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曹翔  李怡 《河南农业》2023,(33):34-35
近年来,随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不断深入,专创融合型人才培养日益受到关注。对高校涉农专业而言,构建专创融合人才培养体系是实现乡村人才振兴培养目标的必要保证。但是,当前我国高校涉农专业专创融合人才培养还存在实践方式落后、师资资源缺位、评价方式单一和文化氛围营造不足等问题,需从教育体系、实践体系、文化体系和评价体系四个维度构建涉农专业大学生专创融合人才培养体系,以更好地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我国乡村实现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2.
加强实训教学基地的建设既是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应用型高校开展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的重要途径。在学校转型发展和耕读教育背景下,结合市场经济对中药人才的需求,分析了应用型高校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通过中药耕读实训基地平台的建设、校外实习+课程实践+创业训练的“三位一体”实训教学新体系的构建、高水平“双师双能型”教师团队的培养、实训基地管理模式的更新、实训基地评价体系的完善及优质社会服务的开展等方面探索中药实训基地建设路径,有效提升了高素质中药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应用型高校的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3.
我国现行的高校学业评价过于关注结果,重视总结性评价,而忽视过程和形成性评价。因此,重构形成性评价体系,应用多样化的形成性评价方法,已逐渐成为目前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共识。形成性评价的应用有助于高校教学目标的实现,其工作体系可区分为评价前奏、获取证据、诊断证据、信息反馈以及“教”与“学”的改进等五个环节,其中,获取证据为核心步骤,应通过多种评价活动来获取教学效果及学生学习状态等信息。为了完善形成性学业评价和达成教育目标,先进教学理念的树立、学生的角色重塑以及处理好与总结性评价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在新文科背景下,围绕如何培养文理贯通、德才兼备的知农爱农人才,南京农业大学农业伦理学通识教育以多样化教学为突破口,分析目前课程体系建设面临的人才培养割裂、农业伦理类通识课程缺乏、学情复杂多元等现实困境,通过合理设置课程体系、构建“三堂”融合教学新模式、采用多元考核评价机制等举措,致力于使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真正服务于培养知农爱农人才。从实施效果来看,课程改革促进了学生知识、能力和素养的综合发展,推动了教学科研双轮驱动、团队建设提质增效,课程建设成效得到社会各方肯定并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这将为涉农高校推进农文交叉、文理贯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基于49所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实施进展情况的问卷调研,分析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实施进展情况与问题。调研发现,涉农高校通过课程教材建设、基地建设与实践活动开展、师资队伍及校园文化建设持续推动耕读教育实施。推动耕读教育进一步走深走实需要涉农高校深入把握耕读教育新时代内涵、完善耕读教育教学体系建设、健全耕读教育保障机制建设,同时拓展“大耕读”教育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24):292-293
高校转型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众多高校将应用型大学转型作为未来改革发展的主要方向。这一改革发展趋势对教师尤其是实践教学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文章首先阐述了教师在实践教学中作用;其次,从教师对实践教学的认识不深刻、学生对教师教学设计理念的不认同两个方面分析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现状;最后,提出学生直接评价、教学成果评价、教师自我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教师胜任力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7.
基于国内24所涉农高校调研数据发现,畜牧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着培养目标定位不清,培养模式照搬学术型研究生教育等诸多问题,这与我国高等教育建设“双一流”的目标不符。建议在“双一流”目标的引领下,立足我国畜牧产业发展特点与需求,精准定位专业学位建设内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招生方式,畅通学历提升通道;加强“实践型”导师队伍建设和管理,突出物质奖励;加强基地建设,落实实践教学根本任务;提高校企协同育人水平,提升课程教学效果;破除科研论文导向,建立健全多元化的专业学位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以此推动我国畜牧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和“双一流”建设。  相似文献   

8.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涉农高校如何转变人才培养目标,改进学科“交叉融合”的教育教学模式,建 立“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是当前高等教育需要研究和探索的重要课题。本研究通过研发智慧农业监测站系统,向 “课堂”实时传送生产管理数据;搭建“校地”远程协同育人实践平台,使教师很方便“演示”和“讲解”来自生产基地的 “生产管理”知识;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来解决“实践教学”和“课堂教学”的远程协同问题,帮助教师随时“切换” 教学场景,将“教学阵地”从教室快速“转移”到“生产基地”,为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及“校地”协同育人提供技术支 持。  相似文献   

9.
孙翠萍  丁莹莹 《现代农业科技》2023,(22):180-183+187
新时期,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涉农人才的支撑。这是时代交给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新命题。面临当下高校人才培养与涉农人才需求不匹配的难题,潍坊科技学院应积极依托学校“大农科”办学优势、“寿光模式”地域特色以及“产学研”办学特色,紧密结合乡村振兴对人才的需求,重构实践教学模式。结合案例院校的办学资源优势,本文提出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创新方案,包括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双基双能”实践能力体系构建、“三层三阶”实践课程体系构建、“政产学研用”五方协同育人实践平台搭建等改革措施,以期为应用型高校的实践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以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涉农专业群建设为例,分析了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涉农专业群在专业布局、专业建设投入、培养规格、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产教融合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农业院校要肩负起新时代农业教育的使命、科学规划专业布局、改造升级传统涉农专业、量身设计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三农”情怀与专业教育双融合、构筑产教资源双支撑6项破解对策。  相似文献   

