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M型杂交大豆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1989年发现大豆细胞质不育材料后,经过连续多年研究,于1997年育成W931A等不育系,并实现了三系配套;1998-2003年通过回交和测交已先后育成29份不育材料、45个恢复系及27个强优组合。其中已有2个组合参加安徽省大豆良种区域试验,增产显著;另外在制种技术上取得了显著进展。预计“十一五”后期有望用于生产。  相似文献   

2.
对1981—2005年间广西杂交育成的大豆品种及有代表性的杂交育成品系进行了亲本来源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采用共祖先度方法分析了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结果表明,这17个大豆品种(系)共涉及25个原始亲本,其中广西地方品种8个,外省品种14个,外国品种3个,平均每个品种含有2.9个原始亲本。大多数亲本只衍生一个品种,衍生品种最多的亲本为“靖西早黄豆”(7个),其次为“北京豆”(6个)、“平果豆”、“杂交混选”和“矮脚早”均为3个,“青仁乌”和“玉林大豆”均衍生2个品种。杂交方式以单交为主,17个杂交育成品种中,采用单交方式杂交选育的有16个,仅有1个为复合杂交育成。祖先度分析阐明了原始亲本和杂交育成品种之间的亲缘关系远近,可为育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新育成不育系所配组合在农艺性状上的特性,明确不同不育系所配组合在农艺性状上的差异,为选育一定特征的新品种在选用不育系上提供有效的参考,避免培育杂交水稻的盲目性。【方法】用9个新不育系和6个恢复系通过不完全双列杂交配成的54个组合为材料,采用二因素(父本和母本)两向分组资料无重复观察值模型进行分析;利用最小显著差数测验法(LSD法)进行差异显著性比较,对9个不育系的7个农艺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结果表明,9个不育系的产量性状间差异未达显著水平。不同不育系的其他农艺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值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R18A所配组合穗粒数最高,有效穗最低,结实率和千粒重偏低,易育成重穗型品种;N7A所配组合穗粒数偏高,易育成偏重穗型品种;ZA所配组合有效穗最高,穗粒数最低,结实率最高,千粒重最低,易育成穗数型品种;IIA和N6A所配组合有效穗偏高,易育成偏多穗数型品种;DA所配组合千粒重最大,结实率最低,穗粒数偏少,易育成大粒型品种;Y1A所配组合千粒重偏高,易育成偏大粒型品种;M5A和R3A所配组合7个性状均居中,大小适度,易育成中间型品种。【结论】用R18A和N7A易育成重穗型品种;ZA、IIA和N6A易育成多穗数型品种;DA和Y1A易育成大粒型品种;M5A和R3A易育成中间型品种。  相似文献   

4.
优质、高产两系法杂交籼稻新组合--扬两优6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扬两优 6号”是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以优质“两系”不育系“广占 6 3 4S”与“扬稻 6号”配组育成的“两系”优质杂交籼稻新组合 ,2 0 0 3年通过江苏和贵州两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定名。该组合在目前中国育成的“两系”杂交籼稻组合中居领先地位 ,现已获得国家植物新品种产权证书。该组合 2 0 0 2年被列入国家计委“扬州市优质米基地建设”项目 ;2 0 0 3年被列入江苏省“新国标三级以上水稻新品种示范推广及产业化开发”项目。1 主要特性1 1 品质优 经农业部稻米检测中心检验分析 ,扬两优 6号除直链淀粉含量为国颁《优质稻…  相似文献   

5.
通过栽培大豆品种间杂交育成的M型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W931A ,雌雄育性稳定 ,农艺性状优良 ,可在黄淮地区直接使用。W931A的雄性不育是属配子体不育类型 ,用它作亲本育成 3个增产幅度达 2 9%~ 46 %的强优组合  相似文献   

