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豇豆枯萎病抗原筛选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1982~1983年用苗期人工接种及田间病圃的方法鉴定了80个长豇豆(Vigna sesquipedalis(L)Fruhw)品种及两个眉豆(Vigna cylindrica skeels.)品种对镰刀菌枯萎病(Fusarium sp.)的抗病性。筛选出“猪肠豆”和“珠燕”两个高度抗镰刀菌枯萎病的长豇豆品种,为抗病育种提供两份有价值的抗原。  相似文献   

2.
对菜豆7个品种和小莱豆、绿豆、小豆和长豇豆各1个品种的花粉进行了环境扫描电镜观察,对观测到的12个亚显微形态性状用SPSS聚类分析进行数量分类学研究。结果表明:11份花粉都呈近球形,花粉粒大小在所观察的材料间有较大差异。品种间在花粉的萌发器官和外壁纹饰方面有一定的差异,长豇豆花粉萌发器官略凹入花粉内,其他材料的花粉其萌发器官均明显外凸;菜豆和小莱豆花粉萌发器表面光滑,而绿豆、小豆和长豇豆萌发器表面皱缩,并有明显突起物;菜豆和小莱豆花粉外壁呈网状,而绿豆、小豆和长豇豆花粉外壁呈穴网状。Q型分析可以将供试材料在系数L1=0.188水平上分为菜豆和小莱豆、绿豆、小豆和长豇豆四大类,小莱豆与菜豆的亲缘关系较近。  相似文献   

3.
用6个粒型大小不同的籼稻品种配制杂交组合,分别用双亲回交4~5次(B_4F_1和B_5F_1)。以各世代的观察值作统计分析表明,随着回交次数的增加,用大粒品种作轮回亲本的后代其百粒重会逐渐加大,但谷枉长、粒宽和粒厚并不按比例同时增大。回交的效应在小粒×大粒类型的组合中可以从B_1F_1持续到B_3F_1;中粒×大粒类型的组合回交至B_3F_1才有明显效应。回交各世代均存在超亲现象。用大粒品种回交,B_3F_1百粒重可以基本回复到轮回亲本的水平。  相似文献   

4.
海岛棉枯萎病抗性遗传规律及分子标记的初步筛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海岛棉枯萎病抗性遗传规律,并对与枯萎病抗性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进行初步筛选.[方法]以高产、优质、高感枯萎病的海岛棉品种新海21号为母本、高抗枯萎病的海岛棉品系HK237为父本,构建了P_1、P_2、F_1、F_2、F_(2:3)家系、BC_1六个世代群体.在苗期于温室中用人工接菌法对各个世代群体的枯萎病抗性鉴定.[结果]采用BSA法对2 000对SSR引物进行筛选,共获得5对在亲本及抗、感DNA池表现多态性的引物.根据多态性标记对F_2群体基因型鉴定结果结合抗病性表现,利用Mapmaker/Exp(Version3.0b)统计分析软件进行遗传连锁分析.结果表明,标记NAU3240与海岛棉枯萎病抗性位点之间紧密连锁.[结论]海岛棉HK237对枯萎病的抗性遗传受显性单基因控制,表现为质量性状的遗传规律.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1980~1984年配制9个回交组合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的,主要结果:1.回交二代中通过选择能获得所需早熟、矮秆具有供体性状应有强度的植株。2.轮回亲本的主要经济性状可在回交二代(BC_2)或回交自交后代(BC_1F_1,BC_2F_1)中基本得到恢复。8.回交世代性状选育效果取决于纯合率速度并与狭义遗传力及性状基因效应趋势基本一致。4.回交二代的净增纯合体百分率与X%=〔(2~m-1)/2~m〕~n公式计算得的纯合率基本相符,由此可推知控制性状的基因数目。BC_1F_1若干性状的纯合体百分率约为回交一代的1/2~1/3左右。5.对于每穗粒数、千粒重等遗传力高的性状,可结合杂交育种工作采用有限回交同步改良。在严格选择轮回亲本的基础上,通过回交二代可获得保持(或超过)原品种主要优良性状兼具矮秆或半矮秆、早熟、穗重型的材料。  相似文献   

6.
大豆对两个SMV株系抗性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南朝鲜大豆品种广吉(Kwanggyo)与江苏良种18-6、1138-2、苏协一号三个杂交组合F_1、F_2世代的遗传试验表明,对大豆花叶病毒SMV的两个本地株系S_A、S_C的抗性呈现一对显性基因控制的遗传,这一结论进一步得到回交一代及杂种三代遗传型分离比率的证明。  相似文献   

7.
收集了目前在广东推广种植的11个丝瓜品种,通过室内人工接种,鉴定与评价了这些丝瓜品种的枯萎病抗性水平,结果显示:雅绿一号、夏绿3号和乐满田1号3个品种对枯萎病表现为抗病,宝利来二号、夏盛、雅绿二号、绿胜2号、美绿二号、春丰和绿宝春F_17个品种对枯萎病表现为中抗(耐病),而孖宝夏对枯萎病表现为感病,说明目前广东省生产上推广种植的丝瓜品种中绝大多数对枯萎病表现为抗或中抗.  相似文献   

