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纤维图像分析方法,对绵竹(Bambusa intermedia)从竹笋到成竹发育过程中主要解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竹笋时期表皮层无长短细胞差异,细胞壁薄,幼竹时期形成长短细胞(栓质细胞和硅质细胞),硅质细胞数量和体积增加;随着竹龄的增加,基本组织减少,输导组织增加,纤维组织增加;在发育期纤维直径、双壁厚、腔径、长度、长宽比、壁腔比、腔径比随竹龄增加而增大,同一时期纤维直径中部大于基部大于顶部;维管束径向直径和弦向直径随竹龄增加增大,同一时期数值中部最大。  相似文献   

2.
3年生慈竹竹秆不同部位的解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慈竹竹秆不同部位的解剖特征,为慈竹的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数显投影仪、奥林巴斯显微镜和木材图像分析软件,对生长于四川洪雅3年生慈竹不同竹秆高度(0~10m)的竹材纤维长度、纤维宽度、纤维壁厚、纤维腔径等形态指标和组织比量进行测量分析。【结果】慈竹纤维长度2.60mm,属于长纤维,宽度14.44μm,长宽比179.73;壁厚9.85μm,腔径4.71μm,壁腔比2.28;基本组织比量47.84%,纤维组织比量42.25%,输导组织比量9.91%。在轴向上,纤维长度以竹秆中部最大,纤维宽度由竹秆基部向上逐渐减小,纤维壁厚和输导组织比量则相反;在径向上,纤维长度、宽度、腔径以中部最大,而壁厚由内侧向外侧呈逐渐增大的规律。【结论】慈竹是优良的纸浆材料。  相似文献   

3.
对龙竹(Dendrocalamus giganteus)材维管束形态、纤维形态、组织比量进行分析测定,研究了不同年龄、不同胸径、竹秆不同部位解剖性质的变异特点:龙竹的维管束为断腰型和双断腰型;维管束的径向长为0.554~1.224mm,平均0.839mm;弦向长为0.364~0.635mm,平均0.521mm;径向长度与弦向长度比1.32~1.99,平均1.61;维管束的密度为84~268个/cm2,平均为175个/cm2。结果还表明:龙竹材纤维长度主要受竹秆部位的影响,与年龄和胸径无显著相关;组织比量与竹龄和竹秆胸高直径也无显著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竹龄与部位对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纤维形态及结晶度的影响,为实现毛竹在制浆造纸、竹纺织品等工业生产中的高效选材利用提供基础数据。  方法  采用纤维离析法,借助普通光学显微镜,测定纤维形态;通过Segal法计算相对结晶度。  结果  竹龄主要影响竹材的纤维长度,纤维长度随竹龄的增长而增大,且80%的纤维长度为1 000~2 500 μm,属长纤维。轴向高度对毛竹材纤维形态的影响较小,纤维壁腔比、长宽比在3个取样部位间差异显著(P<0.05),但未有明显变化规律;轴向上,不同位置纤维长度未见显著差异。径向纤维长度从大到小依次为竹肉、近竹青、近竹黄;结晶度与竹龄无明显关系,径向上由近竹黄到近竹青呈现递增趋势。在影响竹材纤维形态的因子中,竹龄贡献率最大,影响最为明显。  结论  毛竹纤维形态受竹龄影响最大,受径向取样部位影响明显,轴向高度影响较小,所有部位纤维可用于工业生产,建议将竹龄作为原材料筛选的优先指标。图6表6参22  相似文献   

