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原单20由吉林省原种繁殖场农科所1991年育成,组合120×杂C546。该品种为早熟品种,出苗至成熟119d,需要≥10℃活动积温2250℃。1992~1998年参加各类试验均表现高产、稳产、优质和抗倒伏。在每公顷55万株密度下,平均公顷产量73922kg,比海玉4号增产149%。适宜在吉林省东部半山区、黑龙江省第三积温带及内蒙古东北部地区中上等肥力地块种植。清种密度一般每公顷50万~55万株为宜。  相似文献   

2.
经过一年的试验可以看出,在110厘米垄上双行栽培,四个耐密品种不同密度试验,一是两种密度对比,A密度公顷保苗6万株与B密度公顷保苗7.5万株相比,经济性状和产量因子前者均好于后者;二是四个品种对比,处理1、2、比对照分别增产1.3~0.4%和12.4~14.5%,处理3减产6.1~9.8%,表现最为突出的是公顷保苗6万株处理2,亩产822.9公斤,比对照亩增产91.7公斤,增产幅度12.4%。通过试验数据表明,上述四品种,处理2、处理1和对照,适合通透密植栽培,密度范围公顷保苗在5.5~6.5万株。  相似文献   

3.
湘杂棉3号在长江下游地区的适宜密度与施肥水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长江中游(湖北、湖南等)地区的种植密度一般在1.8万株/hm^2以下,为探索其在长江下游的适宜种植密度及施氮水平.于2005年在扬州进行了不同密度与不同施氮水平对产量构成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在两种密度水平下,每公顷2.4万株的比1.8万株的增产11.88%,增产极显著;在三种施氮量水平下,以每公顷465kg的产量最高,345kg的产量次之,分别比225kg的增产21.22%和18.35%,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而每公顷465kg和34.5kg两水平间产量差异不显著。最佳处理组合为每公顷密度2.4万株、施氮量34.5kg.其籽棉产量为4203.2kg,说明湘杂棉3号在长江下游种植应适当增加密度和施氮量来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4.
不同套作方式的棉花品比及密度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表明,麦垄移栽棉花以中熟品种具有较大的增产潜力;麦垄点播棉花则中早熟和早熟品种产量高。在品比试验的基础上,用中熟品种中棉19和中早熟品种陕198分别进行了不同密度试验,两种种植方式棉花产量都与密度成正相关,麦垄移栽密度应不小于5000株/666.7m^2,麦垄点播密度应不小于6000株/666.7m^2。  相似文献   

5.
长种玉1号是牡丹江长春种子有限公司育成的玉米新杂交种,组合为合344×H1467。该杂交种属早熟品种,表现高产、稳产、优质、多抗,需有效活动积温2300℃左右。2010年参加黑龙江省玉米品种生产试验,平均产量9244.0kg/hm2,比对照品种平均增产18.9%。该品种适宜在黑龙江省第三积温带种植,种植密度以每公顷5.5万株左右为宜。  相似文献   

6.
为了给麦棉两熟区及麦棉套种区提供生育期较短的适宜品种,1999~2000年在蒲城基点对省内选育的秦荔534、陕2786早熟品种及外引的荷泽839—27、中375、中10、中427进行了品比和密度试验。结果表明,山东荷泽839—27,中375分别比CK中427增产57.46%和11.97%,且农艺性状良好。不同密度试验结果表明,密度以每667m  相似文献   

7.
长种玉2号是牡丹江长春种子有限公司育成的玉米新杂交种,组合为HM44×HM163。该杂交种属早熟品种,表现高产、稳产、优质、多抗,需有效活动积温2200℃左右。2012年参加黑龙江省玉米品种生产试验,平均产量10287.6kg/hm2,比对照平均增产19.4%。该品种适宜在黑龙江省第三、四积温带种植,种植密度以每公顷7.0~7.5万株为宜。  相似文献   

8.
该杂交种为中熟品种,出苗至成熟120d,需≥10℃的活动积温2500℃,1991~1997年参加各类试验均表现含油量高、高产、稳产、优质、抗逆性强,比对照高油6号平均增产271%,在每公顷45万~50万株的密度下,平均公顷产量94015kg,比四单19增产57%,与中晚熟种本育9平产。很好地解决了高产与优质、高产与熟期的矛盾。适宜在吉林、辽宁、黑龙江等地中熟、中晚熟区内推广种植,适宜密度为45万~50万株/hm2。制种错期播种,母父本行比为4∶1,公顷保苗55万株为宜。  相似文献   

9.
密度和施肥对甜玉米信甜501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和不同施肥方法对甜玉米品种信甜501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信甜501在武汉地区春播最适宜的种植密度为每公顷4.95万株,每公顷鲜穗产量11 289 kg,施肥以底肥加苗肥加穗肥的每公顷鲜穗产量10 965 kg为最高,比一次性作底肥的增6.98%.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4.50万、5.25万、6.00万、6.75万株/hm2)和不同施肥方式对玉米(Zca mays L.)品种华玉10号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品种在湖北省山区春播最适宜的密度应掌握在每公顷5.25万~6.00万株;施肥量以每公顷1 200 kg(底肥∶苗肥∶穗肥=5∶1∶2)的处理方式产量最高,单产达到9 175.5kg/hm2。  相似文献   

