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水杨酸对植物生理的作用以及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文对水杨酸对植物生理的作用及在农业生产的应用研究方面进行了综述,研究表明,水杨酸在植物的贮藏保鲜、抗逆性、以及对果实成熟、植物花期和种子萌发等具有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水杨酸(SA)诱导植物对病虫害产生抗性及作用机制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水杨酸(SA)作为一种新型的抗病性诱导剂,其对植物病虫害的抗性诱导作用已成为研究的热点。本研究从水杨酸的基本性质及其在植物病虫害中的诱导抗性特点、水杨酸与水杨酸结合蛋白的相互作用、水杨酸介导的信号传导途径等方面初步探讨水杨酸诱导植物抗病性和抗虫性的作用机制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植物在进化过程中,对于外界的不良环境会产生一定的防御机制。综述了植物的抗寒、耐盐及抗旱机制,介绍了脯氨酸和水杨酸对植物抗性的作用,并对植物抗逆性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植物在进化过程中,对于外界的不良环境会产生一定的防御机制。综述了植物的抗寒、耐盐及抗旱机制,介绍了脯氨酸和水杨酸对植物抗性的作用,并对植物抗逆性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逆境条件下外源水杨酸对植物光合特性的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推动水杨酸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实现各种逆境条件下农业生产栽培模式的简化,进而提高农产品品质,从光、温度、水分、盐以及重金属胁迫等方面,综述了水杨酸对植物抗逆过程中光合特性影响的研究进展。一定浓度的水杨酸作用于不同逆境中的植物后,均可从不同角度影响或调节植物的光合作用,进而提高植物的经济指标。并对水杨酸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水杨酸在植物分子水平上的作用机制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6.
外源水杨酸诱导对番茄幼苗抗冷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杨酸是植物体内的内源激素之一,它的调节作用对于抵御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遇到的非生物胁迫起重要作用。在低温条件下,对植物体喷施适宜浓度的外源水杨酸,能有效减轻低温对植物的伤害,使植物在低温环境中也能继续生长。为了研究不同浓度的水杨酸对番茄幼苗抗寒性的影响,测定相关生理指标和相关基因表达量变化,为今后番茄的合理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用不同浓度的外源水杨酸喷洒在叶片上以诱导番茄4叶1心期幼苗,对水杨酸诱导后的番茄幼苗进行低温处理。结果表明,水杨酸能有效提高番茄幼苗的抗低温能力,使其叶绿素、脯氨酸含量、SOD、POD、CAT活性升高,相对电导率、可溶性蛋白含量、MDA含量降低;对低温敏感的CBF1、ICE1、COR15a基因表达量增加。其中,以350 mg/L浓度的SA处理6 d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7.
水杨酸是一种重要的响应逆境反应的信号分子。综述了植物体内水杨酸对生物和非生物胁迫的应答反应,并从水杨酸结合蛋白、胞内第二信使系统和蛋白质磷酸化等方面初步探讨了水杨酸诱导植物抗逆性的信息传递途径。最后概述了目前该领域中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若干问题。关键词:水杨酸;信号转导;植物抗逆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水杨酸衍生物是否可诱导烟草抗TMV,及其对几种防御酶活性的影响。[方法]用外源水杨酸衍生物处理烟草以诱导其对烟草花叶病毒的抗性,并测定其对接种TMC的烟草叶片中防御酶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X)的活性。[结果]水杨酸衍生物处理可使烟草叶片中PAL、POX活性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对烟草花叶病毒的抗性影响较小。[结论]该研究为植物抗病机制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水杨酸对植物生理特性的影响研究及应用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料表明,高温强光对植物幼苗有伤害作用,而水杨酸(SA)作为一种新型植物激素,可以缓解环境胁迫对植物所造成的伤害。针对以上情况,本文简要介绍了高温强光对植物生理特性的影响;水杨酸(SA)的来源及其在植物中的应用研究及前景。  相似文献   

10.
逆境条件下外源水杨酸对植物抗氧化系统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改善农业生产中外界环境条件对植物的影响程度、实现各种逆境条件下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简化农业栽培的生产模式、提高农业产品的可利用性,通过参考已有的研究成果以及投入使用的文献资料,从水杨酸在光照、温度、水分、盐以及重金属几种逆境胁迫条件下对植物抗氧化系统的影响,总结水杨酸与植物抗氧化系统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水杨酸运用于不同逆境环境条件下的植物时,都可以从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并结合其他辅助物质对各种逆境环境进行适应,进而提高植物的生存能力。本文还对水杨酸在植物抗氧化系统上的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1.
Pepper Phytophthora blight caused by Phytophthora capsici L. is the most destructive disease for reducing pepper yields in the world. Building up varietal resistance and induced resistance to the disease are of agricultural importance. In this paper, the disease resistance induced by salicylic acid (SA) against P. capsici were studied by using four hot pepper lines with different resistant abilities and one P. capsici strain with middle pathogenicity. Results show that SA could induce significantly the resistance of pepper seedlings to P. capsici, but CaC12, KH2PO4 and VAM couldn't. SA at a relative low concentration from 0.15 to 0.3 g L-1 had no antifungal activity in vitro against P. capsici. That means the disease resistant enhancement of the plants treated with SA is due to the induction effect, but not the antifungal effect of SA. About 1 to 5 days internal between SA-treatment and challenge inoculation was sufficient to induce the disease resistance of hot pepper. The resistance could remain more than 20 days after treatment with SA.  相似文献   

