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沟垄覆膜连作种植对马铃薯产量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当地主栽马铃薯品种"新大坪"为试验材料,研究平畦不覆膜(CK)、平畦覆膜(T1)、全膜双垄垄播(T2)、全膜双垄沟播(T3)、半膜沟垄垄播(T4)、半膜沟垄沟播(T5)6种栽培模式连作种植,对马铃薯产量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处理T2、T3、T4和T5显著提高连作马铃薯根区地温;在连作马铃薯全生育期内,各处理土壤电导率总体呈下降趋势,pH呈上升趋势;与CK相比,沟垄覆膜处理土壤电导率提高,pH降低,但差异不显著;除T5外,其他沟垄覆膜处理均能提高连作马铃薯出苗率,T4最高且与CK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沟垄覆膜处理明显提高连作马铃薯产量,增产幅度为1.5%~29.8%,其中T2处理产量最高且与CK间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2.
为了明确沟垄覆膜种植方式对旱作马铃薯田养分运移规律及产量的影响,试验设置平畦不覆膜(T1)、平畦覆膜(T2)、全膜双垄沟播(T3)、全膜双垄垄播(T4)、半膜膜侧种植(T5)及半膜沟垄垄播(T6)6个处理,研究了不同沟垄覆膜条件下0~40 cm土壤养分运转分配规律及马铃薯产量表现。结果表明,通过沟垄覆膜处理能促进土壤有机质分解,显著提高马铃薯根区土壤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在全生育期,各处理0~20 cm土壤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7月份含量最高,且各沟垄覆膜处理均高于T1;20~40 cm土壤速效氮磷钾含量变化规律为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以8月份养分含量最高,各处理间差异显著;而各沟垄覆膜处理0~40 cm土壤有机质含量均低于T1。与T1相比,T2、T3、T4、T5和T6分别增产36.3%、59.7%、60.5%、47.6%和46.0%,其中T4产量最高。沟垄覆膜种植提高了大薯率和中薯率总和。各处理综合表现以T4最好。  相似文献   

3.
沟垄覆膜栽培对连作马铃薯根系分泌物和土壤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明不同栽培模式对连作马铃薯根系分泌物和土壤养分的影响.【方法】以马铃薯品种"新大坪"为试验材料,研究平畦不覆膜(CK)、平畦覆膜(T_1)、全膜垄播(T_2)、全膜沟播(T_3)、半膜垄播(T_4)、半膜沟播(T_5) 6种栽培模式对连作马铃薯根系分泌物、土壤pH、电导率及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连作马铃薯根系分泌物中主要含有酯类、烃类、酸类、醇类、酚类、酰胺类化合物;与CK相比,沟垄覆膜栽培可显著降低连作马铃薯根系分泌物中化感物质及酸类化合物的含量,其中酸类物质最高降幅达55.22%.此外,沟垄覆膜栽培还可提高土壤pH,降低土壤电导率,降幅达23.8%~34.1%,促进土壤中有机质的分解,增加土壤肥力,各处理较CK速效氮含量提高11.47%~45.91%,速效磷含量提高17.88%~36.96%,速效钾含量提高1.77%~16.71%.【结论】沟垄覆膜栽培显著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促进了马铃薯对土壤中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吸收,有效缓解了因化感物质积累对作物的毒害作用,尤其以全膜垄播栽培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4.
【目的】沟垄覆膜种植模式是克服马铃薯连作障碍、提高降水利用效率和农田生产力的有效途径,在半干旱区必须选择最佳的沟垄覆膜模式.【方法】依托4a大田定位试验,测定平畦覆膜(T1)、全膜垄播(T2)、全膜沟播(T3)、半膜垄播(T4)、半膜沟播(T5),平畦不覆膜(CK)6种模式下连作马铃薯植株SPADR、相对含水量、酶活性、光合特性和荧光参数,明确马铃薯产量.【结果】连作条件下,沟垄覆膜种植马铃薯叶片SPADR、相对含水量、SOD和CAT活性均高于CK,其中T3处理显著高于CK,盛花期增幅分别为9.37%,9.31%,166.74%和230.77%,薯块膨大期增幅分别为26.56%,15.56%,203.21%和207.54%;薯块膨大期Pn,Gs,Tr,Fv/Fm,ΦPSII和qP均高于CK,T3处理增幅最大,分别为50.21%,150.00%,58.43%,17.47%,54.86%和7.79%;各处理游离Pro,Ci,F0和MDA均低于CK,其中T3处理显著低于CK,分别为46.88%,20.92%,4.54%和63.72%;另外,沟垄和覆膜处理均能提高马铃薯产量,增产幅度为32.43%~42.98%,其中T3处理产量最高并且与CK差异显著.【结论】沟垄覆膜种植模式均可提高连作马铃薯光合能力和产量,其中全膜双垄沟播模式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5.
