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鱼类种群结构和个体生长受水文、水环境和渔业捕捞等因素影响存在空间上差异,为了解珠江中下游广东鲂(Megalobrama terminalis)在不同水域(河口、坝上和坝下)种群结构和生长现状,2020年7-8月在珠江中下游共采集228尾广东鲂样本,测量体长、体质量,利用鳞片测定年龄,应用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Beverton-Holt模型和Pauly经验公式估算生长、死亡参数。比较分析结果显示,河口、坝下和坝上广东鲂优势体长分别为17.0~27.2、18.9~28.7和28.6~40.0 cm;优势体质量分别为93.0~447.9、148.8~480.0、39.5~1 420.8 g;年龄组成分别主要为3+(32.14%)、2+(24.11%),3+(32.14%)、2+(24.11%)和4+(31.58%)、5+(26.32%)。河口、坝下和坝上广东鲂年龄生长方程分别为L=47.2(1-e-0.177(t+0.387))、L=42.9(1-e-0.199(t+0.377))和L=53.7(1-e-0.155(t+0.401))。河口、坝下和坝上开发率E分别为0.410、0.373和0.248;临界体长Lc分别为25.1、23.0和28.4 cm。以上结果表明,广东鲂体长、体质量和年龄频率分布以及生长方程均存在空间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千岛湖大眼华鳊年龄、生长和繁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解千岛湖大眼华鳊(Sinibrama macrops)的种群状况,于2008年7月- 2009年4月在千岛湖采集了707尾实验样本,以其鳞片为材料进行年龄鉴定,对大眼华鳊种群的年龄、生长和繁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所获得的大眼华鳊样本年龄由雌性0+~5+(1~6龄)6个年龄组和雄性0+~4+(1~5龄)5个年龄组组成,雌雄的优势年龄组均为1+~2+龄(2~3龄),占总数的71.4%;体长范围为9.2~20.4 cm,体重范围为18~195 g;体长和体重生长关系式为W=0.0248L2.8985(r=0.9482);拟合的Von Bertalanffy方程为:Lt=24.04[1-e-0.1477(t+2.8540)],Wt=249.38[1-e-0.1477(t+2.8540)]2.8985;生长拐点年龄为4.35龄时,拐点体长、体重为15.74 cm、73.13 g;雌、雄性比为1.27∶1,绝对繁殖力为1 870~18 665粒,平均6 279粒,个体体长相对繁殖力平均为(408±214.22) 粒/cm,范围为134~989粒;个体体重相对繁殖力平均为(98±40.49) 粒/g,范围为38~215粒。调查期间,雌、雄鱼性腺成熟系数9月达到峰值,分别为22.85%、12.56%,表明9月也可能存在一个繁殖高峰。其1~4龄个体体长年增长量、瞬时生长率、生长常数、生长指标随年龄生长而下降,对应其个体体重年增长量、瞬时增长率、生长常数生长指标随年龄增长逐渐上升,丰满度在3月达到峰值。根据拐点体长、体重可知,目前存在过度捕捞的状况,应限制4龄以下个体的捕捞,有利于该物种自然资源的保护。  相似文献   

3.
基于2010年9月—2013年5月连续33个月份在九龙江口紫泥、岛美、浮宫3个站位流刺网和定置网调查采集的样本,对斑鲦和花鲦的生长和死亡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利用单位补充量产量模型对斑鲦和花鲦渔业的开发状态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1)斑鲦的体长分布范围为29.0—190.30删,平均为103.54mm;体重分布范围为0.30~121.20g,平均为19.88g.VonBertalanffy生长参数L∞=204.75nlin,K=0.36,t0=-0.45a,总死亡系数、自然死亡系数和捕捞死亡系数分别为1.14、0.46842和0.67158;渔业生物学参考点F0.1和Fmax分别为0.64752和0.74556.2)花鲦的体长分布范围为42.00—143.00min,平均为89.26mm;体重分布范围为1.00—43.85g,平均为11.32g.其生长参数L∞、K和to分别为152.25mm、0.32和-0.55a,总死亡系数、自然死亡系数和捕捞死亡系数分别为1.54、0.47105和1.06895;渔业生物学参考点F0.1和Fmax;分别为1.16578和1.32132.通过YPR模型分析得出:斑鳔资源处于过度捕捞状态,花鲦资源尚未过度利用.  相似文献   