12.
To investigate the inductive effect of salicylic acid (SA) on the resistance of Pyrus bretschneider cv Yali to black spot disease (Alternaria kikuchiana Tanaka), the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detached pear leaves at the age of 5 to 10 days were measured after application of S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exogenous SA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e resistance of Yali pear (Pyrus bretschneider cv Yali) leaves to black spot disease. For the SA treatment at 0.02 mmol·L−1 SA concentration, the disease index was the lowest, and the induced resistance reached up to 63.9%. Furthermore, SA induced local and systemic resistance of Yali pear against the black spot disease. Expression of systemic resistance in leaves was detectable 3 d after SA treatments and lasted for 10 d. POD, PPO, and PAL activities of Yali pear leaves increased by SA treatment. It is suggested that exogenous SA solution as a chemical activator could induce the resistance of Yali pear to black spot disease.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水杨酸(SA)对枣树缩果病抗性的诱导作用,应用水杨酸(SA)及其添加KH2PO4和微量元素的溶液(SA+),采用喷施和输液方式处理感染缩果病枣树,开展了SA诱导枣树抗缩果病及抗病相关酶活性的研究。结果表明:SA处理对于枣缩果病有防效,1mmol/L喷雾处理时防效不明显,3mmol/L、5mmol/L的防效均与对照有显著性差异,SA+喷雾施用无防效;SA输液处理对枣缩果病的防效明显,SA+输液处理无防效。对不同处理枣果实中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进行测定,发现各处理样品PAL活性均未出现显著性差异;SA和SA+2种药剂不同浓度经过喷施处理,枣果样品PPO活性均未出现显著性差异,而通过输液处理枣果样品的PPO活性显著增强;采用3mmol/L SA输液,以及喷施1、3和5mmol/L均使枣果样品的POD活性显著增加,而SA+处理与对照相比均未出现差异显著性。可见,SA通过输液比喷雾更能促进枣树吸收,并提高枣树抗缩果病的能力,POD酶活性增强是枣树抗病性提高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4.
水杨酸对甘薯抗薯瘟病和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不同水杨酸(SA)浓度对甘薯抗薯瘟病和抗氧化酶的诱导效果.结果表明:甘薯接种薯瘟菌前3 d喷施不同浓度SA,1-7 mmol.L-1SA均可诱导甘薯对薯瘟病的抗性,其最适浓度为5 mmol.L-1;SA提高叶片中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降低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使过氧化氢(H2O2)累积减少.可见在薯瘟病菌浸染下,SA能够降低膜脂过氧化作用,可诱导甘薯对薯瘟病产生抗性.  相似文献   

15.
外源水杨酸诱导对番茄幼苗抗冷性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试验采用水杨酸(SA)诱导5叶期番茄幼苗,研究SA诱导及诱导后冷胁迫对番茄幼苗抗冷性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外源SA诱导能明显提高番茄幼苗的抗冷性;而冷胁迫前,经SA诱导的番茄幼苗叶片的相对电导率显著降低,POD活性、叶绿素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提高。其中,SA浓度为300 mg.L-1的处理表现最佳。  相似文献   

16.
植物抗病毒基因工程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将近年来植物抗病毒基因工程的方法策略总结归纳为3个方面进行了综述,即:利用来源于病毒的基因、利用植物自身的抗病毒基因和采用多基因策略。并就当前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用植物源病毒抑制剂多羟基双萘醛处理西葫芦后,诱导了西葫芦叶片内过氧化氢酶、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活性发生变化;叶片中过氧化氢酶活性受到抑制,酶活性降低30%;药剂处理,叶片中酸溶性胞内和碱溶性胞间几丁质酶活性相对于对照分别提高22.1%和20.1%;碱溶性胞内和酸溶性胞间β-1,3-葡聚糖酶活性相对于对照分别提高17.3%和76.6%。同时发现,叶片胞间可溶性酶活性峰较胞内可溶性酶活性峰出现的时间早;上述的研究结果表明,该药物能启动植物的一系列抗病防御反应,提高植物抵抗病原物侵入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刘佳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5):12510-12513
[目的]探讨水杨酸(SA)对番茄抗灰霉病的诱导作用。[方法]以SA作为诱抗剂处理番茄幼苗,研究了SA对番茄灰霉病病原菌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并测定了其诱导抗性产生过程中番茄植株体内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4种防御酶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结果]SA在其浓度范围内对番茄灰霉病病原菌的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无抑制作用,而相对诱导效果在处理后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用150 mg/L SA处理番茄植株后间隔3 d挑战接种灰霉病病原菌产生的诱导效果最好,且抗性持续期在10~15 d。经SA处理后,CAT、POD、PPO、PAL在番茄灰霉病系统诱导抗性中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明显高于对照,同时MDA含量以波浪线形式呈上升趋势。[结论]SA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使用是安全的;CAT、POD、PPO、PAL活性与番茄对灰霉病的诱导抗性呈正相关,MDA含量的增加与抗病性的提高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