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具有典型败血症病症的染病红龙鱼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分析。从其肝脏中分离得到病原菌菌株AH,经VITEK-32全自动细菌分析仪鉴定为嗜水气单胞菌。通过多重PCR检测确认该嗜水气单胞菌AH属于β-溶血性嗜水气单胞菌,含有气溶素基因(aer A)和溶血素基因(ahh1)。此外研究嗜水气单胞菌AH侵染红龙鱼后对其机体铁代谢的影响,通过腹腔注射嗜水气单胞菌AH,在侵染后不同时间点收集红龙鱼的血液和肝脏组织,分别采用分光光度计法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atomic emission specrometry,简称ICP-AES)法检测红龙鱼血清和肝脏中的铁含量,同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对铁调素基因(hepc)、白细胞介素基因(il-6)、JAK/STAT信号通路的蛋白质酪氨酸激酶3基因(jak3)、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因子3基因(stat3)表达量进行检测。结果表明,侵染嗜水气单胞菌AH后,红龙鱼血清中铁浓度明显降低,在24、48h时显著低于对照组,总铁结合力有所上升,但没有达到显著水平;肝脏中铁含量相对于对照组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水平,但仍有明显升高。肝脏中hepc基因的表达量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显著上升;il-6、jak3和stat3基因表达量开始均有所上调,随后有所下降,但在各时间点的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由结果可知,机体通过调节铁调素基因(hepc)等铁相关基因的表达,进而降低自身游离铁含量,并增加储存铁含量来应对细菌的侵染。  相似文献   

2.
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对团头鲂肝脏铁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细菌感染对鱼类肝脏铁代谢的影响,以团头鲂为研究对象,通过腹腔注射嗜水气单胞菌,在感染后不同时间点取团头鲂的血液和肝脏组织,分别采用分光光度法和ICP法检测血清和肝脏中的铁含量,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对铁代谢调节相关基因——铁调素(hepc)、白细胞介素6(il-6)、JAK/STAT信号通路的蛋白质酪氨酸激酶3(jak3)、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等表达量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感染嗜水气单胞菌后,团头鲂血清中铁浓度明显降低,在12、24h时显著低于对照组,总铁结合力有所上升,但没有达到显著水平;肝脏中铁含量相对于对照组虽没有达到显著性差异水平,但仍有明显升高。肝脏中hepc基因的表达量显著上升;il-6、jak3和stat3基因表达量开始均有所上调,随后有所下降,但各时间点的表达量均高于对照。试验结果说明,机体通过调节hepc等铁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进而降低自身游离铁和增加储存铁来应对病原菌的感染。  相似文献   

3.
对具有典型病症的染病草鱼进行了病原菌分离鉴定。从其肝脏中分离得到病原菌菌株FK-1,经VITEK-32全自动细菌鉴定仪鉴定为荧光假单胞菌。同时,研究了荧光假单胞菌FK-1侵染草鱼对草鱼机体免疫因子的影响,通过腹腔注射荧光假单胞菌FK-1,在侵染后不同时间点取草鱼的血液和肝脏组织,分别采用分光光度计法和ICP-AES法检测血清和肝脏中的铁元素含量,同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对铁调素基因(hepc)、白细胞介素基因(il-6)、JAK/STAT信号通路的蛋白质酪氨酸激酶3基因(jak3)、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基因(stat3)等基因表达量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荧光假单胞菌FK-1侵染草鱼后,草鱼机体血清中铁元素浓度明显降低,在24、48 h时显著低于对照组,总铁结合力有所上升,但没有达到显著水平;肝脏中铁元素含量相对于对照组没有达到显著性差异水平,但仍有明显升高。肝脏中hepc基因的表达量显著上升; il-6、jak3和stat3基因表达量开始均明显上调,随后上升不明显,但各时间点的表达量均高于对照。表明草鱼机体通过调节铁调素基因(hepc)等铁元素相关基因的表达,进而降低自身游离铁元素和增加储存铁元素来应对荧光假单胞菌FK-1的侵染。  相似文献   

4.