起垄覆膜方式对旱作马铃薯栽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田条件下,以当地主栽马铃薯品种新大坪为试验材料,以平畦不覆膜为对照,研究了平畦覆膜、全膜双垄垄播、全膜双垄沟播、半膜沟垄垄播、半膜沟垄沟播等5种起垄覆膜方式对旱作马铃薯栽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覆膜处理土壤过氧化氢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随马铃薯的生长先降低后升高,而脲酶活性先升高后降低。不同覆膜栽培方式下,半膜沟垄沟播和半膜沟垄垄播土壤的碱性磷酸酶活性和过氧化氢活性均高于对照平畦不覆膜和其他处理,而全膜双垄沟播方式下土壤脲活性在播种期显著高于对照平畦不覆膜和其他处理,但随着马铃薯的生长,半膜沟垄沟播和半膜沟垄垄播的土壤脲酶活性高于对照平畦不覆膜和其他处理。表明不同沟垄覆膜栽培模式下,半膜沟垄沟播和半膜沟垄垄播栽培的土壤酶活性优于其他栽培方式。  相似文献   

6.
该研究在西藏半干旱区设置常规条播(T1)、垄膜单行沟种(T2)、垄膜双行沟种(T3)、起垄沟播(T4)4个处理,分别测定土壤含水量和马铃薯产量,计算马铃薯生育期耗水量、贮水量、水分利用效率等参数,以此为依据分析了不同处理模式对马铃薯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覆膜沟播处理可以有效地提高0~80cm土壤的贮水量。T2在成熟期时,土壤贮水量要显著高于T1。与T1相比,T2、T3种植模式可以显提高马铃薯产量、商品薯率、水分利用率,其中,T2、T3的马铃薯产量分别比T1提高45.61%、64.33%,商品薯率分别比T1提高8.87%、20.09%,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比T1提高53.64%、103.63%。  相似文献   

7.
摘要:本试验用定薯3号原种作为种薯材料,设5个处理,分别为:(1)秸秆粉碎覆盖垄作穴播;(2)半膜双垄侧播;(3)全膜垄上微沟覆盖侧播;(4)全膜双垄侧播;(5)露地播种(CK),通过对不同栽培模式下马铃薯生育期、农艺性状及产量的研究,以期为旱作马铃薯生产中合理应用和推广覆膜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模式下马铃薯生育期比对照生育期都长,说明地膜覆盖可以保留土壤水分,适当延长作物生育期,增产增效。不同栽培模式下种植马铃薯,土壤0 cm~30cm 耕层含水量均比露地种植土壤含水量高。在马铃薯出苗期、现蕾期、薯块膨大期分别测定土壤含水量,结果表明:以全膜垄上微沟覆盖侧播保水保墒效果最好,土壤耕层平均含水量分别为13.01%、11.71% 、10.53%,比对照不覆膜种植(CK)分别高2.49%、2.66%、3.45%;在生长前期,半膜双垄侧播、全膜双垄侧播的土壤含水量高于秸秆粉碎覆盖垄作穴播的土壤含水量,随着生育期的推进,秸秆粉碎覆盖垄作穴播的土壤含水量高于半膜双垄侧播和全膜双垄侧播的土壤含水量。不同栽培模式对马铃薯出苗率、株高、茎粗和主茎个数的影响差异性不显著。不同栽培模式马铃薯单株个数为7.0个-10.7个,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覆膜处理马铃薯单株重和大中薯率普遍高于露地种植,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不同处理和对照间差异显著。全膜垄上微沟覆盖侧播种植产量最高,为2629.6 kg/667m2,亩产比对照高442.6kg,增产率为20.2%;秸秆粉碎覆盖垄作穴播种植产量第二,为2559.7kg/667m2,亩产比对照高372.7kg,增产率为17.0%;对照产量最低,为2187.0kg/667m2。马铃薯全膜垄上微沟覆盖侧播和秸秆粉碎覆盖垄作穴播这两种栽培模式适宜在干旱半干旱区推广。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不同覆膜方式下马铃薯产量及集雨保墒效果的研究,以期为旱作马铃薯生产中合理应用和推广覆膜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地膜全覆盖种植马铃薯耕层含水量、产量都优于不覆膜种植,产量高低依次为全膜垄上微沟覆盖侧播、通用全膜垄沟栽培、全膜双垄侧播、全膜单垄侧播,较露地栽培产量明显增高,在以后的种植中,应大力推广地膜种植,尤其是全膜垄上微沟覆盖侧播。  相似文献   

9.
