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油料安全供给对于保障国家食物安全、促进人民营养健康至关重要,推动油料产业发展的关键在于科技创新。剖析油料学科发展态势、透视重点研究领域演化脉络有助于推动油料产业科技创新,保障油料安全供给。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在分析油料学科及其8个重点研究领域发展态势的同时,基于情报学计量方法分析各领域在世界范围内的研究布局,解析了油料学科国际研究热点。面向世界农业科技前沿、国家重大需求、现代农业建设主战场、人民生命健康,对油料学科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戴克云 《油气储运》2000,19(4):33-34
根据有关规定,洞库储存航空油料的期限为15年,能否超过这一期限,超过这一期限后油料性质将发生何种变化,通过何种措施达到长期储存油料的目的,通过洞库储存油料的实例,从洞库的防潮措施,减少油品蒸发损失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延长洞库储存油料期限的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油料生产效益偏低,农民种植积极性下降,全国油料种植面积持续下滑,产量徘徊不前,国内食用植物油产需缺口不断扩大。为此,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出台了关于促进油料生产发展的意见。意见从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油料生产迅速恢复发展的角度出发,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4.
徐伟平 《农业展望》2007,3(11):11-12
国内油料食用油市场长期偏紧,尤其是近两年国产主要油料减产,供给缺口扩大,需要大量进口油料食用油弥补,国内食用油市场对进口依存度增加。国际方面,原油价格连创历史新高,带动国际油料食用油价格上涨,加上近期国际海运费大幅上涨,导致国内油料进口成本增加,推动国内主要油料食用油价格不断刷新历史纪录,预计后市油料食用油价格仍存在上涨空间。  相似文献   

5.
争取今年油料生产夺得好收成农业部农业司曾令清我国油料生产去年得到持续增产,在1991年增产185万吨的情况下,又增产了300万吨,总产量达到了2100万吨,首次突破2000万吨的大关,超额完成“八五”油料生产计划。五个油料品种中,大宗品种油菜籽和花生...  相似文献   

6.
我国油料市场供求态势分析与短期预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启现 《农业展望》2007,3(6):24-27
分析了近年来中国油料市场的供求态势,认为国内油料(不合大豆)产量不断增长,但仍难以满足产能需要:国产食用油供给量不能满足需求增长,产需缺口不断拉大;国际豆油价格低于国内,促进油料食用油大量进口,国内油料市场供给有余。2007年中中国油料种植趋好,油菜籽播面预计增长,产量有望创历史新高,花生播种面积和产量趋于稳定.大豆播面和产量可能继续下滑。  相似文献   

7.
王彦卜  周利坤 《油气储运》2013,(12):1308-1311
随着我国都市圈的不断发展,基于都市圈发达的交通网络体系、日益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密集的加油站网点等实际情况,结合武警部队职能任务的需要,建立军警民融合式油料储备体系十分必要。借鉴“虚拟储备”的思想,通过聚类分析、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等方法相结合,建立了都市圈油料储备点选址的数学模型,并借助MATLAB软件包进行求解,优化了油料储备点的位置、储备油品及其储备量。实例验证表明,基于都市圈的油料储备模型能较好地解决油料储备布局的优化问题,对有效保障都市圈的油料的供应,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表3,参8)  相似文献   

8.
一、油料损失原因 1.油料在运输过程中,装油容器密封不严,泄漏损失大,污染严重。如油料在贮存保管中,容器不清洁,密封不严,易混入雨水。脏污油料;存放时间过长油料变质或蒸发,泄漏、抛洒造成损失。  相似文献   

9.
油料计量技术管理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璋 《油气储运》2003,22(3):51-53
探讨油料技术管理中以油料计量检测设备为主要内容的油料计量技术管理的特点和规律,研究以油料计量检测设备为中心的计量检测质量保证方法,以促进我国油料计量技术现代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油料供需虽然一直处于紧缺状况.但由于是定量供应,供需平衡压力并不大。粮食供求关系的紧迫性.掩盖了油料短缺的重要性。也正是从改革开放开始.随着农村改革已初步取得成效,并推动着农业生产较快发展,商品率不断提高,油料供需在市场流通的作用下,市场需求开始对生产资源配置产生影响.逐渐出现竞争.从而导致区域生产优势的出现,也增加了流通的压力。油料消费也出现激增.油脂油料供需状况成为粮油市场关注的焦点之一。  相似文献   