采用平板划线培养的方法,从凤阳养殖场患病鲶鱼肝脏样本中分离纯化到病原菌菌株CA26,使用VITEK-32全自动细菌分析仪对致病菌进行鉴定,采用多重PCR方法分析致病菌CA26是否携带有溶血性毒素基因(eth A、eth B、esa C)。并对健康鲶鱼腹部注射致病菌CA26,采集侵染后6~96 h鲶鱼的血液和肝脏样品,使用分光光度计检测血液中的铁元素质量浓度,采用干法消化法检测鲶鱼肝脏中的铁元素质量浓度,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铁元素调控基因的变化(以未侵染健康鲶鱼为对照)。结果表明,鲶鱼致病菌属于溶血性迟缓爱德华氏菌。与对照组鲶鱼相比,鲶鱼受到迟缓爱德华氏菌CA26侵染后,血液铁元素质量浓度降低,血液载铁蛋白质量浓度升高,肝脏铁元素质量浓度升高。肝脏铁调素基因(hepc)、白细胞介素6基因(il-6)、蛋白质酪氨酸激酶基因(jak3)、转录激活因子基因(stat3)表达量均升高。可见,健康鲶鱼受到迟缓爱德华氏菌CA26侵染后,hepc基因、il-6基因、jak3基因、stat3基因等表达量升高,从而降低鲶鱼血液铁元素质量浓度,增加血液载铁蛋白和肝脏铁元素质量浓度,有利于提高其机体免疫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大鲵(Andrias davidianus)抗菌肽家族基因对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侵染的响应,为揭示抗菌肽家族基因的功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腹腔注射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大鲵后,采用Trizol提取组织总RNA,反转录合成cDNA,再以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分析抗菌肽家族3个基因(KK1、KK5和KK8)在大鲵皮肤和肝脏器官的表达响应情况。【结果】经腹腔注射嗜水气单胞菌后,抗菌肽基因KK1、KK5和KK8在大鲵皮肤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在攻毒后12~36 h均显著高于注射PBS的对照组(P0.05,下同);而在肝脏组织中,抗菌肽基因KK1、KK5和KK8的相对表达量分别在攻毒后24、12和24 h时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他时间点均低于对照组,说明这3个抗菌肽基因在早期积极响应嗜水气单胞菌的侵染,但相对于皮肤组织,其高表达量持续时间较短。【结论】抗菌肽家族基因KK1/KK5/KK8在嗜水气单胞菌侵染大鲵时积极作出应答,尤其在皮肤组织中的特异表达对启动机体天然免疫应答抵抗病原微生物感染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了探讨碳酸氢钠(NaHCO_3)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抑制效果和抑制机理.【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的NaHCO_3及等摩尔浓度(0.2、0.4、0.8mmol/L)的氯化钠(NaCl)和碳酸氢钾(KHCO_3)对嗜水气单胞菌生长的影响.【结果】随着NaHCO_3浓度的增大,嗜水气单胞菌的生长越来越缓慢.NaHCO_3达到一定浓度后具有杀菌作用,嗜水气单胞菌暴露在0.8、0.4 mmol/L NaHCO_3中达到99.5%死亡率所需要时间分别为1h和4h,暴露在0.2mmol/L NaHCO_3中6h,其死亡率为78.4%.NaHCO_3浓度越高,嗜水气单胞菌致死所需时间越短.暴露12h后,0.4、0.8mmol/L NaHCO_3中均无嗜水气单胞菌存活,0.2 mmol/L NaHCO_3中只有极少数嗜水气单胞菌存活(存活率小于0.01%).0.2、0.4mmol/L的NaHCO_3均能有效抑制嗜水气单胞菌生长,而添加等摩尔浓度的NaCl培养液中,细菌生长不受影响;添加等摩尔浓度KHCO_3的培养液中培养的嗜水气单胞菌,其生长情况与添加NaHCO_3的嗜水气单胞菌相似,生长被明显抑制,结果表明NaHCO_3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抑制并非由渗透压引起,而是与碳酸氢根有关.【结论】研究结果为有效控制嗜水气单胞菌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不同碳源对嗜水气单胞菌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嗜水气单胞菌碳源利用能力和代谢过程,筛选对其具有生长抑制作用的碳源。【方法】对比分析不同碳源的液体培养基和饲料浸出液培养基处理下0、12、24、36、48和72h嗜水气单胞菌生长情况。【结果】使用不同碳源的液体培养基中嗜水气单胞菌生长曲线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48h活菌数最多,嗜水气单胞菌对碳源利用能力由高到低为蔗糖无水乙醇蜜二糖鼠李糖葡萄糖复合碳源丙二酸冰乙酸;添加不同碳源的饲料浸出液培养基中嗜水气单胞菌生长情况与不同碳源液体培养基相似,嗜水气单胞菌对碳源利用能力由高到低为蔗糖无水乙醇蜜二糖鼠李糖葡萄糖复合碳源丙二酸冰乙酸。【结论】冰乙酸、丙二酸、复合碳源对嗜水气单胞菌生长具有抑制作用,可作为嗜水气单胞菌生态防控用候选碳源。  相似文献   

8.