5.
竹材纤维增强材料的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着重考察不同竹龄、不同部位毛竹(Phgllochysheterocyclavar.pubscense)竹材剪切强度、抗弯强度和弹性模量的差异,并用电子扫描镜观测断面破坏特征。结果表明:竹材具有明显的纤维增强材料特性,采用纤维增强材料相关的标准进行测试是可行的;不同竹龄的竹材力学性能的变化是由纤维的成熟度引起;竹材力学性能与维管束呈正相关关系,竹材纵向力学性能的差异主要是单位面积维管束的数目差异引起;竹材径向力学性能的差异是由维管束分布和组织构造不同引起;竹材抗弯破坏主要发生在细胞壁的胞间层,破坏特征为单根维管束拔出型;竹材剪切破坏主要发生在次生壁并横穿细胞壁,破坏特征为维管束呈簇状拔出型,并且纤维束从基体中拔出后的表面具有明显的破坏迹象。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探究筇竹秆对不同土壤水分和养分条件的适应策略,本论文研究了不同土层厚度生境中的天然筇竹林竹秆解剖结构变化规律,旨在为筇竹工艺材用林培育提供理论指导。方法采用冗余分析与蒙特卡洛检验方法,分析了3种土层深度0 ~ 40 cm、0 ~ 80 cm和0 ~ 120 cm筇竹林竹秆解剖结构特征与土壤养分、水分的关系。结果(1)随着土壤水分和养分含量的递增,筇竹竹秆基本组织比量、维管束密度呈现显著递减的趋势(P < 0.05);而输导组织比量,纤维组织比量,维管束长、宽表现出明显递增的趋势(P < 0.05)。即与中土层及厚土层生境相比较,薄土层竹秆维管束产生了形状小、密度大的重要适应特征。(2)3种土层厚度生境中,薄土层生境筇竹竹秆组织比量和维管束大小的变异系数及可塑性指数均为最大。即与中土层及厚土层生境相比较,薄土层生境中竹秆维管束以更强的调节能力来适应低水分、养分的环境。(3)土壤水分和养分因子对筇竹秆解剖结构有着显著影响(P < 0.05),单一土壤因子对筇竹竹秆解剖结构影响的重要性大小排序为全K > 水解N > 速效K > 有效P > 全P > 全N > 含水量 > 有机碳 > 酸碱度。结论土壤水分和养分含量的不同是影响筇竹竹秆的解剖结构可塑性的根本原因,解剖结构可塑性使得筇竹在不同土层厚度生境中形成适应性差异,竹秆维管束的大小和密度呈现的明显可塑性,是筇竹对土壤因子产生的重要适应特征。竹秆解剖特征及其适应可塑性对筇竹适应土层厚度异质性具有重要生态作用。   相似文献   

7.
浙江省6种丛生竹纤维形态及其组织比量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本文就浙江省主要的丛生竹种大木竹、粉单竹、温州水竹、绿竹、麻竹和吊丝丹等竹材各个部位纤维形态和纤维组织比量系统地进行了显微观测和分析。结果表明6种竹材纤维长为2.23~2.68mm,平均2.51mm;纤维宽14.1~16.2μm,平均15.1μm;长宽比为139~175;壁厚4.9~5.7μm;腔径4.2~5.7μm,壁腔比1.9~2.7;纤维组织比量34.2%~45.5%.并发现竹壁中部纤维较长,竹秆中部也有这种倾向;纤维宽度自基部至梢部逐渐变小,径向却以竹壁中部较大,两侧较小,腔径也有类似的变化;纤维组织比量在径向由竹壁外侧至内侧急剧变小,在轴向由基部至梢部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掌握金佛山方竹基础物性,探究其化学组分与物理力学性质随竹龄与轴向部位的变化规律,进而促进其秆材资源的合理高值化利用。【方法】本研究以1~5年生天然金佛山方竹为研究对象,依据相应国家标准测定其化学组分含量(本文指的是质量分数)与密度、干缩率、顺纹抗压强度、抗弯强度、弹性模量和硬度等物理力学性质,通过X射线衍射仪测定样品衍射曲线,进而计算其相对结晶度与微纤丝角度。【结果】金佛山方竹各化学组分含量随竹龄与轴向部位小幅度波动变化,且变化规律不显著。结晶度随竹龄增加先增大后逐渐减小,2年生最大,为50.39%,并随轴向部位升高逐渐增大。微纤丝角度随竹龄增加与轴向部位升高均先减小后增大,2年生中部最小,为9.10°。基本密度为0.513~0.693 g/cm3,全干密度为0.535~0.725 g/cm3,气干密度为0.556~0.756 g/cm3;各密度随竹龄增加与轴向部位升高均呈上升趋势,1~2年间显著增大,随后平稳增加至趋于稳定。全干干缩率和气干干缩率随竹龄增加与轴向部位升高均呈下降趋势,1~2年间显著下降,随后平...  相似文献   

