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清代云南红河地区的粮食作物主要为稻谷、荞麦、玉米。红河地区水热条件良好,加上梯田稻作的发展,使得稻谷在粮食作物结构中占据首要位置。荞麦则在山地占主导地位,这与各山居民族刀耕火种的耕作技术以及清中期之后的山地垦殖相适应。随着经济开发的深入,玉米等外来作物的重要性日益增长,在部分地区甚至成为粮食大宗。粮食作物结构的形成受自然地理环境及民族分布这两个因素的影响。居于河谷地带的傣族等以稻谷为主要粮食作物。山居民族中,彝族、苗族等以荞麦、玉米等旱地作物为主。梯田的开垦,使山居的哈尼族形成以稻谷为主的粮食作物结构。  相似文献   

2.
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生产重心演变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本文运用重心模型,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平台,定量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粮食及主要作物稻谷、小麦、玉米、大豆等生产重心的演变轨迹,探讨了重心演变规律,凝练了我国粮食生产空间布局的演变特征,以期为进一步优化粮食生产布局、完善土地利用规划、调整经济结构等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总体而言,粮食生产重心持续向北移动,年均移动距离28.03 km。分品种来看,稻谷生产重心变化规律为向东北移动;玉米和大豆生产重心变化规律为在西南和东北两个方向上来回移动,呈现区间震荡特征;小麦的生产重心变化规律为稳定徘徊。四种主要粮食作物生产重心年均移动距离波动程度显著不同,由强到弱依次为玉米、稻谷、大豆、小麦。  相似文献   

3.
河南省主要粮食作物比较优势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综述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从河南省主要粮食作物种植结构、播种结构和单位面积产量变化趋势3个方面分析了河南省主要粮食作物的生产变化趋势。依据比较优势理论,以改进后的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为主要研究方法,利用2000~2006年的相关数据,测定了河南省各地市主要粮食作物(包括小麦、谷子、玉米、大豆、稻谷和薯类)的规模比较优势、效率比较优势、综合比较优势。结果表明,河南省主要粮食作物中,只有小麦和玉米具有比较优势,稻谷、谷子、大豆和薯类都不具有规模优势;小麦、谷子、薯类具有明显效率优势,稻谷、玉米、大豆具有较弱效率优势;小麦、玉米具有综合优势,稻谷、谷子、大豆、薯类不具有综合比较优势。结合当前河南省具体实际情况,具体分析了河南省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所面临的形式,并提出了调整河南省主要粮食作物结构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玉米和水稻是农业的主要粮食产物,在我省农业主要以种植玉米和水稻为主,玉米既可以作为使用粮食,又能用于工业加工,而水稻是人们主要主食之一,种植面积最广,也是产量最高的粮食作物,居民口粮消费结构中稻谷占65%左右。所以玉米、水稻生产对我省粮食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论述了吉林省玉米、水稻生产过程中关键环节的机械化问题及土地规模经营的必要性。从农业现代化的角度看,土地规模经营是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5.
李鑫 《安徽农业科学》2014,(4):1220-1222
以比较优势理论为依据,从安徽省粮食生产现状入手,选取稻谷、小麦、玉米、豆类、薯类6种粮食作物,对粮食竞争力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描述了安徽省粮食生产在全国的位置和发展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提高粮食竞争力,促进粮食增产增收,确保我国粮食安全提供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6.
1995-2014年陕西省粮食产量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陕西省1995-2014年统计年鉴,采用通径分析的方法,对陕西省粮食产量结构的变化特征及粮食产量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近20 a以来,陕西省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呈下降趋势,粮食作物总产量和主要粮食产量呈现上升趋势,主要粮食作物单产量依次为 稻谷>玉米>小麦>大豆;粮食结构和粮食产量有较为显著的相关性,通径分析显示,玉米对陕西省粮食总产量贡献最大,稻谷单产的提高对粮食平均单产增加的贡献率最大;地膜使用量和平均单产呈显著正相关,地膜使用量的增加或减少可以使平均单产对总产量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7.
河南省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比较优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效率比较优势指数、规模比较优势指数、效益比较优势指数和改进的综合比较优势指数4个指标,对河南省小麦、稻谷、玉米、大豆4种主要粮食作物在2004-2010年间的比较优势变动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主要粮食作物的生产优势从高到低依次是小麦、玉米、大豆、稻谷,其中小麦和玉米具有较强生产优势,但竞争优势呈现下降趋势,大豆和稻谷存在生产劣势,但稻谷的竞争优势呈现增长趋势,最后提出河南省主要粮食作物结构调整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以GIS技术和空间统计分析方法为主,分析了中国北方地区粮食生产格局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全国粮食总产量总体呈波动增长趋势,北方粮食产量增幅大于南方。粮食生产的区域格局发生了变化,北方粮食生产地位已超过南方,目前在全国的占比达56%。北方地区主要粮食作物总产量和单位播种面积产量在波动中实现大幅增长;从播种面积来看,北方小麦播种面积呈减少趋势,玉米面积增加明显,水稻面积增加不显著。反映了过去几十年粮食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特点,主要是小麦的种植比重下降而玉米种植比重上升。也从单产的提升潜力和后备耕地与水资源条件等方面分析了北方不同区域粮食增产的限制性因素,认为未来粮食安全保障应在稳定华北播种面积的同时,以拓展东北的生产能力为主要发展方向,而西北干旱区和中部半干旱区则主要以生态恢复和保护优先。  相似文献   