采用RT-PCR的方法对健康黄鳝(Monopterus albus)不同组织Ⅰ型抗菌肽hepcidin基因的表达情况及受脂多糖(LPS)注射、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后该基因的表达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正常黄鳝各组织中,该基因在肝脏中表达量最高,其次是肾脏,在心脏、皮肤、脑、血液、小肠、脾脏和胃中的表达量较低,而在肌肉中没有检测到该基因的转录本;LPS注射24h后,各组织里的hepcidin基因表达量都有明显升高;当受到病原菌感染后,在所检测的肝脏、肾脏、皮肤、脑、心脏和脾脏等6个组织中该基因的转录本都在感染后24h后急剧上升。这些结果表明黄鳝的Ⅰ型抗菌肽hepcidin基因可能在黄鳝抵抗外界病原物侵染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可同时快速检测斑点叉尾鮰败血症3种病原(嗜水气单胞菌、维氏气单胞菌和鮰爱德华菌)的多重PCR检测方法。【方法】根据嗜水气单胞菌溶血素基因(Hly)、维氏气单胞菌脱氧核糖核酸酶Ⅰ基因(DNaseⅠ)以及鮰爱德华菌溶血活化基因(Eha)的保守序列,设计3对特异性引物,优化并建立斑点叉尾鮰败血症3种主要病原菌的多重PCR方法,对其特异性和灵敏度进行考察,并将其用于临床样品的检测。【结果】建立的多重PCR方法,当Hly基因、DNaseⅠ基因以及Eha基因的引物浓度分别为1.0,1.0和0.5μmol/L,退火温度为59.5℃时,各目的片段均可较好地扩增。特异性试验结果表明,建立的多重PCR方法可从嗜水气单胞菌、维氏气单胞菌和鮰爱德华菌分别扩增出1 091,262和450bp的目的片段,从多种细菌DNA的混合种也可扩增出上述目的片段,而对其他对照组的扩增结果均为阴性;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建立的多重PCR最低可分别检测出200CFU/mL的嗜水气单胞菌、300CFU/mL的维氏气单胞菌和200CFU/mL的鮰爱德华菌;对临床样本的检出率为100%,与传统生物学检测结果的符合率为100%。【结论】建立的多重PCR检测方法特异、灵敏、快速,可单独或同时检测斑点叉尾鮰败血症嗜水气单胞菌、维氏气单胞菌和鮰爱德华菌3种主要病原菌,也可以用于其他水生动物上嗜水气单胞菌、维氏气单胞菌和鮰爱德华菌的检测。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碳酸氢钠对嗜水气单胞菌毒力基因表达的影响,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以未添加碳酸氢钠的嗜水气单胞菌为对照组,添加0.024、0.048、0.072、0.096和0.120 mol/L碳酸氢钠的嗜水气单胞菌为实验组,对嗜水气单胞菌的3个主要毒力基因——溶血素基因(AHH-1)、气溶素基因(Aer A)和弹性蛋白酶基因(ahyB)进行相对表达分析。结果表明,5个实验组嗜水气单胞菌的AHH-1、AerA和ahyB表达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随着碳酸氢钠浓度的增加,基因表达呈逐渐下调趋势。人工感染结果表明,添加碳酸氢钠培养的嗜水气单胞菌对斑马鱼的半致死量明显比对照组高,而且随着碳酸氢钠浓度的增加,嗜水气单胞菌对斑马鱼的半致死量呈现逐渐加大的趋势,表明毒力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嗜水气单胞菌对黄鳝Moronecidin基因表达的影响,用不同浓度嗜水气单胞菌菌液感染健康黄鳝,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分别检测染菌黄鳝脾脏、肾脏和肌肉中Moronecidin基因在感染后12、24、48 h的表达量。结果表明,Moronecidin基因在健康黄鳝的上述3种组织器官中都有表达;腹腔注射嗜水气单胞菌后,该基因的表达量明显升高。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3种组织器官中Moronecidin基因的表达量在处理1(菌液浓度为1亿CFU/mL)均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处理2(菌液浓度为2亿CFU/mL)脾脏中Moronecidin基因的表达量随处理时间延长而逐渐升高,而肾脏和肌肉中的表达量则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处理3(4亿CFU/mL)Moronecidin基因的表达量在3种组织器官中均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2.
