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1粘虫粘虫俗称绵虫蝗、行军虫、夜盗虫、剃枝虫,是一种暴发性的毁灭性的害虫。1.1症状识别:粘虫的幼虫裸露在植物表面取食危害。一、二龄幼虫多隐藏在作物心叶或叶鞘中昼夜取食,但食量很小,啃食叶肉残留表皮,造成半透明的小条斑。五、六龄幼虫为暴食阶段、蚕食叶片,啃食穗轴。1.2生活习性:粘虫无滞育现象,条件适宜,可连续繁殖。喜产卵于干枯苗叶的尖部,并具有迁飞的特性。幼虫有假死性,对农药的抵抗力随虫龄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2.
<正>一、粘虫粘虫俗称绵虫蝗、行军虫、夜盗虫、剃枝虫,是一种暴发性的毁灭性的害虫。1、症状识别:粘虫的幼虫裸露在植物表面取食危害。一、二龄幼虫多隐藏在作物心叶或叶鞘中昼夜取食,但食量很小,啃食叶肉残留表皮,造成半透明的小条斑。五、六龄幼虫为暴食阶段、蚕食叶片,啃食穗轴。2、生活习性:粘虫无滞育现象,条件适宜,可连续繁殖。喜产卵于干枯苗叶的尖部,并具有迁飞的特性。幼虫有假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3种粘虫各龄幼虫对4种寄主植物的取食选择行为,为粘虫的预测预报及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叶碟改进法分别测试3种粘虫(东方粘虫、劳氏粘虫和淡脉粘虫)在4种寄主植物(玉米、水稻、甘蔗和稗草)上的取食选择性,分别于接虫后6和24 h记录幼虫对各植物的选择数量.[结果]3种粘虫各龄幼虫在接虫后6和24 h时对4种寄主植物的取食选择率均有变化.在24 h时,东方粘虫各龄幼虫对玉米的选择率均显著高于其他3种寄主植物(P<0.05,下同),其中1龄和2龄幼虫对玉米的选择率分别高达82%和89%;劳氏粘虫1~6龄幼虫偏好取食玉米,其中1龄、2龄和3龄幼虫对玉米的选择率均超过50%,分别为78%、70%和55%,显著高于对其他3种寄主植物的选择率;淡脉粘虫1~6龄幼虫均偏好取食水稻,其中2~4龄幼虫对玉米和水稻的选择率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3种粘虫各龄幼虫对4种寄主植物的取食选择存在差异,3种粘虫对玉米和水稻的取食选择性强,对甘蔗和稗草的取食选择性较弱;东方粘虫和劳氏粘虫低龄幼虫喜食玉米,淡脉粘虫低龄幼虫嗜食水稻和玉米,高龄幼虫的取食选择性不如低龄幼虫明显.  相似文献   

4.
1 症状识别 粘虫的幼虫裸露在植物的表面提取危害.1~2龄幼虫多隐藏在作物心叶或叶鞘中昼夜取食,但食量很小,啃食叶肉残留表皮,造成半透明的小条斑.  相似文献   

5.
粘虫[Mythinna separata(Walker)],鳞翅目,夜蛾科,别名夜盗虫,剃枝虫,又名行军虫,五彩虫[1],具有群居性、迁飞性、暴食性、突发性、趋光趋化性等习性[2],主要为害小麦、玉米、高粱和水稻等禾本科作物,也可为害禾本科杂草,大发生年份还可为害蔬菜.粘虫以幼虫取食为害,幼虫共6龄,食量随着龄期的增加而增长,1~4龄食量低,总取食量占幼虫食量的5%~10%,进入5~6龄后,即进入暴食期,取食量占幼虫食量的90%~95%.粘虫大发生时可造成毁灭性灾害,幼虫群居咬食,短时间内就能将上千亩的农田掠食一空,夜间可以听到幼虫咬食的沙沙声,吃光一块农田后,粘虫群集迁移到附近的农田继续为害.如防治不及时,可造成严重损失,甚至绝产[3].  相似文献   

6.
菜蛾,又名小菜蛾、方块蛾,属鳞翅目菜蛾科,是小白菜、大白菜、甘蓝、花椰菜等十字花科蔬菜常见的抗性害虫之一。该虫发生世代多,取食范围广,危害时间长,且抗性较强。菜蛾为害特点以幼虫取食叶片,初孵幼虫可钻入叶片组织内,取食叶肉;2龄后啃食叶片留下一层表皮,形成一透明的膜斑  相似文献   

