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氮肥用量对烟草群体发育和群体光合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揭示氮肥用量与烟草群体光合的关系,以烤烟品种K326为材料,设置3个氮肥用量处理:N1(75.0kg·hm~(-2))、N2(97.5kg·hm~(-2))、N3(120.5kg·hm~(-2)),研究了氮肥用量对烟草群体叶面积动态、冠层辐射和群体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烤烟群体发展动态表现为圆顶期叶面积指数(LAI)最大,行间叶尖距和冠层透光率最低,以后随着叶片的成熟采收,LAI逐渐减小,行间叶尖距和冠层透光率逐步增大。与此相应,群体光合速率(RCP)也以圆顶期最高。圆顶期,3个施氮量处理的LAI大小顺序为N3N2N1,但N2和N3之间差异不显著;下二棚收获后,以N2的LAI最大。2个生育阶段(圆顶期到下二棚叶采收、下二棚叶收获到中部叶采收)的叶面积持续期(LAD)均以N2处理较高。冠层透光率以N3处理最低,N2与N1差异不显著。群体光合速率(RCP)以N1最低,N2和N3差异不显著。不同发育阶段的群体叶源量(CLSC)以N1处理最低,圆顶期到下二棚采收阶段,N2略高于N3,后期N3略高于N2。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烟叶产量提高,上等烟比例和产值则以N2最高。从群体发展及生产成本等综合考虑,种植烤烟品种K326时,以采用18 182株·hm~(-2)左右的种植密度,97.5株·hm~(-2)左右的氮肥用量较为适宜,有利于群体协调发展,增强群体光合能力。  相似文献   

2.
种植密度对水稻群体质量和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杂交水稻广两优476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水稻群体质量以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株行距为13.3 cm×30.0 cm(D2)的种植密度,经济产量达到9.9 t/hm~2,产量分别较株行距16.7cm×30.0 cm(D4)和10.0 cm×30.0 cm(D1)处理的提高14.5%和7.3%;与D3无显著差异;D2具有较优的群体质量,主要表现为群体茎蘖数和叶面积指数(LAI)适中,冠层功能叶有较高的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比叶重较大,群体透光性好,下部黄叶少。值得关注的是D3处理种植密度与D2相似,D3处理只是采取了宽窄行的种植规格(宽行40.0 cm、窄行20.0 cm),其群体质量也表现出与D2相似的规律。研究结果还表明,构建适当规模的群体,发挥杂交水稻个体分蘖能力强的优势,提高冠层的光合功能,是发掘杂交水稻生产潜力、取得高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甘蓝型油菜迟直播条件下不同种植密度的冠层结构与群体光合能力特征,采用两因素裂区试验设计,以不同种植密度(15万、30万、60万株·hm-2,分别用D1、D2、D3表示)为主因素,不同油菜品种(半矮秆油菜JS-1、高秆油菜川油36,分别用V1和V2表示)为副因素,在大田试验条件下测定植株群体的叶面积指数(LAI)、...  相似文献   

4.
玉米群体冠层光合速率与叶面积指数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2,自引:4,他引:32  
为探明玉米叶面积指数 (LAI)与光合速率 (Pn)变化关系的规律 ,用远红外线CO2 分析仪 ,对平展型(吉单 15 9)、中间型 (农大 3138)、耐密型 (四密 2 5 ) 3种株型玉米品种在适宜密度下群体冠层Pn和LAI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 :3种株型品种在其最适种植密度下LAI和Pn在整个生育期内均呈单峰曲线变化 ,于灌浆期达最大值 ,且“四密 2 5”的LAI和Pn大于其它 2个品种。随种植密度增加 ,群体LAI增加而单叶Pn降低 ,其中“四密 2 5”降幅最小。冠层内单叶光合速率的变化规律是上层叶 >中层叶 >下层叶。高产群体的适宜LAI为 4 5~ 4 6 ,单叶平均Pn(CO2 )为 36 0~ 39 0 μmol/ (m2 ·s)。  相似文献   

5.
以“中单909”为材料,通过不同种植密度研究了密植型玉米品种实现高产的群体结构特征.结果表明:通过调节群体结构协调穗数与粒重之间的关系,并解决高密度群体穗长减小、行粒数减少的问题,是实现密植型玉米高产的关键.产量与种植密度、各时期叶面积指数(LAI)、光合势(LAD)、干物质积累量(DMA)的关系均呈抛物线型变化规律,产量与开花期冠层内各层次透光率则呈指数曲线变化,干物质积累动态符合逻辑斯蒂方程.密植型玉米品种的高产群体结构特征是:最大叶面积指数(LAImax)、最大光合势(LADmax)分别为7.37、125.24万m2·d/hm2,LAI大于5的持续时间在50 d以上,穗期LAI和花粒期LAI分别为5.9、6.7,收获时的LAI仍能维持在4.2左右、LAD高于125.24万m2·d/hm2时间在40d左右;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在指数增长期、直线增长期和缓慢增长期分别为45.84、212.05、236.36 g;开花期穗位层次的适宜透光率和地面漏光率分别为16.26%和0.99%左右.  相似文献   

