林地类为主,占总面积的61.70%,宜耕地和宜园地分别占14.26%和7.91%,国有11.66%的未利用地,具有潜在宜林,宜园地利用价值。其中,宜耕地又中低产田为主,占本地类的75.75%,具有较大的生产潜力;宜园,宜林地类的二,三等地也占有相当  相似文献   

4.
为探索构建福建省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评价体系,本研究依托《福建统计年鉴》《福建农村统计年鉴》及各设区市统计公报等数据,通过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对福建省各设区市在2016—2018年间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进行分析评价。结果显示,福建省农业绿色发展已达到较高水平,自2016—2018年逐年提升,不同设区市绿色发展水平差异明显。其中,三明、龙岩、南平、宁德的绿色发展综合水平较高;三明、龙岩、漳州的农业资源绿色发展水平较高;泉州、厦门、福州的农业生态环境绿色发展水平较高;三明、南平、龙岩的农业社会经济绿色发展水平较高。  相似文献   

5.
基于GIS技术的福建省耕地价值空间分异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在栅格空间主要农作物生产潜力和用地适宜性评价基础上,采用地理信息系统与数学模型集成技术,研究探讨区域耕地价值及其空间分异规律.结果表明:(1)福建省耕地单位面积价值变化于84.09-750.53万元.hm-2,总价值为5.92万亿元;(2)福州市耕地总价值(7053.93亿元)>泉州(6774.95亿元)>漳州(6639.12亿元)>南平(4570.49亿元)>龙岩(4478.87亿元)>宁德(4254.15亿元)>三明(3916.01亿元)>莆田(2909.00亿元)>厦门(1234.06亿元);(3)耕地单位面积价值量总体上呈现由闽东南、闽南沿海地区向闽东、闽西和闽北丘陵山地区递减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喀斯特地区金沙县低丘缓坡土地资源适宜开发为耕地、林地和建设用地的适宜性情况进行分析,以期能为该区的低丘缓坡资源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运用特尔菲法对金沙县耕地、林地和建设用地评价因子进行筛选,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计算各相关因子的权重值,并采用DTM模型分析确定耕地、林地和建设用地的坡度值,依此建立低丘缓坡适宜性评价模型,然后在GIS软件平台上通过叠加分析的方法,得出低丘缓坡土地资源宜农、宜林、宜建区的空间分布和数量。【结果】在金沙县低丘缓坡资源中,宜农地所占面积相对较少,勉强、不适宜开发为农用地的土地面积占绝大部分,高度适宜仅占总体面积的8.12%,中度适宜占总体的26.52%;宜林地所占面积较多,高度、中度适宜开发为林地总共占宜林地总量的63.33%;宜建地总体面积不多,高度、中度适宜占总体的21.14%、24.59%,具有很大的开发利用潜力。【结论】金沙县低丘缓坡资源丰富,对其开发利用可以为金沙县城镇化、工业化发展提供土地储备。  相似文献   

7.
T优7889是福建农林大学与福建省种子总站合作,用优质不育系T78A与早恢89配制而成的杂交早稻新组合,1998年旱季参加福建农林大学作物科学学院评比试验,产量6.39t/hm^2,居8个参试组合的首位,比对照威优77增产1.23%。1999年参加福建省早稻优质稻组测试,平均产量6.56t/hm^2,名列第一位,2000年提前参加福建省生产示范,在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三明、南平、宁德9个示范点示范种植2.0公顷,平均产量7.07t/hm^2,  相似文献   

