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云南东川陶家小河流域总面积为71.16 km2,无明显侵蚀的土地面积0.62 km2,占流域总面积的0.9%;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导致水土流失的面积为70.54 km2,占流域总面积的99.1%,其生态环境已经相当恶劣。对流域土地资源进行开发种植利用能对流域内生态环境改善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林业树种的种植能使水土流失严重的土地植物覆盖度大幅度增加,覆盖时间延长,降低温度和水分蒸发,缓减风速,改良土壤,以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同时,对山区植被建设、恢复环境和陡坡耕地停耕还林还草的有效实施也是极大的支持和保障。最后,对东川陶家小河流域的植被恢复作了初步规划建议并进行了效益分析。  相似文献   

2.
 为了恢复黄土高原典型水蚀风蚀交错带六道沟流域的脆弱的生态环境,本文对六道沟流域不同坡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进行采样调查,利用高速离心机测定土样的水分特征曲线,评价了该流域土壤的持水特征和水分有效性。结果表明:A值、S(C(θ)=10-2)值及A*B值适合用于评价六道沟流域内的风沙土的土壤持水性能;在坡上位,土壤持水性能及水分有效性顺序为:农地>柠条、沙蒿地>杨树林地;在坡中位,农地的土壤持水性能与土壤水分有效性最高,杨树林地的最差;在坡下位,柠条地的持水性能及土壤水分有效性高于荒草地、杨树地和柠条、沙蒿地。本区域应选择土壤持水性能和水分有效性高的柠条、沙蒿灌木植物进行生态恢复。  相似文献   

3.
主要防风固沙植物及其应用价值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人们对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从而导致我国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的地区出现了土 地生产力下降、土地资源丧失、土地呈沙漠化等一系列土地退化现象。而沙漠化的土地不仅给当地地 区居民日常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干扰,还会导致我国生态环境进一步的恶化。因此现阶段在沙漠地区 使用防风固沙植物资源,增加沙漠天然植被的数量已经成为我国防风固沙的主要措施,本文中便对主 要防风固沙植物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从气候差异、植物资源特征、水文关系、人类活动的影响4个方面论述了黑河流域生态环境的整体特征,指出了流域生态退化和恶化的现状与原因,并按区域提出了流域生态保护的目标与措施。  相似文献   

5.
为了恢复黄土高原典型水蚀风蚀交错带六道沟流域的脆弱的生态环境,本文对六道沟流域不同坡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进行采样调查,利用高速离心机测定土样的水分特征曲线,评价了该流域土壤的持水特征和水分有效性。结果表明:A值、S(C(θ)=10^2)值及A*B值适合用于评价六道沟流域内的风沙土的土壤持水性能;在坡上位,土壤持水性能及水分有效性顺序为:农地〉柠条、沙蒿地〉杨树林地;在坡中位,农地的土壤持水性能与土壤水分有效性最高,杨树林地的最差;在坡下位,柠条地的持水性能及土壤水分有效性高于荒草地、杨树地和柠条、沙蒿地。本区域应选择土壤持水性能和水分有效性高的柠条、沙蒿灌木植物进行生态恢复。  相似文献   

6.
截取中国2004~2015年30个省级行政区域的面板数据,采用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标法对城市土地生态可持续利用水平进行测算,并通过协整分析、脉冲响应、方差分解等动态分析方法,对农地城市流转与土地生态可持续利用之间的长期动态关系进行了检验。研究结果显示:①农地城市流转与土地生态可持续利用之间具有长期稳定的关系,农地城市流转有利于土地生态可持续利用提高,说明城市建设用地扩张有利于带动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②农地城市流转对土地生态可持续利用在短期内有反向作用,长期内农地城市流转和土地生态可持续利用趋于稳定。说明城市地区土地的经营模式需要向土地生态可持续利用模式转变,国家及政府部门需要加大城市地区生态建设的支持和投入力度。  相似文献   

7.
西北水土流失区土地质量评价与综合治理优化结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以庙儿岔流域为例,对西北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系统进行分析,揭示了该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在流域土地利用现状及自然地理因素全面调查的基础上,确定了土地评价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及模糊综合评判法评价土地质量,对土地类型单元归类和分级,据此建立了持续、稳定、高效、协调发展的生态经济系统,为改善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吉林省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ArcGIS为平台,基于《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HJ/T 192-2006),构建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体系,进行吉林省新一轮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环境影响评价的定量研究.研究结果表明:2010年吉林省土地生态环境状况总体水平良好,生态系统较稳定;吉林省生态环境主要制约因子为水资源瓶颈与土壤侵蚀;土地整治规划方案实施后,吉林省土地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由2010年的66.37增长至2015年的70.69,生态环境状况明显变好.各分指数计算结果表明: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植被覆盖度进一步增大,土壤侵蚀状况明显好转,土地适宜程度显著提高,水资源瓶颈因素有所缓解;“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有利于当地生态系统稳定性提高.  相似文献   

9.
南水北调山东段湖泊水环境问题及整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整个湖泊流域角度出发,提出基于水环境保护的生态环境治理措施。在分析流域生态环境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南水北调山东段湖泊水环境整治对策。  相似文献   