9.
黑龙江省作为我国最大粮食主产区,尤其是大豆、玉米、水稻三大主要粮食作物的生产在我国农业产业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三大主要粮食作物在黑龙江省农业结构调整和轮作体系的建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作者分析了2020年、2021年黑龙江省种植百万亩以上的大豆、玉米、水稻三大主要粮食作物品种种植面积占比变化及主要来源,综合得出黑龙江省三大主要农作物品种选育在省内自主可控、成效显著,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在育种工作中占有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劳动力机会成本提高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稻谷、小麦、玉米的收益、用工量及种植结构变化,稻谷中早晚稻与中稻种植结构变化,以及浙江与全国、南方与北方的比较,探讨了改革以来经济发展而引发的劳动力转移与种植粮食作物机会成本提高对粮食生产发展的影响。分析认为,劳动力从事粮食生产机会成本提高成为影响改革以来粮食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在预测未来粮食生产发展趋势时,需要充分考虑劳动力转移与从事粮食生产机会成本增加这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为了更加有效地衡量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生产支付的成本,改变现行的与过去农业税计税面积挂钩的各项经济补偿方法提供帮助,采取从生态视角入手的方法,在虚拟水补偿、碳吸收补偿和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补偿三者相结合的基础上,构建了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估算模型。利用全国最大的粮食生产省份黑龙江省2011 年的数据,带入估算模型得到了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的单位重量补偿金额,进而换算成单位面积补偿金额,对估算数据进行了简要说明,并对今后的进一步研究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马玉波 《广东农业科学》2014,41(18):168-171
为了更加有效地衡量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生产支付的成本,改变现行的与过去农业税计税面积挂钩的各项经济补偿方法提供帮助,采取从生态视角人手的方法,在虚拟水补偿、碳吸收补偿和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补偿三者相结合的基础上,构建了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估算模型.利用全国最大的粮食生产省份黑龙江省2011年的数据,带入估算模型得到了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的单位重量补偿金额,进而换算成单位面积补偿金额,对估算数据进行了简要说明,并对今后的进一步研究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王宾 《广东农业科学》2013,40(1):213-215
分别对河南省的早籼稻、中籼稻、晚籼稻、玉米、大豆和小麦6种粮食作物的生产成本、人工成本及物资服务成本的趋势进行了分析.晚籼稻的生产成本最高,大豆的生产成本最低;中籼稻人工成本费最高,小麦人工成本最低;晚籼稻的物资服务成本最高,大豆的最低.在生产成本中,早、中、晚籼稻及小麦的生产过程中物资及服务成本占比较高,占比均超过60%,而玉米和大豆的人工成本占比较高.基于此现状,提出了控制河南省粮食作物成本的一些措施,以期为后续的生产提供指导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4.
1980—2010年东北地区种植结构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过去30年东北地区像元尺度种植结构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演变规律,为东北地区农业政策的调整提供科学基础。【方法】基于1980—2010年东北三省的玉米、大豆、水稻和小麦种植面积的县级统计数据,利用SPAM-China模型获取10 km像元尺度上种植结构的分布信息,构建以像元内种植面积比例超过30%和占比前三位的种植结构类型的判定方式,利用空间叠加方法分析种植比例及其结构类型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运用像元结果初步阐明了东北地区的种植结构变化特征,首先种植规模的优先顺序在2000年左右发生了变化,由玉米大豆小麦水稻变为玉米大豆水稻小麦;其次,30年间共出现14种组合类型,包括6种水稻及其组合类型由1980年的8.30%增至2010年18.64%,主要分布于辽河平原、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等地;7种玉米及其组合类型占比超过三分之二,累积比例增长3.7%,主要分布在东北的中西部,是该地区的主要种植作物;5种大豆及其组合类型累积比例减少4.2%,空间上发生了显著的置换,由散布在三省的格局迅速北移集中于黑龙江;7种小麦及其组合类型累积比例从26.82%降为3.17%,是变化最为显著的种植结构类型,现有少量集中于黑龙江嫩江附近。再次,3种种植结构类型变化较多,一是由开垦耕地带来的新类型,占所有变化类型比例为20.91%,特别是黑龙江省拓荒带来的大规模水稻种植;二是单一作物型变化为两种或以上作物类型组合,占比为34.90%,组合作物主要为水稻和大豆;三是多种作物组合型变为单一作物型,将种植结构类型集聚,占比为41.36%,主要为玉米种植区的调整。【结论】过去30年种植结构类型变化规律为种植结构类型分布受玉米和大豆主导,其中大豆空间转移至黑龙江,水稻正成为东北地区重要种植类型,而小麦则持续萎缩至局部地区,种植结构类型变化趋势将以玉米、大豆和水稻为主,单一化趋势显著。种植结构调整方向应从减少单一玉米型和增加水稻和大豆组合型入手。  相似文献   