干旱半干旱区不同栽培模式对马铃薯生育期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试验以定薯3号为试材,设秸秆粉碎覆盖垄作穴播、半膜双垄侧播、全膜垄上微沟覆盖侧播、全膜双垄侧播和露地播种5种栽培模式,研究不同栽培模式对马铃薯生育期、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以期为旱作马铃薯生产中合理应用和推广覆膜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模式下,覆盖栽培马铃薯生育期均较露地种植生育期长,说明覆盖栽培可以适当延长作物生育期,增产增效;覆盖栽培马铃薯0~30 cm耕层含水量均较露地种植高,以全膜垄上微沟覆盖侧播保水保墒效果最好(在马铃薯出苗期、现蕾期、薯块膨大期平均含水量分别为13.01%、11.71%、10.53%,较露地种植分别高2.49%、2.66%、3.45%)。在马铃薯生长前期,半膜双垄侧播、全膜双垄侧播土壤含水量高于秸秆粉碎覆盖垄作穴播,随着生育期的推进,秸秆粉碎覆盖垄作穴播的土壤含水量高于半膜双垄侧播和全膜双垄侧播;不同栽培模式对马铃薯出苗率、株高、茎粗和主茎个数的影响差异性不显著;不同栽培模式马铃薯单株结薯数为7.0~10.7个,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覆盖处理马铃薯单株薯块重和大中薯率均显著高于露地种植,各覆盖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不同栽培模式下,以全膜垄上微沟覆盖侧播马铃薯产量最高(为39 444.0 kg/hm2,比对照高6 639.0 kg/hm2,增产率为20.2%),秸秆粉碎覆盖垄作穴播次之(为38 395.5 kg/hm2,比对照高5 590.5 kg/hm2,增产率为17.0%)。说明马铃薯全膜垄上微沟覆盖侧播和秸秆粉碎覆盖垄作穴播2种栽培模式适宜在干旱半干旱区推广。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全覆膜垄膜沟播种植和秸秆还田措施下玉米农田土壤保水改土效果及增产效应,在内蒙古黄土高原旱作区对比分析了全覆膜垄膜沟播结合秸秆还田(S+M)、秸秆还田(S)、全覆膜垄膜沟播(M)、秸秆不还田不覆膜(CK)4种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水分、酶活性变化规律及玉米产量形成特性。结果表明:全覆膜垄膜沟播种植和秸秆还田均能提高玉米各生育阶段0—1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尤以0—2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差异最为显著,且全覆膜垄膜沟播种植提升效果优于秸秆还田,两者耦合后土壤含水量表现为最大;垄膜沟播和秸秆还田均可显著提高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蔗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且随玉米生育期推移,土壤酶活性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在大喇叭口期达到峰值;同时,垄膜沟播和秸秆还田均能提高玉米干物质量和产量,由高到低次序为S+M>M>S>CK,与CK相比,S、M、S+M处理玉米产量分别提高11.84%、37.83%、45.13%,全覆膜垄膜沟播结合秸秆还田明显优于其他处理,可作为内蒙古黄土高原旱作区玉米节水增效增产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11.
