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1 毫秒
1.
湘中丘陵区两类林分生产力与土壤肥力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湘中丘陵区石栎马尾松混交林和马尾松纯林为研究对象,对两类林分进行了生物量和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分析,结果表明:混交林林分生物量远高于马尾松纯林,是纯林的2.99倍,混交林乔木层生物最也高于纯林;混交林林分平均产发生产力高于纯林,是纯林的3.62倍;混交林和纯林的根系总质量分别占林分生物量的9.76%和11.08%。  相似文献   

2.
不同年龄马尾松人工林生物量结构特征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对三明市尤溪县不同年龄马尾松人工林生物量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年龄马尾松林生长差异较大,但32、33、34和41年生马尾松林分平均胸径和平均树高变化不大;不同年龄马尾松人工林在单株、林分和根系生物量及净生物量上均表现出较大差异,其中34年生马尾松成熟林树干生物量所占百分比最高,可达到80.80%,此时的经济效益最高,可进行适当的采伐,在保证马尾松正常更新的同时,将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马尾松林混交阔叶树的生物量及其分布格局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在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下分别种植闽粤栲Castanopsis fissa,拉氏栲C.lamontii,苦槠C. sclerophylla,格氏栲C. kawakmii和青栲Cyclobalanopsis myrsinaefalia,形成针阔混交异龄林,对林分生物量的分析结果表明,5个混交群落的乔木层生物量分别为259.882,200.875,221.745,221.652和245.941 t·hm-2,马尾松纯林的总生物量为204.374 t·hm-2.乔木层生物量中干材生物量最大,其次为根系、树枝和树叶.混交林中马尾松的粗根主要分布在0~20 cm和60 cm以下,而马尾松和阔叶树的细根都主要分布在0~20 cm土层内.马尾松纯林的林下植被生物量最大,为3.678 t·hm-2.混交林林下植被的生物量分别为0.937,0.801,1.816,1.625和0.987 t·hm-2.除马尾松与拉氏栲混交的群落外,其他群落的林下植被生物量主要集中在地上部分.图2表2参11  相似文献   

4.
马尾松林分生物量的密度效应探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吕勇 《中南林学院学报》1996,16(2):34-38,46
通过研究马尾松林分生物量与林分蓄积量、林分平均胸径、平均高、林分密度的相关关系,揭示了马尾松林分生物量的密度效应,提出了马尾松水保林的最适经营密度。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湖北太子山选取柏木纯林、马尾松纯林、麻栎五角枫混交林、柏木红果冬青混交林和马尾松红果冬青混交林共5种林分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天然降雨监测的方法,研究5种林分林分林冠层、灌草层和枯落物层分别对降雨的截留作用。结果表明林场中阔叶混交林的水源涵养能力最强,其次为针阔混交林,最差的是针叶纯林。  相似文献   

6.
罗小金 《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5):163-165
对次生马尾松林改建松阔混交林培育技术与经营效果进行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进行抚育间伐后,林分树种组成得到改善,马尾松所占比例明显下降,其他阔叶树所占比例显著提高。阔叶树所占比例与上层马尾松保留的数量呈反比。群落类型由马尾松为优势种的次生马尾松林转化为马尾松占居上层,阔叶树位于中下层,层次明显的松阔混生林,改建后的林分,不仅能够促进保留马尾松生长,而且有利于林下阔叶树的保育。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22年生马尾松人工林的生物量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22年生马尾松林林分生物量不高,但林下植物生长发育较好。乔木层生物量空间分布不尽合理,枝叶生物量较少,且分布层趋向树冠顶部。22年生马尾松林林分生物量为166.52 t/hm2,其中下木层7.96 t/hm2、草本层2.95 t/hm2,下木层和草本层合占6.55%,所占比例较高。在乔木层中叶的生物量仅占2.59%,枝叶主要集中分布在顶部,小根主要分布在40 cm土层以下区域。无论是地上还是地下空间都给林下套种提供了较宽裕的空间。  相似文献   

8.
人为干扰强度对马尾松人工林生物量及其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分层切割法探讨了不同人为干扰强度对马尾松人工林林地上部分生物量及其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就林分单株生物量而言,马尾松人工林中的幼苗、幼树、小树的单株生物量随着干扰强度的增强而增加.而在中树、大树阶段。马尾松单株生物量大小与干扰强度成反比.在单株生物量分配率上看。不同立木级马尾松单株各器官生物量分配率与干扰强度无直接相关关系;就马尾松林分地上部分总生物量而言.轻度干扰有利于林分总生物量积累.  相似文献   