4.
通过商业性捕捞取样,对北部湾条尾鲱鲤的渔业生物学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北部湾条尾鲱鲤优势体长90~130mm,占65%;优势体重为20-40g,占56.4%;雌性个体平均体长大于雄性,性比为1.36:1,雌性个体数量不平衡;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的主要参数分别为:L∞=141.75mm,K=0.67,t0=-0.49;体重的生长拐点为1.27龄;总死亡系数、自然死亡系数和捕捞死亡系数分别为1.83、1.535和0.295,当前开发率为0.161。  相似文献   

5.
对澄湖48尾产卵前成熟似刺鳊鮈雌鱼的个体绝对繁殖力(F)、体长相对繁殖力(FL)和体重相对繁殖力(FW)分布特征、变化规律及与体型若干形态学指标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似刺鳊鮈样本由1~5龄鱼组成,F主要变幅在1.71×104~3.83×104粒之间(平均为2.45×104粒);FL主要变幅在0.94×103~1.52×103粒/cm之间(平均为1.13×103粒/cm);FW主要变幅在95~155粒/g之间(平均为119粒/g)。F与体长、体重和年龄分别呈二次函数、直线和三次函数相关,FL与体长、体重均呈三次函数关系,FW与它们相关不显著。综合分析,在进行渔业生产时以体长21~23 cm、年龄2~3龄鱼为人工催产亲本为宜。采用SPSS软件的曲线回归分析其F和FL均与体长、体重和成熟系数密切相关,而FW仅与成熟系数相关,在实际中可直接用体长、体重同繁殖力的关系来预测似刺鳊鮈的绝对繁殖力。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浙江省景宁县陆封香鱼(Plecoglossus altivelis)生物学特性,于2016年3月至2017年10月每月在丽水市景宁县瓯江支流小溪上游河段捕捞陆封型香鱼,对陆封型香鱼体长和体质量、体长和体质量的关系、平均体长和平均体质量的月变化、平均肥满度月变化和性腺发育等指标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陆封型香鱼平均体长为13.8±3.7 cm,平均体质量为44.3±31.9 g ,体长和体质量关系式为:W= 0.0038L3.467 (R2=0.98,n=347),呈异速生长,体长和体质量在3月至10月呈逐月递增趋势,平均肥满度9月最高,为1.45%,10月份陆封型香鱼雄鱼精巢和雌鱼卵巢均已发育成熟。  相似文献   

7.
用水泥池驯养平均体长22.95 cm、平均体重114.15 g的澜沧裂腹鱼,研究其人工驯养效果,结果表明:经过21~23个月的驯养,平均体长达32.5 cm,增加9.55 cm,增长41.61%;平均体重达321.27 g,增加207.12 g,增重181.45%,说明人工驯养澜沧裂腹鱼较易,但生长较缓慢。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不同养殖水温对金钱鱼幼鱼呼吸和代谢活动规律的影响,为其适宜养殖水温的确定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静水密闭式方法,在盐度5条件下,以体质量(8.84±0.32) g/尾的金钱鱼幼鱼为试验对象,设置15,20,25,30和35 ℃不同养殖水温处理,测算并分析不同处理金钱鱼幼鱼的耗氧率、排氨率、代谢率、排泄率、氧氮比、呼吸温度系数(Q10值)、排泄Q10值、窒息点及其变化规律,以明确金钱鱼幼鱼适宜的养殖水温。【结果】养殖水温为 15~30 ℃时,金钱鱼幼鱼的耗氧率、排氨率、代谢率和排泄率均随着水温的升高而增加,在30 ℃时达到峰值,分别为0.46 mg/(g·h)、3.81 μg/(g·h)、6.29 J/(g·h)和0.09 J/(g·h),35 ℃时均开始下降。在15~35 ℃养殖水温内,金钱鱼幼鱼窒息点随着水温上升而升高,氧氮比为71.76~261.04;呼吸Q10值平均为2.50,20~25 ℃的呼吸Q10值为1.22;排泄Q10平均为2.23,25~30 ℃养殖水温的排泄Q10值为1.10。【结论】盐度5条件下,金钱鱼幼鱼主要由碳水化合物和脂肪提供能量,15~30 ℃为其适宜养殖水温,其中最适养殖水温为20~30 ℃。  相似文献   

