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浙江水稻生产的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近年来浙江水稻生产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水稻种植结构发生变化,双季连作稻占种植面积的比例从90年代初的86.0%到2004年下降到34.1%;水稻种植面积和总产分别从80年代平均242.4万hm^2和1340.0万t,到2004年下降到102.8万hm^2和686.9万t;水稻单产增长辐度下降,单产年均增长率由60年代的5.3%,到2001年以后仅为0.3%。水稻现实单产、品种单产和良种良法配套单产的存在较大差异;生产上主导品种不突出,良种良法不配套,技术的集成度不高和互补性不强等问题制约了水稻产量提高和水稻生产可持续发展,并提出了提高水稻产量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采用FAO的全球芦笋生产资料数据,定量分析近50 a来芦笋面积、单产和总产现状及变化。结果显示:1968—2017年,芦笋收获面积增长294.57%,年均增长5.89%,单产提高70.83%,年均增长1.42%,总产增长573.59%,年均增长11.47%,芦笋总产增长中,面积增长贡献率为99.35%,单产提高贡献率为30.52%,芦笋总产的提高,很大部分依赖于收获面积的扩大,而不是从单产上得到显著提升。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全球芦笋面积年增长率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单产也保持了一定的年均增长率,这促使总产逐年保持快速增长态势,20世纪80、90年代和2000年以来总产年均增长率分别为9.91%、9.41%、2.67%。在全球芦笋主产国中中国的收获面积和总产名列第一,中国已成为世界芦笋生产大国。针对全球芦笋生产态势,提出了未来中国提高芦笋产业竞争力的发展建议:提升芦笋质量,打造芦笋品牌;培育设施专用芦笋品种;加大芦笋科技投入,延长芦笋产业链;推行芦笋电商线上发展。  相似文献   

3.
吉林省水稻生产及增产潜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近年来吉林省水稻生产的现状,稻作科技不断进步,水稻产量逐年提高,从20世纪60年代总产56.9万t、单产4005kg·hm-2,到2011年总产623.5万t、单产9019kg·hm-2,但同时水稻生产面临现实单产不同程度的下降、自然灾害严重、技术集成度不高和互补性不强等问题,制约了水稻产量提高和水稻生产可持续发展.针对上述问题,分析了从单产、品种、区域优势等方面挖掘增产潜力的措施,并讨论提高水稻产量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江苏省水稻生产30年地域格局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佴军  张洪程  陆建飞 《中国农业科学》2012,45(16):3446-3452
【目的】分析江苏省1980—2009年水稻生产地域格局的变化及影响因素,探究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对江苏省水稻生产地域格局变化的影响,为江苏省水稻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方法】基于1980—2009年的统计数据,运用数理统计和区域差异的研究方法,探讨江苏省近30年水稻生产地域格局变化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近30年江苏省水稻种植面积变化区域差异明显,苏南地区快速减少,苏中地区略有减少,苏北地区快速增加;水稻单产区域差异减小,苏南地区水稻单产优势逐步削弱,苏中地区成为当前江苏省水稻生产的单产优势地区,苏北地区与苏南地区、苏中地区的单产差距逐步缩小;苏南地区水稻总产在江苏省的比重不断下降,苏北地区在全省水稻生产中的比重明显上升。【结论】种植结构调整和耕地面积变化是江苏省水稻种植面积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其中种植结构调整是主导因素;水稻单产的区域变化是耕地质量变化、气象因子和社会因素等综合影响的结果;苏南地区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导致了该地区水稻种植面积的下降和单产优势的削弱,促使江苏省水稻生产的重心由苏南地区逐步转移到苏北地区。  相似文献   

5.
水稻是常武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亦是我市优势主导产业,常年稻谷产量占粮食总产的70%以上,水稻生产的健康发展对促进本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长期以来,为解决温饱问题,水稻生产一贯以“扩大面积、提高单产、增加总产”为目标,单位面积稻谷产量不断攀升。目  相似文献   