9.
竹材薄壁组织拉伸性能及其变异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从力学角度看,竹材的薄壁组织扮演基体的角色,而因其几何形貌的限制,目前针对薄壁组织开展的力学方面的相关研究较少。探索薄壁组织的力学性能,尤其是基体材料属性的赋值,对竹材精细化仿真模型的建立起到关键作用,进而提高模拟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方法  以毛竹材为研究对象,7组试样取自同一竹秆不同高度处节间,软化后切厚度为30和80 μm的弦切片,其中厚度为30 μm的切片用于测试薄壁细胞形态参数,厚度为80 μm的切片用于制作有效试验段仅含薄壁组织的拉伸试样,并在力学试验机上结合光学引伸计完成竹材薄壁组织的拉伸试验,计算分析其抗拉强度、弹性模量和失效应变。  结果  竹材薄壁细胞长、宽、腔径和双壁厚在竹秆高度方向上无明显的变异规律;薄壁组织的平均抗拉强度为13.08 MPa,抗拉弹性模量为830.86 MPa,失效应变为1.98%,三者在竹秆高度上的变异规律均不明显;竹材薄壁组织拉伸性能与薄壁细胞形态之间的线性相关性较低。对薄壁组织拉伸失效断口的分析表明其拉伸失效的实质是胞间层分离与细胞壁断裂,本试验采用的毛竹材薄壁组织的平均抗拉强度在13.08 ~ 34.82 MPa之间。  结论  试验方法与结果均可靠,试验结果将为全面而深入地了解竹材力学性能及其数学模型的建立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另外本试验方法将为植物材料力学性能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然而,为提高测量结果的准确性还需进一步的深入研究,竹材薄壁细胞组织构造在竹秆高度方向上的变异规律与其力学性能之间的关系仍需探索。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金佛山方竹不同冠层枝叶动态生长规律,构建枝叶生长发育模型,为金佛山方竹科学培育和水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以贵州省遵义市顶箐山的金佛山方竹天然林为实验对象,建立枝长-节间长拟合方程,运用Richards方程对枝叶生长的实测数据进行曲线拟合,以生理发育时间为预测变量,构建生长发育时间动态模型。结果表明:所有动态生长模型R~2值均在0.98以上,残差符合正态分布;金佛山方竹不同冠层枝叶生长进程均呈现"慢-快-慢"的生长规律;不同冠层枝长、节间长、叶长以及叶宽的潜在最大值呈现上、中层大于下层;不同冠层枝条随节位数增加节间长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趋势;枝叶发育规律均表现为自上而下萌发,并于同一时间停止生长。金佛山方竹不同冠层枝叶起始发育时间、生长速率不同,枝长、叶长、叶宽潜在最大值不同,这与金佛山方竹适应环境的生存策略有关;Richards生长曲线能较好的拟合金佛山方竹枝叶动态成长过程,为金佛山方竹科学培育,水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高山离子芥营养器官的解剖学研究表明:根次生结构具较厚的周皮,次生韧皮部中具发达的腔隙薄壁组织。茎的初生结构中,皮层和髓部具发达的腔隙薄壁组织;在次生结构中无周皮,表皮和皮层均存在。皮层中除具腔隙薄壁组织外,还分布有由异常形成层活动形成的壁非木质化加厚的厚壁组织,紧邻髓部的木质部中也有呈连续花环状分布的壁非木质化加厚的厚壁组织。叶片表皮细胞壁具非木质化加厚的特点,叶肉中具发达的通气组织,栅栏组织细胞3~4层,主脉维管束上下两侧均有壁非木质化加厚的厚壁组织,主脉维管束与上、下表皮间的薄壁细胞均含有叶绿体  相似文献   

12.
龙竹主要解剖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显微图像分析方法,对龙竹主要解剖特征进行了研究,为提高建筑用丛生竹资源高附加值加工利用水平提供理论.结果发现,龙竹薄壁细胞、纤维、导管和筛管比量分别为60.9%、34.6%、4.0%和2.1%.纤维直径、双壁厚、腔径和长度分别为19.043、9.518、9.525和2 546.235 μm,纤维长宽比、壁腔比和腔径比分别为134.053、1.214和0.487.维管束径向直径和弦向直径分别为862.803和702.743 μm,维管束密度为1.133个·mm-2.  相似文献   

13.
针叶材管胞细胞壁不同壁层的纵向弹性模量和硬度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该文利用原位成像纳米压痕技术研究了针叶材管胞细胞壁不同壁层之间在纵向弹性模量 (MOE) 和硬度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当压针从细胞壁的纵向压入时,细胞壁变形机制以塑性变形为主;细胞壁纵向弹性模量和硬度在细胞壁厚方向的分布不均匀.S3层与细胞腔交界处、S1层与复合胞间层(CML)交界处的弹性模量和硬度均明显小于次生壁(SW)S2层.此外,相邻管胞次生壁S2层之间的弹性模量和硬度也存在一定差异.ANOVA分析表明,杉木管胞、马尾松管胞次生壁的弹性模量均显著大于复合胞间层,但两者之间的硬度差异不显著.虽然马尾松成熟材管胞次生壁的纵向弹性模量和硬度均大于幼龄材,但差异的程度不同.弹性模量前者比后者约大40%,但硬度只大13%.管胞次生壁和复合胞间层的弹性模量和硬度之间均存在较显著的正线性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4.
采用显微图像分析方法,对撑绿杂交竹主要解剖特征进行研究,为提高建筑用丛生竹资源高附加值加工利用水平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撑绿杂交竹组织比量薄壁细胞、纤维、导管和筛管比量分别为55.8%、37.8%、5.6%和3.6%,维管束径向直径、弦向直径及密度的平均值分别为778.445μm、700.162μm和1.512个.mm-2,纤维长度、宽度、腔径、双壁厚、长宽比、壁腔比及腔径比的平均值分别为1 673.993μm、15.364μm、5.811μm、9.552μm、109.104、2.230和0.367。  相似文献   

