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业考古》2019,(1):204-204
《中国稻史研究》一书,系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曾雄生先生的稻史论文自选集,为中国农业出版社“中国农史研究丛书”之一。书中收录了作者近三十年来所发表的专业学术文章20余篇,共54万字,408页。全书分为“稻史通论”“稻田农具”“稻史文献”“耕作制度”“水稻品种”和“稻作环境与稻作文化”6个论题。  相似文献   

2.
中国稻作农业起源研究与考古发掘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中国稻作农业起源研究与考古发掘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王海明稻作起源与栽培稻起源是相互依存,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不同的概念。内涵两者部分重迭,但研究的视角、方法(手段),理论和侧重点明显不同。栽培稻起源研究无论认为栽培稻起源于多年生野生稻,还是主张栽培...  相似文献   

3.
刘志一 《农业考古》2002,24(1):68-100
关于亚洲稻作农业发祥地问题,国际学术界一直存在“印度说”与“中国说”之争。自从中国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距今7000年前古栽培稻之后,“印度说”的呼声才渐渐下降。到中国湖南澧县彭头山遗址出土距今9000年前左右的古栽培稻、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出土距今12000年前的古栽培稻,“中国说”才真正确立起来,“印度说”开始消沉了。……  相似文献   

4.
试论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的稻作和旱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小燕 《农业考古》1991,(1):142-152
一、前言1976年在杭州湾南岸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遗址中,炭化稻谷、稻茎、稻叶等的发现,引起了很多研究者对中国新石器时代稻作农耕的关心。1981年相继创刊的《农业考古》和《农史研究》,对稻作问题的研究。做了大幅度地推进工作。《农业考古》登载了严文明先生“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农史研究》登载了杨式挺先生“从考古发现试探我国栽培稻的起源演变及其传播”和李润权先生的“试论我国稻作的起源”等代表性论文。《农业考古》还登载了关于长江下游  相似文献   

5.
壮族稻作农业独立起源论广西民族研究所覃乃昌关于稻作起源问题至今仍是世界性的重大学术课题,我国关于栽培稻起源问题的研究,从上世纪到本世纪60年代形成的“阿萨姆──云南说”、“印度说”、“泰国说”、“华南说”等。70年代以后,随着考古工作的发展,距今70...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不同稻作方式现状的调查与分析,基本摸清了2011年以来南京市江宁区手插稻、机插稻、直播稻面积、产量、变化情况和影响因素;对不同稻作方式的发展目标、配套措施、研究方向作了深入的阐释,进而为不同稻作方式高产更高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浅论中国原始稻作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浅论中国原始稻作农业的起源与发展厦门大学历史系吴诗池关于中国原始稻作农业的起原与发展问题,是国内外考古学、人类学、农学界、史学界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并已取得丰硕成果,其中不乏真知卓识。本文拟在各学科专家、学者研究所获成果的基础上,就稻作的考古发现、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农户对不同稻作方式的采用行为及影响因素,为稻作方式的发展及推广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实地调研数据,运用Multinomial Logistic模型对农户采用直播稻、机插稻和手栽稻的行为结果及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稻作方式的省工特性对农户采用直播稻和机插稻均有显著影响;稻作方式信息可获得性对农户采用机插稻有显著影响;稻作方式的生产性投入与农户采用直播稻呈负相关;水稻种植面积与农户采用直播稻呈负相关,与农户采用机插稻呈正相关;农户兼业性与其采用直播稻和机插稻呈正相关。【结论】稻作方式的劳动投入量是影响农户采用行为的关键因素;农户的兼业性促进了其对轻简稻作方式的采用;生产性投入低是农户采用直播稻的重要原因。推进水稻规模经营、为农户提供方便有效的技术信息可促进机插稻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丁颖教授一生致力于稻作学研究,自20世纪20年代因发现野生稻而开启中国栽培稻种起源的研究,数十年不断丰富材料和方法,论证中国栽培稻种起源于华南,纠正了“中国栽培稻起源于印度”的错误.本文旨在探寻丁颖教授在中国稻作、稻种起源问题上探索的每一个脚印,展示他的解答思路与贡献.  相似文献   

10.
为促进水稻产业发展,对直播稻与机插稻两种稻作方式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初步揭示了机插稻的优势、增产潜力及发展前景,为大面积推广机插稻提供了科学依据.随着种植技术的创新,直播稻应逐渐退出稻作的主要方式,但可作为抗灾补种的重要措施应用.  相似文献   

