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以汕优63和镇稻88为材料,苗期旱育发成分蘖期、分蘖末期、拔节 ̄抽穗期、灌浆前期 后期5个时期各时期设置土壤水势0(CK)、-15、-30、-45和-60kPa5级水分处理,观察了各生育期不同处理的产量。依据研究结果,提出了旱育秧水稻各生育期的适宜土壤水势指标;分蘖期和拔节-抽穗期为0 ̄-15kPa,分蘖末期为-15 ̄-45kPa,结实期为-15 ̄-30kPa;和各生育期灌溉的土壤水势下限指标;分  相似文献   

2.
采用田间防雨旱棚方法研究了高产小麦分蘖期、孕穗期、灌浆期的三个生育时期在不同水分胁迫下,冬小麦生理特性指标的变化、产量构成因素及最终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冬小麦各个生育时期对水分胁迫反应有显著差别,主要表现为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叶水势等方面;生育后期比生育前期对水分敏感性强,产量受后期水分影响较大;根据各时期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最终产量等指标得出高产冬小麦合理节水灌溉指标主要为各生育期田间持水量分蘖前期为45%~50%,分蘖后期到孕穗前期为55%~60%,孕穗后期至灌浆期要维持60%~65%左右。这种条件下可以获得较合理的生物产量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水稻各生育期不同土壤水势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0,自引:4,他引:40  
 用张力计监测并依此严格控制试验盆钵的土水势,研究水稻中熟品种(组合)汕优63和盐粳2号各生育期低土壤水势对产量形成的影响。其结果为:出穗前各生育期对低土壤水势反应的敏感顺序为,分蘖盛期 > 生殖细胞形成期 > 枝梗分化期 > 分蘖末期 > 花粉粒充实期,在分蘖盛期与生殖细胞形成期土水势长期低于-0.025MPa,则明显减产;结实期间对低土壤水势反应最敏感的时期为籽粒灌浆初期,籽粒灌浆末期较低的土水势( > -0.016MPa)有促进籽粒灌浆的倾向;减数分裂期,随土水势的下降,颖花退化率提高,产量线性减低,土水势对产量的影响与土壤质地(砂壤、中壤)无互作效应。  相似文献   

4.
针对松嫩平原盐渍土水稻种植地下水逐年减少的生态问题,节水种植水稻必将成为发展的趋势,灌水洗盐是盐碱地水稻种植的核心技术。为了减少模拟和大田的差异,于2011年在吉林省大安市进行大田试验,通过在返青期、分蘖期、抽穗期和灌浆期的不同生育时期进行节水处理,并在分蘖前期、分蘖后期、抽穗期和灌浆期进行生理指标的测定,以及成熟期的产量测定。结果表明:分蘖期控水处理的理论产值达到最大,极显著高于,显著高于处理1。节水增产高效率期在分蘖期。  相似文献   

5.
淮北地区高产小麦植株吸氮及土壤供氮特性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1984–1986年在不同施氮水平下,研究了植株吸氮及土壤供氮特性,试验结果:亩产400–450公斤,植株每亩总吸氮量15公斤左右。各生育期植株含氮率为:出苗至分蘖期5%左右,拔节期3%左右,孕穗期2.5%,灌浆期1.8%左右。小麦一生应在分蘖至越冬始期和拔节孕穗期出现两个吸氮高峰,前者约占总吸氮量23%,后者占33.6%。吸氮强度:每日每亩吸氮量以拔节至孕穗期最大,依次为返青至拔节和分蘖至越冬始期;氮的相对积累速率则以分蘖至越冬始期最高,其次是拔节至孕穗期。土壤氮素供应量为18–20公斤/亩;土壤供氮与植株吸氮比值:分蘖期最高为11–12∶1,拔节后为1.6–1.8∶1,孕穗期为1.2∶1。土壤供氮与生育进程之间呈4次方程,据此可求得各生育期土壤供氮指标和补差施氮量。  相似文献   

6.
以汕优63(杂交籼稻)和武育粳3号(粳稻)为材料,自抽穗至成熟期,设盆钵内土壤水势5个处理为0(对照)、-15、-30、-45、-60kPa,研究了土壤水分对产量和稻米主要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汕优63土壤水势为-15kPa和-30kPa、武育粳3号土壤水势为-15kPa时,结实率、千粒重和产量较对照显著增加。结实期土壤水分对稻米的出糙率、精米率、粒长/粒宽、直链淀粉含量和粗蛋白含量无显著影响。汕优63土壤水势为-15kPa和-30kPa处理及武育粳3号土壤水势为-15kPa处理的整精米率与对照无显著差异,垩白米率、垩白度和消减值较对照显著降低,淀粉谱的最高粘度和崩解值则显著增加。汕优63土壤水势为-45kPa和-60kPa处理以及武育粳3号土壤水势为-30kPa、-45kPa和-60kPa的处理的结实率、千粒重、产量、整精米率、胶稠度、碱消值、最高粘度和崩解值较对照显著降低,垩白米率、垩白度和消减值较对照显著增加。建议将土壤水势为-15kPa与-30kPa和-15kPa分别作为汕优63和武育粳3号结实期优质高产节水灌溉的低限土壤水势指标。  相似文献   