8.
番茄种间杂交不亲和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栽培种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粤农二号”(E)],野生种秘鲁番茄(L.peruvianum(P)],以及“粤农二号×秘鲁番茄”的F_1(“E×P”F_1)为材料,进行相互间的有性杂交。在“P×E”F_0杂交组合中,E的花粉管与P的花柱部位发生不亲和;“E×P”F_1自交,自身的精卵细胞不亲和;PדE×P”F_1回交,远缘杂种“E×P”F_1的花粉管与P的胚珠不亲和。“E×E”和“P×P”两融交组合,E和P的花粉管在授粉后24小时左右已可看到进入子房,到迭胚珠。  相似文献   

9.
1986~1991年在人工病圃对各单位育出的36个特早熟棉花新品种(系)的抗枯萎病性进行鉴定评选。结果表明,高抗枯萎病品种仅占8.3%,抗枯萎病品种占16.7%。耐病品种占22.2%,其余品种均表现为感病。并对抗病品种进行了抗源分析,认为用杂交引入抗源比较容易,单交一次即可成功.根据抗病品种的综合性状表现,指出高抗枯萎病品系“85抗选556”及抗病品系“85远抗886”适宜在我省特早熟棉区种植.  相似文献   

10.
陆地棉(G.hirsutum 2n=52)×异常棉(G.anomalum 2n=26)F_1染色体2n=3x=39,平均染色体构型为27.84Ⅰ+5.27Ⅱ+0.18Ⅲ+0.03Ⅳ。F_1直接与陆地棉回交,得到BC_1F_1。通过2-4次回交,经多年选育,得到许多宝贵的新种质。除已选育出综合性状好,早熟、高产、高抗枯萎病(或抗枯耐黄)、优质的新品系外,并得到一些超级长绒株系,2.5%跨距长度35.1-38.6mm,强度27.0-32.8gf/tex,麦克隆值4.8-3.1,为选育超级长绒棉提供了材料。  相似文献   

11.
豇豆枯萎病抗病性鉴定技术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了寻找豇豆抗枯萎病的抗病材料及其准确有效的抗病性鉴定方法,对胚根接种法和剪根接种法进行了分析比较,对广东省常种的28个豇豆品种(系)进行了抗性鉴定.结果表明:(1)苗期剪根接种法最适宜进行豇豆品种抗性鉴定,该法发病快,方法简单、有效;(2)从28份豇豆品种(系)中鉴定出抗病材料3份,中抗材料12份,感病材料8份,高感材料5份,其中“丰产二号”为优质最抗枯萎病的品种.  相似文献   

12.
Sugar Baby susceptible to Fusarium axysporum f.sp.niveum was crossed with high resistant male parents D3-1 and D3-2 ,respectively,F1 hybrids showed high resistance,The segregation rations of resistance to susceptibility of F2 and of BC1 hybrid population from Sugar Baby tallied with 3:1 and 1:1 ,respectively,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resistance to Fusarium wilt was a kind of dominant inberitance controlled by mono-gene or mono-segment DNA,Furthermore,5 hybrid combinations with fine character wre bred,Among them,3 were high resistant to Fusarium wilt,and 2 were medium resistant.  相似文献   

13.
陆地棉抗黄萎病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陆地棉不同种质(品种)的各世代群体(P1,P2,F1,F2,BC2,BC1)的抗性遗传研究表明,以中等致病力黄萎病菌系川V8接种,中棉所12及Mo-3的黄萎病抗性表现为一对显性基因控制,而川2802的抗性则受2对显性基因控制:以强毒力落叶型菌系苏Vl3接种,川2802的抗性同样能有效遗传,且呈显性,其抗性表现明显异于中棉所12。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抗条锈病品种陕农78与感病品种铭贤169杂交获得的F1代、F1代自交获得的F2代、及F1与铭贤169回交获得的BC1代植株,在人工控制条件下,利用条锈病菌优势生理小种条中31、条中32对苗期进行人工接种后的反应型分析认为:陕农78对条中31的抗性是由1对隐性基因所控制;陕农78对条中32的抗性是由2对隐性基因互作所控制。  相似文献   

15.
一种简便的胡麻枯萎病抗性鉴定方法——胚根接种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胚根接种法鉴定胡麻抗枯萎病,具有操作简便,试验时间短,病害症状明显易调查,结果可靠的特点,接种浓度以5×105~1×106个孢子/mL为宜,接种后16~20 d的枯萎株率可作为评判品种的抗性依据。  相似文献   