6.
中国水稻生产的时空动态分析   总被引:26,自引:3,他引:23  
【目的】绘制中国南北稻区不同稻作制度下的水稻播种面积和产量重心变动图,分析成因,找出影响现阶段中国水稻总产稳定的关键因素。【方法】利用重心拟合模型对水稻生产的时空动态进行分析,敏感性分析方法找出该变动背景下影响中国水稻总产稳定的关键因素。【结果】新中国成立以来除20世纪60、70年代中国水稻播种面积重心和产量重心向东南和东部发生偏移以外,总体上向东北方向移动。1979-2009年北方稻重心由华北快速移动到了东北松辽盆地。中稻和一季晚稻重心移动方向为先东北后东南与南方稻作制度“双改单”变化顺序由北向南相吻合。早稻和双季晚稻重心移动方向都为西南。南方稻区单季稻比例明显上升,“双改单”现象明显,这是导致中国水稻种植面积下降的主要原因。结合敏感性分析得出播种面积已成为目前最有可能造成中国水稻总产量大幅下滑的关键因素。【结论】市场机制的调控和技术进步是目前影响中国水稻时空变动的两个主要因素。在继续坚持以市场为指导的前提下,依据国情从粮食安全的角度出发,重点对面积呈下滑趋势的早稻和双季晚稻进行调控,同时兼顾水稻总面积,防止其出现较大波动,努力提高水稻单产,是确保现阶段中国水稻总产稳中有升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菲律宾水稻生产的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了菲律宾水稻生产的现状是总产不足,单产较低和杂交稻比重低.导致这些现状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充分利用杂交稻的优势和栽培技术落后,社会经济的因素则是深层的原因.大力推广杂交稻和提高水稻栽培技术是最主要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中国常规水稻品种的更替趋势和核心骨干亲本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明确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常规水稻品种的更替趋势和核心骨干亲本。【方法】追踪、分析中国育成并推广的3 656份常规水稻品种的种植面积和血缘。【结果】新中国建立60年来,中国常规水稻品种经历了矮化育种,出现了8次新品种更新换代,其中,1953-1977年发生了3次,1978-2010年发生了5次。对中国常规新品种育成和产量提高作出重大贡献的核心骨干亲本35个,其中,籼稻19个,粳稻16个。研究同时发现,虽然中国水稻的单产和总产保持了较快增长,但是近30年来种质资源的创新和利用速度逐步减缓,高增产品种推广面积和比例逐渐下降。【结论】60年来中国育成和推广的4 000余份优良常规水稻品种及其8次品种更新换代,是提高中国常规水稻单产和总产的主因。加强优异种质的发掘、引进和创新,克服资源瓶颈是水稻育种目前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9.
水稻是我县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粮食作物面积和产量的30%以上,杂交良种种植面积占水稻种植面积的95%以上,水稻在粮食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提高单产,增加总产是保证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推广杂交水稻高产栽培技术,是提高水稻产量的重要措施。根据我县水稻生产现状,提出杂交水稻高产栽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2009-2016年西双版纳州水稻生产统计数据进行分析,2009-2016年西双版纳州水稻种植面积总体呈现下降趋势,水稻种植面积从2009年的44293hm~2下降到2016年的33215hm~2,下降幅度达到25.01%;水稻平均单产从2009年的5555kg/hm~2上升到2016年的7142kg/hm~2,上升幅度28.57%,单产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水稻总产变化相对平稳。低海拔地区水稻种植面积明显下降,中海拔地区水稻种植面积相对平稳。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江西省水稻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为提高江西省水稻产业综合生产能力及提升产业竞争力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通过实地调查和文献资料研究,了解江西省水稻生产、区域分布及种植收益情况,分析其水稻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结果]江西水稻生产历史悠久,2014年水稻播种面积居全国第2位,总产量居全国第3位,人均占有量居全国第2位;2004~2014年江西省水稻播种面积基本上保持稳步增长态势;划为双季稻种植区和单、双稻混作区两大类型、10个主区,其中,赣北丘陵平原双季稻区种植面积最大(32.77%);江西省稻谷总产值呈逐年增加趋势,但其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有所波动,水稻生产在全省粮食生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江西省水稻产业发展中存在区域发展不均衡、单产较低;缺少大面积推广应用的优质品种;水稻生产的基础条件薄弱;产业化水平低、延伸产品少、品牌效应不强;农民种植水稻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建议]通过提升水稻品种竞争力,提升水稻生产要素竞争力,提升政策竞争力,提升科技竞争力,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打造江西省稻米区域品牌,以促进江西水稻产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采用随机抽样和典型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对武穴市早稻进行测产调查,分析了早稻生产特点及产量表现差异原因.结果表明,全市早稻生产轻简化栽培技术应用比例高,早稻平均产量7 254.0 kg/hm2,产量水平接近正态分布.早稻产量差异主要表现在镇(处)间、品种间及种植方式间,影响产量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  相似文献   

13.
日本水稻生产的发展和新课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过去的125a的时间里,日本的水稻种植面积和产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结果显示,水稻耕作面积自1883年开始逐渐增加,二战前后一度有所减少,20世纪60年代后又有所增加,1969年达到史上最高峰,1970年后持续减少。而水稻产量呈现了不断递增的趋势,现在维持在900万如左右。20世纪70年代前后,由于人均稻米消费量的减少,优质食味水稻育种及栽培成为主导方向,仅越光、一见钟情、日之光、秋田小町4个品种就占水稻全部种植面积的66%。此外,随着大气变暖造成稻米品质的下降,耐高温品种的选育和栽培研究得到广泛开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当前,除了水稻食味研究以外,正朝着饲料用、米粉用和生物能源用的“新型需要稻”和水稻节水等多方向发展。本文通过阐述日本水稻生产的发展和方向,对确立中国今后的水稻育种及栽培研究目标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了解文莱水稻生产概况,为进一步加强我国与文莱农业合作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实地调查与实地试种,探讨分析了文莱水稻生产现状及其制约因素。【结果】文莱大米主要自泰国进口,自给率仅为6%-8%,农业物资较缺乏,农业管理机构不健全;制约水稻生产的因素有基础设施不完善、田间管理粗放、发展方案未能及时制定和实施、未进行品种选育工作。文莱-中国水稻合作种植试验结果表明,5个国内品种在文莱种植生育期均比国内缩短20d,其产量和米质虽然有所下降,但产量仍比文莱本地品种高;制约文莱水稻产量的主要因素有土壤偏性、储水能力较差、排灌系统较差、病虫害较严重。【建议】提高文莱水稻生产水平的发展思路为:完善与落实水稻发展规划、健全水稻生产指导机构、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建立水稻生产示范基地、组织农民参加培训、选种优质高产高温型水稻品种、确保生产物资供应。  相似文献   

