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河蟹生态养殖池后生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及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究河蟹生态养殖对池塘后生浮游动物群落的影响,2013年4至10月采集了上海松江泖港地区河蟹养殖池和水源水体的后生浮游动物(包括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分析了后生浮游动物的种类构成、生物密度、生物量和生物多样性。共检测出后生浮游动物59种,其中优势种14种。轮虫优势种为萼花臂尾轮虫、螺形龟甲轮虫、裂痕龟纹轮虫、暗小异尾轮虫、针簇多肢轮虫和尾三肢轮虫;枝角类优势种为长肢秀体溞、短尾秀体溞、蚤状溞、长额象鼻溞和圆形盘肠溞;桡足类优势种为锯缘真剑水蚤、跨立小剑水蚤和广布中剑水蚤。养殖池轮虫平均生物密度为562.78 ind/L,平均生物量为0.37 mg/L,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1.97~2.36。水源轮虫平均生物密度为388.69 ind/L,平均生物量为0.25 mg/L,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1.56~2.20。养殖池枝角类平均生物密度为70.59 ind/L,平均生物量为4.56 mg/L,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1.34~2.18。水源枝角类平均生物密度为37.92 ind/L,平均生物量为2.37 mg/L,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1.11~1.97。养殖池桡足类平均生物密度为275.00 ind/L,平均生物量为10.48 mg/L,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1.25~2.26。水源桡足类平均生物密度为155.07 ind/L,平均生物量为7.30 mg/L,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1.25~2.11。综上所述,河蟹养殖池后生浮游动物种类数、生物密度、生物量和生物多样性均高于水源,群落稳定。  相似文献   

2.
1 创造适合培育河蟹的池塘条件池塘水源要充足,水质清新无污染,灌、排水方便。土质最好为粘土。池塘面积不宜太小,太小则不易控制水质,最好不小于3亩。池中要设有滩面,供河蟹在上面栖息、觅食,滩面面积要占池塘面积的1/ 3。池中还要移植一定数量的水生植物,既为河蟹藏身避敌、  相似文献   

3.
辛荣  孟娜 《安徽农业科学》2014,(5):1393-1394
通过对9月日照市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的采样调查,对其种类组成、类群的分布、生物量及多样性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海域大型底栖生物调查共发现底栖生物35种,以多毛类、甲壳类动物和软体动物出现的种类最多,约占总种类数量的91%。栖息密度以多毛类最高,2个站点生物量差异较大,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都较高,相差不大。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广东省南澎列岛附近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和生物多样性等特点。结果表明,该海域大型底栖生物调查采获的大型底栖生物标本共46科64种,以多毛类、软体动物和甲壳类动物出现的种类最多,三者占了总种类数的86%。大型底栖生物总平均生物量为102.08 g/m2,总平均栖息密度为201.67个/m2。各类群生物中,平均生物量以软体动物居首位,栖息密度以多毛类居首位。其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分布范围在2.58~3.41,平均为2.99,属较高水平;均匀度(J)为0.86~0.96,平均为0.93。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广东省闸坡潮间带生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和生物多样性等特点。结果表明,该海域潮间带调查采获的潮间带生物标本共55科80种,以软体动物和甲壳类出现的种类最多,两者占了总种类数的85%,其中部分属经济价值较高的种类。潮间带生物总平均生物量为7 420.92 g/m^2,总平均栖息密度为3 929.93 ind/m^2。全年各类群生物中,平均生物量及栖息密度都以软体动物居首位。其Shannon-Weaner多样性指数(H)属中等水平,分布范围在1.657~4.226,平均为2.848;均匀度(J′)为0.390~0.721,平均为0.612;种类丰度(D)为2.062~4.234,平均为2.964。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湖北省感湖菱群落的水生植物种类组成、物种多样性指数、群落的垂直结构以及各种类的相对频度、相对生物量、优势度.结果表明:2002年,感湖菱群落共分布有水生植物20种.相对频度、相对生物量与优势度最高的种类均为野菱.其次是双角菱;该群落Shannon-Wiener物种多样性指数为2.3025.单位面积生物量是2183.8g/m^2(鲜重);群落明显分为两层,浮叶植物层与沉水植物层,浮叶植物层的主体为野菱与双角菱,其优势度分别为21.59%和18.22%,沉水植物层的主体是密齿苦草、金鱼藻和穗花狐尾藻,其优势度分别是11.46%、8.36%和8.15%;在水深1.0~3.5m的范围内,菱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随水深的增加而减小,单位面积生物量则随水深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  相似文献   

