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小麦白粉病及其防治Ⅳ.小麦白粉菌的寄主专化性何家泌宋玉立何文兰张忠山(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郑州450002)1小麦白粉菌的生理小种小麦白粉菌的不同菌株对不同的小麦品种具有不同的侵染能力,有的致病严重,有的致病中等、轻微,甚至不能侵染,这就...  相似文献   

2.
小麦白粉病抗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介绍了白粉菌侵染后小麦细胞结构的变化,包括细胞质聚集、形成乳突、出现晕圈等,并论述了小麦生化成分与白粉病抗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生物间遗传学在小麦白粉病和叶锈病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生物间遗传学原理和方法,研究了小麦白粉菌群体对小麦品种的毒力频率和联合致病性,结果证实了这种方法可直接了解品种的抗白粉性水平,从而确定了适于推广的品种组合。把毒力频率和侵染型分级的百分率结合起来分析,可发现白粉病性的品种材料。根据小麦单基因与白偻菌群体的相互作用,按基因对基因关系,测定了小麦白粉菌群体的毒性基因结构,并采用不通过品种杂交,根据侵染型推导寄主和病原限定性基因的方法,分析了小麦品种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道了在隔离的人工接种条件下,用小麦白粉菌的2个分离菌成功地侵染了小麦族的12属40个材料(不包括小麦属)。实验证明小麦白粉菌的侵染范围并不只限于小麦属,而是较为广泛地侵染小麦族的一些属和种。多数材料在接种后所产生的繁殖体,回接小麦也获成功。根据试验结果和野外调查,四川西部常见的披硷草和鹅观草等野生禾本科植物,可能在小麦白粉属的越夏和初侵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温室接种试验证明,小麦白粉病能成功地侵染小麦属以外的6属18种禾草,其中6属17种为国内首次报道的该菌寄主。野外调查中发现,纤毛鹅观草(Roegneria ciliaris(Trin.)Nevski)雀麦(Bromus japonicusThunb.)、早熟禾一种(Poa sp.)和披碱草属一种(Elymus sp.)上的白粉菌发生严重,但室内试验证实前两种禾草上的白粉菌与小麦白粉病无关,后两种禾草上的白粉菌需进一步研究。用小麦白粉菌河南菌系和陕西菌系分别接种同一物种的禾草,所得结果不尽一致。关于野生禾草在小麦白粉病流行中的作用,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小麦白粉病及其防治Ⅵ.小麦品种的抗白粉性何文兰宋玉立何家泌张忠山(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郑州450002)实践表明,小麦品种对小麦白粉菌的侵染具有明显不同的反应,表现为抗病或感病或居中间状态。而小麦品种抗白粉性则是小麦与白粉菌在长期的共同演...  相似文献   

7.
在实验室接种的条件下,证实了小麦白粉菌能侵染大麦(品种:“天津1号”;“757”;“矮杆齐”)、鹅观草和燕麦。它在这些植物上所产生的分生孢子,再接种于小麦亦发生正常侵染。接种在大麦“早熟3号”上的菌,能产生出菌丝,但不产生分生孢子。接种在“秦岭黑麦”上的菌只能达到侵入阶段,并且多数的受侵表皮细胞发生明显的过敏性死亡。据试验结果认为,某些野生禾草有可能是小麦白粉病的初侵染来源。  相似文献   

8.
贵州小麦白粉菌RAPD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RAPD方法,对24个来自贵州代表性小麦白粉菌Blumeria graminis f.sp,tritici的单孢培养物进行生物学特性指纹分析,并与传统生理小种鉴定结果相比较,结果表明,在筛选的30个引物中,每个引物对代表菌株分别扩增出3—7条带,选用条带比较明显的5条引物,扩增得到的39个RAPD位点,主要集中在分子长300—2500bp,其中28个有多态性,多态性位点频率占71.8%。表明贵州小麦白粉菌遗传多态性丰富。从遗传距离的角度看.24个小麦白粉菌菌株的遗传距离变化幅度较大,分布在0.1719—0.8044。经0~1聚类分析,相同生理小种并不聚为一类,即小麦白粉菌毒性多态性与DNA多态性不形成对应关系,同一地域内的菌株在聚类图中近缘性更为紧密。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禾本科植物上布氏白粉菌寄主种类、发生特点、发病规律、环境条件等调查,以及小麦白粉菌无性阶段和有性阶段在侵染循环中的作用研究观测,表明该菌在个别寄主上可以顺利越夏,小麦白粉菌可以通过无性阶段侵染自生麦苗等实现越夏。首次发现了京芒草白粉病菌夏季发病全新的侵染模式。  相似文献   