15.
黑龙江省玉米竞争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海红  张武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1454-1456
[目的]对黑龙江省玉米的竞争力进行分析。[方法]采用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测算黑龙江省玉米的比较优势,然后比较黑龙江省主要粮食作物(大豆、水稻、玉米、小麦)的比较优势,及中国玉米主产4省(黑龙江、吉林、山东、河北)的综合比较优势。[结果]黑龙江省四大粮食作物中最具有综合优势的是大豆,8年平均达到2.06;玉米的综合优势指数排名第2,平均为1.14;水稻第3,平均为0.97;小麦综合优势指数最低,平均为0.36。2003~2007年,中国4个玉米主产省年平均玉米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在1.30左右波动,其中吉林省玉米平均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最强,为1.58,河北省与山东省较强,分别为1.28、1.22,黑龙江省指数最低,为1.14。[结论]该研究可为提高黑龙江省玉米的竞争力提供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6.
以黑龙江省主要栽培作物玉米、大豆和小麦为研究对象,根据作物生长速度曲线,求出光能利用系数的时间动态过程。提出用生长季>10℃(小麦用>5℃)积温的分布,计算光合生产潜力,并对其进行温度条件和水分条件的订正,给出了计算地区气候生产潜力的模式。  相似文献   

17.
黑龙江省的水稻生产与发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黑龙江省是我国水稻主产区,水稻生产与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的粮食安全.概述了黑龙江省气候特点与水稻生产的关系和水稻的发展历程及趋势,并列举了目前水稻生产上存在的问题,以期为黑龙江省水稻生产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提高黑龙江省春小麦的种植面积,回顾了黑龙江省小麦生产的历史状况和各个阶段面临的问题,结合当前黑龙江省所属"镰刀弯"非玉米种植适宜区、林业系统所属退耕还林区在农业结构调整面临的问题,分析了恢复春小麦生产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结合国家"十三五"期间农业政策,建议黑龙江省在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应充分重视恢复和发展春小麦生产。  相似文献   

19.
黑龙江省玉米螟的发生与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黑龙江省是粮食生产大省之一,近年来玉米螟在该省为中等偏重发生。着重介绍了玉米螟在黑龙江省的发生状况、发生原因,并提出了防治技术。以期对粮食生产的保产、增产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