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 毫秒
1.
分别以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 Griff)崖城居群、万宁居群、东方居群为母本,以转bar基因抗除草剂水稻品种B2为父本,人工杂交得到转bar基因栽野杂交F1代种子(简称"Bar野后代")。从种子活力、农艺性状、结实能力和再生能力等方面,对Bar野后代和普通野生稻的生存竞争力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Bar野后代种子的发芽能力总体上高于野生稻;农艺性状方面,单作时Bar野后代与野生稻的分蘖数、剑叶面积相差不大,混作时Bar野后代总体上明显优于野生稻,且Bar野后代的相对竞争力(RCA)强于野生稻;结实性方面,Bar野后代稻穗的结实能力总体上强于野生稻;大部分野生稻的稻茬再生率均高于Bar野后代植株。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盆栽,并以不同氮素水平处理的稻田杂草野慈菇(Sagittatia trifoliaL.)的取样测定,研究野慈菇在不同生育期各构件的生物量分配特点以及形态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处理下,野慈菇的叶柄长和叶片长具有较大的可塑性,而处理间的变异度较小;从开花前期到结实期,野慈菇各器官生物量及总生物量呈增加趋势,根茎生物量分配比例上升,叶生物量分配比例下降,生殖器官分配比例上升;在盛花期,生物量分配格局表现为:叶>根茎>生殖附属器官(花葶)>花,随着供氮量的增加,根茎生物量分配呈增大趋势,叶生物量分配呈减小趋势;在结实期分配格局则为:根茎>叶>果>生殖附属器官(花葶),优先将生物量分配给营养贮藏器官——根茎,随着供氮量的增加,根茎生物量分配呈下降趋势,叶生物量分配呈上升趋势.同时,在低供氮量下(CK和N1),氮素成为限制因素,野慈菇以营养生长和无性繁殖为主;在高供氮量下(N2和N3),野慈菇则以生殖生长和有性繁殖为主.供氮量影响野慈菇营养繁殖器官和有性繁殖器官生物量分配策略,使其生长和繁殖策略都出现权衡.  相似文献   

3.
菖蒲为典型的湿生植物,探索其在不同淹水条件下的生长适应性可为湿地水生态系统植被恢复的物种选择 提供科学依据。以菖蒲为材料,研究了静水条件下不同水深梯度(0、30、60 cm)对株高、根状茎长度以及分蘖能力、 总生物量、地上/ 地下生物量分配格局等生长和表型可塑性影响。结果表明,淹水深度及淹水时间显著影响根状茎 延长、分蘖的形成以及总生物量的积累与分配。不同淹水条件下根状茎和分蘖随培养时间的延长均呈S冶形异速 生长趋势,但同期相比,浅水条件下植株分蘖数大于对照及深水条件下形成的分蘖数;总生物量与根冠比随淹水深 度增加而减小。说明淹水条件下,植株通过增加地上部分的相对生物量和减少地下部分的相对生物量增强对淹水 的适应能力,认为0 ~30 cm 浅水环境最适宜菖蒲的生长与繁殖。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不同光照强度、N浓度和K浓度对高羊茅(Fescue arundinacea Schreb.)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高羊茅生长早期,低浓度N和高浓度K处理的地下生物量均大于高浓度N和低浓度K处理;在遮光处理下,低浓度N处理明显提高了地上生物量.在高羊茅生长后期,全光照条件下,高浓度N处理的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和叶绿素含量均明显高于低浓度N处理,并且高浓度K仅在高浓度N处理下对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和分蘖数有明显的增加作用;而在遮光处理下,高K浓度处理的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明显高于低K浓度处理,特别是在低浓度N条件下,高浓度K显著提高了地上生物量和叶绿素含量.N和K浓度在高羊茅不同生长时期和不同光照条件下的作用效果为温室工厂化草坪生产管理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采用室内培养皿法,测试除虫菊地上部分水浸液对田间常见6种杂草种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质量浓度水浸液对杂草种苗生长的抑制作用依质量浓度梯度存在差异,除播娘蒿外其他5种总体均表现"低促高抑"趋势,在最高质量浓度0.03g·mL-1处理下,抑制作用最强;杂草种苗所受抑制作用大小依受体杂草种类存在差异,总体抑制作用由大到小依次为播娘蒿泽漆雀麦婆婆纳反枝苋野燕麦;除虫菊地上部分水浸液对试验杂草生理代谢影响测试表明,高质量浓度水浸液处理下,杂草幼苗受氧化胁迫严重。双子叶杂草较单子叶杂草对水浸液更敏感。  相似文献   

6.
观察了野蒜的植物学特征、生活史以及不同驯化栽培条件下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一年生野蒜大棚栽培条件下其生物学产量最高,但鳞茎较小;二年生野蒜在露地栽培条件下鳞茎发育最好,生物学产量较高。人工栽培较野生状态下可明显提高野蒜的生物学产量,但对鳞茎发育的影响不同,可根据采收器官的需要,运用合理的驯化栽培技术提高野蒜经济产量。  相似文献   