6.
为了筛选出晋北地区绿豆适宜的种植方式,以晋绿豆8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密度和行距配置对绿豆叶面积指数、群体透光率、光合生理特性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要获得较高的经济产量,绿豆花荚期至鼓粒期必须要维持较高的叶面积指数以及合理的群体透光率,在密度18万株/hm~2等行(D3H1)、18万株/hm~2宽窄行(D3H2)以及20.25万株/hm~2宽窄行(D4H2)3种种植模式下,群体叶面积指数较高,群体光照分布较为合理,能够有效保证花荚生长的营养需要;绿豆的净光合速率(Pn)随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同一密度下,宽窄行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均高于等行距种植;不同处理间绿豆籽粒产量最高的是密度18万株/hm~2宽窄行(D3H2)种植模式(1 556.7 kg/hm~2),其产量较20.25万株/hm~2宽窄行(D4H2)和18万株/hm~2等行(D3H1)2种模式分别高38.4,41.0 kg/hm~2,但差异不显著,显著高于其余5个处理;单株荚数、单株产量和百粒质量随密度增加而降低,宽窄行种植单株产量略高于同密度等行种植。综合比较叶面积指数、群体透光率、光合生理及产量相关指标,认为绿豆18万株/hm~2,宽窄行种植60 cm∶40 cm是较为理想的高产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7.
为筛选出适宜通辽地区甜高粱的种植密度,对内蒙古首个甜高粱品种通甜1号在5个不同种植密度下对叶面积指数、单株干物质积累、冠层结构性状、冠层叶片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冠层结构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同一生育期内,群体叶面积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抽穗期以后高密度处理下的叶面积指数下降迅速,低密度处理下的叶面积指数下降较为缓慢。整个生育期内以密度为9.0万株·hm~(-2),干物质的积累量最大,各器官的同化物分配量最高,有利于生物产量的积累。高密度冠层顶部叶倾角小,叶向值大,叶片相对挺直。  相似文献   

8.
密度对不同株型夏玉米光合特性与群体冠层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高产夏玉米群体光合生理基础及群体光合效率,选用紧凑型品种‘郑单958’与半紧凑型品种‘强盛101’,设置6.75×104 hm~(-2)(D1)、8.25×104 hm~(-2)(D2)、9.75×104 hm~(-2)(D3)3个种植密度,研究密度对不同株型玉米光合特性、群体冠层特征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夏玉米叶面积指数(LAI)与产量(Y)均随密度的增加而升高,透光率(LT)、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_v/F_m)和PSⅡ实际量子产量(YE)随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其中‘强盛101’的F_v/F_m和YE小于‘郑单958’,其他各项指标均大于‘郑单958’,在生育后期能够保持较大绿叶面积,利于有机物的积累。2个株型品种同一密度下的产量并无显著差异,同一品种不同密度下均是D1的产量显著低于D2和D3。  相似文献   