9.
利用相关分析和方差分析研究150只雌性中华竹鼠的体尺、体质量与繁殖性状间关系,以探讨体尺和体质量指标对其繁殖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雌性中华竹鼠的体质量、体长和胸围分别为(1.73±0.25) kg、(31.64±1.31) cm和(27.62±1.28) cm,体长和胸围与体质量间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P<0.01)。在繁殖性状方面,体质量和胸围对公母合群次数影响较大(P<0.05),体长对其无明显影响(P>0.05);体长和体质量对产仔数有影响较大(P<0.05),胸围对其无明显影响(P>0.05)。在体质量相近的基础上,应尽可能选择胸围较小、体长较长的雌性中华竹鼠作为种用。  相似文献   

10.
利用2008年3-9月北部湾底拖网和刺网渔获物中采集的样本,对北部湾多鳞鱚的生长、死亡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利用单位补充量产量模型对多鳞鱚渔业的开发状态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北部湾多鳞鱚优势体长为100—130mm,占60.71%;优势体重为5~25g,占83.96%;雌性个体略大于雄性个体,性比为1:1.36,雌雄个体数量不平衡;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的参数分别为:k=188.6mm,K=0.51,t0=-0.32;体重的生长拐点年龄为1.86龄;总死亡系数、自然死亡系数和捕捞死亡系数分别为2.58、1.217和1.36;渔业生物学参考点R0.1和Fmax的值分别为0.34和0.50,渔业资源已处于过度利用状态。  相似文献   

11.
氨氮对斑节对虾的毒性及免疫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生物毒性实验方法研究了氨氮对斑节对虾的急性毒性作用,结果表明:毒性效应与氨氮浓度和中毒时间呈正相关,在海水温度为30℃,pH为8,盐度为34.5条件下,氨氮对斑节对虾24 h、48 h、72 h、96 h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52.63 mg/L、39.68 mg/L、31.65 mg/L、29.94 mg/L,安全浓度为2.99mg/L,对应的非离子氨分别为3.23 mg/L、2.43 mg/L、1.94 mg/L、1.84 mg/L,安全浓度为0.18 mg/L。并在浓度为29.94 mg/L氨氮胁迫下,对斑节对虾免疫指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在96 h内斑节对虾血清中免疫指标变化为:酚氧化酶(PO)的活力总体上呈下降趋势;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力变化均是先升高,再下降;酸性磷酸酶(ACP)的活力变化为先升高,然后下降,再上升。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表明,斑节对虾血清中的PO、SOD、POD、ACP活力8个取样时间点(0 h、4 h、8 h、12 h、24 h、48 h、72 h、96 h)内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而对照组8个取样时间点的各酶活力均未达到显著差异(P>0.05)。本研究获得了氨氮对斑节对虾的急性毒性结果和在高氨氮胁迫下免疫因子的变化规律,发现高氨氮对斑节对虾免疫系统有重要影响,为斑节对虾养殖健康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通过盆栽试验,以抗旱性强弱不同的两个种源地文冠果为试验材料,对干旱胁迫下文冠果的光合生理指标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① 干旱胁迫条件下两个种源地文冠果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Cond)、蒸腾速率(Tr)、叶绿素含量(Chl)都有不同幅度的下降。抗旱性强的文冠果(新疆喀什)随着干旱胁迫的加剧,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叶绿素含量下降较慢。② 轻度干旱胁迫下气孔限制是影响两个种源地文冠果Pn下降的主要因素;中度和重度干旱胁迫下,非气孔限制是两个种源地文冠果Pn下降的主要因素。③ 叶绿素荧光参数研究表明:干旱胁迫条件下两个种源地文冠果PSⅡ反应中心光化学效率(Fv/Fm)、PSⅡ潜在活性(Fv/Fo)均降低;PSⅡ光化学淬灭系数(qP)均降低,而PSⅡ非光化学淬灭系数(qNP)则增大。总体上,与抗旱性弱的文冠果相比,抗旱性强的文冠果的i>Fv/Fm和Fv/Fo下降幅度较小,PSⅡ的光化学能力和PSⅡ潜在活性均较强;PSⅡ光化学淬灭系数(qP)降低的幅度较小且PSⅡ非光化学淬灭系数(qNP)降低幅度较大。  相似文献   

