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利用小麦氮肥用量肥效试验方法,建立小麦产量与氮肥用量的肥料效应一元二次方程,并结合小麦和氮肥价格,科学制订豫西南砂姜黑土耕地中高产田小麦氮肥最佳用量为178.5~189.9 kg/hm2,最佳产量为6 900~7 350 kg/hm2;氮肥最大用量为208.5~228 kg/hm2,小麦最大产量为7 050~7 500 kg/hm2。在此基础上,结合砂姜黑土耕地土壤特性,按照N∶P2O5∶K2O=1∶0.4∶0.4的比例,制订了豫西南砂姜黑土耕地中高产田小麦施肥配方为:施用氮肥(以纯N计)180 kg/hm2、磷肥(以纯P2O5计)72 kg/hm2、钾肥(以纯K2O计)72 kg/hm2,目标产量7 125 kg/hm2以上。  相似文献   

2.
小麦“3414”肥料的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用“3414”回归最优设计进行了小麦肥料效应试验,获得肥料效应函数方程,由此得出氮、磷、钾最佳施用量分别为:256.5kg/hm2、163.5kg/hm2、132.0kg/hm2,此时小麦产量为6169.5kg/hm2。  相似文献   

3.
2014-2015年度灵璧县小麦"3414"肥料效应田间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通过开展2014—2015年度灵璧县"3414"肥料效应田间试验,为构建小麦施肥模式和肥料配方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在灵璧县砂姜黑土中等肥力地块小麦生产中,氮肥、磷肥、钾肥不同施用量是影响小麦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在耕作、管理等农事操作措施一致的条件下,适当比例的氮、磷、钾肥配合施用,能使小麦获得较高的产量和较好的经济效益.中等肥力土壤小麦生产中,氮、磷、钾肥施用量的配比为:N 210~255kg/hm2、P2O593~97.5kg/hm2、K2O 97.5~105kg/hm2.  相似文献   

4.
正一、试验目的为验证拜耳公司提供的农药品种及配套综合防控技术对小麦病虫草害的防治效果和增产效果,为进一步全面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河南省植物保护新技术推广协会开展了小麦病虫草害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试验,为种植者提供科学依据。二、试验点情况试验安排在唐河县桐寨铺镇张庄村。该地为"全县1.09万hm2小麦绿色高产创建示范方"。示范区总面积3.67万hm2。该示范区土质属砂姜黑土,整个区域地势平整,肥力中等,地力均匀。测定数据显示,  相似文献   

5.
砂姜黑土小麦硫肥效果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砂姜黑土小麦硫肥试验结果表明:施用硫肥可以促进小麦生长发育,提高小麦产量.砂姜黑土地区小麦硫肥适宜用量在45kg/hm2左右.  相似文献   

6.
2003年对东海县黄沙土和砂姜黑土两种类型的高产水稻土壤供氮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同一水稻品种在同一种土壤类型条件下,100kg稻谷需氮量相对稳定;东海县中部黄沙土供氮量在80.55kg/hm2左右,东部砂姜黑土供氮量为96kg/hm2。  相似文献   

7.
2012年宿州市符离镇小麦“3414”肥料效应田间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12年进行宿州市符离镇小麦“3414”肥料效应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不施肥处理的基础产量最低,为3370.37 kg/hm2,施纯N 202.50 kg/hm2、P2O590 kg/hm2、K2O 101.25 kg/hm2处理的产量为5629.63 kg/hm2。在此次试验中影响小麦植株增高、穗长的原因有氮、磷、钾肥配合施用,磷、钾配合施用和单一肥料施用对小麦有增产增收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何武  杨虎  姜忠米  张君江 《农技服务》2012,29(7):860+862
为晴隆县小麦肥料施用提供科学依据,采用"3414"田间试验,对晴隆县沙壤土小麦栽培施用的氮、磷、钾肥肥效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种植冬小麦的最大施肥量为氮肥258.3 kg/hm2、磷肥131.4 kg/hm2、钾肥106.8 kg/hm2,产量为3 210.15 kg/hm2。最佳经济施肥量为氮肥152.25 kg/hm2、磷肥74.7 kg/hm2、钾肥64.05 kg/hm2,产量为2 966.7 kg/hm2。  相似文献   

