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红松人工林不同经营密度与红松分杈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野外调查法,对人工红松纯林、混交林的密度与红松分杈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纯林还是沸交林,随着经营密度的逐渐增大,分杈率、分杈类型及分杈高等均表现出相应的规律性变化。在人工纯林中,密度越大,分杈率越低;分杈类型倾向于单杈型;分杈高度亦表现出明显升高。在人工混交林中,随着密度的增大,分杈率与分杈类型表现出相似的规律,但分杈高并无明显的规律可循。在密度相近的情况下,红松混交林中的红松分杈  相似文献   

2.
红松中幼混交林的动态预测(Ⅰ)-裸地栽植红松的动态模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了SPACE模型模拟了小兴安岭南坡人工栽植红松的动态过程。在给定初始条件后,模拟了自然演替和实行采伐控制的林分断面积,径阶,年龄和采伐收益200a的变化。根据预测的结果,自然演替的人工林经80a便形成绝对的红松纯林,而经过动态采伐控制可在40a进入混交状态,在80a后形成稳定的混交林状态,相应带来一定的收益,形成的林分稳定。对人工林进行适当经营,可使红松尽早进入稳定的针阔混交林状态,达到可持续  相似文献   

3.
长白山红松混交林林隙状况与更新研究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为更好地揭示长白山北坡红松混交林的林隙状况及其对主要树种更新的影响。采用相邻网格样方法对该地区红松混交林的林隙成因。分布格局及主要树种的更新状况做了详细的调查。结果表明。该地区红松混交林中,各样地林隙面积变动在2256 ̄2560m^2之间,形成林的枯死木主要是由阔叶树种组成,林隙分布比较均匀,小林隙占多数,大林隙数量少,均匀分布的林隙和生长过程中层林冠的多次疏开,为红松幼树提供了多次的生长空间和机  相似文献   

4.
红松(Pinus Koraiensis)是我县的乡土珍贵树种,也是我县的人工造林主要树种之一,它以优异的材质,独特的经济价值驰名中外。促进红松人工母树结实,红松种子不仅用于繁育苗木,扩大森林资源的材料,而且针对红松种子含油率高,可食用的特点,加工后的松仁历年来都是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经济价值极高;也是林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5.
红松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吉林磐石地区种植红松能够提升当地居民的收入,提升地区经济建设水平。基于此,对于阔叶林冠下红松造林技术进行探讨,从红松的植树特征出发,分析造林中应该注重的关键,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红松又名果松,属于松科植物,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红松材质轻软,不易变形,耐腐能力强,适用于建筑、桥梁、枕木、家具制作等。本文主要介绍下育苗技术。  相似文献   

7.
异砧嫁接红松培育速生用材林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1965年针叶树嫁接试验中,红松异砧嫁接获得成功。嫁接亲本组合是以樟子松或赤松为砧木。用红松作接穗。1972年应用于培育红松速生用材林。嫁接20年后,经检验接口愈合正常,受光良好的条件下,异砧嫁接红松材积生长量是对照红松的2.04倍,并大大增强了对不良环境的适应性,可扩大红松人工林的立地分布和自然地理分布区域,缩短红松培育周期,实现红松林种一步到位,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8.
本文论述了红松的生物学特性,营造红松要求的立地条件,适宜红松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土壤、气温、水分、光照等自然条件,红松的经济价值及栽培红松的技术要领。  相似文献   

9.
混交对红松人工林细根生物量和空间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黑龙江省尚志市帽儿山实验林场的红松(Pinus koraiensis)人工纯林、红松×胡桃楸(Juglans mandshurica)和红松×水曲柳(Fraxinus mandschurica)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土钻法估计并比较了不同混交处理下红松、伴生树种和其他木本植物细根(直径≤2.0 mm)生物量及其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细根总生物量(0~30cm)以纯林最高(212.6 g·m~(-2)),红松×胡桃楸混交林最低(164.7 g·m~(-2)),而红松×水曲柳混交林居中(200.8 g·m~(-2));纯林中红松细根生物量显著高于红松×胡桃楸混交林,但与红松×水曲柳混交林没有显著差异;混交没有引起林分细根总生物量垂直分布的改变,均为随着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少;混交后红松细根生物量在土壤表层(0~10cm)分配的比例增加,但是吸收根(直径≤0.5 mm)生物量在土壤底层(20~30 cm)分配的比例在红松×胡桃楸混交林(64.5%)中比纯林高(40.1%),而在红松×水曲柳混交林中所占比例较低(22.0%)。方差分析显示,混交树种、土壤深度和根直径等级均是影响红松细根生物量的重要因子。这些结果表明,混交对红松人工林细根生物量及其空间分布有明显影响,这为深入认识红松及其混交树种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必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阔叶红松人工林群落的生物生产力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研究了在退耕还林立地条件下,恢复与重建的阔叶红松人工林的组成,结构及生物生产力问题。定量分析了生物生产力,包括叶、枝、干的现存量及地下部分的根量动态过程,地群落的稳定,生态功能有重要意义。经测定12年生混交群落地上部生物量为33.18t/hm^2,地下部为11.75t/hm^2,比单一结构林分生产高,群落稳定,反应了地带性特点。  相似文献   