13.
刚手藻对水中N、P的神制及其环境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刚毛藻处理水中NH3-N、NO3-N、NO2-N、TN、TP,选择藻量、温度、光照、处理时间作为控制因子,研究不同条件及实际不同水环境下刚毛藻对水中N、P控制的影响。结果表明,藻量控制在1.5 g/L时藻对水样中NH3-N、NO3-N、NO2-N、TN、TP的去除效果较好;T-P的去除速率较快,在5 d即能取得较好效果,其次是NH3-N,在12 d左右达动态平衡,T-N的去除14 d为适应处理时间;当温度为20℃时,NH3-N、NO3-N、NO2-N、TP水体处理效果较好,TN处理最适宜温度出现在30℃;光照则表现为照度3 000 lx±100 lx时,NH3-N、NO3-N、NO2-N、TP去除效果较好。刚毛藻对不同水环境的N、P处理,T-N、T-P、NO2-N、NH3-N的处理均能达到较好的处理效果,且差异明显,但对NO3-N处理效果不甚理想。  相似文献   

14.
循环水养殖密度和氨氮对斜带石斑鱼生长和免疫力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选取平均体重为146.3 g/尾的斜带石斑鱼450尾分成3个密度组进行饲养,分别为低密度组D1(100尾/m3,14.6 kg/m3)、中密度组D2(150尾/m3,21.7 kg/m3)和高密度组D3(200 尾/m3,29.5 kg/m3),比较不同养殖密度引起的水质变化对斜带石斑鱼的生长性能、摄食率和免疫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水体中氨氮含量随斜带石斑鱼养殖密度的增加而增加(P<0.05);斜带石斑鱼的摄食率随水体中氨氮浓度的增加而显著下降(P<0.05)。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斜带石斑鱼的生长速度呈现负相关性,各试验组的特定生长率分别为1.07、0.66、0.47;各实验组斜带石斑鱼体重也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各实验组的尾均增重量分别为118.5 g、63.3 g和44.1 g;养殖密度对斜带石斑鱼的饵料系数和成活率无显著影响(P>0.05);斜带石斑鱼的免疫指标血清溶菌酶(LZM)、碱性磷酸酶(AKP)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随养殖密度的增加而下降,随养殖时间的延长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阐明了养殖密度引起养殖水质状况的改变,继而影响斜带石斑鱼摄食率的变化,从而造成石斑鱼的生长性能出现显著性差异,可能是养殖密度对斜带石斑鱼生长性能影响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5.
臭氧与干旱胁迫对海南蒲桃和盆架子幼苗光合生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海南蒲桃(Syzygium hainanense)和盆架子(Alstonia scholaris)幼苗为材料,置于开顶气室进行人工臭氧熏气和干旱处理。通过测定0 d、15 d、30 d时2种树木幼苗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及蒸腾速率,计算气孔限制值,分析这些指标在臭氧胁迫和干旱胁迫下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⑴受臭氧和干旱胁迫的影响,2种幼苗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随处理时间的延长呈现下降,胞间CO2浓度和气孔限制值上升或下降,臭氧与干旱交叉胁迫的影响大于臭氧或干旱单一胁迫。在臭氧胁迫下,海南蒲桃幼苗的净光合速率下降以气孔限制为主,干旱胁迫下以非气孔限制为主。(2)盆架子幼苗在臭氧胁迫和干旱胁迫下从气孔限制转为非气孔限制,说明海南蒲桃的抗臭氧能力强于盆架子,抗旱能力不如盆架子;臭氧和干旱交叉胁迫下,2种幼苗的净光合速率下降均以非气孔限制为主,说明他们抗臭氧与干旱交叉胁迫的能力相近。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刨花润楠Machilus pauhoi光合作用光响应曲线特征,比较不同种源刨花润楠光合作用的差异,为刨花润楠良种选育与造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以福建建瓯种源(MJO)、福建顺昌种源(MSC)、广东乐昌种源(YLC)、广东仁化种源(YRH)、广西灵川种源(GLC)、广西恭城种源(GGC)6个在广东有推广潜力的刨花润楠种源为材料,观测刨花润楠的光响应曲线特征,并计算出其最大净光合速率、光补偿点、光饱和点、表观量子效率及暗呼吸速率等光响应特征参数。【结果】广西恭城种源刨花润楠的最大净光合速率最高,达到了12.20μmol·m~(-2)·s~(-1),而且其光饱和点与光补偿点之间的差值最大,为604.60μmol·m~(-2)·s~(-1),而福建建瓯种源刨花润楠的最大净光合速率最低,仅为5.32μmol·m~(-2)·s~(-1),福建顺昌种源的光补偿点与光饱和点间差值最小。【结论】参试的6个种源刨花润楠中,广西恭城种源的刨花润楠利用弱光、强光能力和对光适应能力最强,光合潜力较大,具有较好的生长潜力;刨花润楠的造林可适度密植或营造混交林。  相似文献   