7.
创造适合的池塘条件池塘水源要充足,水质清新无污染,灌排水方便。土质最好为粘土。池塘面积不宜太小.太小水质不宜控制,最好不能小于2000平方米。池中要设有滩面,供河蟹在上面栖息觅食,占池塘面积的三分之一。池中还要移植一定数量的水生植物.为河蟹藏身避敌、蜕壳提供安静的环境,还可作为河蟹的补充饲料,同时又可改善水质,防止池水过肥。池底淤泥不能过多,淤泥过多耗氧量大,水质易变坏,一般要求淤泥厚度以15厘米为好。  相似文献   

8.
针对河蟹幼蟹培育池塘的渔业生态环境质量状况,以幼蟹培育池和水源区的浮游动物为材料,研究了其种类组成、密度、生物量和多样性。共检测到浮游动物37种,其中优势种12种。幼蟹培育池浮游动物的密度、生物量和多样性指数均高于水源区。枝角类密度总体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前期幼蟹培育池枝角类密度显著高于水源区(P0.05);桡足类密度逐渐上升,后期幼蟹培育池桡足类密度显著高于水源区(P0.05);轮虫密度逐渐下降,整个时期幼蟹培育池轮虫密度与水源区之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浮游动物生物量变化趋势与密度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幼蟹培育池和水源区浮游动物的多样性指数在大多数时间并无显著差异(P0.05)。结果表明,生态养殖池塘有净化水体的作用,水质明显优于水源区。幼蟹培育池浮游动物种类组成较丰富,群落关系趋向平衡和稳定。温度和食物是影响幼蟹培育池浮游动物群落变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长江口底栖生物修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4年3月在新建的长江口南导堤通过投放以巨牡蛎为主的底栖动物,开展底栖生物修复试验。底栖动物的投放距离为6000m,平均投放生物量为43.15g·m-2,平均投放密度为10.70个·m-2。试验结果表明:经过15个月,已初步形成以附着型贝类为主的底栖动物群落,试验区底栖动物种类共有21种,比本底值增加19种;总生物量和总密度分别为26489.43g·m-2和3399.11个·m-2,分别比本底值增加40.31倍和7.50倍;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0.98,比本底值提高了0.74。其中巨牡蛎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增加明显,巨牡蛎的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分别为19328.84g·m-2和918.67个·m-2,分别是所投放巨牡蛎生物量和栖息密度的483.39倍和140.47倍。  相似文献   

10.
女山湖水生植物保护与改良途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新玉  陈宇  管远亮 《安徽农业科学》1998,26(2):181-182,184
水生植物是构成女山湖生物生产力的主要物质基础。水生植物在女山湖生态系统中,对优化水域环境,为多种经济水生动物提供栖息生存,繁衍生殖,索饵肥育等方面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经调查,女山湖水生植物覆盖水面积为3670hm2,生物量8月份最高为70×102t(湿重),其中沉水植物的生物量占59.6%。为了进一步提高女山湖的鱼产量,我们侧重研究了保护和改良女山湖水生植物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以池塘主养、河蟹塘不同密度混养、河道混养及其它品种池塘混养几种模式研究黄尾密鲴的养殖技术。主养的黄尾密鲴鱼种投放密度为1200尾/667m2;河蟹塘混养密度分别为每667m240尾、80尾、120尾、160尾和200尾;河道混养和其它品种池塘混养的密度分别为每667m240尾。通过投喂自行研制的配合饲料,结合水质调控和病害防治等技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主养池主体鱼平均单产为284.6kg/667m2,饲料系数为1.72,平均成活率93%,每667m2纯利超过2000元;黄尾密鲴作为河蟹塘混养品种时,平均起捕规格为0.25~0.35kg/尾,平均成活率为95%,经济效益良好。河道混养和其他品种池塘混养经济效益也较明显。  相似文献   