9.
有机无机复混肥在砂姜黑土区小麦上的肥效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试验结果表明,在砂姜黑土小麦上施用有机无机复混肥增产效果显著,比不施肥增产20.7%~55.5%。在养分大体相同的情况下,有机无机复混肥比常规施肥增产20%左右,同时,有机无机复混肥也有很好的增效作用。试验结果还表明,有机无机复混肥在砂姜黑土区小麦上的用量以900~1 200 kg/hm2为宜。在有机质含量相同的基础上以N90~120 kg/hm2,P2O552.5~82.5 kg/hm2,K2O67.5~97.5kg/hm2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0.
李金才  魏凤珍  尹钧  王成雨  屈会娟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4):3331-3331,3333
综述了安徽省高产麦区产量为9 000 kg/hm2的丰产节本高效栽培技术。即在考虑高产麦区生态条件、耕作制度和现有的生产条件与技术条件,力争实现高产灌区小麦“4良(良田、良制、良种、良法)配套”和保证高产小麦可持续增产的培肥技术研究基础上,以推广选用高产稳产抗逆性强的广适性品种为前提;以培肥和培育壮苗技术为关键;以小麦节水省肥综防高效生产技术为中心;以加强田间管理为重点的全面实现高产小麦抗灾稳产的安全生产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1.
淮北砂姜黑土地区小麦品种调整趋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实现淮北地区小麦生长发育进程与光、温、水等生态资源的协调同步发展,解决淮北砂姜黑土地区小麦生产的适播期干旱、土壤适耕性差等造成的播种、出苗困难等问题,在系统分析近年来影响小麦生长的气象因素变化趋势的基础上,通过多年多点小麦品种适应性研究,探明了弱冬性小麦品种在淮北地区种植的增产潜力与推广应用前景,提出了淮北砂姜黑土地区应进一步扩大弱冬性小麦品种的种植面积,以期为该区域小麦的持续丰产稳产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不同玉米秸秆还田量对小麦生长和砂姜黑土水分状况的影响,探讨适宜的秸秆还田量。[方法]设置0、1 500、3 000、4 500和6 000 kg/hm~2玉米干秸秆粉碎还田量,小麦主要生育期采集0~10、10~20 cm土壤样品,测定水分含量;收获期考察小麦产量结构性状。[结果]实施玉米秸秆粉碎直接还田对后季小麦生长发育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籽粒产量增长3.49%~7.09%,平均提高4.94%,3 000 kg/hm~2的中等秸秆用量处理小麦产量最高。小麦拔节期、孕穗期和开花期0~10 cm、10~20 cm以及0~20 cm土层水分含量显著提高,减轻了土壤干旱程度。[结论]当前生产水平下,淮北平原砂姜黑土地区玉米秸秆适宜还田量为3 000 kg/hm~2。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耕作方式与灌水次数对砂姜黑土冬小麦水分利用和籽粒产量的影响,明确适宜砂姜黑土区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同步提高的耕作与灌水处理组合模式。【方法】 于2015—2017年连续2个冬小麦生长季,在豫东南砂姜土区设置旋耕(RT)、深松(SS)2种耕作方式为主处理和拔节期+开花期灌2次水(W2)、拔节期灌1次水(W1)、全生育期不灌水(W0)3种灌水为副处理的二因素裂区试验,深入研究耕作方式与灌水次数的主效应及其互作效应对砂姜黑土冬小麦水分利用和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 耕作与灌水对砂姜黑土麦田耗水特性、水分利用效率及籽粒产量均具有明显的调控效应。SS较RT处理可显著增加土壤贮水消耗,有利于提高自然降水和灌溉水的利用效率,与RT相比,两年度SS处理的土壤平均贮水消耗量、降水、灌水利用效率分别提高13.69%、7.03%、6.51%;增加灌溉虽可明显增加冬小麦田间耗水量,但过多灌溉致使水分利用效率降低,两年度W2较W1、W0的水分利用效率平均值分别下降18.85%、16.69%。SS处理的籽粒产量显著高于RT处理,且以深松+拔节期灌1水处理组合SSW1的产量最高。相同耕作方式下,随灌水次数的增加,千粒重呈降低趋势,成穗数呈增加趋势;两年度穗粒数变化总体随灌水次数的增加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规律。耕作方式主要通过调控千粒重影响产量,灌水次数则主要通过调控穗粒数和千粒重而影响产量,但灌水过多会抑制穗粒数和千粒重的提高。【结论】 综合考虑耕作方式与灌水次数对冬小麦水分利用和籽粒产量的调控效应,深松+拔节期灌1水处理组合SSW1可作为适宜豫东南砂姜黑土区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同步提高的耕作与灌水处理组合模式。  相似文献   