8.
农用地整理是当前土地整治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农用地整理,可以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和提高耕地质量,科学评价一定区域内农用地整理的潜力,合理安排土地整理项目,对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保护耕地,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对吉林省农用地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定量测算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吉林省农用地整理综合潜力进行了评价研究,并对吉林省农用整理项目实施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9.
为加快推进安丘市现代农业建设,逐步完善农村生产生活设施,实现农用地空间产业化,合理安排土地整治活动,协调好土地整治与耕地保护、产业发展、城乡建设和生态建设的关系,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以及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本文结合安丘市农用地的现状,对安丘市农用地整理潜力进行分析,制定科学合理的安丘市土地整治规划,提出了农用地整理项目实施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0.
福建省粮食安全及其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福建人多地少耕地面积更少,是我国第三大粮食主销区,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粮食生产与消费需求矛盾加剧。采用粮食安全系数评价法,构建了包括粮食自给率、人均粮食占有量、粮食单产水平、人均耕地、粮食生产波动系数在内的区域粮食安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福建省9个设区市2006年和2012年粮食安全状况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1)整体上福建省粮食安全状况为临界安全级,粮食安全基本有保障,但粮食自给率下行压力增大;(2)福建省各区域粮食安全状况差异显著,存在粮食生产与粮食消费空间分布上的错位性,在趋势上东南沿海地区粮食安全形势恶化明显而闽西北地区形势转好;(3)依据粮食安全综合评价分值(Q值)可将福建省粮食安全等级划分为3类,即三明、南平、龙岩属于粮食安全区,漳州、宁德属于粮食临界安全区,福州、厦门、莆田、漳州为粮食不安全区。并针对不同类型区域粮食生产及消费特点提出保障粮食安全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解决城市土地空置和低效利用根本途径是内部挖潜,提高土地集约利用。该文从福建省土地利用的现状分析入手,总结了城市土地利用的基本特征及存在问题,在此基础上通过层次分析法,综合评价福建省九个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并利用ARCGIS实现集约水平的空间差异展布。研究结果表明:福建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呈阶梯状分布,靠近沿海的南部城市厦门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最高,福州市次之,漳州市、三明市、龙岩市、莆田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处于中度利用水平,南平市、宁德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低。文章最后给出造成土地集约利用差异的原因,以期为实现城市规模有序扩张和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2.
阐述了福建省闽台农业合作试验区的发展概况,从自然资源、经济环境、农业产业基础等方面对福州、漳州、泉州、三明4个主要闽台农业合作试验区进行了比较分析,并提出了优化闽台农业合作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研究2014年福建主要城市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状况,计算这些城市的人口容量,并分析了这些城市人口容量与实际人口规模的差异。结果表明,福州、莆田、泉州、厦门、漳州、龙岩、三明、宁德面临生态赤字和人口过剩问题,具有相对较大的人地矛盾。最后从降低生态足迹和提高生态承载力两个方面提出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福建省耕地土壤酸化防控、耕地质量和产能提升的科学途径,以福建省耕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地统计学与ArcGIS并结合随机森林模型,对福建省4 261个耕地表层土壤调查样点数据进行分析,探究福建省耕地土壤pH空间分布特征及主要驱动因子。结果表明,福建省耕地土壤pH自东南沿海至内陆山地地区呈逐渐降低趋势:全省耕地土壤pH为3.00~9.62,平均值为5.35,变异系数为14.95%,69.3%的耕地土壤pH小于5.5;南平市(5.09)、三明市(5.16)、龙岩市(5.21)、宁德市(5.22)及漳州市(5.42)70%以上的耕地土壤pH<5.5;而厦门市(5.58)、泉州市(5.90)、福州市(5.62)及莆田市(5.96)50%以上耕地土壤pH>5.5。海拔、降雨量、土壤有机质、土壤质地、土壤类型和作物类型显著影响土壤pH,土壤pH与海拔、降雨量和有机质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砂土土壤pH为5.38,显著高于壤土(5.20)和粘土(5.14);滨海盐土土壤pH为6.36,显著高于潮土、水稻土、砖红壤、紫色土、黄壤和红壤;黄壤和红壤土壤pH显著低于潮土和水稻土,潮土和水稻土土壤pH差异不显著;茶园土壤pH为4.67,显著低于果园、蔬菜、烤烟、水稻、块茎和油料作物土壤pH;油料、蔬菜和块茎类作物土壤pH显著高于水稻、烤烟和果园土壤pH,水稻和烤烟土壤pH差异不显著。随机森林模型分析显示,土壤有机质和海拔是驱动土壤pH变化的重要因子,其次是降雨量和作物类型。整体而言,福建省近70%的耕地土壤处于酸性或强酸性水平,建议通过养分综合管理、增施碱性物料等农业措施提升土壤pH,促进土地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国城市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迅猛发展对区域生态功能造成了严重影响。城镇-交通网络的不断强化和扩展加剧了区域景观的破碎化并导致多种景观功能的退化。以2007年为研究基准年,采用跨边界有效栅格评价指标,借助地理信息技术,定量评估了福建省由城镇-交通网络引发的景观分隔效应。研究结果显示,面积大小位于0-15 km2的斑块数量最多。厦门、漳州、泉州3市小于300 km2的斑块面积及斑块数量分别所占比例率均高于南平、三明和龙岩3市。福建省有效栅格计算结果显示,全省景观破碎化呈现北轻南重、西轻东重的空间分布格局。沿海地区和交通干线周边破碎化明显高于其他地区。以地市为报告单位,福建省景观破碎化的空间分布呈现由西向东的梯度格局。景观破碎化最轻微地区(龙岩市、三明市、南平市有效栅格值处于679.2-939.0 km2之间)和最严重地区(厦门市、泉州市、漳州市的有效栅格值处于197.1-336.2 km2之间)形成鲜明对比。结果还显示,福建省厦门市、泉州市、漳州市的景观破碎化水平与欧洲发达国家如荷兰、比利时等接近;西部的三明市、北部的南平市则接近美国加利福尼亚。以县(市、区)为报告单位,全省景观破碎程度的空间分布从西至东呈现三级梯度。以瑞士Glarus州跨边界有效栅格值为参照,厦门、泉州和漳州3市所辖各县(市、区)的景观破碎化程度均高于Glarus。宁德、福州、莆田3市各县(市、区)则与Glarus基本持平。南平、三明、龙岩3市各县(市、区)则好于Glarus,其中,三明市和南平市各县(市、区)跨边界有效栅格值远大于Glarus。  相似文献   