9.
长汀红壤侵蚀区马尾松林生物量估算模型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长汀红壤侵蚀区马尾松为研究对象,通过整株收获法获取34株马尾松立木材积和生物量,分析不同龄级、径级马尾松材积和生物量分配格局,采用胸径(D)、树高(H)等变量建立立木材积模型,采用材积量(V)、胸径(D)、树高(H)、冠长(C_l)等变量建立树干、树冠及地上生物量模型,进而拟合区域林分生物量模型,使用独立样本检验并比较优选模型估测效果。结果表明:34株马尾松的树龄变化范围为19~42 a,立木材积量和立木生物量变化范围分别为0.004 4~0.194 9、2.733 9~140.331 4 kg/株,树龄与材积量、生物量相关性不显著;各器官生物量分配为干材(57.67±8.28)%、树枝(24.15±7.33)%、树叶(10.79±3.17)%、干皮(7.38±1.39)%,全林分中3个径阶(8、10、12 cm)蓄积量、生物量均超过总量的50%;所有模型确定系数均大于93%,单木模型中,以胸径-树高组合为自变量的模型拟合效果更佳;马尾松立木材积、地上生物量、树干生物量、树冠生物量及林分生物量模型中,各优选模型预估精度均达77%以上,其中立木材积、地上生物量及林分生物量优选模型比已有模型估测值的总相对误差、平均相对误差均有所降低,估测值更接近实际值。因此,通过构建该区域马尾松生物量方程,补充了长汀红壤侵蚀区马尾松立木材积表及生物量表。  相似文献   

10.
以浙江江山、衢县的马尾松幼龄林为试材,测定了马尾松、阔叶下木、草本层的绿色生物量(即鲜叶量)和叶面积,并建立了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绿色生物量同郁闭度或盖度的回归方程,总结出浙西山地马尾松幼龄林林分的叶面积指数。  相似文献   

11.
以裸沙地为对照,研究了海岸退化沙地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天然次生林、木麻黄+潺槁木姜子混交林、木麻黄人工纯林)的土壤微生物量及其与土壤养分的关系。结果表明:裸沙地植被恢复后,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含量均明显提高(P<0.05),增幅分别为103.966%-491.166%、89.352%-335.087%、65.536%-85.896%,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占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的比例分别为1.543%-3.113%、1.733%-2.870%、0.964%-1.447%,自然恢复的天然次生林高于人工恢复的木麻黄纯林和混交林;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呈极显著正相关(P<0.05),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均与有机质、全氮具有较强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2.
以辽东山区红松林、杂木次生林、针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调查其林下草本层的生物量及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杂木次生林的林下草本层生物量最大,为0.241kg/m^2,针阔混交林次之,红松林最小;针阔混交林的物种多样性最大,多样性指数为2.806,杂木次生林的物种多样性最小;假升麻的重要值最大,委陵菜的生态位宽度最大,委陵菜与益母草及假升麻与蕨菜的生态位重叠值最大.  相似文献   

13.
以兰州市仁寿山5种不同类型的侧柏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样地调查法,探究林分类型与林下草本层植物的多样性及其生物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5种侧柏人工林及天然草地中草本层以禾本科和菊科植物为主,群落之间相似性不高,优势种、伴生种明显,且物种数侧柏纯林>侧柏混交林>天然草地;2)林分类型与林下草本层植物的多样性之间存在不显著的相关关系。侧柏-榆树、侧柏-山杏混交林下草本层植物的α多样性最高,其次为天然草地、侧柏纯林,侧柏-山桃、侧柏-刺槐混交林下草本层植物的α多样性最低;3)林分类型与林下草本层植物的生物量之间存在不显著的相关关系。侧柏-榆树混交林下草本层植物的地上生物量最小,地下生物量最大,侧柏纯林下草本层植物的地上生物量最大,地下生物量最小。综上所述,在兰州地区相对于天然草地与侧柏纯林,侧柏混交林具有更强的林地生产力和水土保持能力,其中以侧柏-榆树、侧柏-山杏混交林的生态效益最高。  相似文献   

