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中央提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加大自然保护地和环境整治力度,提升国家治理能力,解决部门之间的利益纠葛,实现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本文分析了自然保护地的现状,剖析自然保护地存在的问题,按照彰显自然属性、理顺管理体制、提升管理水平、实施高效监管等保护对策,基于我国近年来建立国家公园试点的成功案例,乘势提出整合自然地资源、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是保护自然地资源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2.
以贵州省为研究对象,基于国家公园体制建立自然保护地资源整合优化模型,对贵州自然保护地格局进行优化分析。结果表明:(1)贵州省自然保护地资源以中等级自然保护地分布为主;(2)贵州省自然生态空间适宜区主要分布在黔东南、黔南大部以及铜仁、遵义、安顺、黔西南部分地区;(3)贵州省自然保护地整合重点区域为黔南与黔东南地区;(4)结合当前自然保护地保护空缺分布、保护类型分布、整合保护等级分布,本研究选出贵州省5处国家公园潜在区域,并提出3种拟转自然保护区和3种拟转自然公园的区域类型。  相似文献   

3.
国家公园建设是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中加大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力度的重要措施.国家公园进行景观资源调查与评价能够更好地识别国家公园管理的对象,对于国家公园管理目标的实现有着重要的意义.该文以南山国家公园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法和层次分析法,对研究区景观资源进行评价,构建了适用于研究区的景观资源评价体系.结果表明:评价体系准则层各项内容按照重要性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景观资源质量、资源自然属性、区域环境质量;景观资源各类指标按照重要性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生物资源、地文资源、水文资源、人文资源、天象资源、资源组合;资源自然属性各类指标按照重要性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典型度、自然度、稀缺度、环境脆弱度、面积适宜度、环境优美度;区域环境质量各类指标按照重要性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水文环境、土壤环境、大气环境、公园面积、噪声环境.  相似文献   

4.
汪洋  阿秋芳 《安徽农业科学》2021,49(15):117-122
目前云南省已建立了包括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11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地,保护了云南省大部分特有和典型自然景观、重要物种及珍稀动植物,筑牢了生态安全屏障,加快了云南省生态文明和中国最美丽省份建设进程.但也存在自然保护地分散管理,保护地新增进度与管护力度不同步,空间范围交叉重叠,保护地存在保护空缺,自然保护地内人地矛盾等问题.分析了云南省自然保护地建设现状及取得的成效,并从建立高效管理体制,协调人地矛盾,做好资源清查统计,优化整合功能分区,提高管理水平和能力等方面提出建议,讨论了风景名胜区在自然保护地体系中分类、保护与开发问题.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自然保护事业的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我国开始开展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推动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作为高价值的自然生态空间,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是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载体。那么,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区除了名称不同,还有哪些区别和联系呢?  相似文献   

6.
国家公园已经发展了140余年,目前在IUCN推行的"保护地"事业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对全球的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发挥着关键作用。我国虽然在"国家级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等方面的建设已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还尚未形成完整的国家公园体系。基于我国"国家级公园"面临的现实问题,提出了建立包括国家公园在内的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新体系、设立国家公园管理机构、整理现有"国家级公园"等建议。  相似文献   

7.
以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的保护原则和保护政策为出发点,通过对国家公园体制背景进行阐述,总结归纳河南省三门峡市的自然保护地现状,发现存在交叉重叠、多头管理,边界不清、资料不全,保护地碎片化、孤岛化等问题。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整合优化措施,使当地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得到更加全面的保护,并形成保护地生态链,为今后国家公园的划定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了科学划定国家公园适宜面积,为国家公园建设与管理提供参考,笔者系统梳理了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的国家公园面积概况及我国各类自然保护地面积情况,并基于国土面积、社会经济、生态系统3方面,建议我国国家公园适宜面积的确认指标应从生态系统完整性、生态系统典型性和社会经济可持续性3方面来综合考量;针对不同国家公园,应因地制宜地制定既能保护好生态系统完整性,又能实现社区可持续发展的国家公园适宜面积。  相似文献   

9.
采用CiteSpace软件,以中国知网2001—2020年的482篇文献为基础数据源,回顾国家公园生态保护研究历程。结果表明,研究期内,有关国家公园生态保护发文量呈持续增长趋势,发文累积量符合指数增长,处于大发展阶段;作者之间的合作以学缘关系为主,外部的合作较少;北京林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是核心的发文机构;排名前5位的代表性热点集群依次是生态空间、生态补偿、生态文明思想、生态旅游、自然保护地。大熊猫国家公园、协调机制、功能分区、法律制度、环境教育、生态补偿标准成为各集群下的新兴研究热点。研究结果绘制了国家公园生态保护的知识图谱,为认识国家公园生态保护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安徽农业科学》2020,(5):65-70
系统梳理了我国自然保护地发展过程中常见的威胁类别及影响后果,基于我国基本国情下的资源价值认知和我国国家公园遴选的自然生态区域特性,从立法保护、规划管控、科研支撑、公众参与和科普宣教育等方面提出威胁管理及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1.
以菲律宾中部民都洛岛的保护区——伊格里特·巴科国家公园为研究对象,分析公园内芒扬土著社区的社会经济状况与自然资源保护的关系,提出相应措施以提高土著人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和利用资源的有效性,从而更好地协调社区发展与资源保护的关系,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文章对我国自然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与美国国家公园的对比及其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家公园是国家乃至人类的自然文化遗产资源,必须通过严格的保护和合理的开发,使其世代传承、永续利用。发达国家对自然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取得了很多的经验;中国的遗产保护事业起步较晚,与世界上先进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国内外遗产资源保护和开发问题理论和实践的分析,对中国科学保护和合理开发遗产资源多有启示。  相似文献   