11.
稻艺引言     
“稻艺”一书的出版,是我多年对水稻各器官界面层介观和微观结构研究的副产品,是科学和艺术结合的一次探索。  相似文献   

12.
全量麦秸机械还田抛秧稻是在麦收时,机械切碎分散麦草、机械埋草还田与抛秧相结合的一种轻简稻作方式,具有资源再利用、培肥农田、节省劳力、保护环境等多方面的作用,是发展生态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重点介绍了盐粳11号采用抛秧栽插方式,在全量麦秸机械还田的生态条件下的生长发育规律,总结得出“盐粳11号”全量麦秸机械还田抛秧稻配套的高产栽培技术。为大面积推广该项轻型稻作方式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云南农业大学稻作研究所最近从国内外引进的水稻种质资源中发现了一种“爆裂稻”类型,即一种可以专门用来爆制米花的特殊稻米。“爆裂稻”和普通稻比较,二者的区别是在常压条件下可否爆制米花。普通稻米需要高压的膨化设备才能生产出爆米花,“爆裂稻”带壳稻谷在常压条件下用锅炒,可以在2~3min时间内生产出米花。“爆裂稻”的主要特点是在常压下具有极好的爆裂性,其籽粒的爆花率在80%-95%,膨胀倍数可达6~10倍(因品系不同而异,见图1)。  相似文献   

14.
一、前言稻作的营养问题在我国南方稻区已有较多研究。由于辽宁气候、土壤、品种和栽培方式都和南方稻作有一定差别,植物营养也必然有其特点。近几年大面积推广水稻杂交种,对其营养特性还缺少研究。为此,我们在开展稻作营养研究的同时,主要偏重于微量元素对水稻杂交种生长效应的研究,并结合沈阳郊区草甸水稻土的化学性质与元素含量,阐明其对提高产量的可能性。二、材料与方法试验包括盆栽与土壤分析。盆钵试验在取土田间近旁的试验场内进行,采用当地灌溉水。供试水稻杂交种为“黎明 A×C57—167”、保持系“黎明”、及恢复系“C57—167”。盆钵  相似文献   

15.
豫南稻区稻作技术的历史变迁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文物、典藉为凭依,考述了豫南稻区建国前稻作技术的源流演进;以品种利用、耕作改制为脉络,把建国后稻作技术的历史变迁划分为4大发展阶段,梳理为4大技术主题;并按照现代稻作的要求,论述了豫南稻区稻作技术发展所面,临的6个重大技术课题。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了北方稻作区水稻病虫害的危害症状及主要防控措施,包括水稻潜叶蝇、负泥虫、稻水象甲、二化螟、稻螟蛉、稻纵卷叶螟、稻蝗虫、稻飞虱等虫害,以及稻瘟病、稻纹枯病、稻曲病、水稻白叶枯病等病害,以期为北方稻作区水稻病虫害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江南稻作文化与日本──稻的收获、干燥、保存形态的变化及景日本神奈川大学河野通明关于日本稻作之起源,自柳田国男以稻作文化作为日本文化中心以来,各种论述相继问世。柳田(1952)(1)设想了经由台湾、西南诸岛以迄九州的“海上之路”。安藤广太郎(1951)...  相似文献   

18.
《农民致富之友》2004,(11):13-14
由辽宁省盘锦市农业技术推广站承担的“水稻无纺布育苗技术研究与开发”项目通过了市级科技成果鉴定。由沈阳农业大学、省稻作研究所等省内7名专家组成的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该技术是继北方稻塑料膜保温旱育苗技术应用以来的重大突破,在辽宁省及国内适宜地区极具推广前景,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相似文献   

19.
彭长林 《农业考古》2005,(1):144-148
岭南是稻作农业较为发达的地区之一,有着悠久的稻作文化传统。特别是壮族的稻作文化,内涵丰富,从人们的日常生活到各种独特的节日和隆重庄严的宗教祭祀活动等都与之有关,“那文化”和“那文化圈”的提出就是体现壮族稻作文化的一种极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传统。因此,有关壮族稻作的问题自然成为各家研究的热点之一,覃乃昌先生所著的《壮族稻作农业史》和李富强先生所著的《“蛮荒”稻香——壮族农耕文化》是研究壮族稻作发展的两部较有影响的专著。而岭南稻作起源的探索则是壮族稻作文化最基本的立足点,对此课题的研究似乎早已尘埃落定,绝大多数学者认为岭南是稻作农业起源地之一。然而,笔者对这一结论有不同看法,现试论之。  相似文献   

20.
谢家峰  陶定云 《安徽农业科学》2003,31(5):852-852,857
芜湖沿江稻区 3种稻作制下主要病虫发生种类和发生级别及防治水平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针对不同的发生相 ,笔者分析了芜湖沿江稻区稻作制变化与病虫历史演变规律 ,现阶段不同稻作制下病虫发生相 ,并研究制定了相应的总体防治技术 ,通过近10年的推广应用 ,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