7.
义县二代粘虫的发生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粘虫(Mythimna separate)属鳞翅目、夜蛾科,又名行军虫或剃枝虫。粘虫在义县地区主要危害代为二代,有时可达三代,主要危害麦类、玉米、高梁、谷子、糜子及水稻等,在其猖獗发生年,也能危害豆类,棉花和蔬菜等。粘虫以幼虫危害,低龄幼虫潜伏在心叶及叶腋中成条状啃食叶肉,仅留表皮。3龄后将叶边缘咬成不规则缺刻或咬断麦、稻、谷穗。虫口密度大时一夜即可吃光一片农田,只剩主脉,再结队转移到其它农田危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明室内叉角厉蝽对粘虫幼虫的捕食潜力,为叉角厉蝽应用于田间防治粘虫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透明塑料盒为测试容器,在室内设不同密度(3、6、9、12和15头/盒)的3、4和5龄粘虫幼虫供叉角厉蝽成虫(1头/盒)取食,统计叉角厉蝽成虫的捕食量并进行相关分析.固定粘虫幼虫密度(50头/盒),设不同密度(1、2、3、4和5头/盒)的叉角厉蝽成虫,研究捕食者自身密度对捕食量的影响.等比例(天敌:猎物=1:10)增加叉角厉蝽成虫和粘虫幼虫,研究干扰反应对捕食量的影响.[结果]叉角厉蝽成虫对3、4和5龄粘虫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模型.在室内条件下,叉角厉蝽成虫对4和5龄粘虫幼虫的理论最大取食量分别为10.09和3.55头,明显低于对3龄粘虫幼虫的理论最大取食量(78.74头).叉角厉蝽成虫对3、4和5龄粘虫幼虫的搜寻效应方程分别为S=0.9009/(1+0.0114N)、S=0.7291/(1+0.0723N)和S=0.9322/(1+0.2626N),在相同虫龄内,搜寻效应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减小.捕食者密度对搜寻效应的影响及干扰反应的拟合结果分别为E=0.4254P-0.551和A=8.3413P-0.127,随着捕食者密度的增加,叉角厉蝽的平均捕食量都会逐渐减少,叉角厉蝽成虫与粘虫幼虫等比例增加时,叉角厉蝽也会产生种间干扰.[结论]叉角厉蝽成虫对3龄粘虫幼虫具有较好的捕食潜力,因此选择粘虫幼虫3龄时释放叉角厉蝽成虫为宜,但在田间实际释放时需考虑叉角厉蝽自身密度及种间干扰对其捕食能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深入了解水芹叶象甲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活习性,揭示水芹叶象甲的生长发育特征,为该虫的测报调查和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测量比较和描述水芹叶象甲各虫态的形态特征,并比较各龄期幼虫和成虫的取食量差异.[结果]水芹叶象甲幼虫的头壳宽、体长和体宽与龄期线性拟合的R2分别为0.9030、0.9188和0.9076.蛹和成虫在形态特征上具有明显的雌雄差异,表现为雌蛹的体长、体宽及体重均显著大于雄蛹,雌蛹和雌成虫的体长、体宽和体重均显著大于雄蛹和雄成虫.水芹叶象甲成虫全天均取食,2个取食高峰分别出现在光期的第1个小时和第8个小时.水芹叶象甲雌虫的取食量显著大于雄虫,且雌雄虫暗期的取食量均显著大于光期.幼虫主要在光期取食,取食高峰出现在光期的第7个小时.幼虫的取食量随龄期增加而显著增加,3龄幼虫的取食量显著高于1龄和2龄.1龄和2龄幼虫光期和暗期的取食量无显著差异,但3龄幼虫暗期的取食量显著高于光期.[结论]通过测量比较和描述水芹叶象甲各虫态的形态特征,并比较了各龄期幼虫和成虫的取食节律和取食量差异,为该虫的测报调查和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5种杀虫剂对粘虫不同发育阶段的室内毒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胃毒法、卵和蛹采用浸渍法,测定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氯虫苯甲酰胺、辛硫磷、联苯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5种杀虫剂对粘虫卵、1龄幼虫、3龄幼虫、5龄幼虫和蛹的室内毒杀作用。结果表明:供试5种杀虫剂对卵的触杀作用依次为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高效氯氟氰菊酯联苯菊酯辛硫磷氯虫苯甲酰胺;对幼虫的毒杀作用依次为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联苯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氯虫苯甲酰胺辛硫磷;对蛹的触杀作用依次为高效氯氟氰菊酯联苯菊酯辛硫磷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氯虫苯甲酰胺。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对粘虫卵和幼虫的毒杀效果最好,对卵、1龄幼虫、3龄幼虫、5龄幼虫的LC50分别为0.276、1.555、0.109和1.483 mg/L;高效氯氟氰菊酯对粘虫蛹的触杀效果最好,LC50为5.539mg/L。建议根据粘虫发生的实际情况,在生产中将甲维盐和高效氯氟氰菊酯作为防治粘虫的首选药剂。与其他供试的4种杀虫剂相比,氯虫苯甲酰胺对粘虫卵和蛹的毒杀作用最弱,对1龄、3龄、5龄幼虫的毒杀作用略高于辛硫磷或与其相当,显著低于联苯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和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建议在粘虫大发生时慎用。  相似文献   