7.
烟田适宜土壤水势指标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推进烟区水资源高效利用,采用新型专利自动土壤水势控制装置,基于田间原位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土壤水势对烤烟各生育时间段各营养器官干物质的积累与分配、根系活力和组织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影响,采用二次曲线回归拟合的方法,初步推断烤烟各生育期最适宜的水势指标为:伸根期-18.5~-19.7 kPa,旺长期-12.47~-13.94 kPa,成熟期-16.15~-16.79 kPa。  相似文献   

8.
一、水地小麦的生育特点我县气温属暖温带,气候比较温和,年平均气温12.6℃,小麦从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播种,来年6月上中旬收获,生育期240~250天,分别经历冬前和春季分蘖期。其生育期表现为"两长一短"的特点,即分蘖期长,穗分化时间长,灌浆时间短。①分蘖时间长,从10月下旬开始分蘖到第二年3月上中旬(拔节初期)停止分蘖,历时150天。②穗分化开始早,时间长,前期慢、后期快,11月上旬穗分化就进入伸长期,到第二年小麦挑旗期前结束(4月中下旬),历时160~180天,从开始伸长到护颖分化期大约130天,护颖分化到四分子形成,后期只有30天。③灌浆时间短,仅30天左右,高峰集中,千粒重变幅大,灌浆的规律是前慢、中快、后慢,因此水地小麦只能走主茎与分蘖成穗并重,以较大的亩穗数获取高产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不同时期土壤水分胁迫对水稻产量及食味品质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盆栽试验,以沈农265为试材,在分蘖期、穗分化期、抽穗后1-15 d、抽穗后15-30 d、抽穗后30-45 d分别进行土壤水势为-35--40 kPa的水分胁迫处理。结果表明,各生育时期水分胁迫使经济产量普遍降低,其顺序为穗分化期<分蘖期<抽穗后1-15d<抽穗后15-30 d<对照<抽穗后30-45 d。穗分化期主要是降低了总颖花数,分蘖期主要是降低了有效穗数,而抽穗后1-15d主要是降低了结实率和千粒重。在粒形上,水分胁迫使粒厚变小,而对长、宽及长宽比影响无明显规律。在垩白性状上,各生育时期水分胁迫使稻米的垩白粒率、垩白大小和垩白度增加,但抽穗后1-15 d受影响最明显,增加最大,这一时期是垩白性状形成的关键时期。各时期水分胁迫均使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增加,增加幅度分别为7.69%-9.89%和1.44%-8.91%,使直链淀粉含量降低,降低幅度为-11.63%-0。总体上,水分胁迫使稻米的食味值升高,整精米率下降。此外,水分胁迫使抽穗前各时期叶绿素含量升高,使抽穗后的灌浆结实期叶绿素含量降低。  相似文献   

10.
选用上育397和绥粳3号两个水稻品种,于分蘖期、穗分化期、抽穗后1~10d、抽穗后11~20d分别进行土壤水势为-30~-35kPa和-60~-65kPa的控水处理,研究了土壤水分对寒地水稻的生长发育、物质形成与分配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分蘖期控水对株高影响不大,土壤水势为-30~-35kPa时,使两个品种的茎数显著减少,上三片叶叶面积不同程度的降低。穗分化期控水使两个品种的株高显著降低,主要是极显著地降低了第二至第四节间的长度;土壤水势为-30~-35kPa时,上三片叶叶面积降低,而两个品种的茎数、穗数却极显著增加。抽穗前土壤水势为-30~-35kPa时,两品种在齐穗期茎、鞘、穗的干重均低于对照,各器官的物质输出率也有所降低,大多数控水强度大的处理降低幅度也大。抽穗初期土壤水势为-30~-35kPa时,上育397多数处理各器官的物质输出率低于对照,而绥粳3号多数处理各器官的物质输出率高于对照。不同水稻品种在不同生育阶段对不同程度水分胁迫反应不同,抽穗前期是水稻的需水敏感期,对水稻的生长发育、物质积累与输出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1.
The dry-raised seedlings (D-RS)of rice had obvious superiority in tillering and growth after transplanting. Especially under the condition of water-saving irrigation or low soil moisture, D-RS had more productive tillers, higher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larger grain-filling rate, slower senescence of leaves and stronger root activity during ripening, and higher grain yield, compared with the moist-raised seedlings (MRS). D-RS had smaller yield reduction than M-RS when subject to heavy water stress. 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D-RS had the ability to adapt to lower soil moisture in paddy field. Basedon the response of D-RS to soil moisture at each growth stage, the water-saving and high-yielding irrigation indices through controlling lowlimit soil water potential were proposed, i.e. soil water potential was - 15 - - 20 kPa from the recovery to the criticalleaf-age of productive tillering, - 20 - - 40 kPa from the critical leaf-age of productive tillering to secondary branch-differentiating stage, - 15 - - 25 kPa from secondary branch-differentiating stage to 20 days after heading and - 25 - - 35 kPa from 21 to 45 days after heading.  相似文献   