感染后暗纹东方鲀补体组分C3、C4表达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江苏农业科学》2008,(2):175-178
通过用不同浓度(0、1×106、2×106、4×106CFU/ml)的嗜水气单胞菌感染暗纹东方鲀,利用RT-PCR技术检测感染后不同时间肝脏以及不同组织补体组分C3和C4的表达量,以了解和比较补体组分C3和C4在鱼体正常和患病状态以及感染后不同时间、不同组织内的表达差异。结果表明,补体组分C3的表达量在用2×106CFU/ml嗜水气单胞菌感染9 h时达到最大,补体组分C4表达量在用4×106CFU/ml嗜水气单胞菌感染10 h时最大;在不同组织中补体组分C3和C4均是在肝脏中的表达量最大。由此可见,补体组分C3和C4在介导病原体清除及创伤修复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通过用不同浓度(0、1×106、2×106、4×106 CFU/ml)的嗜水气单胞菌感染暗纹东方纯,利用RT-PCR技术检测感染后不同时间肝脏以及不同组织补体组分C3和C4的表达量,以了解和比较补体组分C3和C4在鱼体正常和患病状态以及感染后不同时间、不同组织内的表达差异.结果表明,补体组分c3的表达量在用2×106CFU/ml嗜水气单胞菌感染9 h时达到最大,补体组分C4表达量在用4×106 CFU/ml嗜水气单胞菌感染10 h时最大;在不同组织中补体组分C3和C4均是在肝脏中的表达量最大.由此可见,补体组分C3和C4在介导病原体清除及创伤修复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18S核糖体RNA(18SrRNA)、延伸因子1-α(EF1-α)、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APDH)、β-肌动蛋白(β-actin)和琥珀酸脱氢酶A亚基(SDHA)等5种常见内参基因在大鲵不同组织、不同发育阶段及嗜水气单胞菌感染下的稳定性,为大鲵后基因组学研究提供指导。【方法】采集3龄健康大鲵的肝脏、肠、胃、胰腺、肾脏、肌肉、皮肤、脾脏等组织,3龄、2龄、1龄、9月龄、1周龄健康大鲵的皮肤组织及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大鲵后第3,5,7天的皮肤组织,提取其RNA,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应用3种内参基因稳定性评价分析工具(geNorm,NormFinder,BestKeeper)分析5种内参基因在大鲵不同组织、不同发育阶段以及不同病理状态下的稳定性。【结果】5种内参基因在大鲵不同组织中表达稳定性较好的是EF1-α和SDHA,而在不同发育阶段及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大鲵的皮肤组织中,5种内参基因的表达稳定性不同于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稳定性较好的是EF1-α和GAPDH。【结论】EF1-α表达最为稳定,是大鲵定量PCR首选内参基因,而SDHA、GAPDH以及β-actin表达稳定性受生理状态的影响较大,作为第二内参基因时应视试验目的而定,在不同组织中进行定量PCR比较时应选用SDHA,而在不同生理状态下则应选用GAPDH为第二或备用内参基因。  相似文献   

15.
细菌性败血症对鱼类危害严重,为探究鲂属鱼类不同抗性品种响应病原菌嗜水气单胞菌的抗性机制,以三角鲂(高抗)和团头鲂(易感)肝组织为材料,采用非标记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分析其在嗜水气单胞菌侵染胁迫后3、10和24h与对照组0h(未感染)肝组织蛋白质组的变化,对差异表达蛋白质进行质谱鉴定、相对定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三角鲂和团头鲂在嗜水气单胞菌侵染下,分别有46个和29个蛋白质在侵染后各时期的表达丰度相比对照都发生了显著变化。通过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功能注释发现,相对于团头鲂,三角鲂中氧化还原蛋白质比例从7%增加到13%,且发现一类新的β-免疫球蛋白(β-globin)在各时期分别上调表达了1.64、3.44和1.93倍。生物信息学分析进一步表明,三角鲂在响应嗜水气单胞菌侵染过程中可能特异性地启动了包括戊糖磷酸途径、脂肪酸代谢、亮氨酸代谢途径和β-globin高表达的协同抗性机制,从而抵御病原菌入侵。该研究成果为后续深入揭示鱼病互作分子机制及鲂属鱼类抗病新品种选育提供了重要的前期理论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6.
DHA对小鼠脂肪组织和肝脏生脂及脂解基因转录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对小鼠脂肪组织和肝脏生脂相关基因过氧化物酶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基因(SREBP-1c)、脂肪酸合成酶基因(FAS),及脂解相关基因激素敏感脂酶基因(HSL)和甘油三酯水解酶(TGH)时序表达的影响。【方法】用不同浓度DHA(6.25和12.5 g/kg)灌胃小鼠,分别于0,1,2,4,8,16和24 h处死,取脂肪组织和肝脏,提取总RNA,半定量(semi-quantitative,SQ)RT-PCR方法检测生脂及脂解基因PPARγ、SREBP-1c、FAS,及脂解相关基因HSL和TGH的时序表达规律。【结果】脂肪组织中DHA均可促进PPARγ、FAS、HSL和TGH基因的转录表达,8 h达到峰值,其后表达量下降;抑制SREBP-1c基因的表达,8 h达到最低,之后上升。肝脏中DHA均可抑制PPARγ、SREBP-1c、FAS和HSL基因的转录表达,且表达量分别于8,8,8和16 h达到最低,之后表达量上升;DHA对TGH的作用不显著(P>0.05)。【结论】DHA通过促进脂肪组织中脂肪分解及抑制肝脏中脂肪合成与分解来调节动物体脂沉积。  相似文献   

17.