16.
小偃麦衍生品系CH7086对白粉病抗性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H7086是衍生于十倍体长穗偃麦草与普通小麦的八倍体"小偃7430"的小麦新品系,对小麦白粉病和条锈病均为免疫。为明确其白粉病抗性的遗传规律,用高感品种(系)绵阳11,晋太170,CH5241与CH7086杂交,将其F1,F2及其亲本分别在太原温室(用白粉病15号小种的E09菌系接种)进行了抗性基因的遗传分析。结果表明:F1对白粉病的感染为0级。F2群体中,白粉病抗感分离符合3R:1S,说明小偃麦衍生品系CH7086对白粉病的抗性受1对显性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17.
武粳4号抗稻瘟病基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太湖稻区高抗稻瘟病的主栽品种武粳4号与感病品种丽江新团黑谷和苏御糯杂交并回交,获得F1,F2,BC和部分F3世代,3-4叶期采用3个有代表性的稻瘟病菌生理小种ZG,ZE3和ZA49对不同世代材料进行接种鉴定,根据抗,感分离情况分析抗病亲本的抗病基因组成。结果表明,武粳4号对ZG1,ZE3和ZA493个生理小种的抗性分别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18.
我国棉花抗枯萎病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利用RAPD标记从分子水平上对在生产上有较大影响的 5 1个抗枯萎病陆地棉品种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 5 1个陆地棉品种在 4 1个具多态性的随机引物上扩增得到 82个多态性位点。应用NTSYS pc 1.80数据分析软件 ,非加权组平均法 (UPGMA)聚类。 5 1个品种之间的平均成对Jaccard’s相似系数为 0 .5 98。有 17.1%的品种对在遗传上相似性较大 ,相似系数大于 0 .70 0。品种对相似系数在平均值附近 [0 .5 0 0 ,0 .70 0 ]区间上所占的比例最大 ,为 6 6 .9%。遗传差异较大 (相似系数小于 0 .5 0 0 )的品种所占的比例仅为 16 %。总体来说 ,我国抗枯萎病棉花品种之间的相似性较高。我国陆地棉品种资源整体上遗传多样性水平低下 ,以及我国抗枯萎病品种资源狭窄的遗传基础是导致陆地棉品种遗传多样性较贫乏的重要因素。从亚洲棉、海岛棉和其它棉属种内引进抗病基因成为棉花抗枯萎病育种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研究同时以相似系数矩阵为基础 ,构建了 5 1个抗枯萎病陆地棉品种的UPGMA树状聚类图。  相似文献   

19.
大豆对SMV株系SC10的抗性遗传及抗病基因的定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明确大豆对SMV株系SC10的抗性遗传方式以及不同抗源所携带的抗病基因间的等位关系,并对科丰1号所携带的抗SC10基因进行标记定位。【方法】利用抗中国南方大豆产区流行株系SC10的科丰1号、晋大74、大白麻、汾豆56、中作229、徐豆1号、邳县茶豆、Kwanggyo、跃进4号配制部分抗抗杂交组合并与感病品种南农1138-2和8101配制抗感组合,在接种SC10的条件下,调查各组合后代的抗感反应;并利用科丰1号×南农1138-2的F2群体和分离群体分组分析法(BSA)及SSR标记对抗病基因进行标记定位。【结果】科丰1号、晋大74、大白麻、汾豆56、中作229和徐豆1号与感病品种杂交的F1表现抗病,F2呈3抗﹕1感分离比例,F2:3家系呈1抗﹕2分离﹕1感病的分离比率;晋大74×汾豆56、徐豆1号×邳县茶豆的F1表现抗病、F2未发现感病株。科丰1号×Kwanggyo、汾豆56、中作229,晋大74×中作229、Kwanggyo,大白麻×汾豆56、科丰1号和跃进4号×Kwanggyo的F1表现抗病,F2呈15抗﹕1感的分离比例,F2:3家系符合7抗﹕4分离(15抗﹕1感)﹕4分离(3抗﹕1感)﹕1感的分离比例;D1b连锁群上的SSR标记Satt558、Sat_254、Satt634、Gm020580、Gm020584、Gm020562和Gm020546与抗病基因RSC10连锁,遗传距离分别为6.1、2.0、0.9、0.8、2.0、4.6和9.2 cM。【结论】科丰1号、晋大74、大白麻、徐豆1号、汾豆56、中作229各有一个显性基因控制对SC10株系的抗性;晋大74与汾豆56,徐豆1号与邳县茶豆的抗病基因是等位的或紧密连锁的;科丰1号与Kwanggyo、汾豆56、中作229携带的抗SC10株系的基因处于不同位点,晋大74与中作229、Kwanggyo携带的抗SC10株系的基因处于不同位点,大白麻与汾豆56、科丰1号携带的抗SC10株系的基因处于不同位点,跃进4号与Kwanggyo携带的抗SC10株系的基因处于不同位点;科丰1号对SC10株系的抗病基因RSC10位于D1b连锁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