6.
<正> 国审“合豆1号”是安徽省农科院作物所育成的高产、稳产、优质大豆新品种,1998~1999年2年参加黄淮夏大豆区试,居参试品种(系)的第1位。该品种抗大豆花叶病毒病,抗倒伏性好,早熟,有限结荚习性,株高70~80厘米,有效分枝2~3个,全生育期100天左右,适于黄淮地区作早熟夏大豆种植,2000年11月通过国  相似文献   

7.
为保持黄淮海地区大豆高蛋白特色,对黄淮海区域选育的78份大豆品种进行蛋白质、油脂含量和百粒质量的表型分析,利用高蛋白大豆品系与黄淮海育成品种配置杂交组合,研究后代蛋白质含量表型变异.研究结果表明:黄淮海大豆育成品种蛋白质、油脂含量、百粒质量的平均值分别为42.3%、20.8%、21.8 g,表型变异分别为37.5%~46.7%、17.8%~23.5%、14.7~28.1 g,江苏省和山东省的大豆育成品种蛋白质含量和百粒质量较高,河南省的大豆育成品种油脂含量较高;在黄淮海育成品种中蛋白质含量与油脂含量和百粒质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0、0.66,百粒质量和油脂含量的相关系数为-0.39;利用高蛋白大豆种质与育成品种配置的4个杂交组合后代中筛选出253个高蛋白家系,高蛋白家系在F2:3和F3:4代间的相关系数为0.64.研究表明,黄淮海高蛋白大豆品种缺乏,利用高蛋白种质能选育出高蛋白家系,大豆籽粒蛋白质性状在早代选择有效.  相似文献   

8.
为选育大豆强恢复系材料和探索培育育性稳定大豆杂交种的方法,采用14个代表性材料包括6个三系大豆杂交组合、2个不育系、2个保持系和4个恢复系,设置苗期短光照(SL)和正常光照(NL)处理,分析在2个光照处理下杂交大豆及亲本育性相关指标。结果表明,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的育性都高度稳定,不受苗期短光照的影响。不同杂交组合的育性出现显著差异,以'SXTH 3'、'SXTH 5'和'SXTH 21'恢复系配制的4个杂交组合育性受苗期SL处理的影响较大,SL处理后植株几乎不结荚,表现出不育,杂交组合育性不稳定,'SXTH 3'、'SXTH 5'和'SXTH 21'为弱恢复系;以'SXTH 40'恢复系配制的2个杂交组合育性受苗期SL处理的影响较小,SL处理后植株仍能正常结实,表现可育,杂交组合育性稳定,'SXTH 40'为强恢复系。花粉可育率与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苗期短光照处理与花粉可育率检测相结合的方法,有利于选育出强恢复系及育性稳定的大豆杂交种。  相似文献   

9.
主要科研成果 1972年,袁隆平和助手攻克难关,率先育成第1个实用的水稻雄性不育系及其保持系二九南1号A和B,并于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育成第1个强优组合南优2号。继而攻克了杂交水稻制种与高产的关键技术,从而使杂交水稻生产技术在大面积生产中得  相似文献   