17.
利用响应面法优化贝莱斯芽孢杆菌ZJ20发酵参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优化贝莱斯芽孢杆菌的培养条件,以提高其菌落数和抗菌活性,为该菌株工业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贝莱斯芽孢杆菌ZJ20为供试菌株,采用单因素试验,研究培养基、pH、温度、转速对ZJ20菌落数和抗菌活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以菌落数为考察指标,采用响应面法对pH、温度、转速3个因素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得到了贝莱斯芽孢杆菌ZJ20的最佳培养条件;最后在温室采用盆栽试验,研究最佳培养条件得到的贝莱斯芽孢杆菌ZJ20对杂交竹梢枯病的防治效果。【结果】单因素试验结果显示,供试培养基中,NB培养基(牛肉膏3g,蛋白胨10g,氯化钠5g,琼脂20g,蒸馏水1L,pH 7.0~7.2)上贝莱斯芽孢杆菌ZJ20的菌落数和抑菌圈直径均最高,分别为4.11×108 CFU/mL和6.10mm,且显著高于其余培养基,说明NB培养基更有利于贝莱斯芽孢杆菌的生长。当pH为4~10时,随着pH的增加,贝莱斯芽孢杆菌ZJ20的菌落数和抑菌圈直径均先增后降,其中当pH为7~8时ZJ20的菌落数和抑菌圈直径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在此基础上的复筛结果显示,7.0~7.4为贝莱斯芽孢杆菌的最优pH。当转速为140~200r/min时,随着转速的增加,贝莱斯芽孢杆菌ZJ20的菌落数和抑菌圈直径均先增后降,其中当转速为160~180r/min时,菌落数和抑菌圈直径均较高。温度为22~30℃时,随着温度的升高,菌落数和抑菌圈直径均先增加后下降,其中当温度为22~28℃时菌落数和抑菌圈直径均较高。响应面试验结果显示,3个因素中,转速对菌落生长和繁殖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温度,影响最小的是pH,贝莱斯芽孢杆菌ZJ20最优培养条件为:pH 7.27,转速160r/min,温度28℃,在此条件下测定的菌落数为769×107 CFU/mL。盆栽试验结果显示,优化培养条件下得到的ZJ20悬液防治效果明显提高,均超过50%。【结论】得到了贝莱斯芽孢杆菌的最佳培养条件,这不仅使其菌落数增加,而且极大地增强了该菌的抗病活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尾叶桉Eucalyptus urophylla无性系的遗传变异,筛选适合阳江地区生长的优良无性系,为新品系选育及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76份尾叶桉无性系为研究材料,在阳江地区分3次营建尾叶桉无性系测定林;造林后逐年测量其树高和胸径,并对该生长性状进行方差分析和遗传参数估算,采用多性状基因型值筛选优良无性系,并估算入选优良无性系的遗传增益。结果 尾叶桉的树高和胸径在无性系间存在显著差异,且生长性状的变异系数逐年递减。除少数年份内的生长性状外,尾叶桉生长性状方差分量在区组间的差异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的水平,遗传方差分量介于0.10~22.61之间,环境方差分量介于0.18~45.86之间,重复力介于0.10~0.42之间。除1年生树高外,树高和胸径存在较强的遗传正相关,遗传和表型相关都达到中等及较高的水平(相关系数为0.40~0.98),且相同林龄内的树高和胸径间相关性较大。根据不同林龄预测的树高和胸径基因型值,结合树高和胸径的生长表现,在所有林龄的无性系中,无性系ZQUB29、ZQUA34、ZQUC33、ZQUA15和ZQUA33的表现都较好,表明这些无性系可能在整个轮伐期长势都较稳定,是优良无性系。结论 参试尾叶桉无性系间生长差异极显著,入选的5个优良无性系可作为后续尾叶桉遗传改良和良种选育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Assessment of yield stability is an important issue for maize (Zea mays L.) cultivar evaluation and recommendation. Many parametric procedures are available for stability analysis, each of them allowing for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s. The objective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assess yield stability of maize hybrids evaluated in the National Maize Cultivar Regional Trials in southwestern China using 20 parametric stability statistics proposed by various authors at different times, and to investigate their interrelationships. Two yield datasets were obtained from the 2003 and 2004 national maize cultivar regional trials in southwestern China. A combined analysis of variance, stability statistics, and rank correlations among these stability statistics were determined. Effects of location, cultivar, and cultivar by location interaction were highly significant (P<0.01). Different stability statistics were used to determine the stability of the studied cultivars. Cultivar mean yield (Y) wa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to the Lin and Binns stability statistic (LP, r=0.98** and 0.97** for 2003 and 2004 trials, respectively) and desirability index (HD, r=0.38 and 0.84** for the 2003 and 2004 trials, respectively). The statistics LP and HD would be useful for simultaneously selecting for high yield and stability. Based on a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the parametric stability statistics grouped as four distinct classes that corresponded to different agronomic and biological concepts of stability.  相似文献   