14.
以宁夏地区油松天然次生林(贺兰山、罗山)和人工林(六盘山)为研究对象,对其0~40 cm土层细根生物量、土壤特性及两者之间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个地区油松林细根生物量集中分布于0~20 cm土层,总细根生物量、活细根生物量及其所占比例大小关系表现为贺兰山>六盘山>罗山,死细根生物量呈相反规律。除表层土壤(0~20 cm土层)含水量外,3个地区土壤含水量与土壤容重大小关系均表现为:六盘山>贺兰山>罗山,且随土层深度增加,土壤含水量逐渐减小,土壤容重逐渐增大。土壤全C、全N和全P含量大小关系表现为:罗山> 贺兰山>六盘山。相关分析表明,该区油松天然次生林细根生物量与土壤水分、土壤容重相关性更大,人工林则与土壤养分如全N、全P等指标的相关性更大。  相似文献   

15.
木兰林管局白桦次生林生物量与碳储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木兰林管局16~54年生白桦天然次生林为研究材料,通过对12块标准地的生物量与碳密度进行研究,建立了白桦次生林幂函数形式的生物量转换模型,并利用模型进行计算。结果表明:白桦次生林林木层平均碳密度为37.3263t/hm2,土壤层为144.3060t/hm2,地被层为5.4435t/hm2,林分平均碳密度为187.0760t/hm2;木兰林管局白桦次生林生物现存总量为137.58687万t,碳储量为296.18239万t。  相似文献   

16.
关帝山中高山山地混交林结构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师法自然的原则,以现有混交林理想林分为模板,采用典型样带调查法收集数据,对关帝山林区庞泉沟自然保护区中高山地带次生天然混交林进行了调查分析,根据林分的树种组成结构,确定了桦木混交林、落叶松混交林和云杉混交林三个混交林类型,进一步对其树种组成合理性、年龄结构完整性、林下更新情况和林分结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对混交林和对应优势树种纯林的林分蓄积量进行了比较分析,从多个角度论证了三个混交林结构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总结提出了三个混交林结构模式及其主要技术指标,可以作为类似地区混交林营造和经营的参考模式。  相似文献   

17.
中国西南地区森林生物量及生产力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鹏  丁访军  陈骏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8):1513-1518,1527
在参考前人大量的研究结果基础上,按不同林分类型和林分起源对中国西南地区(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重庆市)的森林生物量和净生产力进行了总结概述.结果显示,西南地区的森林生物量为162.15 t/hm2;若按不同的林分类型来划分,则阔叶林的森林生物量(178.08 t/hm2)大于针叶阔叶混交林( 164.63 t/hm2)和针叶林(145.18 t/hm2)的;若按不同的林分起源进行划分,则天然林的森林生物量(210.58 t/hm2)大于人工林(110.65 t/hm2)的.西南地区的森林净生产力为11.98 t/(hm2·a),若按不同的林分类型来划分,则阔叶林的森林净生产力12.75 t/(hm2·a)大于针叶林的12.13 t/(hm2·a)和针叶阔叶混交林的9.61 t/(hm2·a);若按不同的林分起源进行划分,则天然林的森林净生产力13.38t/(hm2·a)大于人工林的10.56 t/(hm2·a).同时对研究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及以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讨论与展望.  相似文献   

18.
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有机质与地上生物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地上生物量越高,形成的有机质越多.在单播的紫花苜蓿中,紫花苜蓿的地上生物量与速效K呈负相关,说明生成的地上生物量越多,消耗的速效K越多.单播无芒雀麦的地上生物量与碱解N、速效P和速效K都呈负相关.在紫花苜蓿和无芒雀麦混播草地中,速效P和速效K肥的消耗最大.  相似文献   

19.
木兰围场森林固碳能力及其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典型抽样与分层取样方法,调查收集了182块林分样地的生物现存量与碳密度,研究了木兰围场6种主要林分的碳密度及其分配特征.结果表明:落叶松人工林、油松人工林、山杨天然次生林、白桦天然次生林、蒙古栎天然次生林和灌木林6种林分类型的森林碳密度为142.083~218.6947t/hm2,排序为山杨林>灌木林>白桦林>落叶...  相似文献   

20.
凹叶厚朴杉木混交林生物量及分布格局研究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应用平均标准木法和样方收获法对凹叶厚朴杉木混交林各经营模式林分的生物量、生物量组成及分布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经营模式的林分中,以行间混交的生物量及生产力最高, 分别为74.96 t/hm 2 和6.25t/ ( hm 2·a); 混交林各经营模式的营养空间分布均比杉木纯林合理,对林木生长有促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