7.
贵州冬闲田种植一年生黑麦草在施有机肥和无机肥条件下,对蓝天蓝天堂、特高、杰威3个品种间及每个品种各生长阶段生物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一年生黑麦草地上生物量在最适宜刈割高度时,有机肥条件下的鲜草产量在各个播量下均高于施无机肥条件下的鲜草产量,特高在最适播量下有最高的干草产量。3个品种各阶段生长速度不同,苗期生长都较为缓慢,特高在第2、3阶段生长速度明显高于其他2个品种。  相似文献   

8.
杂草稻、栽培稻及野生稻的遗传多样性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30对SSR引物比较来自不同省区的12份杂草稻、34份栽培稻及36份普通野生稻的遗传多样性,共检测出121个等位变异,每个SSR位点的等位变异数在2~6之间,平均为4.033个。杂草稻、栽培稻和野生稻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288 2、0.351 5和0.489 9,每个位点在杂草稻、栽培稻、野生稻中的等位基因数平均值分别为2.10、2.27、3.53,说明野生稻的遗传多样性最大。杂草稻与栽培稻之间的遗传距离(0.049 4)明显小于其与普通野生稻间的遗传距离(0.583 8),表明杂草稻与栽培稻亲缘关系较近,而与野生稻的亲缘关系较远,即杂草稻很可能起源于栽培稻的返祖退化。  相似文献   

9.
陈婷  曾波  叶小齐  罗芳丽  刘巅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9):5703-5704,5712
在不同水淹缺氧环境条件下,对三峡库区岸生植物野古草和秋华柳不定根的形成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在连续水淹条件下,野古草不定根的生成早于秋华柳植株;(2)随着连续底淹时间的增加,秋华柳不定根生长有增加的现象,但增长量不显著;(3)连续底淹30 d前,野古草植株不定根的生长量随水淹时间的增加而不断增长;30 d后,不定根量开始减少;(4)不同的水淹方式下,野古草植株不定根的生长情况不同,水淹10 d时,底淹和全淹的野古草不定根生长量无明显差异;水淹20 d后,底淹的野古草不定根生长量都明显高于全淹环境中的野古草;(5)全淹环境中的秋华柳植株几乎无不定根的生成,只在全淹60 d后一两株秋华柳植株有不定根生长现象。可见不同的水淹时间和水淹方式对秋华柳和野古草不定根的形成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胞质雄性不育陕2A不同微粉量植株(株系)的微粉对不育系及杂种F1的生长势、农艺性状、单株产量的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陕2A不育系多(强)微粉株系植株营养体大,生长势强,农艺性状较好,单株产量较高,其配制的杂种F1杂种优势特别强;陕2A不育系无微粉株系植株营养体小,农艺性状差,单株产量较低,其配制的杂种F1杂种优势极弱;陕2A不育系少量微粉株系及杂种F1的各性状表现为中间型.同时就多(强)微粉胞质不育系利用的有效方法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转基因水稻与普通野生稻及其近缘植物的基因漂流问题,是目前国内外科学家在转基因水稻环境安全评价方面所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笔者综述了转基因水稻向普通野生稻及其他近缘植物基因漂流的研究进展,并讨论了转基因水稻基因漂流控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用SSR标记比较亚洲栽培稻与普通野生稻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50,自引:4,他引:50  
 用 30对SSR引物比较了 5 2份不同生态型的栽培稻和 34份不同省 (区 )的普通野生稻 (简称CWR)的遗传多样性 ,发现在 2 84条多态性带中 ,有栽培稻特异带 15条 (5 .2 % ) ,普通野生稻特异带 117条 (41.2 % ) ,栽培稻与普通野生稻的差异主要来自野生稻。栽培稻和普通野生稻的平均基因多样性分别为 0 .6 7和 0 .9,每一位点在栽培稻中的等位基因平均为 5 .3,而在野生稻中平均为 9.6 ,栽培稻中的等位基因数仅为野生稻的 6 2 % ;野生稻材料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 0 .80 11,远大于栽培稻品种之间的 0 .6 6 0 3,说明野生稻的遗传多样性大于栽培稻。此外 ,籼稻品种与粳稻品种之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也明显大于籼、粳亚种内品种间的遗传距离 ,表明籼粳分化是亚洲栽培稻遗传分化的主流。聚类分析结果表明 ,SSR标记既能较好地将栽培稻与野生稻分开 ,又能较好地进行籼粳稻的分类。  相似文献   