15.
科技进步对我国水稻生产发展的影响与对策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在耕地面积持续下降以及农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我国水稻种植面积减少已不可逆转,同时随人口的不断增加,稻米消费需求刚性增长也是不可逆转,我国总的水稻生产发展形势极其严峻。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水稻生产发展目标正发生重大转变,相应的水稻科技进步目标也在不断调整。本文在对水稻生产目标的变化、水稻科技进步作用的影响因素,以及水稻科技进步传导链与相关技术系统构成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推进我国水稻生产发展的科技对策。  相似文献   

16.
张越  郭耀辉  赵颖文 《农学学报》2023,13(3):95-101
深入分析中国13个粮食主产省份的增产空间格局、作物结构、贡献因素,为维系其增长态势、优化粮食生产布局、调整种植结构,实现主产区粮食稳步增产提供决策依据。运用LMDI分解模型和GIS空间分析法,将主产区粮食总产量分解为播种面积和作物单产2种因素,分析其增产格局及增产贡献因素。从主产区粮食增产量的空间分布来看:北方主产区优于南方主产区,粮食增产重心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北移趋势;增产结构上看,玉米为主要贡献品种,其次为小麦,稻谷贡献率最低;主产区粮食增产贡献因素来看,单产的贡献率高于播面的贡献率,且空间差异明显。分作物看稻谷和玉米的播种面积效应为正值,玉米大于稻谷,小麦的播种面积效应产生负向影响;3种作物的单产效应均为正值,小麦的单产效应最为显著,小麦>稻谷>玉米。面积增加和单产提高都对主产区粮食产量增加产生了积极的贡献。对于主要依靠播面增加来提高产量的地区,应调整种植结构,合理轮作,挖掘优势作物,增加农业技术推广,提高土地产出;对于单产贡献显著的地区,要发展特色产业优势区,形成集群化发展,在生产、流通、销售环节提供全方位的服务,防止增产不增收的现象发生。  相似文献   

17.
为实现化肥使用量零增长,八步区逐年控制主要农作物化肥使用量,发展绿肥种植,推 广秸杆还田技术,增施有机肥,普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开展集成推广化肥减量增效技术,八步 区2018 年7 月-12 月进行了水稻秸杆还田化肥减量增效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水稻秸杆还田,能 提高产量,再结合减少化肥使用量,水稻产量最高,效益最好。处理3 在植株性状表现、产量、效 益等方面均表现最好,因此初步推荐处理3 的化肥用量为八步区水稻生产化肥的最使佳用量。  相似文献   

18.
Wheat was the first crop grown in Egypt, and it remains highly important. Egypt is the largest wheat importer in the world and consumes an extensive amount of bread. It is imperative for wheat scientists to decrease the large gap between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Wheat yields in Egypt increased 5.8-fold(6.7 billion kg) between 1961 and 2017 due to variety improvement and the use of better planting methods such as the raised bed method, ideal sowing date, surge flow irrigation and farm irrigation systems, laser levelling, fertilizers, and intercropping with raised beds. In this paper, the development of wheat production techniques and variety evolution over more than five decades in Egypt have been analyzed. In particular, we have focused on the technologies, cultural practices and causes for per unit area yield increase. The main purpose was to study the issues that have arisen during wheat production and to make recommendations for smart agricultural practices. In 1981, the yield was 3 300 kg ha–1 and through the improvement of varieties, expansion of agricultural land and the adoption of modern agricultural techniques yield reached 6 500 kg ha–1 by 2017. The production growth rate was 4.1% annually, and the total grain yield increased 4.3-fold, from 1.9 billion kg in 1981 to about 8.1 billion kg in 2017. The use of new improved varieties, new cultivation techniques, and modern irrigation techniques contributed to 97.0% of the increase in yield per unit area and 1.5% of the increase in yield was due to planting area expansion. Therefore, the increase in total yield mainly depended on the increase in yield per unit area. Wheat production in Egypt has been improved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breeding and cultivation techniques. The use of these new techniques, the popularization of new high-quality seed varieties, and the use of the raised bed method instead of the old method of planting in basins have made the largest contributions to increased yield. In the future, wheat yield could be further increased by using the tridimensional uniform sowing mod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wheat varieties that are resistant to rusts, deficit irrigation, and abiotic stress, that are highly adaptable to mechanized operation and have high yields. Based on our analysis, we propose the main technical requirements and measures to increase wheat yield in Egypt in the near fut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