陈勇  郭丽  陈舒泛  丁怀宇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1):4539-4540
[目的]了解补体组分在感染性鱼类疾病中的作用,为鱼类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不同浓度(2×106、4×106CFU/ml)的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异育银鲫,利用半定量RT-PCR技术检测感染不同时间后肝脏中补体组分C3和C4的表达量。[结果]感染后4、5 h时,异育银鲫肝脏中C3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在感染后4 h时,不同浓度组之间C3的表达量无显著差异。而在感染后5 h时,感染浓度1组(注射2×106 CFU/ml嗜水气单胞菌)中C3的表达量显著高于感染浓度2组(注射4×106 CFU/ml嗜水气单胞菌)。异育银鲫肝脏中C4的表达水平远低于C3。在感染后5 h时,感染浓度1组C4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余处理组与对照组均无显著差异。[结论]补体组分C3在鱼类免疫防御系统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明确Lasiodiplodia theobromae侵染芒果组织的过程中对防御酶相关基因的诱导表达情况。【方法】本研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qRT PCR)研究了Lasiodiplodia theobromae侵染芒果叶片和成熟果实时Mi POD、Mi PPO、Mi CHI、Mi PR1等7个防御酶基因表达情况。【结果】Lasiodiplodia theobromae侵染芒果果实后均不同程度的激活芒果抗病防御酶的活性,抗病防御酶相关基因的表达量极显著,均在被侵染36 h后达最大值,基因Mi POD表达量最高为0 h的33倍,Mi PAL为0 h的450倍;侵染叶片后,活性氧相关基因表达量极显著,均在被侵染24 h后达最大值,抗病相关基因中Mi POD和Mi PPO的表达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基因Mi CHI持续高表达,48 h时表达量达到最大值约为0 h的40倍,Mi PR1在接种72 h时出现最高表达量。【结论】研究表明,寄主植物感病后,Mi POD、Mi PPO、Mi CHI、Mi PR1等7个防御酶基因活性增强,增加寄主植物对病原菌的抵抗能力,进而延缓了病原菌在寄主组织内的迅速扩展。  相似文献   

19.
团头鲂TYK2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团头鲂为研究对象,克隆获得络氨酸激酶2(tyrosine kinase 2,TYK2)基因的ORF序列,该序列长3 489 bp,编码1 162 aa。团头鲂TYK2基因包含23个外显子和22个内含子,与大多数脊椎动物的基因结构相似。蛋白质结构域预测结果显示,TYK2包含4个结构域:B41、SH2、TyrKc(假激酶区)和TyrKc(络氨酸激酶区)。氨基酸多序列比对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均显示,TYK2在进化过程中非常保守。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在健康成鱼中,TYK2在中肾的表达量最高,其次是血液、脾脏和头肾,在肠道、脑、鳃、心脏、肌肉和肝脏中的表达量较低。感染嗜水气单胞菌后,TYK2在脾脏和肠中有相似的表达模式:在感染后4 h显著降低并达到最小值,在12 h显著上升且达到最大值(P0.05);在中肾中,在24 h极显著上升且到达最大值,在36 h极显著降低并达到最小值。以上研究结果表明,TYK2基因在团头鲂抗嗜水气单胞菌感染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为降低嗜水气单胞菌耐药菌株的产生速度,延长恩诺沙星在水产动物上的应用年限,通过建立体外模型的方法,研究恩诺沙星对嗜水气单胞菌的药动-药效(PK-PD)参数。在消除半衰期为100h的模型内,2MIC(最小抑菌浓度)的恩诺沙星对嗜水气单胞菌能够抑制6h,6h后细菌出现再生长;4、8和16MIC对嗜水气单胞菌能够起到持续的抑制作用。在消除半衰期为168h的模型内,2MIC的恩诺沙星对嗜水气单胞菌能够抑制6h,6h后细菌出现再生长;4、8和16MIC对嗜水气单胞菌能够起到持续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当AUC0→24/MIC>75.24±13.24,Cmax/MIC>4.10±0.12时,恩诺沙星对嗜水气单胞菌能够起到持续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