14.
淮北地区不同播期条件下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组装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建立淮北地区不同生态点和不同播期条件下的栽培技术模式,采用正交设计和多年多点稳定性评价相结合,研究了安徽省淮北地区北部、中部和南部区域的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组装。结果表明,稳产性较高的处理有:品种为‘烟农19’和‘皖麦52’,施氮量240 kg/hm2,基追比例5:5~4:6,密度120~180万苗/hm2,促控措施以中耕划锄和美洲星叶面肥为主;‘周麦22’则以施氮量300 kg/hm2,基追比例5:5,密度180万苗/hm2的稳产性较高。早播和晚播条件对产量有减产效应,以10月15日播种较为适宜。早播条件下的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应该选择冬性、半冬性品种,适当减低密度,返青期以镇压和化控为主。晚播条件下的小麦高产栽培应该选择半冬偏春性品种,适当增加密度,增加施肥量,生长后期喷施叶面肥增强籽粒灌浆强度,有利于产量提高。  相似文献   

15.
在超高产栽培条件下,通过对不同基因型小麦不同试点产量、品质和抗性等指标的综合评价,筛选出适于淮北地区不同类型茬口的产量潜力在9750kg/hm2以上且稳产性好、适应性强的品种。综合分析产量性状、农艺性状、根系特征和电解质渗出率得出,新福麦1号、金禾9123、许科1号、中麦895、华城3366、郑7698、济麦22、淮麦29和宿553丰产性和抗性表现突出,适合淮北及周边地区大面积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6.
长期施肥下淮北砂姜黑土区小麦产量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26,自引:3,他引:23  
【目的】分析长期施肥条件下小麦产量的变化规律,试图探明淮北小麦产量稳定性对不同施肥模式的响应机制,为淮北砂姜黑土合理施肥管理、改善农田生态系统质量提供依据。【方法】以安徽杨柳长期定位试验为研究平台,通过研究小麦的平均产量、产量年际波动及土壤养分状况对5种施肥模式(不施肥、单施化肥、单施有机肥、有机肥与化肥配施(等氮)、有机肥与化肥配施(高氮))的响应,比较不同施肥条件下淮北砂姜黑土区小麦产量稳定性的优劣,并以此评判施肥的合理性。【结果】淮北砂姜黑土区长期不施肥的小麦产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年下降量为5.81 kg•hm-2;而长期施肥的小麦产量随时间呈锯齿状波动并总体上升的趋势,其中有机肥与化肥配施(高氮)处理(HMNPK)的产量趋势线最高,但其增产优势逐年减弱,有机肥与化肥配施(等氮)处理(MNPK)以9.75 kg•hm-2的年增长量缩短与其的差距;单施化肥处理(NPK)的小麦产量趋势线在试验前期高于单施有机肥(M),但在22年后有被M处理赶超的趋势。从32年小麦平均产量来看,与不施肥相比,有机肥与化肥配施(高氮与等氮)的增产幅度最大,平均产量分别达5 544.3和5 200.6 kg•hm-2;NPK次之,比当年不施肥处理产量提高了614.6%,M增产幅度最低,但与NPK差异并不明显。砂姜黑土地力贡献率在试验前10年持续降低,降至10%左右趋于稳定,而肥料对小麦产量的贡献率则是在前10年持续增加至80%-90%便维持动态平衡。长期不施肥易导致小麦产量变异系数(CV)偏高、可持续性产量指数(SYI)偏低,产量稳定性最低;施肥处理中HMNPK和MNPK处理的CV最低、SYI最高,产量稳定性最高,而M处理的产量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不及NPK。与长期不施肥相比,施肥可明显提高淮北砂姜黑土全氮、有机质、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其中有机肥的施入显著提高了土壤全氮和有机质含量,而有效磷含量与化肥的投入相关,处理M土壤速效钾含量较高,但与其他施肥处理差异不显著;通过相关性分析可知全氮、有机质、有效磷含量与小麦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结论】施肥可有效提高淮北小麦产量,且产量随时间呈锯齿状波动;有机肥与化肥配施(高氮和等氮)的增产效果最佳,但高氮与等氮水平间的产量差随种植年限的增长而逐渐缩短;在试验开始前一阶段单施化肥的增产效果优于单施有机肥处理,但在22年后有被赶超的趋势。与长期不施肥相比,有机肥与化肥配施的施肥模式更有利于促进小麦产量稳定性和生产可持续性的提高,其次为单施化肥,单施有机肥最低。施肥可有效提高砂姜黑土养分含量,其中有机肥对有机质、全氮及速效钾含量的提高作用较强,而化肥则对有效磷含量提高作用较强,且小麦产量与全氮、有机质和有效磷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因此,安徽淮北砂姜黑土区有机肥与化肥配施为最佳施肥模式,土壤养分供应较均衡,小麦产量幅度最大且稳定性最佳,农田生态系统质量最优。  相似文献   