9.
矮秆高粱辽杂35光合特性与产量构成因素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通过对矮秆高粱新品种群体光合特性和产量形成规律的研究,为新型高粱品种的选育与推广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适于机械化生产的矮秆高粱新品种辽杂35为主要试验材料,分别设置3个种植密度(90 000株/hm~2、120 000株/hm~2和150 000株/hm~2),并以生育期相近的同区域主栽品种中高秆高粱辽杂19作为对照(设置为生产上适宜种植密度,105 000株/hm~2),通过分析测定高粱群体植株形态指标、光合生理指标、环境生态指标和产量构成因素探究矮秆高粱群体的光合特性和产量形成规律。【结果】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在群体表现最为繁茂的灌浆期,辽杂35冠层中下部的光照强度、透光率、气孔导度和光合速率显著降低,并明显低于对照品种辽杂19,冠层上部上述各指标间的差异不显著。辽杂35在开花期和灌浆期上数第二片叶的电子传递速率(ETR)、光化学猝灭系数(q P)、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均随密度增加呈降低趋势,而初始荧光(Fo)呈升高趋势,辽杂19各荧光参数指标均优于中高密度条件下的辽杂35。叶面积指数随着密度的增加呈增加趋势,在开花期达到最大值后逐渐下降,辽杂35密度为150 000株/hm2处理的叶面积指数下降速度最快,但在后期仍能保持较高的叶面积指数;冠层下部叶片SPAD值呈显著下降的趋势。辽杂35高粱在中高密度条件下,其群体中下部形态指标、光合生理指标和环境生态指标劣于辽杂19,可能与其株型有关,其植株矮,但叶片数基本没有减少,叶着生角度未有实质变化。随种植密度增加,辽杂35高粱生物产量、籽粒产量呈增加趋势,单穗粒数呈显著下降趋势,千粒重无显著变化。辽杂35高粱种植密度为150 000株/hm~2时,籽粒产量最高,为9 923.5 kg·hm~(-2),其产量也高于对照辽杂19。【结论】适当提高种植密度是促进矮秆高粱籽粒产量提升的关键,但增加种植密度对冠层中下部叶片光合特性和物质生产可产生负面影响,通过高粱株型改良和肥水密等栽培技术的调节,协调矮秆高粱群体和个体之间的关系,实现群体结构和个体功能的协同增益将是提高矮秆高粱产量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黔北高山区不同种植密度及不同生育时期烤烟冠层结构参数的测定,研究了烤烟冠层特征参数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在定行距(110 cm)的条件下,株距50~75 cm的烤烟单株叶面积积累量差异不大,三者单株最大叶面积积累量比株距38~43 cm高出0.58~0.66 m2。株距50 cm的烤烟最大群体叶面积积累量分别比株距75、60、43、38 cm高出0.96、0.42、0.70、0.42 m2/m2。株距低于或高于50 cm均导致烤烟单株或群体叶面积积累速率的降低。种植密度与中部叶位及垄面透光率呈负相关,与叶片垂直率及叶向值呈正相关;株距低于50 cm烤烟中部叶位和垄面的透光率明显降低,叶片垂直率及叶向值明显增加。由此可见,在黔北高山区植烟生态条件下,株距50 cm的种植密度既能保证烤烟中部叶位及垄面的透光率,又有利于单株及群体叶面积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2015-2016年对黑河市九三管理局30年气象要素及大豆品种黑河43在覆膜、不同密度等级和化控处理下全生育期产量和鼓粒期的冠层结构、受光量和光分布特征进行测量分析。两年实验结果表明:2015年降雨较多,产量增长;2016年7~8月降雨量极少,干旱胁迫严重影响植株生长发育,叶面积指数小、受光量小,产量减产;光在冠层内分布呈线性变化,主要集中在大豆冠层顶部;单位土地面积受光量与单位叶面积受光量、单株叶片数、叶面积指数、单叶面积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冠层结构是影响冠层受光量的主要因素,叶面积指数越大,单叶面积越大,单位土地面积受光量越多,大豆百粒重及产量均与单位叶面积受光量呈正相关关系,与单位土地面积受光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表示在黑河地区大豆受光量对大豆生长发育和产量增长具有重要影响;覆膜及D2密度(48万粒/hm2)处理下受光量最高,产量最高。因此增密与覆膜结合,调整植株冠层结构,保证植株生长发育,提高叶面积指数,充分利用当地光温水气候资源是进一步提高单产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以南粳49为材料,研究栽插苗数对超级稻冠层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南粳49对栽插苗数有较宽的适应范围,在2~4株·穴-1的栽插苗数内,南粳49均可达到较高的产量,而5株·穴-1则产量显著降低。不同的栽插苗数,南粳49有不同适应调节方式:2株·穴-1的植株,可通过增加单株分蘖数、每穗总粒数和提高单叶光合能力,从而增加干物质累积而获得高产;3株·穴-1的植株,则通过增加群体叶面积等提高群体数量的方式,增加有效穗数,而获得高产;在4株·穴-1的植株,则通过增加叶面积指数,以及减少倒2叶的叶基角以增加群体中层截光率,而改善群体质量,从而达到高产。可见,南粳49是具有较强群体调控能力的超高产水稻品种类型,选择2株·穴-1的栽插苗数,产量可以达到(12.63±0.253) t · hm -2,而且可以减少用种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种植密度对玉米叶面积指数及产量的影响,寻找最适种植密度。[方法]2015年在黑龙江省密山市八五五农场以春玉米品种德美亚3号为材料,设定5个种植密度,在拔节、大喇叭口、吐丝、灌浆、蜡熟5个时期测量其叶面积,并在收获后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种植密度为7.5万株/hm~2时产量最高(9 009.21 kg/hm~2),大喇叭口期LAI对穗数影响最大且呈正相关;灌浆期LAI、吐丝期LAI分别对穗粒数、百粒重影响最大且呈负相关。[结论]黑龙江省密山市八五五农场德美亚3号最适种植密度为7.5万株/hm~2。  相似文献   