15.
以贵州省遵义市桐梓县开花的金佛山方竹竹林为研究对象,实地调查方竹的开花特性,并采用常规石蜡切片法探究金佛山方竹大小孢子发生及雌雄配子体发育过程。结果表明:金佛山方竹属于有叶开花类型,其花芽分化的时间为8月份,次年2—3月份进入开花期,小花雌雄同花,有稃片2枚(内稃和外稃),浆片3枚,雄蕊3枚,雌蕊1枚,柱头为短花柱。金佛山方竹每个花药有4个花粉囊,小孢子母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4个小孢子,其排列方式为左右对称,胞质分裂为连续型,最终产生2细胞或3细胞型成熟花粉粒;金佛山方竹的花药壁绒毡层为腺质型,发育方式为单子叶型;雌蕊由两心皮卷合而成,为一室子房,有双珠被倒生胚珠,薄珠心,蓼型胚囊,大孢子四分体为一字型线形排列,位于合点端的单胞发育为具有功能的大孢子,再经3次有丝分裂发育为7胞8核成熟胚囊。  相似文献   

16.
为给金佛山方竹的产业化发展提供依据,从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繁殖技术、丰产栽培技术、出笋规律、低产林改造、病虫害防治和采收及保鲜加工技术等方面,对近年来金佛山方竹的研究进行了综述,探讨了金佛山方竹今后的开发利用及产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17.
就不同坡向对毛竹主要解剖特征及与物理力学性质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发现,维管束比量基本都是随着毛竹轴向高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加,东北坡向和西南坡向的维管束比量分别是39.1%和44.5%,后者比前者增大13.8%;维管束面积分别为0.282和0.261 mm2.基本组织比量随着轴向高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东北坡向和西南坡向的毛竹基本组织比量分别为60.9%和55.5%,前者比后者增加了9.7%.东北坡向和西南坡向导管比量、导管平均面积分别为3.66%和5.70%、0.0127mm2和0.0191mm2,后者分别比前者大55.7%和50.4%.在0.05水平上经双样本等方差假设得出,二者间维管束比量、基本组织比量、导管比量、导管平均面积间差异均显著.抗弯弹性模量与维管束比量有较高的线性正相关关系,与基本组织比量间负相关性较大.  相似文献   

18.
细叶石斛营养器官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细叶石斛的叶为等面叶,气孔四列型,仅分布于下表皮。茎中外韧有限维管束4 0条,散生于基本组织中。根被由8~9层细胞组成,细胞壁网状加厚,辐射维管束十原型,无髓;外皮层、内皮层和中柱鞘均为1层细胞,都具有薄壁的通道细胞  相似文献   

19.
就不同坡向对毛竹主要解剖特征的影响及与物理力学性质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发现,维管束比量基本都是随着毛竹轴向高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加,东北山顶和西南山脚的维管束比量及平均面积分别是42.2%和44.5%、0.318 mm2和0.261 mm2,其中,后者的比量比前者增大5.5%;基本组织比量随着轴向高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东北山顶和西南山脚的毛竹基本组织比量分别为57.8%和55.5%,后者比前者降低3.98%;东北山顶和西南山脚的导管比量及平均面积分别为4.36%和5.70%、0.0154mm2和0.0191mm2,在0.05水平上经双样本等方差假设得出,东北山顶和西南山脚导管比量及平均面积、维管束平均面积间差异均显著.抗弯弹性模量与维管束比量有较高的抛物线关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蜈蚣兰营养器官的结构特点。[方法]利用石蜡切片技术对蜈蚣兰的气生根、茎和叶进行切片观察。[结果]蜈蚣兰气生根的根被2~3层,细胞壁条状次生加厚;外皮层细胞1层,内皮层细胞壁六面加厚,均具通道细胞;初生木质部多元,后生木质部占据维管柱的中心。茎表皮的外切向壁具角质加厚,维管束在茎的中部总体排为2轮。叶的表皮细胞一层,外切向壁具显著的角质加厚,气孔的一对保卫细胞内陷,外侧1对副卫细胞的角质层与周边表皮细胞的角质层相连,并呈烟囱状凸起,中央留有一椭圆形开口;叶肉无海绵组织与栅栏组织之分。[结论]这些结构保证了蜈蚣兰能够充分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并减少体内水分的散失,以适应附生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