12.
在盆栽和大田条件下,从出穗至成熟进行了0kPa(CK)、-20kPa和-40kPa3种土(壤)水势处理。水育秧水稻结实期籽粒中的ATP(三磷酸腺苷)酶活性、灌浆速率、叶片光合速率(Pn)、根系活力(RA)、结实率和粒重随土水势的下降而减低,叶片中MDA(丙二醛)含量随土水势的下降而增加、旱育秧水稻籽粒中ATP酶活性、灌浆速率、Pn、RA、结实率和粒重以土水势-20kPa的处理最高,-40kPa的处理最低,叶片MDA的含量则相反。表明结实期适当降低土壤水分有促进旱育秧水稻籽粒灌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以武育粳3号(粳)和汕优63(杂交中籼)为供试材料,研究不同施氮水平对旱秧本田期氮素营养、根系生长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粳稻旱秧本田期植株含氮量、吸氮量、根重和根系伤流强度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杂交稻施氮量过多,生育后期植株含氮量、根系伤流强度下降,吸氮量降低;与湿润秧相比,旱秧拔节前和抽穗后根系活力具有明显优势,植株含氮量高,吸氮量多,但拔节至抽穗根系活力较低;旱秧返青至N-n叶龄期具有明显的分蘖优势,N一n叶龄期之后分蘖消长速度低于湿润秧,茎蘖动态表现出速发稳降的特征;在适宜的施氮水平下,旱秧比湿润秧产量高,在穗粒结构上表现为穗数多、德型大、千粒重偏低的特点,提高千粒重是进一步发挥旱秧增产潜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以扬稻6号和武育粳3号为供试材料,研究了结实期-40kPa低土壤水势对水稻强、弱势粒灌浆特征和主要米质性状的影响,并分析了强弱势粒灌浆特征与稻米垩白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结实期低土水势对强弱势粒米质主要性状、米粉RVA谱、籽粒灌浆特征和物质的积累有着显著的影响,而且强弱势粒间存在明显的差异。低土水势下,强势粒的起始灌浆势R0增加,而弱势粒R0减小;强弱势粒达到最大灌浆速率的时间Tmax提前,活跃生长期缩短。水分胁迫下弱势粒中蔗糖、可溶性糖含量明显偏高,而淀粉积累明显缓慢。这表明低土水势下强势粒灌浆过快,弱势粒又易丧失对灌浆基质的转化能力,这种籽粒灌浆进程的异常和灌浆物质的分配变化,易形成垩白。低土水势下,强弱势粒米粒的整精米率降低,粗蛋白含量显著增加,米粉的RVA谱特征值发生明显的变化,米饭的食味变差,导致米质变劣。  相似文献   

15.
双季杂交稻超高产品种搭配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双季常规稻搭配(湘早籼45号-湘晚籼12号)为对照,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对T优705-湘丰优103(M1,早熟早稻-早熟晚稻)、金优974丰源优272(M2,中熟早稻-中熟晚稻)、金优402-T优6135(M3,迟熟早稻-迟熟晚稻)3种双季杂交稻搭配的早、晚稻生长发育和周年产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处理早、晚稻(整个生育期)叶面积指数表现为:M3>M2>M1>CK.早稻分蘖盛期和齐穗期,各处理水稻地下部分干物质积累量表现为M1>M3>M2>CK;灌浆期和成熟期,水稻植株的地上部分干物质积累量顺序为M3>M2>M1>CK;晚稻齐穗期、灌浆期和成熟期,地下部分干物质积累量表现为M3>M1>M2>CK.M1和M2处理早、晚稻生育期适宜,均有利于晚稻的安全齐穗,双季水稻总产量分别为16 189.3、15 494.7 kg/hm2,分别比对照增加25.01%、19.65%.由此可见,早、晚稻选择生育期适中的高产早、中熟品种搭配的栽培模式有利于保证双季水稻周年高产.  相似文献   