针对大陆农业发展存在的不足有必要建立产销通路 ,并提及物流在流通环节的重要性。最后就大陆各地的招商引资提出了意见  相似文献   

12.
秸秆切碎灭茬机的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针对双轴击切式破碎秸秆和根茬所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单轴压切原理和非等长刀切碎模型,并对秸杆切碎灭茬机的关键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该机田间试验表明切碎率达91.4%,根茬破碎率达86.5%。该机的应用必将促进一年两熟平作旱区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苦荞的成分功能研究与开发应用   总被引:46,自引:0,他引:46  
苦荞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 ,它既能食用 ,又能防病、治病 ,为许多其它主要食物所不及。我国有丰富的苦荞资源 ,对苦荞的深入研究和开发应用有利于改善和提高人们的食物结构 ,同时也有助于促进贫困山区的脱贫致富。本文就苦荞的营养价值、药用价值和开发应用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4.
针对双轴击切式破碎秸秆和根茬所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单轴压切原理和非等长刀切碎模型,并对秸杆切碎灭茬机的关键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该机田间试验表明切碎率达91.4%,根茬破碎率达86.5%。该机的应用必将促进一年两熟平作旱区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两门课程的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创新设计能力等方面,有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针对两门课程传统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独立设课为中心的实验教学改革和实践方案,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植物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创新型实验项目的设计与实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农杆菌渗入烟草表皮瞬间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观察实验为例,对植物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创新型实验的选题设计、教学过程和效果进行了探讨。该实验项目的实施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提高了实验设计和实际操作能力,是生物科学特色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7.
从自身原因和外部环境条件两方面分析了保护地蔬菜落花落果的主要原因,提出防治措施,有效控制落花落果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灌水和过量施钾对烤烟养分含量及烟叶产量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灌水和过量施钾对烤烟(Nicotiana tabacum L.)养分含量和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烤烟N:K2O用量比达到1:3的基础上随钾用量增加,烟株体内营养元素含量、烟叶产量和化学成分均没显著差异,灌水可以显著提高烟叶产量和上等烟比例,但灌水与钾用量互作对烤后烟叶养分含量和化学成分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随机选取14头秦川牛(其中1.5岁的公、母牛各4头,2.0岁的公、母牛各3头),按性别分为两组。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液中生长激素(GH)、胰岛素(INS)的水平,并对每头牛的体高、体斜长、胸围、胸深、尻宽、腰角宽等体尺指标及体重进行测量并分析,结果表明:在1.5时公、母秦川牛体内的生长激素和胰岛素差异不显著(P>0.05);而在2.0岁时公、母秦川牛体内的生长激素和胰岛素差异显著(P<0.05);并且随着年龄的增加,秦川牛体内的生长激素呈下降趋势而胰岛素则呈增加趋势,且生长激素和胰岛素呈差异不显著的负相关(P>0.05)。通过对体尺指数进行分析得出:较1.5岁而言,2.0岁秦川牛体躯发育程度更大,胸围更宽,尻部增幅明显,骨骼等体躯部分生长速度相对减慢,而肌肉等体量部分增长速度则相对加快,符合肉牛的生长发育规律以及秦川牛中、晚熟的特点。将实测体重与经济性能划分标准比较,发现秦川牛仍属于役肉兼用型品种,但经过近几年的选育,体重有了很大的增加。  相似文献   

20.
副猪嗜血杆菌分离鉴定与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从养猪场送检的猪肺病料中分离到3株疑似副猪嗜血杆菌(HPS)可疑菌株。经形态镜检、染色特性、生化和部分生物学特性试验,初步鉴定为HPS。在细菌学鉴定基础上,设计合成3对引物,分别以3株分离菌株的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结果均扩增出822 bp8、24 bp和1.9 kb的预期特异性条带。以HPS GD株作为参考阳性菌株,以P1、P2为引物,设计优化PCR反应程序,建立HPS PCR检测方法,并应用于临床病料检测。结果表明,所建立的HPS PCR检测方法特异与敏感性高、适用性强,可应用于HPS感染的诊断和检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