10.
土地利用模式是区域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和驱动因素。滇池流域生态经济系统存在明显的生态环境约束,土地利用中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用地供需矛盾尖锐,土地利用结构与空间布局不尽合理,地集约节约利用程度低,土地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日益突出。分析了滇池流域土地利用和生态经济协调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滇池流域其用地特征和功能定位,基于土地的生态化利用、集约节约利用和区域可持续发展,设计了滇池流域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4种土地利用模式:湖滨区域土地利用模式、湖滨外围土地利用模式、生态修复区土地利用模式和飞地型土地利用模式。最后对土地利用模式的形成及实施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为了调查楚雄市水土资源生态安全,运用层次分析法从自然、经济、社会因素3个方面构建楚雄市城市水土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对2003-2007年楚雄市城市水土资源生态安全值进行计算和评价,确定楚雄市城市水土资源生态安全等级。结果表明:2003-2007年楚雄市综合生态安全值介于0.545 6~0.568 6,处于第Ⅱ级,生态安全为风险级,水土资源生态系统受到较大的破坏,承载能力较低,生态环境较脆弱。其中,自然生态系统安全值占比重最大,随时间增加,其安全值先增加后降低;社会生态系统安全值占比重次之,随时间增加,其安全值呈增加趋势;经济生态系统安全值占比重最小,随时间增加,其安全值先下降后增加。由此看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经济与社会逐步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质量不断下降。因此,要协调好自然、社会、经济三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土地整治活动是一个打破原有生态环境系统,然后重建新系统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将不可避免地会对土地整治区域及其背景区域的水资源、水环境、土壤、植被、大气、生物等环境要素及其生态过程产生诸多直接或间接、有利或有害的影响。该研究分析了土地整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预测各生态环境影响因子对区域生态环境影响的性质和程度,最后提出土地工程生态重建设计,重建新的生态环境系统。对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可以为土地整治决策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3.
吐鲁番盆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东部,是闻名中外的旅游城市和瓜果之乡.因为气候极度干旱炎热、地势低洼、风大风频等自然地理特征,其自然、生态环境十分恶劣和脆弱.现今区内的自然地理环境尤其是水资源的极度匮乏已经对其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隐患.借助RS和GIS工具,对代表自然生态状况的植被覆盖情况的变化从自然及人文方面分别作了一系列的探讨和研究,为吐鲁番盆地的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灌溉水资源的短缺已成为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限制因素,咸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可有效的解决灌溉水源短缺的问题。从咸水灌溉对作物、生态环境的影响、咸水灌溉技术以及咸水灌溉条件下的改良等方面总结了国内外咸水资源灌溉利用的研究进展,为合理的利用咸水资源进行灌溉提供指导。从咸水资源灌溉利用现状来看,膜下滴灌为干旱半干旱地区有效的利用咸水和微咸水资源以及盐碱地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有效的手段。但利用膜下滴灌方式进行咸水灌溉,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此外,如何从流域或区域尺度上评价咸水灌溉的影响,并从更大尺度维持盐分平衡及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5.
吴佐  赵俊三  吴聪 《安徽农业科学》2014,(28):9806-9808,9810
基于遥感和GIS技术,利用最新地理国情及水利普查数据,通过景观格局指数评价体系分析计算了华宁县龙珠河流域地表覆盖和景观的分布、斑块特征、异质性以及多样性等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其地表覆盖景观格局以林地、耕地为主,园地、水体和道路因受人为控制而具有较好的稳定性.流域整体受人为影响较大,景观破碎程度低,自然环境保护较好,这为政府或相应部门掌握该流域内地袁覆盖、自然生态、自然资源状况、将获取到的地理国情信息为常态化的地理国情监测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北方农牧交错带水资源与生态环境问题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方农牧交错带存在着严重的水资源与生态环境问题,通过分析存在的各种问题,探讨了其形成机制。问题的本质是经济用水挤占了生态用水,因而最终导致了人地关系的失调;其驱动力是人口迅速增长造成对脆弱的水资源系统的压力剧增,从而形成人类驱动力下水—经济—生态的时空耦合及恶性循环机制,导致了农牧交错带水资源及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  相似文献   

17.
跨界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实践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域生态补偿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环境经济政策,由于其涉及范围广、利益关系复杂,目前还处于以地方政府为主导的试点阶段。从试点情况看,地方的实践主要集中在中小流域上下游间的跨界生态补偿问题。尽管该政策对地方政府治理流域水环境的激励效果较为明显,但由于欠缺财政上的配合考量及相关配套措施的制定,逐渐显现出一定的局限性,有必要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18.
新疆水资源短缺原因分析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根据新疆水资源分布特征及利用状况,分析了新疆水资源短缺的5种基本类型(资源性,工程性,设施性,管理性和污染性),以及水资源短缺的原因,认为新疆水资源短缺是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解决资源性缺水的根本出路是大规模和大跨度的调水工程。疆内跨流域调水,流域内控制性调蓄工程与灌区改造和配套工程的建设是解决工程性与设施性缺水的重点,管理性缺水要从流域水资源统一调配,科学管理着手,并注重治理污染性缺水的加重和蔓延。  相似文献   

19.
农地作为一种稀缺性资源,具有涵养水源、净化空气、维持生物多样性等多重生态功能。但在农地征收行为中,由于生态补偿制度的缺失,人们在观念上总是无视或者忽略农地的生态价值,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和环境的急剧恶化。为此应通过更新农地生态保护理念和完善农地生态补偿制度,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制度,加强对农地资源生态价值的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