12.
潭江下游及黄茅海入海口底栖动物现状及水质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唐汇娟  厉红梅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1):10032-10033
通过对2003年8—12月潭江下游及黄茅海入海口16个采样点采集的17种底栖动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调查站住底栖动物的栖息密度范围为0—440ind/m^2,平均栖息密度为143.44ind/m^2。底栖动物的生物量范围为0—91.08g/m^2,平均生物量为21.71g/m^2。生物多样性在0—1.61,说明该调查水域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组成具有种类少,数量大,生物多样性指数不高的特点。如果按照多样性指数评价水体水质的标准,则该水体基本属于中污染到重污染类型,但同时软体动物高的生物量和密度指示该水体水体水质尚清洁。因此,在以底栖动物的多样性指数来评价水质时,还要结合环境指示种及优势种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于2007年2月至2008年1月对八仙山自然保护区鱼类区系和多样性进行了调查。共采集、、鱼类标本213号,经鉴定为7种,隶属2目、3科、7属。鱼类种类不多,但区系构成复杂,以北方平原复合体和古代新第三纪复合体为主。多样性分析的结果表明,鱼类多样性存在空间差异,与水生植物和底质的差异相关。  相似文献   

14.
在河蟹养殖池塘中投放不同密度的细鳞斜颌鲴,探索细鳞斜颌鲴对河蟹养殖中青苔疯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细鳞斜颌鲴投放密度的增加,池塘中青苔数量显著减少且水质得到改善,河蟹的规格和产量也随之提高,当投放密度达到3 000尾/hm2时,河蟹产量和经济效益达到最高。因此,在河蟹青虾池套养3 000尾/hm2细鳞斜颌鲴,可改善水质并提高经济效益,该模式值得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5.
<正>河蚌属软体动物门瓣鳃纲蚌科水生动物,分布于江河、湖泊、池塘、水库等水体之中,大部分能在体内自然形成珍珠。河蚌的肉(蚌肉)营养价值高,除可食用外,也可作鱼类、禽类的饵料和家禽、家畜的饲料;河蚌壳制成的粉(蚌粉)、体内分泌液(蚌泪)、珍珠囊中的无核珍珠(珍珠)、贝壳的珍珠层(珍珠母)等均可入药。因用途广  相似文献   