20.
施肥对掌叶覆盆子叶绿素荧光参数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掌叶覆盆子Rubus chingii的需肥特性,为其优质高产栽培提供理论参考和指导。【方法】以掌叶覆盆子为材料,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不同肥料的低(L)、中(M)和高(H)水平处理对掌叶覆盆子的叶绿素、株高、叶绿素荧光参数及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随着施肥量的增加,掌叶覆盆子的叶绿素含量、株高、叶绿素荧光参数和生理指标均呈上升趋势。NPK肥L、M和H条件下叶绿素含量增幅稳定,依次增加36.3%、41.3%和53.4%,且各水平间差异显著;复合肥能迅速提高叶绿素含量,但各施肥水平无显著性差异;有机肥在M与H水平,叶绿素含量差异不明显。NPK肥与株高存在极显著相关性,且长势最优,L、M和H水平依次增高40.5%、50.2%和64.4%;有机肥次之,依次增高18.3%、44.0%和56.2%;复合肥稍弱,依次增高16.1%、20.3%和40.7%。NPK肥在各施肥量下,F_v/F_m、Φ_(ps)Ⅱ、q P均为最高水平,复合肥和有机肥与4个叶绿素荧光参数存在显著相关性,但复合肥处理下,q P在3种肥料中处于最低水平,有机肥处理下的F_v/F_m和Φ_(ps)Ⅱ最低。NPK肥与4种生理指标存在显著相关性,各施肥处理下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脯氨酸的含量达最高水平,丙二醛含量最低;复合肥在H水平,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含量增幅分别为8.4%和2.1%,处于最低水平;有机肥在H水平处理下丙二醛含量增幅36.8%,达到最高水平。【结论】随着施肥量的递增,NPK肥处理下的掌叶覆盆子叶绿素含量和株高差异显著,叶绿素荧光参数和生理指标也表现出优良的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