13.
国家公园体制的引入,使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进入了新的转型期,开始探索更为科学的保护地管理模式。本文以贵州喀斯特保护地为切入点,通过分析我国国家公园建设理念,探索贵州省喀斯特生境保护新思路——整合部分喀斯特保护地成为喀斯特国家公园,并从必要性、价值追求、相关建议三方面进行探讨,寻求以生态保护第一的前提下,更高效、更长远地对喀斯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与利用。  相似文献   

14.
为了响应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促进祁连山国家公园建设和张掖市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的开展,本文收集统计了张掖市6类13处保护地的数据信息,采用数理统计和空间分析方法,对张掖市保护地的空间分布以及交叉重叠现状进行了分析,主要结论如下:张掖境内13处自然保护地空间分布上相对集中;张掖市13处自然保护地相互重叠面积为11 842.06 hm2,扣除交叉重叠面积后,净面积为82 000.48 hm2;张掖国家地质公园北侧、东南侧和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台段正义峡区域以及沿线典型湿地区域存在5 267.56 hm2自然保护地空缺,此3处保护价值相对较高的地带应纳入自然保护地的范围。  相似文献   

15.
大熊猫国家公园社区生态旅游资源丰富,但资源闲置严重,导致社区生计水平低下,影响了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建设管理。从福利经济学角度,分析了社区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不足的主因,提出了利用市场规律激励社会资本投入实现生态旅游资源的高效开发,以及建立保障当地社区、投资商和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部门等关键利益相关者公平受益的机制等建议,不仅提升社区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帕累托状态",更有利于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建设管理。  相似文献   

16.
关于保护区的类型和管理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在世界范围内,随着科学技术和工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人们通过大量的实践,愈来愈认识到保护自然和自然资源的重要性,成立了各种各样的保护自然资源的国际组织,大力开展自然保护工作。许多国家建立了不同性质的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可见,自然保护事业已经成为一项国际性的工作。为了统一认识,加强国际合作,国际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联盟曾召开过多次会议,讨论制定建立保护区的原则和标准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了发挥钱江源国家公园的生态服务价值.[方法]以2015、2019年钱江源国家公园矢量卫星图为基础,利用易康、Arcgis平台处理原始图像,基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估算各类型生态服务价值,对2015、2019年数据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1) 2015年到2019年钱江源国家公园林地、草地面积有着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他类型土地面积有所减少,钱江源国家公园的土地利用程度正在降低.(2) 2015年、2019年钱江源国家公园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分别为10 147.19×106元人民币、10 272×10 6元人民币,呈增长趋势.其中林地、草地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增加,耕地和水域生态服务价值有着不同程度的减少.(3)自钱江源国家公园试点开始建设以来,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逐日增长,生态系统正在逐渐朝着恢复自然的方向发展.[结论]国家公园的建设对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提升、恢复自然生态秩序等方面有着积极地作用,建设国家公园是保护自然保护地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社区参与是自然保护地开展生态旅游必不可少的环节,其参与模式的设计是发展的关键。首先回顾了关于社区参与旅游研究现状,分析了社区参与目的地旅游管理的不同模式。分析对比了马达加斯加的马索拉国家公园和我国九寨沟自然保护区的社区参与模式。最后,从阶段社区参与模式、居民利益分配和社区居民教育机制等方面为我国即将建立的国家公园提出社区参与的合理模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我国大型地理单元内自然保护地的数量特征对当下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文以我国东北地区为研究范围,基于研究区内594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地的基础信息,从建设类型、建设时期和自然生态系统类型3方面对我国东北地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地的数量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对范围重复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地进行了筛查统计。结果我国东北地区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地数量在1956—2016年的60年间,经历了停滞、发展、爆发3个阶段,无论是类型、数量还是面积,均呈上升趋势;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国家级自然保护地在研究区域内分布并不均衡,具有明显的区域性;范围存在交叉重叠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地多达108处,尤以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重叠最多;以自然保护地内主要自然生态系统类型对东北自然保护地进行归类,可将其大致归为6类,森林生态系统类和内陆湿地生态系统类在数量和面积上均占据优势,草原草甸类、荒漠与沙漠类和海洋海岸类生态系统受重视程度不高,存在相当大未受保护的区域。结论建议未来东北地区的自然保护地形式在保持多元化的同时,也应向系统化方向发展;自然保护地规划建设多从自然生态系统的空间分布出发,更注重自然保护地类型与典型自然生态系统的一致性,以便于建设和管理;对自然保护地集中的热点区域按照主要自然生态系统类型进行优化整合,通过建设国家公园,合并空间距离邻近,保护对象存在关联的自然保护地来减少重复。此研究结果可为我国东北地区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地的建设和管理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20.
适应性治理是一个适应的、学习的、调整的动态过程,在国外被广泛推广和实践于自然保护地及自然资源的管理。钱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自然资源丰富,区域生态特征明显,目前正处于建设阶段,还面临诸多自然和社会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无法保障自然资源管理的效果。如何更好地保护和开发利用其自然资源,提高自然资源管理的成效,本文提出钱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自然资源的适应性治理思路。其通过利用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和权力分享,促进不同群体、不同知识系统的集成,追求决策目标的动态性、管理过程的公开和管理体制的弹性,重视分析并降低自然和社会因素的不确定性,从而增强钱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社会-生态系统的弹性,促进人与自然资源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