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了分离筛选出土壤中对植物病原真菌具有拮抗作用的细菌,以4种土传病害病原菌为诱导菌株,采用土壤颗粒撒布法,从不同生态区农田土壤样本中分离得到55株拮抗细菌菌株。测定了部分拮抗菌株及发酵滤液对植物病原菌的拮抗作用。结果表明:分离获得的细菌菌株对病原真菌均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对菜豆根腐病菌(Fusarium solani)、小麦赤霉病菌(Fusarium graminearum)、番茄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菌丝抑制率达60%以上的拮抗菌株,分别有1、12和8株。9株拮抗菌发酵滤液对大豆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水稻稻瘟病菌(Pyricularia grisea)、玉米大斑病菌(Setosphaeria turcica)、小麦根腐病菌(Bipolaris sorokiniana)、水稻恶苗病菌(Fusarium moniliforme)和马铃薯早疫病菌(Alternaria solani)6种植物病原菌表现出较高的抑菌效果,其中YS7菌株发酵产物对玉米大斑病菌、小麦根腐病菌、水稻恶苗病菌均表现较强的抑菌活性,对玉米大斑病菌抑菌圈直径最大达到了56.2mm。从抗菌谱上看,27株拮抗菌株代谢产物对4种以上的拮抗对象表现有抑菌活性,表明拮抗菌株代谢产物具有较为广谱的抑菌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从骆驼刺(Alhagi pseudalhagi Desv)内生菌中筛选出对农作物致病菌具有较强生物活性的拮抗菌株,活体验证拮抗菌株的生物防治能力。[方法]采用琼脂扩散法对常见的农作物致病菌做拮抗试验,结合传统病情统计和不同处理组玉米叶片中总蛋白含量以及防御酶活性测定活体验证拮抗菌株的生防能力。[结果]筛选出对玉米大、小斑点病菌具有较强活性拮抗菌株XJAS-AB-13,根据拮抗内生细菌XJAS-AB-13的生理生化特征以及16S rDNA序列分析将其最终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该菌株发酵液对玉米大斑病菌和玉米小班病菌的抑菌圈直径分别达32.8和24.6 mm。活体试验结果显示,发酵液对玉米小斑病菌和玉米大斑病菌的防效率分别达到45.00%和63.33%。[结论]拮抗菌株XJAS-AB-13在玉米大、小斑点病菌的生物防治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3.
利用紫外诱变技术,对高拮抗菌株KD16-13进行诱变改良,通过致死率和正突变率试验,确定诱变时间为3.00 min,诱变后得到12株菌株,对诱变菌株抑菌活性进行测定,筛选出高抑菌活性菌株UV-KD-9,对玉米大斑病菌抑菌率达到81.91%,对其稳定性进行了测定,转代10代,UV-KD-9仍对玉米大斑病菌具有较高抑菌活性。最终筛选出UV-KD-9进行下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为了进一步分离纯化抑菌蛋白和脂肽类物质,促进拮抗菌的开发和利用,选取2株对多种植物病原真菌具有良好拮抗作用的解淀粉芽孢杆菌,利用硫酸铵沉淀法粗提2株菌株的抑菌蛋白,酸沉淀法粗提脂态类抑菌物质,分别测定粗提物对多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效果。初步检测2株菌株是否具有产纤维素酶、蛋白酶和嗜铁素活性。结果表明:BQD1菌株20%~30%的蛋白粗提液对玉米大斑病菌拮抗作用最强,抑菌直径达31.48mm。TY菌株30%~40%的蛋白粗提液对玉米大斑病菌抑菌直径最高达34.20mm。2株菌株脂态类粗提液对靶标病原菌株的拮抗作用均高于其发酵液,且均可产生纤维素酶、蛋白酶和嗜铁素。  相似文献   

5.
4个放线菌株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拮抗作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4个放线菌株(143号、36号、15号、179号)菌丝研磨液,选用玉米大斑病菌(Exserohilum turcicum)、稻褐色杆腐病菌(Sclerotium oryzae-satvae)、柚子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和稻黑粒病菌(Curvularia lunata)作为供试病原菌,进行平板抑菌试验,结果表明4个放线菌株的菌丝研磨液对供试病菌均有不同的抑制效果。143号放线菌株对供试的4个病菌均有显著的抑菌作用,抑菌率分别达到95.7%,94.4%,87.2%和73.1%。试验表明抑菌方式不同,除36和15号放线菌株使稻褐色杆腐病菌菌丝生长较快和稀薄,不能形成菌核外,4个放线菌株均抑制供试病原真菌菌丝伸长。结果显示143和179号菌株的菌丝研磨液抑菌谱较广。  相似文献   