11.
刘金岭  张朝晖  王金鹿  李建明  张平 《油气储运》2012,31(1):57-60,85,86
以册子岛30×104吨级原油码头及航道为例,通过分析原油码头水域深度、水文、气象等自然因素和大型油轮靠泊、离泊以及接卸作业等情况下的主要风险因素,提出了原油码头接卸作业安全预防措施。总结了大型原油码头在油轮接卸作业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监控中心、引航员、码头操作员等应采取的风险控制措施以及卸油前后船方、码头和码头操作员应执行的全方位安全管理工作。研究认为,制定可行的风险控制对策可有效降低大型油轮的作业风险,遏制重大航行和污染事故,保障原油码头接卸作业及港口航运安全。  相似文献   

12.
茶籽油与橄榄油营养价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油和橄榄油是以"营养、保健、天然"闻名于世界的两种植物油脂,它们的理化特性指标相似,脂肪酸组成也极为相近.该文分别介绍了茶油和橄榄油的理化特性以及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以过氧化值(POV)和丙二醛含量为指标,分别研究了二氢杨梅素(DMY)及其增效剂对菜籽油和花生油的抗氧化性能。结果表明:DMY对菜籽油和花生油的抗氧化活性随着其添加量的增加逐渐增强,添加剂量为0.04%时表现出与TBHQ相接近的抗氧化活性,确定此添加量为最低有效添加剂量。特丁基对苯二酚(TBHQ)、抗坏血酸(Vc)、无水亚硫酸钠、乙二胺四乙酸(EDTA)、多聚磷酸钠以及柠檬酸与DMY复配,在菜籽油中,到第14 d Vc处理组和空白组POV分别为4.39 mmol/L、5.72 mmol/L,第14 d丙二醛吸光值分别为0.236、0.292;在花生油中,到第13天Vc处理组和空白组POV分别为4.15 mmol/L、5.04 mmol/L,第11 d丙二醛吸光值分别为0.184、0.215。结果为:并不是上述增效剂对DMY都有增效作用,其中Vc处理组取得了良好的协同增效作用,Vc处理组POV及丙二醛吸光值明显低于空白组。上述增效剂协同增效效果为:Vc无水亚硫酸钠EDTA≈柠檬酸≈多聚磷酸钠TBHQ。因此,DMY在菜籽油和花生油中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以添加量为0.02%Vc作为增效剂时,表现出明显的增效效果。  相似文献   

14.
15.
16.
八角和肉桂油抗油脂氧化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传统的烘箱控温加速猪油氧化的方法对八角油及水中油、肉桂油及水中油的抗油脂氧化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八角油具有较强抗氧化能力,八角水中油次之,肉桂油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但较弱,肉桂水中油几乎没有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17.
为了考察桐油制备生物柴油的可行性,分析了桐油的脂肪酸成分,研究了桐油转化生物柴油的工艺条件,并测定了桐油生物柴油的主要性能指标。结果表明,桐油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927.32,其主要成分为含有18个碳的不饱和脂肪酸,其中α-桐酸是其脂肪酸的主要成分(75.033%)。酯交换法制备桐油生物柴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甲醇与桐油的摩尔比6∶1,催化剂用量为桐油质量的1.0%,反应温度30℃,反应时间20 min,平均转化率为82.8%。在此最佳条件下制备的桐油生物柴油的主要性能指标,除运动粘度、酸值较高外,基本符合0#矿物柴油标准。  相似文献   

18.
以棉籽油和餐饮废油为原料,经预处理后采用两步酯化工艺制备生物柴油,通过正交试验筛选最佳工艺条件.预酯化反应的最佳条件为:醇油质量比1∶5,催化剂用量2.0%,反应温度80℃,反应时间2h,酯化率达到81%;转酯化反应的最佳条件为:醇油质量比1∶4,催化剂用量1.4%,反应温度75℃,反应时间2h,酯化率达到84%.与0#柴油性能指标对比,本试验制备所得的生物柴油达到了国家生物柴油标准.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油气体积分数对爆炸的影响,采用实验研究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输油管道油气爆炸发展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油气体积分数是影响油气爆炸强烈程度的重要因素,原油油气爆炸的最大压力与初始体积分数有关。当油气体积分数为5.51%~7.06%时,体积分数越大,爆炸压力越大;当油气体积分数为7.06%时,爆炸压力达到最大值;当油气体积分数超过7.06%时,随着油气体积分数增大,爆炸最大压力反而变小。研究结果对揭示原油管道油气爆炸传播规律,减少管道爆炸事故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催干剂环烷酸钴的作用下,利用桐油在空气中氧化自聚的特性,与苯乙烯共聚,得到桐油-苯乙烯热固性聚合物.并对产物结构及热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其合成机理完全不同于引发剂引发的聚合机理.从桐油分子来看,加聚方式主要以1,4加成方式为主,即桐油在空气中氧的作用下,产生过氧化物(1,4-过氧化环或过氧化氢),然后引发桐油-苯乙烯共聚;同时从DSC图可看出,157℃时,产物内少量的过氧化物受热断键,继续引发聚合,直到交联完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