11.
苦皮藤毒杀成分对昆虫的选择毒杀作用及其机械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测结果表明,苦皮藤毒杀成分苦皮藤素V若被试虫摄入消化道(胃毒处理),则在小地老虎A-grotis ypsilon和粘虫Mythimna separata幼虫之间有明显的选择毒杀作用:对小地老虎4龄幼虫,即使给予高达10.5mg/g的剂量,试虫也不表现任何中毒症状,而对粘虫4龄幼虫,仅给予37.6ug/g的剂量,试虫就表现失水、死亡。若直接将苦皮藤素V注入试虫血淋巴,则小地老虎和粘虫4龄幼虫都表现  相似文献   

12.
菜蛾 Plutella xylostella (Linnaeus)属鳞翅目菜蛾科,是小白菜、大白菜、甘蓝、花椰菜等十字花科蔬菜常见的抗性害虫之一.该虫发生世代多,取食范围广,危害时间长,且抗性较强.菜蛾为害特点以幼虫取食叶片,初孵幼虫可钻入叶片组织内,取食叶肉; 2龄后啃食叶片留下一层表皮,形成一透明的膜斑,菜农称为"开天窗";三四龄幼虫食叶成孔洞和缺刻,严重时菜叶被食成网状,降低产量和食用价值.蔬菜苗期常集中在心叶为害,影响白菜、甘蓝的包心.此外,还能食害嫩茎、幼荚和籽粒,对油菜和留种菜造成很大威胁.  相似文献   

13.
马兆宜  冯淑慧 《新农业》2014,(14):36-36
<正>粘虫是一种具有远距离迁飞和短时间内暴发成灾的毁灭性害虫,俗称行军虫、夜盗虫。粘虫食性很杂,尤其喜食禾本科植物,主要以幼虫取食玉米心叶或叶鞘为害,大发生时常将叶片全部吃光,仅剩光杆,抽出的麦穗、玉米穗亦能被咬断。当食料缺乏时幼虫成群迁移为害,老熟后则停止取食。义县的粘虫主害代为二代,偶尔三代粘虫也较重发生,如2012年8月三代粘虫大面积发生,危害较重。总结近年粘虫的发生规律,结合测报资料、气象  相似文献   

14.
印楝素对斜纹夜蛾幼虫取食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了经印楝素处理后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Fabricius)]5龄幼虫的取食行为,结果表明:斜纹夜蛾5龄幼虫24h内发生的取食活动和取食间间隔的次数减少,平均每次取食活动和取食间间隔持续的时间延长;在每次取食活动中,用于取食的时间明显减少,这主要是因为在每次取食活动中,取食内间隔的次数增加了,并且取食内间隔的时间也延长。所有上述有关取食行为的指标,处理虫与对照虫之间存在显  相似文献   

15.
一、稻纵卷叶螟防治误区 (一)防治肘间滞后 1、见虫结苞才打药.稻纵卷叶螟1~2龄幼虫多数藏在心叶或虫苞内,3龄幼虫开始取食嫩叶,当叶肉取食40%左右时转苞为害.在稻纵卷叶螟防治中,多数稻农不见虫结苞不打药,发现结苞"白叶"慌忙打药,这时幼虫多数在3龄以上,卷叶结苞藏在苞内,药液很难直接喷到虫体上,防治效果表现较差.据调查,见虫结苞开始打药一般都错过防治适期5-7天,稻田"白叶"率增加,危害加重.  相似文献   