10.
栽培小麦Brock中转录因子基因WRKY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WRKY类转录因子在植物抵抗外界胁迫上起重要作用。本研究在小麦中分离到一个WRKY类转录因子基因Ta WRKY,该基因序列全长1 242 bp,推测编码蛋白含354个氨基酸,相对分子量为86 k D,理论等电点为4.96,与小麦中WRKY8序列同源性为97%。进化树分析表明,Ta WRKY与小麦中WRKY8亲缘关系较近。基因的诱导表达模式分析显示,Ta WRKY受白粉菌诱导,染菌8 h达到表达最高值。上述试验结果初步说明,Ta WRKY基因在小麦抵抗白粉菌侵染过程中可能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对2005~2006年采自贵州省的24个代表性小麦白粉菌单胞培养物进行RAPD分析.30个随机引物对代表菌株分别能扩增出3~7条带.并主要集中在300~2 500bp,选用条带比较明显的5个引物进行统计.多态性位点频率占71.8%,表明RAPD标记在贵州省小麦白粉菌中存在较高的多态性.对RAPD分析结果进行聚类分析表明.小麦白粉菌毒性多态性与DNA多态性不形成一一对应的关系,同一地域内的菌株在聚类图中近缘性更为紧密.  相似文献   

12.
正小麦锈病(Puccinia striiformis West)分条锈病、叶锈病和秆锈病3种,是小麦上发生面积广,危害较重的一类病害。条锈病主要危害小麦,叶锈病一般只侵染小麦,秆锈病小麦变种除侵染小麦外,还侵染大麦和一些禾本科杂草。近几年来,我县小麦叶锈发生呈上升趋势,危害损失严重,已成为制约我县小麦生产的重要因子。为进一步增加小麦锈病防控技术储备,做好农药减量控害工作,我站于2017年进行了不同杀菌剂防治小麦锈病田间药效  相似文献   

13.
小麦白粉菌诱导的几丁质酶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抗白粉病的小麦近等基因系为材料,研究小麦白粉菌诱地条件下,几丁质酶同工酶在抗白粉病的B1969及其感病回交亲本扬麦5号中的差异,利用Western杂交在抗,感小麦品系中都检测到3条几丁质酶同工酶带,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43800(CH1)、27600(CH2)和18400(CH3)。这3种几丁质酶同工酶的含量变化与小麦白粉菌侵染密切相关,而且在抗感品系间存在明显差异,对胞内,胞间几丁质酶提取液进行的Western杂交分析发现,CH1主要分布于胞内,CH2在胞内,胞间都有分布,CH3主要分布于胞间,在抗病品系中,CH1和CH2有较高的本底表达水平,且CH2和CH3在胞间积累的速度也明显快于感病品系,体外抑菌试验表明,经亲和层析纯化的小麦几丁质酶能酶解小麦叶片表皮细胞中已形成的白粉菌吸器。  相似文献   

14.
田间以百农3217小麦品种为材料,在不同菌量和保湿时间条件下,单独和混合接种小麦条锈菌、叶锈菌和白粉菌。观察了各病菌的侵染效率和潜育期,其结果表明三种病菌同时混合侵染小麦叶片时。随着接种菌量的增加和侵染条件的趋于适宜,各病菌侵染效率的下降逐渐明显。下降的原因除病菌间重叠侵染作用外,还有更复杂的拮抗效应存在。然而不同病菌混合侵染对各病菌的潜育期没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WRKY转录因子家族广泛存在于各种植物中,有助于提高植物抗逆性。本研究用病毒介导的基因沉默方法沉默Brock中克隆到的TaWRKY基因,发现白粉菌成功侵染小麦叶片的比例上升,畸形胞比例下降。研究表明,TaWRKY基因在小麦抵抗白粉菌侵染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种衣剂17号包衣对小麦苗期白粉菌发育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采用光镜和电镜技术,研究了种衣剂17号包衣对小麦苗期白粉菌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种衣剂对白粉菌分生孢子萌发和附着胞形成无影响,但可增大附着胞的畸形率和降低入侵率;每一侵染点仅能产生初生吸器,并且吸器发育受抑制而呈畸形,吸器外间质内沉积有电子致密度高的物质;菌丝生长严重受抑,其顶端明显膨大;菌丝细胞壁和吸器体壁呈不规则加厚;受侵寄主细胞的坏死现象普遍,这与抗病品种表现出的过敏性坏死反应极为相似。以上结果表明,种衣剂17号不仅可直接作用于白粉菌,而且可能通过影响寄主而间接影响该病菌。  相似文献   

17.
小麦白粉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阐述小麦白粉病的侵染循环与传播途径及白粉病菌的变异性,介绍越冬菌源与栽培条件对小麦白粉病发生的影响,分析白粉病发生、流行的气候因素,并提出综合防治对策,以为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小麦白粉病及其防治Ⅷ.小麦品种和小麦白粉菌的相互作用何家泌宋玉立何文兰张忠山(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郑州450002)1小麦白粉菌群体对小麦品种的毒力频率何家泌、王锡锋等在研究不同小麦品种和小麦白粉菌不同菌株的相互关系中,根据不同菌株分别接...  相似文献   

19.
小麦土传花叶病是侵染冬小麦的一种严重病害,主要危害其叶片。全国不少省份均有报道,尤其是华东沿海、豫南地区及江淮流域发病较严重。除危害小麦外,还侵染大麦、燕麦、黑麦、早熟禾等禾本科植物。  相似文献   

20.
1危害及症状小麦纹枯病是我国主要麦区的常发病,尤其在黄淮冬麦区发病情况普遍而且严重。小麦受纹枯病菌侵染后,出现烂芽,病株枯死,花秆烂茎,枯株白穗等症状。苗期侵染发生在小麦3~4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