13.
模拟酸雨对杂交稻常规稻野生稻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采用与研究区自然降雨的离子组成相近的不同pH值模拟酸雨,在营养生长期对栽植于试验小区的杂交稻、常规稻和野生稻进行了喷淋试验。结果表明,经不同浓度的酸雨喷淋后,杂交稻、常规稻和野生稻的叶片叶绿素含量、叶片相对电导率和产量性状等均发生了改变。pH值大于或等于3.5的酸雨对杂交稻、常规稻和野生稻的叶片叶绿素含量、叶片相对电导率和产量性状没有显著影响;pH值小于3.5的酸雨对杂交稻、常规稻和野生稻的叶片叶绿素含量、叶片相对电导率和产量性状的影响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其中酸雨对各生态型稻种细胞膜透性的影响程度为常规稻>野生稻>杂交稻;对叶绿素含量影响程度为杂交稻>常规稻>野生稻;对经济产量的影响程度为常规稻>杂交稻。  相似文献   

14.
普通野生稻杂交后代抗白叶枯病鉴定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从野生稻中发掘优异的水稻白叶枯病抗性材料,拓宽栽培稻抗白叶枯病遗传基础,达到控制水稻白叶枯病的目的,对合系35与元江普通野生稻远缘杂交后代不同世代的不同株系材料分年度进行了抗白叶枯病能力的鉴定和分析,并调查了后代材料对水稻白叶枯病的抗病能力,获得了一批高抗和中抗材料,为今后定位高抗白叶枯病基因以及水稻抗病育种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中国普通野生稻优异基因的研究与利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韩飞  候立恒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5):7794-7796
[目的]普通野生稻是栽培稻遗传改良的重要种质资源。该研究旨在为中国普通野生稻的进一步研究、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方法]简要回顾我国近年来普通野生稻优异基因的研究与利用。[结果]回顾了中国普通野生稻的命名、分类与形态学特征,综述了中国普通野生稻抗病性、抗虫性、产量性状、稻米品质、胞质雄性不育性及其它优异基因的研究与利用,展望中国普通野生稻普野的利用潜力。[结论]普通野生稻中广泛存在着可用于栽培品种改良的优异基因,但需要创建一套切实可行的优异基因转移方法和建立一套快速准确的水稻DNA标记辅助育种体系。  相似文献   

16.
元江普野(普通野生稻)栖生地远离栽培稻,生活周期属多年生野生稻,套袋自交后代不分离,酯酶同工酶 EST-X 位点分析显示为纯合型普野。多数形态特征分析属典型普野,未见明显的籼粳分化。同工酶分析结果则不同。酯酶上偏籼,过氧化氢酶上则偏梗。两种同工酶上表现不一致似乎表明,元江普野具有籼粳分化的可能性。元江普野在酯酶上接近南亚与东南亚普野,其过氧化氢酶又类似中国其他各省的普野,使它在追溯中国栽培稻的起源与演化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按不完全双列杂交方式组配了12个栽培稻与普通野稻种间杂交组合,定量分析其杂种优势和利用加性-显性模型对11项农艺性状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12个栽野交组合的平均杂种优势为-0.608~3.031,穗数和籽粒长宽比表现强优势是其主要特征。栽野交的穗数、籽粒长宽比、结实率和抽穗期的优势显著高于籼粳交。各性状具有较高的广义遗传力(0.50~0.92);狭义遗传力为0.24~0.84,籽粒长宽比和抽穗期的狭义遗传力较高,其它性状中等偏低。各项农艺性状间具有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的表型相关和遗传相关,可作为育种间接选择时的有效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8.
利用野生稻高代回交群体分析水稻农艺性状QTL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用来源于马来西亚的普通野生稻(IRGC-105491)与珍汕97B杂交并回交构建148个株系的高代回交群体(BC_2F_4),用152个均匀分布的SSR标记构建了分子遗传连锁图,其图谱长为1 342.1 cM,相邻标记间距为8.8 cM.利用该群体检测定位到影响株高、生育期、穗数、穗长及千粒重、粒长、粒宽等农艺性状的27个QTL;在这些QTL中约有59%有利基因来源于野生稻.野生稻中有利基因的发掘和利用将为分子标记辅助培育水稻新品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中国普通野生稻和亚洲栽培稻核基因组的遗传分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来自中国5个省(自治区)39份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 Griff.)和33份亚洲栽培稻(O.sativaL.)的核DNA的RFLP分析,探讨了中国普野籼粳分化及其与栽培稻之间的遗传分化关系。结果表明,在核DNA分化上,中国普野可分为原始普野型、偏籼型和偏粳型。中国普野因地理分布不同,其遗传分化表现出多态性;江西东乡和湖南茶陵以及部分云南江普野既不与籼稻聚在一起,又不与粳稻聚在一起,而独聚一类,其形态上亦比较原始,属于原始祖先型;广东、广西普野则表现为偏籼或偏粳。本研究认为籼粳演化多途径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