16.
2009年8月对圆明园九州景区水体理化指标、浮游生物密度、生物量、种类组成及生物多样性、大型水生植物种类组成进行了调查,提出了水治理的途径,旨在为圆明园九州景区的水环境治理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7.
基于2010-2012年在中街山列岛海洋保护区进行的8个航次底拖网调查数据资料,从鱼类分类学和生态类群等方面,结合多样性、资源密度和相对重要性指数,对该保护区鱼类物种多样性特征进行了分析。调查海域共采集鱼类55种,隶属2纲12目32科44属。其中,鲈形目鱼类26种,占47.3%;趋礁性鱼类41种,占74.5%;暖温性、暖水性和冷温性鱼类分别为30、24和1种,其中暖水种约占所有偶见种的70%;定居种、近海洄游种和季节性种分别为27、24和24种;底层、近底层和中上层鱼类分别占40.0%、36.4%和23.6%,其中矛尾鰕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龙头鱼(Harpodon nehereus)和鳀科鱼类分别成为各水层的绝对优势种。所有调查站点鱼类平均生物量指数夏季最高(1043.7 kg/km2),春季最低;尾数密度指数春季最高(122×103 尾/km2),冬季最低;生物量与尾数密度指数最高与最低季节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对多样性的分析显示,Margalef丰富度(D)冬季最高,秋季最低,Shannon-Wiener多样性(H'')与Pielou均匀度(J'')均为夏季最高,秋季最低。聚类和NMDS方法分析显示不同季节鱼类群落组成格局差异极显著(P<0.01)。研究结果表明,中街山列岛海洋保护区鱼类资源结构受近海季节性洄游种类影响较大,鱼类分布季节动态多呈现洄游性更替节律,保护区内虽已出现鱼类多样性下降趋势和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现象,传统经济种类的优越性在逐渐下降或边缘化,但独特的岛礁生境仍能很好地发挥着维持固有种类和提供良好栖息场所的优势,随着海洋牧场建设与一系列资源保护与修复措施,石首鱼科幼体已形成优势群体,而且保护区内出现大量小型饵料鱼类。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海蜇-缢蛏-牙鲆-对虾"和"刺参-对虾"两种混养模式海水池塘生态系统特征,于2013年4月—2014年3月采用野外调查方法研究了辽宁省两种混养模式的池塘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及其粒径特征。结果表明:"海蜇-缢蛏-牙鲆-对虾"混养池塘共检出浮游植物48种,以硅藻门和绿藻门种类为主,浮游植物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26.50×10~5 ind./L、0.90 mg/L,共检出浮游动物24种,主要为原生动物和桡足类,浮游动物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81.57 ind./L、0.51 mg/L,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的多样性指数平均值分别为2.28、1.49;"刺参-对虾"混养池塘共检出浮游植物57种,也以硅藻门和绿藻门种类为主,浮游植物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3.99×10~5 ind./L、0.41 mg/L,共检出浮游动物33种,主要为原生动物和桡足类,浮游动物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73.19 ind./L、0.13 mg/L,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的多样性指数平均值分别为2.20、0.93;两种混养池塘浮游植物粒径为2.50~69.62μm,浮游动物粒径为11.09~560.41μm。研究表明,"海蜇-缢蛏-牙鲆-对虾"混养池塘的浮游生物种类相对较少,但其密度和生物量较大。  相似文献   

19.
我县位于吉林省的东北,属北温带季风性气候,平均海拔150m~160m,无霜期130天,年平均气温4.7℃,日照2600小时,年降水量400mm左右,适于河蟹的生长期在120天左右。我县泡塘资源丰富,即在不影响鱼类养殖的前提下向自然泡塘中投放蟹苗,利用泡塘中丰富的水生植物、水生动物、昆虫等饵料生物资源,并辅以投喂人工饲料进行河蟹的养殖,当年投苗就能收获上市,且成蟹个体较池塘养殖的大、品质好、投入少,见效快,是一个可以充分利用水体资源来增产增收的好项目。  相似文献   

20.
淡水池塘虾蚌混养对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浙江省海盐县百步镇6口罗氏沼虾养殖池塘为对象,比较了罗氏沼虾单养与罗氏沼虾、三角帆蚌混养两种养殖模式池塘中浮游甲壳动物的种类组成、密度和生物量及养殖水化因子的差异。结果表明:混养池塘中TN、TP、NO3--N与DO均显著低于单养池塘,而其它水化因子无显著性差异;养殖期间共鉴定出浮游甲壳动物22种,其中枝角类13种,占总种类数的59.09%;桡足类9种,占40.91%。混养池塘浮游甲壳动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单养池塘,而Pielou均匀度指数无显著差异。单养池塘浮游甲壳动物密度和生物量均显著高于混养池塘。经逐步回归分析表明,水温和总磷是影响浮游甲壳动物密度和生物量的主要因子。典型对应分析(CCA)显示,浮游甲壳动物的时空分布主要受水温的影响。混养池塘罗氏沼虾产量(866.70±214.92kg/m2)极显著高于单养池塘(533.30±104.24 kg/m2)。结果表明,虾蚌混养对池塘中水质指标有一定的改善,虽然对浮游甲壳动物物种组成不造成影响,但明显地降低了浮游甲壳动物的多样性、密度和生物量,并且虾蚌混养可提高虾类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