14.
先玉335适宜栽培密度与性状指标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寻求先玉335合理的种植密度,明确种植密度对玉米性状指标的影响。[方法]以优质高产豫凑型玉米品种先玉335为试材,采用大垄双行种植方式,设4种种植密度(6.75万、7.50万、8.25万、9.00万株/hm^2),研究不同密度对产量及其相关性状指标的影响。[结果]在大垄双行种植备件下,先玉335的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加大呈降低趋势,在6.75万株/hm^2密度时,产量较高,玉米群体具有合理的株高和冠层结构,棒三叶叶绿素相对含量也较高。对株高、穗位高度以及LAI垂直分布的研究表明,该试验条件下,种植密度的增加会使玉米群体的抗倒伏能力降低,单株叶面积减少,群体LAI有所增加,LAI最大值出现的层次有所上升,玉米群体适宜高产的LAI在5.7左右。[结论]在试验条件下,先玉335适宜的种植密度为6.75万株/hm^2;IAI最大值出现的层次随着密度的增加上移。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不同施氮水平对烤烟叶型特征的影响,以云烟87、豫烟12和秦烟96为供试材料,设3个施氮水平,分别为N1(30 kg/hm2)、N2(60 kg/hm2)、N3(90 kg/hm2),测定了烤烟叶片长度和宽度、茎叶角度、叶面积指数、群体透光率等指标,并对其在烤烟冠层垂直分布特征的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随着生育期推进,烤烟群体叶面积指数向中上层转移,分层叶面积指数随冠层高度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施氮水平对分层叶面积指数的调控因冠层高度和基因型而异。②茎叶夹角随冠层高度增加而增大,施氮会使茎叶夹角增大,但不同冠层高度和基因型的增幅有所不同;茎叶垂角在N1和N2水平下随冠层高度增加而减小,而在N3水平下随冠层高度增加表现为先下降而后升高的趋势;叶片弯曲度与茎叶垂角的变化趋势相同。③烤烟群体透光率随冠层高度增加而增大,随施氮水平的增加而减小,透光率随冠层高度变化符合二次多项式曲线,方程参数在施氮水平间差异显著,在基因型间不显著。④3个烤烟品种的透光率随累积叶面积指数增加而呈指数递减,不同累积叶面积指数下豫烟12的透光率最低,在累积叶面积指数小于1.2时秦烟96的透光率比云烟87小,而大于1.2时则相反。总之,N2(60 kg/hm2)水平下烤烟叶型的垂直分布特征较好,有利于烟叶的生长发育及品质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于灌浆期对两种株型的高产玉米品种丰禾1(平展型)及郑单958(紧凑型)的冠层结构特征进行研究,并对灌浆期冠层结构与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中密度处理下(丰禾1为5万株/hm2、郑单958为6万株/hm2),灌浆末期叶面积指数最高,衰减最慢,产量最高(丰禾1为9896kg/hm2、郑单958为10867kg/hm2);灌浆期平均叶倾角总趋势为先增大后减小;两个株型玉米品种株高、穗位高均随密度增加而增大,茎粗变化趋势相反;灌浆前期和中期叶面积指数与穗数呈显著正相关,与百粒重显著负相关;茎粗与穗粒数正相关,与百粒重呈现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明确不同种植密度对南疆滴灌冬小麦生长特性与产量构成的影响。[方法]以新冬20为供试材料,设置3种种植密度,对其群体、个体生长性状及产量构成进行调查。[结果]随生育进程的发展,总茎数与叶面积指数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而干物质积累量则持续增加;最大总茎数在拔节期出现,单株叶面积和群体LAI最大值在抽穗-扬花期。随密度增加,最高总茎数、株高、单株最大叶面积、群体最大LAI、单株和群体最大干物质积累量均呈增加趋势,其中350万株/hm2密度处理下的总茎数和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变化较大,而650万株/hm2密度处理的单株叶面积和群体LAI变化较大,500万株/hm2密度处理的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变化较大,且产量构成因素均达到最大,产量最高达8 472.49 kg/hm2。[结论]在南疆地区,为了获得高产高效,冬小麦密度应控制在500万株/hm2时较好。  相似文献   

18.
半干旱区玉米不同种植密度下光合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合理调整半干旱区玉米不同生育时期的田间管理手段,以提高高种植密度下玉米植株群体产量及群体光能利用效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4个玉米品种(郑单958、先玉335、农华101、吉单198)为试验材料,在吉林省半干旱区,针对种植密度(3.0万、4.5万、6.0万、7.5万、9.0万株/hm2)与灌浆期各光合因素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试验,对灌浆期各时间段主要限制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在灌浆期内不同时间段,种植密度对蒸腾速率、CO2气孔导度、叶绿素、叶面积指数(LAI)的影响不同。在抽雄期至吐丝后45 d,种植密度与叶片蒸腾速率、叶绿素含量、雌穗干重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与LAI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在吉林省半干旱区,在一定种植密度范围内,增加种植密度,有利于调节各光合因素间的相互作用,促进光、温、气等资源的利用,有助于提高净光合速率和增加光合物质的合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