17.
砂姜黑土区秸秆还田对玉米生育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在淮北砂姜黑土区推广小麦玉米秸秆全量还田技术,采用大田定位试验,设置小麦玉米秸秆不还田、小麦玉米秸秆单季还田和小麦玉米秸秆两季还田4种秸秆还田方式,研究了小麦、玉米秸秆全量粉碎还田对机播夏玉米出苗、生育、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玉米秸秆两季还田处理2008和2009年玉米出苗数分别比对照高3.25%和11.98%;出苗均匀度、株高整齐度、幼苗素质和耕层土壤含水率均高于对照,最终2008和2009年玉米产量分别较对照提高了7.92%、9.51%,土壤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了8.15%、9.48%。可见,砂姜黑土区小麦玉米秸秆两季全量还田有利于玉米生长发育,提高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18.
淮北平原小麦钾肥高效施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田间定位试验 ,研究了淮北平原砂姜黑土地区小麦—玉米轮作制下小麦钾肥施用技术。结果表明 ,增施钾肥可促进小麦的生长发育 ,增加产值 ,提高经济效益。 2年试验 ,小麦施钾分别增产 15 .5 6%~ 2 3 .5 0 %和 9.12 %~ 17.3 1% ,平均增产18.73 %和 13 .2 1% ;增收 3 5 0元 /hm2 左右 ,施用钾肥的产投比为 1.67~ 2 .5 9。综合小麦产量和施肥的经济效益 ,在当前生产水平下 ,淮北平原砂姜黑土地区小麦钾肥 (K2 O)的适宜施用量为 90kg/hm2 左右。  相似文献   

19.
小麦新品种淮麦23特征特性及其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为了研究淮麦23的特征特性、产量与高产栽培技术。[方法]通过多年田间试验,研究了淮麦23的农艺性状、抗逆性、品质和产量,总结出适用于淮麦23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结果]淮麦23是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科所以太谷核不育小麦的Ms2(Tal)基因为工具,采用轮回选择法育成的高产、多抗、馒头专用小麦新品种。2003 ̄2005年度的江苏省淮北片小麦区域试验,平均单产7586.10 kg/hm2,比对照产量略增;2005 ̄2006年度生产试验的平均产为7803.00 kg/hm2,比对照淮麦18增加3.92%。该品种适宜在江苏淮北麦区中上等肥力早中茬口种植。淮麦23基本苗应控制在195万 ̄240万/hm2,有利于群体的合理构建。[结论]该研究为淮麦23的大面积推广种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不同产田土壤速效磷钾供应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田间试验法,探讨了容城县冬小麦高、中、低产田土壤速效磷钾的供肥能力。结果表明:高、中、低产田土壤磷素贡献率分别为82.37%、90.36%和84.82%,土壤钾素贡献率分别为88.68%、85.89%和87.05%;土壤的供磷能力分别为67.64 kg/hm2、63.75 kg/hm2和57.11 kg/hm2,土壤的供钾能力分别为145.64 kg/hm2、121.19 kg/hm2和117.22 kg/hm2。表明该区土壤中的磷钾不是限制冬小麦产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