16.
根据福建省及其地级市2009—2016年的粮食生产数据,对其粮食生产和耕地利用情况进行时空分析,并采用LMDI模型分解各耕地利用因素对粮食产量的贡献,比较和分析不同耕地利用因素对粮食产量变化的效应,以探究不同区域粮食产量变化的主导因素。结果表明:福建省2009—2016年粮食产量约下降2.4%,其中,粮作比下降8.8%是导致福建省粮食减产的主要因素。2009—2016年,福建省各地级市中仅龙岩和三明2地实现粮食增产。厦门农业劳动力人均耕地面积降幅最大,龙岩和漳州粮食单产增幅明显,泉州农业劳动力数量下降明显,所有地级市的粮作比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结构效应是导致福建省粮食减产的主要因素,影响省内各地级市粮食产量变化的因素则各有不同。  相似文献   

17.
福建省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其空间分布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根据福建省1997年森林清查资料及Costanza等的评价方法,对福建省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估算.结果表明:福建省森林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约为15984.82×106$·a-1,约占全国森林生态系统总价值的13.62%,其中营养循环的贡献最大(约占45.40%),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分别占总价值的74.86%、19.38%、5.76%,反映出其极强的生态功能;在福建省各树种中,马尾松林的生态服务价值最高(占42.11%);福建省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空间分布为南平市>三明市>龙岩市>宁德地区>漳州市>福州市>泉州市>莆田市>厦门市,北部略高于南部,西部内陆地区大于东部沿海地区.  相似文献   

18.
为掌握福建油脂植物资源现状,采用实地踏查和资料收集相结合的方法,对该省油脂植物资源的种类、分布、利用状况进行全面调查.结果表明:福建主要油脂植物资源有87科217属320种,分别占福建种子植物的43.1%,13.6%和7.3%,其中木本油脂植物占全省油脂植物的70.3%.福建的主要油脂植物以三明、南平、龙岩地区分布居多,其中50%的种类全省均有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