11.
在“蒜-棉”套作下研究了不同密度(1.80万、2.55万、3.30万株/hm^2)与整枝方式(常规整枝和简化整枝)对转基因抗虫杂交棉新品种鲁05H9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密度下常规整枝处理的产量高于简化整枝处理,以3.30万株/bm。产量最高,籽棉与皮棉产量分别达到4866.5kg/hm^2和1945.0kg/hm2;简化整枝下以2.55万彬hm2产量相对较高,但仍比同密度下的常规整枝处理显著减产。说明鲁05H9在高肥水“蒜一棉”套作下不宜保留叶枝,应进行常规整枝栽培管理,且种植密度不宜低于3.00万株/hm^2。  相似文献   

12.
研究不同氮磷钾配施下棉花干物质积累与养分吸收分配的特点,为结合棉花生育特性制定高产施肥措施提供理论依据.不同施肥处理在整个生育期内植株干物质积累量较对照高9.68%~119.70%,氮、磷、钾吸收量分别较对照高12.52%~231.80%、14.92%~170.15%和13.00%~263.10%;各施肥处理籽棉和皮棉产量分别较对照提高9.42%~81.71%和15.51%%~136.96%.不同处理干物质积累和养分吸收量均大于对照,且差异显著(P<0.05),干物质积累以N3P2(N 360 kg·hm-2,P2O5 135 kg·hm-2)处理最高,氮、磷素吸收以N3P2处理最高,钾素吸收以N2P2K2(300kg·hm-2,P2O5 135 kg·hm-2,K2O 75 kg·hm2)处理最高,籽棉和皮棉产量以N3P2处理最高.N3P2处理在生育期内干物质总积累为23 218.00 kg·hm-2,氮总吸收量为548.11 kg·hm-2,磷(P2O5)总吸收量为183.62 kg·hm-2,钾(K2O)总吸收量为668.98 kg·hm-2.籽棉产量为5 627.00 kg· hm-2,皮棉产量为2 622.33 kg·hm-2.每生产100 kg皮棉,适宜氮磷钾的养分吸收量分别为N 2.21 kg、P2O5 0.91 kg和K2O1.41kg,植株吸收养分适宜比例[m(N)∶ m(P2O5)∶m(K2O)]为2.42∶1.00∶1.55.  相似文献   

13.
不同生态区抗虫杂交棉稀植留叶枝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江苏大丰和山东惠民为试点,研究了不同生态条件下抗虫杂交棉去、留叶枝处理及其与密度的互作效应。结果表明:在一定密度范围内,留叶枝处理对株高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对果枝数没有明显影响,不同密度处理对单株叶枝数影响不大,但随着密度的增加,有效叶枝数减少;除大丰试点最高密度处理外,不同密度下留叶枝处理的皮棉产量均高于去叶枝处理,大丰和惠民两试点分别平均增产5.41%和12.90%;大丰试点以1.8万株/hm2留叶枝处理组合最优,其次为2.4万株/hm2留叶枝处理组合,惠民试点则以3.75万株/hm2留叶枝处理组合产量最高,其次为4.2万株/hm2留叶枝处理组合。研究结果进一步表明,结合稀植简化整枝栽培技术推广杂交棉,是实现杂交棉高产高效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4.
山东生态条件下纯作春棉的适宜密度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常规抗虫棉鲁棉研28号为材料,在山东广饶、夏津和冠县三地大田条件下纯作种植,研究了不同密度(3.00~9.00株/m2)下的棉花产量及产量构成。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对纯作抗虫棉产量、产量构成以及熟相均有显著的影响,对经济产量的调控效应三个试验点大致相同,都随密度的增加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即低密度(3.00株/m2)和高密度(9.00株/m2)处理的产量低,中高密度(4.50~7.50株/m2)的产量较高。三个点平均,6.00株/m2密度处理的籽棉和皮棉产量与4.50株/m2处理相当,但比3.00株/m2分别增产10.1%和12.0%,比9.00株/m2处理分别增产22.3%和22.8%。提高密度能提高单位面积的生物产量和单位面积铃数,但可显著降低棉柴比、铃重和早熟性。密度偏高和偏低都不能获得较高的经济产量和协调的产量结构,山东春棉纯作条件下适宜种植密度为4.50~6.00株/m2。  相似文献   

15.
在大田2.4万株/hm2的稀植栽培条件下,采用相同的氮磷钾配比,四个不同水平的氮磷钾施用量组合处理,对杂交棉予杂35群体的生长发育特点及产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氮磷钾施肥量增加可明显地促进群体干物质积累和叶面积增长,增加单株铃数和群体总铃数,显著地提高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但是,当氮磷钾施肥量达到每公顷施N:195kg、P2O5:97.5kg、K2O:136.5kg后,再增加施肥量则增产不显著,肥效降低,而且霜前花率和子棉经济系数降低。  相似文献   