16.
印楝素对斜纹夜蛾幼虫取食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经印楝素处理后斜纹夜蛾[Spodopteralitura(Fabricius)]5龄幼虫的取食行为.结果表明:斜纹夜蛾5龄幼虫24h内发生的取食活动和取食间间隔的次数减少,平均每次取食活动和取食间间隔持续的时间延长;在每次取食活动中,用于取食的时间明显减少,这主要是因为在每次取食活动中,取食内间隔的次数增加了,并且取食内间隔的时间也延长了.所有上述有关取食行为的指标,处理虫与对照虫之间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一、稻纵卷叶螟防治误区(一)防治时间滞后1、见虫结苞才打药。稻纵卷叶螟1-2龄幼虫多数藏在心叶或虫苞内。3龄幼虫开始取食嫩叶,当叶肉取食40%左右时转苞为害。在稻纵卷叶螟防治中。多数稻农不见虫结苞不打药,发现结苞“白叶”慌忙打药,这肘幼虫多数在3龄以上,卷叶结苞藏在苞内,药液很难直接喷到虫体上.防治效果表现较差。据调查,见虫结苞开始打药一般都错过防治适期5-7天。稻田“白叶”率增加,危害加重。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采用胃毒法测定了噻虫嗪悬浮种衣剂(SC)对东方粘虫[Mythimna separata(Walker)]和劳氏粘虫[Mythimna loreyi(Duponchel)]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35%噻虫嗪SC有效成分质量浓度在1.12~2.24 g/kg之间对两种粘虫均具有明显的毒力,且在玉米不同苗龄对不同龄期及种类粘虫的毒力均存在一定差异。玉米出苗2周,噻虫嗪SC质量浓度为1.12 g/kg时对东方粘虫2龄幼虫的毒力效果达92.83%,对劳氏粘虫2龄幼虫的毒力效果达57.13%。与劳氏粘虫相比,噻虫嗪SC对东方粘虫的毒力更强。本研究为生产上选用噻虫嗪SC防治玉米粘虫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9.
粘虫的发生危害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粘虫俗称剃技虫、行军虫,属鳞翅目夜蛾科,有三个种,普通粘虫、劳氏粘虫和白脉粘虫。我乡以普通粘虫危害为主,其次是劳氏粘虫。幼虫取食水稻、玉米、小麦、甘蔗等禾本科作物的幼嫩茎叶、穗,轻者吃成缺刻,重则吃光叶片,幼茎,穗,直接影响营养生产和生殖生长,一般减产产5%-20%,严重时则造成颗粒无收。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为明确蠋蝽对美国白蛾捕食的行为学特点,评价其捕食能力。  方法  本试验利用室内观察法结合HollingⅡ型圆盘方程拟合方法,研究了蠋蝽成虫和若虫对美国白蛾幼虫的捕食行为特点和捕食能力。  结果  蠋蝽取食美国白蛾幼虫表现为搜寻、刺探、等待和取食4种行为。不同虫龄组合在搜寻时长(P = 0.005)和取食时长(P = 0.002)上差异极显著。在蠋蝽虫龄一定的情况下,搜寻时长会随着美国白蛾幼虫虫龄的增加而减少,取食时长会随着美国白蛾幼虫虫龄的增加而增加。蠋蝽的口针从幼虫头部刺入的比率显著高于胸部和腹部(P = 0.001),推测有利于蠋蝽迅速控制和杀死幼虫。蠋蝽4、5龄若虫和成虫对美国白蛾3、4、5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模型(0.011 4 ~ 0.198 1 < χ20.05 = 9.49),蠋蝽的捕食量会随着美国白蛾幼虫密度的增加而增加,搜寻效应会随着美国白蛾幼虫密度的升高而降低。蠋蝽成虫和5龄若虫对美国白蛾3龄幼虫的理论日最大捕食量均超过8头,蠋蝽对美国白蛾3龄幼虫的瞬间攻击率均高于4龄和5龄幼虫。蠋蝽林间套袋防治美国白蛾3龄幼虫试验结果显示:蠋蝽成虫捕食量(6.60 ± 0.40)头 > 蠋蝽5龄若虫捕食量(4.20 ± 0.58)头 > 蠋蝽4龄若虫捕食量(2.40 ± 0.25)头。  结论  本研究表明蠋蝽成虫与蠋蝽5龄若虫对美国白蛾幼虫具有较好的捕食能力,可作为一种生物防治手段适用于美国白蛾的防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