10.
对国内育成的几个主要轻型蛋鸡纯系组配的19个二系及三系杂交组合试验结果,用方差分析和裂区资料方差分析(2×3×3)结果表明,三系组合具有更大的开发潜力。其中冀K系作第一父系的自别型组合与非自别型(全快羽系)组合间生产性能无显著差异(P>0.05),值得重点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新质源粳稻不育系花粉败育特点及其潜在杂种优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生产上应用的粳稻不育系细胞质遗传背景单一,开发新质源不育系显得尤为重要。花粉败育特点、不育的稳定性以及潜在的强杂种优势是不育系利用的前提条件。在不同温度条件下,调查了14份新质源不育系的花粉败育特点、育性稳定性和杂种优势。结果表明:9份不育系花粉的败育为典败和圆败,败育较彻底,但不能被滇一型或BT型恢复系恢复。另外5份不育系以染败为主均能被滇一型或BT型恢复系恢复,由南34、明恢63和NJ70507提供细胞质的3份不育系败育彻底,然而由D-7提供细胞质的2份不育系在高温下出现极少量的可育花粉。各杂交组合在同一性状上或同一杂交组合在不同性状上表现出的杂种优势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高异交率偏粳型广亲和不育系春江19A的选育与利用研究。[方法]以春江16A为母本,用籼粳杂交后代材料B125作父本杂交,经连续多代回交转育,以筛选得到高异交率偏粳型广亲和不育系。[结果]春江19A为迟熟中粳不育系,育性稳定,不育株率和花粉败育率均为100%,程氏指数14,属偏粳型,花时早,部分柱头外露,异交结实率高,广亲和性好,条纹叶枯病抗性好,配合力好。利用春江19A所配制的杂交稻组合具有分蘖力强、杂种优势明显、条纹叶枯病抗性好、产量潜力大、后期转色好等特点。[结论]春江19A的转育成功,为选育制种产量高、杂种优势强的杂交粳稻和籼粳亚种间杂交稻组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水稻滇一型不育系及保持系花药mRNA差异显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mRNA差异显示技术,对水稻滇一型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花药基因表达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以专门设计用于差异显示的90对PCR引物组合,分析滇一型10对不同品系的不育系和保持系花药基因表达差异。结果表明:这90个引物组合均有扩增产物,扩增的cDNA片段在100~2000bp之间;不育系和保持系花药cDNA扩增带型相似。在这90个引物组合中仅有15对引物组合在单对的不育系和保持系间显示多态性,而且大多数的多态性引物组合仅扩增出一条差异带。在所找到的差异中,一般总是保持系有一条带,而不育系没有对应的带或是一条很弱的带。该结果表明不育系和保持系花药mRNA差异很少。所幸的是,在这些引物组合中,只有T8×P1引物组合(5′-ATGCTGAGTGATATCTTTTTTTTTG×5′-ATTAACCCTCACTAAATGCTGGGGA-3′)在10对不育系和保持系间扩增出一个共同的差异cDNA片断:保持系在750~1000bp之间有一条带,而不育系没有对应的带或是一条表达很弱的带,这很可能就是保持系和不育系的育性基因表达差异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拟改良已有高配合力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品质,以不育系南A2作母本、双低品系92-2作父本测交并连续回交,结合品质定向选择和配合力分析,加速优质不育系选育速度。研究结果:成功选育出低芥酸低硫苷不育系南A6。南A6于2002年3月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组织的鉴定,具有不育性稳定、品质优、一般配合力高、农艺性状优良、异交结实率高、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等特点,与6个恢复系配制出2个高产组合和4个优质组合通过省级或国家审定。研究结果表明不育系南A6已成为四川省油菜雄性不育杂种优势利用的主体不育系,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采用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生产萝卜一代杂交种(F1)是解决萝卜生产用种混杂难题的最佳途径。试验观察了从种植田中选出的萝卜细胞质雄性不育植株RS-CMS1的花器结构、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行为和花粉粒形态特征,介绍了本课题组萝卜细胞质雄性不育转育工作的进展情况。试验结果表明,RS-CMS1植株的雄性不育只受细胞质基因控制。本研究是启动利用细胞质雄性不育生产萝卜一代杂交种研究的第一步。另外,还提出了利用萝卜细胞质雄性不育生产白菜等重要芸薹属蔬菜一代杂交种的新策略和新构想。  相似文献   

16.
以辣(甜)椒细胞质雄性不育系(CMS)21A、延A、8A及相应的保持系21B、延B、8B和恢复系湘紫、LS7为材料,首次系统研究3个CMS不育胞质基因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辣(甜)椒雄性不育细胞质基因的遗传效应之一表现为单性结果在不育系间有明显差异。不育胞质基因对F1代株高、株幅、单株结果数、果实大小、产量等主要农艺性状有一定正效应和促进作用,不育胞质基因对繁种没有影响。不育系的扩繁与保持以及F1杂交种子的繁制以大棚人工辅助授粉为最佳,单株结果数和单果种子数显著高于露地人工辅助授粉和自然授粉。  相似文献   