6.
小麦白粉病菌生防菌对不同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测定4株小麦白粉病菌的杀菌广谱性,将其与5株病原菌进行对峙培养。5株病原菌分别为小麦根腐病菌(Bipolaris sorokinian)、小麦赤霉病菌(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玉米大斑病菌(Exserohilum turcicum)、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甜瓜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ium),试验结果表明:菌株C27、PE4对小麦赤霉病菌、小麦根腐病菌、甜瓜枯萎病菌、玉米大斑病菌具有抑制作用。菌株C26对5株病原真菌均没有生防作用,真菌菌株P17-1对小麦根腐病菌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玉米大斑病菌ATMT突变体库的构建及其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利用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介导的遗传转化技术,对玉米大斑病菌(Setosphaeria turcica)进行转化,构建ATMT突变体库,为从分子水平上揭示病菌的致病机理奠定基础。【方法】以带有重组双元载体的农杆菌对玉米大斑病菌进行转化,利用潮霉素B进行筛选,对抗性稳定的转化子进行PCR检测,构建玉米大斑病菌ATMT突变体库;从突变体库中随机选取一定数量的突变体,对其菌落形态、菌丝及分生孢子发育、致病性等进行分析。【结果】获得了1 265株玉米大斑病菌T-DNA插入突变体;从中随机选取36株突变菌株,对其进行抗性筛选和PCR检测,发现潮霉素磷酸转移酶基因已整合进入野生型菌株的基因组中,且能够稳定遗传;与野生型菌株相比,在供试的菌株中,大部分菌株菌落形态和生长速率没有发生明显改变。生长速率明显减慢的菌株占总数的13.8%,明显加快的菌株占16.7%;发现了2株分生孢子形态发生明显改变的菌株,占菌株总数的5.6%;产孢量明显增大的菌株占5.6%,产孢量减少的菌株占13.5%;分生孢子萌发率发生明显改变的菌株占16.6%;发现了1株致病性明显增强的菌株,占菌株总数的2.8%。【结论】构建了玉米大斑病菌ATMT突变体库,并对突变体库进行了初步分析,将为克隆玉米大斑病菌生长发育和致病性相关基因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为获得具有高效、广谱拮抗作用的生防细菌。从实验室及葡萄、黄瓜、西红柿的根和根际土壤中培养得到282株细菌,以13种常见植物病原真菌为靶标菌,通过平板对峙法和琼脂扩散法测定了分离细菌的发酵液和发酵滤液对靶标菌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共有9株分离细菌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其中4株拮抗细菌的发酵液对所有13株靶标病原菌均有很好的抑制作用,表现出较为广谱的抑菌作用。其中k8j菌株的抑菌效果与其它拮抗菌株达到了显著性水平,其对玉米大斑病菌(Setosphaeria turcica)的抑制率最高,达到了92.02%。9株拮抗细菌的发酵滤液对不同的靶标病原菌也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HMGR-2菌株对玉米大斑病菌的抑制效果最好,抑菌圈直径达到了4.15cm;菌株k8j的发酵滤液对11株病原菌均具有很好的抑菌效果(除水稻稻瘟病菌和番茄灰霉病菌外),并与其它拮抗菌株比较达到了显著性水平,说明该菌株的代谢产物也具有较为广谱的抑菌效果。  相似文献   

9.
拮抗放线菌M18的分离鉴定及杀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山西大同地区采集的土样中分离到一株具有广谱杀菌活性的链霉菌菌株M18,经初步鉴定为链霉菌属的黄色类群(Streptomyces. flavus)。杀菌活性测定表明:M18菌株与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烟草赤星病菌、马铃薯干腐病菌有拮抗作用,抑菌圈透明且直径达到了20 mm以上。M18菌株的发酵原液对西瓜枯萎病菌、番茄早疫病菌、苹果轮纹病菌、玉米大斑病菌、小麦赤霉病菌、苹果炭疽病菌的菌丝生长抑制率均在75%以上,对苹果腐烂病菌、玉米大斑病菌、棉花枯萎病菌孢子的萌发抑制率在50%以上,对假丝酵母菌、枯草芽孢杆菌有明显抑制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由大斑突脐蠕孢(Exserohilum turcicum)和玉蜀黍平脐蠕孢(Bipolaris maydis)引起的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是玉米生产上重要的叶部真菌病害,本研究旨在建立玉米大斑病菌和小斑病菌交配型多重PCR检测方法,为玉米大斑病菌和小斑病菌的交配型田间分布和有性生殖研究提供技术方法。【方法】根据GenBank中已登录的玉米大斑病菌(登录号MAT1-1:GU997138和MAT1-2:GU997137)和小斑病菌(登录号MAT1-1:X68399和MAT1-2:X68398)交配型基因序列,利用Primer Premier 5.0软件设计2种病原菌交配型多重PCR检测特异性引物,采用单因素法对引物的退火温度以及扩增程序中延伸时间和循环数等重要参数进行优化,建立玉米大斑病菌和小斑病菌交配型多重PCR检测方法,并对2种病原菌的交配型多重PCR检测灵敏度和特异性进行检验。同时,对田间采集的129株玉米大斑病菌和194株玉米小斑病菌单孢菌株的交配型进行多重PCR检测,以明确建立的交配型多重PCR检测方法的适用性。【结果】建立的多重PCR方法和设计的交配型特异引物StMAT01-2F/R、StMAT02-3F/R、ChMAT01-3F/R和ChMAT02-2F/R可分别扩增出MAT1-1、MAT1-2型菌株大小为816、132 bp(大病斑菌)与490、136 bp(小病斑菌)的特异性目的条带。25 μL多重PCR扩增体系:2×Multiplex PCR Mix 12.5 μL,引物各10 pmol,DNA模板100 ng,退火温度为57.2℃(大病斑菌)和55.0℃(小斑病菌),35个循环。该多重PCR对玉米大斑病菌MAT1-1、MAT1-2型单孢菌株的检测灵敏度分别为0.1、0.01 ng基因组DNA,而对玉米小斑病菌MAT1-1、MAT1-2交配型的检测灵敏度均为0.1 ng基因组DNA。该交配型多重PCR检测方法对玉米大斑病菌和小斑病菌特异性很强,能够很好地区分玉米大斑病菌和小斑病菌相应的近缘种和14株其他真菌菌株。不同地理来源的玉米大斑病菌和小斑病菌交配型检测结果表明,该多重PCR能够准确地检出129株玉米大斑病菌和194株玉米小斑病菌的交配型,且检测结果与随机抽取的菌株杂交验证结果完全吻合。【结论】构建的玉米大斑病菌和小斑病菌交配型多重PCR检测方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好、操作简便,能够准确、快速地检测出玉米大斑病菌和小斑病菌的交配型,为玉米大斑病菌和小斑病菌的交配型田间分布和监测及有性生殖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