16.
以杂交棉鲁棉研25号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设计,于2008年在山东临清、嘉祥和金乡三地大田条件下研究了种植密度与留叶枝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等的互作效应。结果表明:密度和整枝对杂交棉产量、产量构成以及熟相有显著的互作效应。去叶枝情况下,低密度(3.00株/m2)和高密度(7.50株/m2)处理的产量低,中高密度(4.50-6.00株/m2)的产量较高;留叶枝条件下,低密度(3.00株/m2)产量最高,中高密度(4.50-6.00株/m2)的产量居中,而高密度(7.50株/m2)处理的产量还是最低;整枝条件下4.50株/m2密度处理的籽棉和皮棉产量比3.00株/m2分别增产4.93%和5.51%,而留叶枝条件下3.00株/m2的籽棉产量比4.50株/m2高4.03%。低密度(3.00株/m2)下留叶枝的铃数多于去叶枝的铃数,但随密度增加(4.50株/m2及以上),留叶枝的铃数显著少于去叶枝的铃数;留叶枝和增加密度都会降低铃重。密度与整枝对棉柴比没有显著的互作效应,但都可显著影响生物产量。密度与整枝对棉花早熟性也有互作效应,去叶枝的早熟性好于留叶枝的处理,随密度增加,早熟性降低。  相似文献   

17.
新疆棉花“矮、密、早”栽培历史、现状和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疆棉区通过多年研究和实践,于1994年前后形成基于合理密植、植株矮化、早发早熟的棉花“矮、密、早”栽培模式。该模式以促早发早熟为主攻目标,充分利用地膜覆盖、膜下滴灌、化学调控,以及机械化、信息化等技术手段,并与配套棉花品种结合,通过密植矮化促早管理,促进生长发育与光能利用同步,协调个体与群体矛盾;用群体效应增源、扩库,提高有效光合面积和光合生产能力;克服了春季低温、秋季降温快等不利环境影响。“矮、密、早”栽培模式实现了棉花早发早熟、高产优质,使新疆皮棉产量由1981年的511.5 kg·hm-2提高到1994年的1 200.0 kg·hm-2,并于2019年达到1 966.5 kg·hm-2,年均增产7.2%以上,为中国和世界探寻高产栽培模式提供了典范。本文对“矮、密、早”栽培模式演进过程作了回顾,重点论述了该模式的技术内容和高产机理,并对该模式的发展作了展望,以期为今后棉花栽培模式的不断创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施钾对长绒棉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明确钾肥对新疆南疆地区长绒棉干物质积累以及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在新疆阿瓦提县进行了大田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各处理长绒棉1 hm2总干物质的积累动态都呈"S"型曲线,可用Logistic生长函数加以模拟,效果良好.K1、K2、K3、K4各处理总干物质积累速率最大时刻t分别为播种后的84、86、90和85 d.施钾对长绒棉增产效果明显,处理K2、K3分别比处理K0的1 hm2籽棉产量增加了517.9和435.3 kg,增幅达13.03;和10.96;;增产效果主要是通过增加单株铃数实现的.施钾可以改善长绒棉的纤维品质,其中,强度、马克隆、成熟度和可纺系数值均增加,而却对纤维长度、整齐度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9.
烤烟套种甘薯对烟叶质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烤烟与甘薯套种对烟叶质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烤烟套种甘薯与烤烟单作相比较,原烟产量增加117.99 kg/hm2,增幅为4.26 %;上等烟、中等烟分别提高0.9~1.84个百分点和1.49~6.51个百分点,其增幅分别为3.24 %~14.53 %和4.54 %~12.44 %;下等烟降低2.39~8.85个百分点,减幅为10.08 %~25.28 %.原烟均价增加0.50~0.53元/kg,增加幅度为4.38 %~4.56 %.收薯块为3226~7856 kg/ hm2,薯藤19351~36 520 kg/hm2,分别增收3871~9427元/hm2和5805~10 956元/hm2;综合增加经济收入16 368~18 133元/hm2,增收幅度达48.82 %~56.40 %,差异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20.
西北旱区棉花膜下滴灌节水栽培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建立适宜当地干旱生境下棉花膜下滴灌节水栽培参考标准模式,在甘肃省民勤特早熟棉区选择试验点,以‘酒棉8号’棉花新品种为试验品种,在每公顷18万株~33万株密度下,设2250 m3/hm2、2550 m3/hm2、2850 m3/hm2、3150 m3/hm2、3600 m3/hm2和4200 m3/hm2 6个全生育期不同滴灌量处理,应用WET-HH2型土壤水分温度电导率速测仪,在每次定额滴灌2天后测定20 cm、40 cm、60 cm、80 cm和100 cm 5个不同土层的体积含水量(VWC),观测土壤VWC下降至20%时所需的间隔天数。结果表明,20~60 cm土层VWC受自然蒸发和棉花植株蒸腾失水的影响明显,在3600 m3/hm2滴灌量下,籽棉产量最高,平均达到每公顷4414.5 kg,为民勤特早熟棉区适宜的膜下滴灌量。在生产中可供参考的标准膜下滴灌模式为:全生育期共滴灌8次,首次在6月20日,末次在8月30日,每次滴灌定额为300~525 m3/hm2,不同生长时期滴灌的间隔时间为8~15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