17.
三交杂交水稻的育种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利用胞质雄性不育系与临时保持系杂交 ,获得杂合不育系 ,再与恢复系杂交的方法配制了 1 5个三交杂交稻组合。试验结果表明 :杂合不育系柱头外露率高 ,其制种产量比纯合不育系提高 3 8.1 %~ 79.7%。大部分三交杂交稻组合在株高、抽穗期等主要农艺性状上表现基本整齐一致 ,能达到生产应用要求 ,大多数组合的产量较对照增加 6%~ 9%。  相似文献   

18.
 以4个限制性内切酶(Eco RI、Bam HI、HindIII、PstI)进行酶切、14个线粒体基因为探针,对NCa和pol、nap、ogura、tour等5个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不育胞质线粒体DNA进行RFLP分析。在总计54个有效探针/酶组合中,除12个组合在5种不育细胞质间没有检测到差异外,其余42个探针/酶组合在5个不育系中均检测到差异。其中, atp1/EcoRI、atp1/HindIII、atp6/Eco RI、atp8/Bam HI、orf139/ Bam HI等5个探针/酶组合在5个不育系的不育胞质间检测到各不相同的条带,从而可以将它们两两完全区分开。RFLP分析结果从分子水平上进一步证明了NCa不育系确实具有与pol、nap、ogura、tour等不育系不同的的不育胞质,是一类新的不育胞质类型。这5个探针/酶组合也可以作为鉴定甘蓝型油菜不育细胞质的分子标记。根据控制pol、nap、ogura等不育系的线粒体基因序列和拟南芥线粒体基因组序列设计了22对引物,对上述5种甘蓝型油菜不育系的线粒体DNA进行了 PCR分析,没有找到可以将NCa不育胞质与其它类型不育胞质明显区分开来的引物。  相似文献   

19.
以3个不育系和10个恢复系为材料,采用NCII交配设计研究10个米质性状的配合力和杂种优势,结果表明:(1)大多数品质性状介于双亲之间,除粒重表现一定的超高亲优势,垩白度和粒宽表现一定的正向平均优势外,其它品质性状优势不明显。(2)杂种稻米的品质性状主要受不育系或恢复系的影响,其中,对于粒长、粒宽和直链淀粉含量这3个性状,不育系的影响要高于恢复系,而对于整精米率、粒重、垩白率、垩白度和糊化温度,则表现为恢复系的影响要高于不育系。(3)就优质育种的利用价值而言,不育系中以广占63-4S为好,而恢复系中则以扬稻6号为好,蜀恢527、镇恢084次之,用上述亲本选配的杂交组合米质较好;恢复系特青、盐恢559表现为一般配合力效应差,特殊配合力方差小,优质育种利用价值不大。  相似文献   

20.
Exploitation of novel cytoplasmic male sterility(CMS)is a main approach for widening the cytoplasmic genetic background of hybrid oilseed rape and avoiding epidemic risk in oilseed rape production.In this study,symmetric somatic hybrids between Brassicanapus var.Zhongshuang4 and Sinapis arvensis(Yeyou18)were produced by protoplast fusion.Two of the six established hybrids were male sterile showing trace or no pollen release upon flowering with non-or slightly extended stamens.Using Zhongshuang4 as a recurrent parent to pollinate the male sterile plants,the ratio of male sterile plants increased with the number of backcrosses.As early as in BC3 generation,most of the sterile families had nearly 100%sterile plants.Up to BC4 generation,the male sterility became stable and no fertility segregation was observed.All F1 progenies from tested crosses using restorer and maintainer lines of Polima CMS were 100%sterile,indicating that the established CMS by somatic hybridization is different from Polima CMS.The origin of the cytoplasm and potential use of this hovel CMS in oilseed rape breeding were discussed.Key wotds:Oilseed rape,Protoplast fusion,Cytoplasmic male sterility,Sinapis arvensi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