11.
赵娜  黄蕊 《河南农业》2023,(33):36-37
涉农高校学生党员肩负着振兴乡村的重要使命,是乡村振兴的排头兵。乡村振兴战略下,涉农高校对学生党员的党性教育应打破传统的理论灌输,将党性教育与耕读教育相融合。阐述涉农高校学生党员耕读教育与党性教育的新内涵和新要求,分析并探讨两者融合的意义和路径,旨在为涉农高校学生党员教育提供现实依据,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筑牢基石。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对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不断变化,高等教育培养模式也在发生着变化,"多维创新"教学培养模式适应了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急需考试评价创新改革体系与之相适应,以便提升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文章简要分析了高校"多维创新"教学培养模式,提出了高校多维度考试评价体系的改革措施,提出了高校教学"四个中心",证明了高校考试评价改革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耕读教育是我国传统教育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中华传统农耕文化的重要载体。新时代,耕读教育衍生出新的内涵和要求,对提高涉农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助力乡村振兴事业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基于耕读教育的时代内涵演变,提出了涉农高校耕读教育人才培养路径,以“研学旅行”课程为例,通过构建四个“协同机制”,统筹耕读教育与课程发展,为培养“学农、爱农、强农、兴农”的创新型现代农业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4.
李荣峰 《安徽农学通报》2021,27(22):182-184
该文立足于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的发展战略,以涉农专业的改革实践为基础,从改革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实践实训教学、强化师资力量、加强校企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及就业意识等方面阐述了转型期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对提高涉农专业毕业生就业及工作能力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新工科建设对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起到促进和支撑作用。从食品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亟待创新的内在需求和地方应用型本科教育定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改革需求出发,探讨了国内外高校应用型人才协同培养模式,构建了"以新工科建设理念为导向"的协同培养师资、共建实训基地、共育人才、共管教学、能力导向评价和"五新教育模式"育人的食品应用型人才校政企协作培养模式,创新和丰富工程教育的模式和内容,以期提高食品产业和产业人才的国际竞争力,助力食品领域高等教育强国建设。  相似文献   

16.
基于CiteSpace软件,对中国知网收录的学科交叉融合涉农人才培养研究相关文献进行内容挖掘和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当前学科交叉融合涉农人才培养研究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新工科”“新农科”“新文科”等国家教育政策和规划发挥重要引领作用。且与科技前沿领域深度结合,大数据、电子信息、机器学习等成为学科交叉融合涉农人才培养研究的重要关键词。但相关研究存在结构性倾向,关注农科与理工科的交叉多,关注农科与人文社科的交叉少;关注高等教育的多,关注职业教育的少;研究的广泛性、多元性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17.
产教融合是职业院校深化校企合作、培养综合性技术型人才的主要方式,产业学院的创设是深化产教融合的体现。通过研究南阳农业职业学院建立产业学院,开展人才培养,分析了涉农高职院校建立产业学院实施“线场课堂”教学的意义,确立了“产教融合,实践主线,校企共建”的人才培养思路,构建相互衔接的“线场课程”体系,建立起“线场课堂”教学管理体系以及全方位的评价机制,为涉农专业综合性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我国优秀传统农耕文化是构建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精神文化资源。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大背景下,农耕文化受到全球化浪潮和现代文明文化的冲击,其保护传承仍面临诸多困境与挑战。涉农高校肩负着为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大力培养人才的重要使命。涉农高校学生是传统农耕文化传承保护的主力军,更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要素。笔者以四川省5所涉农高校为例,调查分析涉农高校学生对农耕文化的认知现状和影响因素,为促进将农耕文化宣传教育融入高校基础教育,推进农耕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利用与传承,使涉农高校学生通过农耕文化教育能怀有大局观,树立服务“三农”的理想信念等方面提供参考理论依据。家庭基础教育与高校专业教育分别在认知启蒙阶段和认知重构阶段影响涉农高校大学生对传农耕文化认知;经过高校对农耕文化思政教育价值和文化育人路径的多年探索后,不仅增强了涉农高校学生的专业认同感,也提升了优秀农耕文化带来的民族自信。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教育部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高校课程教学改革,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体系的有机统一和深度融合。本文以具有良好思政基础的中国园林史课程为例,阐述了通过建设具备课程思政建设能力的团队,优化教学大纲中的课程思政教学目标,重构与课程思政深度契合的专业教学内容,改革在课程思政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教学方式和增加思政考核形成多元化评价体系等五种途径进行教学改革。并基于加强互联网等媒体资源的利用,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之外和及时教学反思等三点提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体会,将思政教育理念贯穿高校教育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20.
大学英语是高校大多数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必修公共基础课,在一流人才培养和“双一流”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分析“双一流”和“四新”建设农业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发现存在两个方面的主要问题:一是学生存在听说能力短板,二是大学英语教学未能充分满足学校、社会和国家发展之需。文章提出新时期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三大原则: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切合学校发展定位与生源特点,助力大学生全面成长。提出五项改革举措:确立新时期校本化大学英语教学目标,优化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开展课程建设、教学及评价改革,开展第二课堂育人,提升教师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