11.
对辽宁东部山区人工营造的白桦-红松和色赤杨-红松混交林,应用解析木法分析红松与阔叶树的直径、树高生长动态、径级分布及种间关系动态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人工阔叶红松混交林在1~8年生时,红松与阔叶树占据各自营养空间,种间关系较为协调,同时充分发挥了阔叶伴生树种的辅佐功能,明显地改善了红松生长所需的光照条件,促进混交林中红松的直径、树高生长,种间关系处于相对稳定状态;8~12年生间,混交林的种间关系处于竞争初期,此时混交林中红松的胸径、树高生长量开始下降,在12年生后,种间关系矛盾日趋加剧并进入竞争盛期,在竞争中,阔叶树生长迅速,红松生长受到明显压抑,行状混交林在无人为调控措施下,红松将逐渐枯死而形成阔叶纯林。据此认为在人工阔叶红松林培育过程中,必须适时采取疏伐等措施调整阔叶树的比例,缓解种间关系,以充分发挥混交林的多种效益。  相似文献   

12.
人工诱导阔叶红松林种群结构及分布格局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通过对人工诱导的阔叶红松林林分种群结构及分布格局的研究。结果表明:通过人工诱导措施,已形成以红松为主的针阔混交林。该林分结构合理,各树种生态位适宜,能充分利用空间和光能,它对于目前保护和合理经营现有的天然次生林资源,保证阔叶木材的持续供给,加速次生要的演替进程,恢复阔叶红松林生物群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阔叶红松林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50多篇阔叶红松林研究文献综合论述我国阔叶红松林研究历史,并根据这些文献对阔叶红松林研究所关心的演替,经营等主要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地论述。  相似文献   

14.
运用真菌学、森林病理学与群落生态的基本研究方法,对红松干 真菌群落结构进行研究,经分离培养获得干栖真菌40属(种)、干栖真菌群落的种群组成种类类随着红松干部高度的升高趋于减少,在健康红松下冠层的老枝上分离获得了流获得了流脂溃疡病病原菌,表明该病害是潜伏侵染性病害。  相似文献   

15.
红松容器苗造林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我国东北林区红松更新造林难度大、成活率和保存率低等实际问题,采用红松容器苗和自行研制、配套的苗木集装运输设备及植苗器具,进行不同季节的更新造林试验。结果表明:造林后的前两年,容器苗无缓苗现象,幼树的高、径生长量明显大于裸根苗,大幅度提高了造林成活率与保存率,从而使幼林尽早郁闭。解决了干旱瘠薄的陡坡地段红松造林不易成活的难题。容器苗造林技术的推广作用,结束了我国北方高寒林区单一裸根苗造林的历史。  相似文献   

16.
采用样带网格调查法和分层株数法,初步研究了辽东林区退化天然次生林经40余年人工诱导形成的红松阔叶混交林群落结构及动态变化趋势,定量地评价了不同恢复措施对其群落结构及动态的影响,探讨了辽东林区退化天然林恢复技术及优化模式。结果表明:不同透光方式(未透光、半透光和全透光)对群落组成结构和径级分布具有较大的影响,即随着透光强度的增加,红松在群落中的地位(重要值依次为49.3%、75.8%和100.0%)呈现出逐渐加强的变化规律,而阔叶树种则逐渐下降;未透光林分以中、小径材占优势(94.8%),半透光林分以中径材占优势(88.9%),而全透光林分则以大、中径材占优势(100%)。立地条件(坡位)对群落结构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即沿着自下而上的坡面环境梯度,半透光林分中红松的重要值在中上部坡位呈现增加趋势(61.5%、74.5%和75.8%),阔叶树种呈现出有规律的更替;半透光林分大径材比例呈下降趋势;全透光林分的中径材质量有所下降。半透光林分与全透光林分均呈现出更新层和演替层数量较多,主林层数量较少的分布格局,且均呈现出进展演替趋势——红松阔叶混交林。  相似文献   

17.
不同林龄红松人工林土壤养分及微量元素的变化规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了不同林龄人工红松林土壤水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及微量元素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林龄阶段红松人工林根际和非根际土壤水解氮、速效钾和有效磷质量分数均大于天然次生林;水解氮质量分数均表现出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的趋势,但总体上呈现随年龄增长而降低的趋势;与水解氮不同,速效钾和有效磷质量分数则表现出先升高再降低;红松人工林不同发育阶段根际土壤有效铜、有效铁、有效锌和有效锰的质量分数均大于红松人工林不同发育阶段非根际土壤的质量分数。综合各因素和已有研究结论,最终得出混交林这种经营方式更适合研究区域内红松的生长。  相似文献   

18.
阔叶红松林中星鸦和松鼠对红松种子的取食和传播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1994-1998年秋,在小兴安岭凉水自然保护区,研究了动物对红松种子的取食和传播。原始阔叶红松林中10种以上的鸟兽组成红松种子取食种团,其中星鸦和松鼠分散贮藏种子而有传播作用。星鸦搬运种子的距离最远可达4km,每贮点种子数约2.7粒,贮点深度约2.2cm,在多种生境中贮藏种子,冬季和早春易见到对贮子,少见到重取。红松幼苗可见于多种生境,但只在落叶松、天然更新杨桦林和母树林中有较明显的幼树种群。分析认为,星鸦的取食和传播效率要高于松鼠,二者的传播意义也不同。  相似文献   

19.
采用土壤学常规实验研究了小兴安岭原始红松林和人工红松林土壤酶活性和土壤理化性质的时空变化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土壤酶活性及土壤理化性质各项指标整体上表现为9月份最高,表层土壤(0h≤5 cm)高于下层土壤(5 cmh≤20 cm),且差异显著。原始红松林土壤葡萄糖苷酶、酸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活性低于人工红松林,土壤多酚氧化酶和土壤脲酶活性却相反;土壤理化性质各项指标以原始红松林较高,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酶活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林分结构对红松分杈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松分杈是红松内在生理因素和外部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复层红松混交林和阴坡人工红松林红松分杈率较低。单层红松林高密度,能有效地降低红松多杈株率。红松杈干是主梢受害枯死或断折后,经侧枝的激烈竞争和顶端的驱使下逐渐形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