16.
为探明洞庭湖平原双季稻区不同栽培方式对水稻光合生理特性、粒叶比和产量的影响,以常规稻和杂交稻为材料,对塑料软盘育秧抛栽、手插和机插3种栽培方式水稻的光合生理特性、粒叶比和产量进行系统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抛栽和手插水稻叶片的叶绿素含量(SPAD值)在分蘖期、齐穗期和灌浆期均显著高于机插,但各栽培方式间在成熟期无显著差异。2)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在水稻主要生育期表现为:抛栽手插机插。3)手插早稻的颖花数/叶面积、实粒数/叶面积和粒重/叶面积分别比机插平均增加17.7%、20.6%和10.0%,抛栽晚稻分别比机插平均增加29.1%、37.3%和12.1%。4)分蘖期、齐穗期和灌浆期,不同栽培方式水稻叶片光合速率大小顺序为抛栽手插机插。5)分蘖期和齐穗期,水稻叶片气孔导度大小顺序为抛栽手插机插;成熟期,则表现为手插机插抛栽。6)水稻各个生育期,叶片蒸腾速率表现为抛栽手插机插,但各栽培方式间均无显著性差异。7)不同栽培方式间水稻产量差异显著,抛栽最高,机插最低;抛栽和手插早稻分别比机插增产1 203.3~1 346.7和776.7~1 045.4kg/hm2,晚稻分别比机插增产2 128.7~2 212.2和1 574.2~1 603.9kg/hm2。说明不同栽培方式水稻光合生理特性和产量有各自特征,与机插相比,抛栽和手插处理提高水稻粒叶比,改善源库关系,有利于改善水稻群体质量和产量构成因素,增加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17.
水稻不同生育期镉吸收与积累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旨在为针对性地提出消减稻谷镉积累防控措施提供依据,选择镉轻污染和重污染两种土壤,采用盆栽方法分别栽培镉低吸收(‘秀水519’)和镉高吸收(‘浙优18’)两个水稻品种,在水稻不同生育期采集整株水稻,测量与分析水稻各器官干物质积累与镉的含量。结果表明,‘浙优18’的各器官镉含量明显高于‘秀水519’,镉积累由高至低依次为:根>茎>叶>谷;各生育期根部镉积累占整个植株总镉的比例在50%以上,且水稻前期高于后期;茎部占整个植株镉的比例在镉重污染土壤中高于镉轻污染土壤,镉高吸收水稻品种中高于镉低吸水稻品种。在镉轻污染土壤中,水稻对土壤镉的吸收主要发生在分蘖期和孕穗期,后期各器官中镉含量随生长呈现下降;而在镉重污染土壤中,从分蘖期至乳熟期水稻均对土壤镉有较强的吸收,多数器官镉积累随生长呈现增加。研究表明,分蘖期至灌浆期是控制水稻镉吸收的重要时期,而灌浆期至黄熟期是控制水稻植株内镉由茎叶向籽粒转移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18.
不同环境下水稻谷粒重的发育遗传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采用数量性状的加性-显性遗传模型、发育遗传模型分析了水稻谷粒重在不同发育时期的2季资料,估算水稻谷粒重某一发育时间(0→t)或某一特定发育时间段(t-1→t)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早季谷粒发育动态主要受显性效应控制,在谷粒充实的第9~12天显性效应基因急剧增加,加性效应在谷粒充实的前期几乎不表达,后期虽有表达,但作用微小;晚季谷粒充实过程受加性和显性效应的交替影响,谷粒充实早期(第3~6天)以加性效应为主,中期(第9~15天)以显性效应为主,后期(第18~30天)以加性效应为主。早季谷粒充实的全过程,显性效应基因强烈表达,且发育全过程变化幅度较大;晚季加性和显性效应基因共同控制各粒充实,但以加性效应为主,总遗传效应变化幅度较早季小。加性效应基因和显性效应基因的交替作用有利于谷粒的灌浆结实。  相似文献   

19.
为优化秸秆还田技术体系,采用2种快腐剂(腐秆灵、腐解菌)处理早稻还田秸秆,研究其对晚稻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快腐剂处理早稻还田秸秆,可促进晚稻分蘖,提高有效穗数;促进穗分化,提高每穗粒数与粒叶比;促进叶面积扩展,提高干物质积累量;对晚稻具有显著增产作用,增产幅度达8%~12%;腐解菌处理后的晚稻有效穗数、穗粒数、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